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效表达的价值探寻与实现

2024-02-13 02:57
中学语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高中语文素质

黄 磊

一、学生表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价值体现

表达是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活动。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高中语文学科特征,我们认为学生表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助力语文知识学习,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发展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为主要内容的语文核心素养既是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中语文拥有由学习任务群和单元活动双线建构的复杂知识体系、跨越古今中外的庞大知识体量和大容量、快速度的课堂模式,这些特征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挑战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时更为巨大。

表达既能助推学生更加有意义地学习语文知识、更为高效地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又能有效避免师生陷入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坐着学”的窠臼。一方面,表达是学生外化知识的一种输出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重要标志”[1]。通过表达,教育者和学生能够感知和观测表达者对书本知识的认知情况和把握程度,以便做出进一步的引导和纠偏工作,促使学习高效发生。另一方面,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需要多感官配合、拥有复杂程序的循环过程。学生借助表达,可以使感官不再是一个机械灌输间接经验的“通口”,而是转变为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的天然工具。表达可以使学生完成由语文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语文知识学习的有机参与者的角色转换。[2]通过表达,学生得以突破知识的浅层符号表征,真正内化其深层的逻辑序列和意蕴,进而学会建构应用语言,获得清晰明朗的逻辑思维,形成自我的审美体系并积极助力文化传承。

2.培养社会性素质,彰显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语文学科所具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其拥有更为独特而丰富的学科育人功能。除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外,语文学科更深层的育人目标指向发展学生的社会性素质,培养拥有全面综合、普适性素质的“普通人”。社会性素质是“个体能动地进行社会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实践的内化品质,是一个人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适应社会、奉献社会等方面的能力总和”[3],也是个体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协调社会关系的必备条件。因此,面临角色转变挑战的学生,在以成年人的身份步入社会并独立应对社会问题之前,亟须形成相应的社会性素质。而表达能够促进语文学科这一育人功能的实现。

首先,表达素养本身即是社会性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论新编》一书曾提过“与某种活动对应的特定内容的素质主要是在对应的活动中发展的”[4],因而表达便是积淀表达经验、发展表达素养、培养表达主体的主要途径。高中语文课本收录了诸多情文并茂、文质兼优的经典文本,设置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涵括了多个不同主题的学习单元,这些都是学生表达的文本素材。同时,语文课堂囊括了朗诵、小组讨论、辩论、课前演讲等活动,也是发展学生表达素养的重要平台和资源。表达充分挖掘了语文学科为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质所能提供的丰富素材,点亮了语文课堂为之搭建的良好平台。

其次,表达作为一个活动节点能够生发出其他多重社会性素质,“表达意味着有人倾听并进行互动和反馈”[5],学生在表达活动中融表达主体和客体于一身,他们在主动表达的同时需要具备观察倾听、沟通交往、理解共情等其他社会性素质,从而使自身契合社会形态,融入人类。

3.唤醒学生自我意识,生成个人之主体性

语文学科之人文性要求我们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以文化“化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理念、兴趣倾向,获得明确的自我身份定位和清晰的自我角色认知,挖掘并完善个人主体力量。语文学科的这一属性对正处于寻求自我同一性的人格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他们时常经历着角色同一与混乱的冲突,遭遇着个人身份特征不确定的困惑,因此需要激发唤醒自我意识,建构生成个人主体性。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6],它能够有效地帮助个体认识并改造自己。语文学科能够借助表达进一步实现促使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目标。“只有通过表达符号,人才能认识自己”[7]。“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评价的客体逐步建立自我的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逐步定型,就会形成‘自我观念’”[8]。学生在表达中突破狭隘的个人世界,在与周边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外部世界对自身的反馈,在认识他人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

来到教室,小唐果然如孩子们说的那样泪流不止,伤心得连话都说不出来。我将小唐叫到身边,安慰他,帮他擦干眼泪,想各种办法打开他的心扉,让他告诉我哭泣的原因。小唐只一个劲地哭,边哭边说自己不想在这个学校待下去,要转到其他学校去。

与此同时,学生表达也是其寻获自身主体性的一种工具。“表达是学生主体价值寻获式的实现方式,它使较为抽象的‘学生主体性’变得有行为特征,使‘学生主体论’具体化、实践化”[9]。学生在表达中感受到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自信,体验到能够自主输出思想情感、价值理念的成就感,为个人思想理念冲破自身狭隘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而感到愉悦。通过表达,学生成为灵动且有生命力的人而非僵硬死板的物,成为能动主体而非被动客体。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效表达的应然状态

学生表达之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推进至关重要,对进一步培养全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尤为关键。真正能够发挥育人价值的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表达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以发展综合素养为表达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育人的目标应主要定位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普通素养’,即作为普通人应具备的基本的、一般的素养。”[10]作为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活动方式,表达在助力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也应提高目标站位,充实目标内容,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多元素质作为其活动本身的目标追求。

第一,表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初阶目标为助力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促使学生提升认知素质。追求全面综合素养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彻底摒弃学习书本知识,也并不意味着书本知识和认知素质的价值的消失。语文学科由语言和文字组合而成,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借助表达能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锻炼自身语言技能,发展以语言和逻辑为主的认知素质。第二,表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进阶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认知素质的发展是表达的育人目标之一而非唯一,是部分而非全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旨在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果为基础,借助阅读鉴赏、表达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1]突破书本知识的局限,向语文素养进军也是表达促使高中语文学科实现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第三,表达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高阶目标是发展学生可迁移至未来生活的素养。学生终将以社会人的身份而存在,面临社会生活带来的各种挑战,语文学科以其具备人文性而能够推动学生形成在社会中生存、生活的素养,那么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表达也应将培养学生社会性素质、建构学生个人审美体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等作为活动的重要目标。

2.基于学生立场分配表达时空

依据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真正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要求师生双方都要作为主体存在,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性作用,”[12]但师生双方并非等价主体,以主体功能为划分依据,教师是条件性主体,学生是本体性主体。换言之,教师作为主体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学生培养成真正能动、独立的主体存在。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应从学生立场出发确定和分配表达时空,即表达时间和表达内容空间,以真正发挥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表达的价值。

首先,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表达时间占比应有所增加。语文作为母语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拥有先天的语感优势,且高中语文课本是学生提升表达素养强有力的工具,学生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减少冗杂的单边表达时间,确保学生拥有充裕的表达时间来利用语文学科资源,进而逐步成为合格的表达主体。

其次,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表达内容应基于学生立场。我们“不能仅用师生表达话语占用时空多少来衡量学习是否实现,师生的话语量之比不能全面反映话语特征,应与话语内容结合使用。”[13]学生应拥有选择、支配表达内容的权力,表达内容应符合学生兴趣和需求,体现“为了学生、源自学生”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实自由地表情达意,学会运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并在表达中展现个性特征和创造性价值,甚而学会批判,走向深刻。

3.依据学科特征丰富表达环节

语文学科知识具备丰富多元、细碎零散的非线性特征,知识间往往缺乏严谨的逻辑关系和严密的序列,加之语文学习本就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所以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学生表达作为一项学习活动应加入串联的环节,即借助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表达将教材和学生串联,将单个学生和其他学生串联,将一种见解看法和别的见解看法串联。[14]加入串联的表达活动能够帮助语文课堂摆脱线性平面化课堂模式的束缚,进而构建“立体型”非线性课堂的创新模式。串联式表达可使学生衍生出更多、更新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使得学生表达这一活动本身和整个语文课堂更具生成性和创造性。

此外,反思也是学生表达应具备的一项重要环节。学生在做出新的表达的同时,也应学会并善于放慢表达的脚步,反顾自身已有表达。高中语文本就拥有丰实的学习内容,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解读又往往可以从多个维度出发,因此,学生需要融入反思以促成高质量、深层次表达的实现。

三、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效表达的实现路径

学生表达的理论价值需映照在教学行动中才能得以彰显。基于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表达理论价值的探寻和应有特征的总结,我们认为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有效表达的实现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表达目标,发掘表达意义

“教育一事,不可以无目的。无目的则如无舵之舟,无羁之马,教育的精神从何发展,其结果必不堪设想。”[15]确定正确科学的表达目标是充分实现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表达之育人功能的先导性工作,明确合理的表达目标为表达活动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首先,我们应在认知层面上有所改进,在思想认知上主动冲破传统教学对学生表达目标的单一认识,基于开阔的视野将学习书本知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有助于社会生活的素养等纳入目标范围,使得学生的表达目标由单一走向多元,由片面转为全面,由狭隘走向广阔。

其次,认知转变的价值还需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验,我们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用行动落实丰富多元的表达目标。比如,姚鼐的《登泰山记》是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常将其认定为一篇语言文字“枯燥”的写景散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局限于疏通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大致脉络。这种表达因将目标囿于学习书本知识而弱化了语文课堂中表达活动的应有价值。师生完全可以基于丰富后的表达目标做出更多、更有意义的表达,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姚鼐笔下的泰山奇景”“结合姚鼐人生经历思考他为何选择在除夕一日登上泰山”“日观峰明明不是最高峰,为何作者说‘最高日观峰’”……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和任务做出的表达能够真正发展自身的语言体系、建构自身的审美标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锻炼坚韧的意志、生成开阔的胸襟。这样的表达也才能体现丰富多元的表达目标,促使语文课堂中学生表达意义进一步得以实现。

2.保障表达时间,拓深表达内容

“素质的内容是与具体的活动相对应的,也是在相应的活动中表现的”[16],那么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发展学生表达素养的主要途径即为表达活动本身。学生需要通过参与表达来发展自身的表达素养。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学会归还本就属于学生的表达时间,如通过简化表达内容的方式节省出更多表达时间、创造出更多表达条件,以鼓励学生参与表达。事实证明,对于拥有一定语文知识基础的学生而言,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很多内容确实不需要由教师代替表达。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字词,以及高中语文教材的“单元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中有许多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考验学生语言组织能力、丰富学生视野的问题,包括“理想的社会应是什么样的”“你眼中的悲剧是什么”等,此类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帮助的问题都应交由学生思考表达。

富足的表达时间是学生实现有效表达的充分条件之一,它能促使学生向着成为真正的表达主体的目标前进。同时,学生能否在表达时间内建构高质量、深层次的表达内容空间,呈现具有个性色彩、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的表达内容也极为重要。教师应优化问题和任务的水平,将有意义、高水平的问题和任务设置为学生可利用的表达客体,让学生围绕高水平的问题做出表达以拓深内容空间,并在表达中启迪其智慧,深化其思想,唤醒其生命激情。当然,教师提供优质的表达客体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可以能动、自主地做出高水平、深层次的表达,实现自身表达素养的提升。

3.丰富表达环节,追求串联反思

“课堂并非演出舞台剧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并非完全预设好的线性表达。”[17]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表达应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动态生成性,这些特质看似给学生带来了表达挑战,实则让学生充分感受表达的魅力,享受表达带来的愉悦。

高中语文课堂中,师生首先应清醒地认识到表达的价值和表达所能带来的深度愉悦,进而放缓表达脚步,让学生学会基于深度思考而表达,并在表达的同时不忘反思,进而提升自己的表达水平。例如,在探究鲁迅《祝福》中的自然风雪环境描写时,学生应该学会在表达之余反思自己是否将文中相应环境描写找全,每一处雪景是否各有深意,深意是否具有渐进性等。

与此同时,学生应学会在表达中引入串联。高中语文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迁移思考,敢于尝试将当前之所学同以往之所学联结,将语文学习同个人生活联结,将他人的不同表达成果联结。例如,我们可将祥林嫂、窦娥、刘兰芝这三位悲剧女性进行联合对比,分析并表达她们的斗争性;再如,在学习《庖丁解牛》后,学生可以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应用于现实生活等等。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高中语文素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