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前的断想

2024-02-13 02:57
中学语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寄语博物馆语文

高 萍

叶圣陶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于是源自沂水春风,孔门私学、风声雨声,巍巍书院、兼容并包,新式学校的“国文”课程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语文”。从此,一代代语文人走上教研和教改的荆棘路,找寻属于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问道

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门前一根方形立柱上有“吕叔湘之问”:“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10 年的时间,2700 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位语言学家于上世纪70 年代发出的惊天一“问”,使多少语文教师走上漫漫教改路。

即便在当下,人们也经常苦苦追问:为什么学生在经历了漫长的母语学习后,不再有小时候牙牙学语的喜悦,不再有少年时痴迷读书的热切,反倒和母语日渐疏离,敬而远之?岂止语文素养未见增长,必备知识也时常忘却。教改之路,路在何方?教改之道,何由得之?

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的发起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仁甫从教三十余年,其实这三十余年从教生涯就是李仁甫不断问道的过程。初入教职时,有感于学生文学底蕴的缺失,他举办诗文朗诵会、文学社团活动,给学生打下文学底色。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他深知语文课堂“语文性”的重要,便在自己任教班级进行“捍卫语文性”的教改实验。他在此基础上主持了一项省级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性’的研究”,研究成果获得盐城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僵化走向灵动,从单向走向互动,从守旧走向创新。与此之时,李仁甫先生急切地期盼着一场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问道之路,何其漫漫?幸有热忱,可助前行。

他在一次评课时说:“上课不能像溜冰那样过于流畅,要有点徘徊、胶着甚至难过,这样才会有最后的大释放、大融通、大快活。”这也是他教改之路的写照。李先生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和团队一起建构起了大开大合的“生成课堂”。

践志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为了语文教育繁荣,多少代语文人扬马开流,剑歌行路,将语文教改推向一座又一座高峰。

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有开创、探索、改革、兴盛等四大展区。慢慢走,细细看,人们才深知教学改革何其艰难!可这些前辈们就是不畏艰难,只为践行心中志,传承华夏魂。

张震南先生认为“文字学以识文字,文法以明规律,札记以广学识,皆于国文一科,冀收培本之效”,提出阅读和作文都要在文字、文法、学识上培本。这对我们当下教学有借鉴意义。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也正是语文教学之本。固本培元,守正出新,方得始终。

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导读法标志着一个新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形成。在当时以教师讲读为主的背景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理念的提出不啻石破天惊。原来不是教师不尽心、学生不努力,而是我们没有把教学关系处理好。钱先生四两拨千斤,将教学关系轻轻一翻转,便给语文课堂注入无限活力。

魏书生先生“六步教学法”的第一步“定向”,即师生一起提出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很好地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师有教学预设,学生有学习问题,两者结合岂不是理想状态?这一步不是调弦试音而是一锤定音,为接下来的课堂盛大合奏拉开美妙的序幕。

走过筚路蓝缕的开创期、循序渐进的探索期、锐意进取的改革期,便见百家争鸣的兴盛期。曹勇军先生从“经典夜读小组”到“大树下读书课程”,让阅读之活水汇成一江春水充盈着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李镇西先生的“语文民主教育”告诉我们,“民主”不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王君女士的“青春语文”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让语文教学焕发青春光彩……

当然还有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的创建者、“生成语文”的探索者李仁甫先生,从崇尚“文学浸润”的艺术化教学,到树立“捍卫语文性”旗帜的课程化教学,再到倡导“生成课堂”教学范式的动态化教学,他这一路的艰难困苦,我们不能想象万一,但他壮志凌云、勇攀高峰的豪情让人感同身受。

“却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走进这座博物馆,我们才知前辈们走了多远的路,攀了多高的山。而我们不应只是仰望,更应对前辈们的教改成果加以学习和弘扬。

承命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中国语文·教改博物馆的题词墙上有很多名家寄语。王开岭先生寄语:“我认为,语文的使命主要是帮助孩子完成三个方面的奠基:一是语言系统,二是美学感受系统,三是价值观选项系统。”孙绍振先生寄语:“百年历史巨变,中华语文崛起。”徐林祥先生寄语:“中国语文教育应当走民族化、科学化、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种种寄语无不隐含着“使命”——对学生、对语文、对民族的使命。

人性总是趋乐避苦的。《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教改之路虽是光荣之路,但也是荆棘之路,其中的艰苦自不必说。众多前辈早已功成名就,荣誉等身,为什么他们还能坚守杏坛,春风化雨;焚膏继晷,弦歌不辍?没有对语文教学的热爱,没有强烈的使命感,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提到使命担当,不禁让我想起李仁甫先生曾经说过的话:“教育就是培养中国梦。而梦,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可能性或生成性。在学生时代,自我发展之梦是在课堂上生成的;而到了未来,自我发展之梦是在社会中生成的。现在有什么样的课堂,未来就可能有什么样的社会,现在有生成性的课堂,未来就可能有生成性的社会。”诚哉斯言!

史铁生有言:“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同样,为了展示教改人物,记录教改历史,传承教改经验,彰显教改精神,李仁甫先生和他的团队,呕心沥血,经历了1117 次修改,才创建了这样一座属于我们全体语文同仁的教改博物馆。

那天,于馆中徜徉许久,笔者惊叹于李仁甫先生创办教改博物馆的构想,更钦佩于他把这一雄伟构想变成了美丽现实。从此我们都会知道,在一座城,有一座馆,她记录了语文人的光荣与梦想。纵使教改之路仍有崎岖,但我们心有所向,无惧风雨。

猜你喜欢
寄语博物馆语文
寄语
特约主编寄语
新年寄语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寄语
博物馆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