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伟
高三物理教学阶段,教师需契合实际学情、新课标教育改革要求、新时代教育发展规律,主动探究教学新模式。为此,教师可尝试建构以“学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育新模式,推动高中生物理综合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科学素质的全面提升。
高三学生具备充足的物理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解决相对复杂的物理问题,并完成自主学习探究。高中物理教师创新时,应当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诉求,建构“学为中心”的物理教学新模式,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学为中心”的核心内涵
在“学为中心”的教育新模式中,核心突出自主、互帮、师助等要素,即在教育工作开展阶段,学生可以完成高效自主学习,通过相互帮助解决一般复杂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高阶复杂问题,促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学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设计特征
通过对“学为中心”高中物理教学课堂解析可知,该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设计特征,学习力为基础、知识重演为过程、科学思维为核心、科学探究为手段等。教师进行物理教学创新时,应当契合“学为中心”教育思想,围绕教学模式设计特征,对教学方案不断深化,提高教学方案执行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由此可见,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创新阶段,教师需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合理优化,明确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形态,推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三、“学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特色
“学为中心”教学模式建构阶段,教师需突出该教育模式的运行特色,如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灵活多样、以落实学习真正发生来设计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突出学生活动参与主体、学生在每个学习环节都处于探究思考状态、重视学科专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支持、基于科学评价不断优化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等。由此可见,高中物理进行“学为中心”教育新模式建构时,并不能随性而为,完全基于教师的主观思想。为保证该教育模式建构的质量与效果,实现预期教育工作目标,教师应当突出该教学模式的特色,使得该教育模式的教学优势得到充分展示,为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开辟全新路径。
四、“学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新模式设计
(一)关注学情分析,从学生视角进行设计
“学为中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时,为保证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思维过程、知识表征形态,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分析,并基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契合高三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易错点与物理学习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打开思维视野,激发出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与热情。在教学创新过程中,为学生选择最佳的物理学习路径,促使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发展区,实现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笔者认为,在“学为中心”教育模式中,学生的物理学习路径并不是唯一固定。因为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将随着学习知识的积累、教学资源的变化、学习技巧的总结,学习效率得到质的提升。为此,在实际高中物理教学工作开展阶段应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与学习发展区,并预设多种可能的学生思维路径,促使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完成高效率的师生互动,实现“学为中心”的预期教育目标。
学情分析作为教学方案设计的核心,教师应当杜绝主观臆断,猜测学生的物理学情。由于学段、班级、学生个体、学习任务的差异,使得学情存在很大的变化。为此,教师开展学情分析时,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如问卷调查、师生互动、作业分析等,保证精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
在人教版“热力学定律”内容教学时,为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教师需分析高三学生的实际学情,基于学生的视角进行“学为中心”导引方案设计。为此,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对“功、热和内能的改变”内容进行动画演示,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考,为后续的物理定律学习铺垫基石,保证学生对该单元物理内容的学习质量与效果。
(二)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设计,做到分阶段达成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要求对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界定,如学生在分阶段物理学习后,应当具备正确的物理观念、科學探究意识、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责任等,进而发挥出物理教学育人的潜在价值。在以往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定时,单方面侧重教材内容对应的教育知识目标,并没有突出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责任等相关目标的设定。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工作开展阶段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思维容量以及学生的探究学习深度与广度。鉴于物理课堂教学环境“松紧无度”,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轻松无思”的学习瓶颈,即学生具备的物理科学思维与解决的物理实际问题不匹配,学生无法进行主动思考,仅可以被动听取教师的讲解,阻碍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时,教师不仅需要契合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顺序开展教学设计,同时需契合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责任、科学精神的形成规律,对物理教学方案进行合理调整,对学生的物理综合学习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在高中物理教学目标设定时,应当将学习新内容、知识综合、新知识拓展、复杂问题解决、实验探究等目标灵活与科学能力中的推理、分析、抽象、综合、近似、估算、建模、操作等素质完成匹配;并与科学探究中的问题、证据、解释、设计、交流等素质完成匹配;并与科学态度中的责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社会责任等素养完成有效匹配。为实现预期物理教学改革目标,教师应当从多个教学领域入手,如例题选择、教案优化、随堂测试、课后习题等,使得既定的物理教学目标逐渐实现,不断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使得学生的物理综合学习能力拾级而上,最终达到高中物理教学预期要求。
人教版高三物理“分子动理论”章节教学时,教师需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设计,使得物理教学引导目标分阶段达成,完成对学生物理学习由易到难的引导。在学生学习“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时,教师需契合学生的认知,启迪学生从微观视角进行思考,对相关内容进行建模解析。而后学生学习“用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内容时,教师需结合校园实验资源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若物理实验器材储备不支持,教师则需要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认知。最后学习“分子运动速率分布规律”与“分子动能与分子势能”相关内容时,教师需根据科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合理渗透,启迪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探究意识、社会责任。
(三)完善学习环境设计,营造适合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学为中心”教育模式进行解析可知,在该教育引导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潜力、思维想象力、知识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使得学生持久地保持该学习状态,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如高三物理教学时,教师需根据实际学情,考量高三学生的思维知识,为学生营造探索、思考、理解、建构、发展的自由学习空间,使学生全面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物理教学新模式建构过程中,应当以良好的学习环境为支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强调学生的知识储备、经验总结在物理知识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性。如教师推动高三学生进行高阶物理思考时,可以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促使学生完成高阶深层次的思考。由此可见,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应当考量对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学习方式、教学策略、学习问题、教学技术、教学空间等的融合,进而有效提升物理课堂的教学水平。
对学生物理学习环境进行设计时,应当契合物理教学任务、学生教学目标设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如探究性学习任务、实验操作性学习任务等。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可基于教學任务的实际难度,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帮助探究、协同探究,有效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整体效果。
问题设计时,教师应当以“学为中心”,使得教学问题与现实的生活事例、现代科技、社会热点进行关联,促使学生在已知经验与知识迁移中产生思维认知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积累经验,对物理科学知识进行主动探究,了解事物的本质与科学规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基于思维理解程度建构学习支架,并在认知冲突解决过程中对思维结构进行不断完善。
在学生解决物理综合性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得学生在实验设计、仪器选择、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误差分析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开辟全新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质量与效果。由此可见,在问题设计时,为有效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当突出学生主体,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对学生的大脑逻辑思维进行合理训练,逐渐引导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促使学生自主解答相关物理问题,优化学生的物理学习路径,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与综合实力。教师应当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科研究铺垫基石。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应当契合“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师生互动合作的方式,挖掘师生对话的教育潜在价值。在互动教学引导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图式表征、物理图式、具象认知,促使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师生互动阶段,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路径,肯定学生的物理学习路径,称赞学生的物理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物理学习获得更多正向反馈。与此同时,教师应当不断引导学生扩展学习路径,如协助学生厘清学习路径的优劣,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学习路径,辅助学生优化学习路径,使学生正确辨知学习路径的不足,主动扩展学习路径,听取教师的建议,学习同学的学习路径,不断丰富自己的物理学习路径,有效提升物理综合学习能力。
笔者认为在“学为中心”物理教学环境创设时,教师应当灵活应用问题教学、任务驱动、探究教学、微课教学等策略。基于高三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为学生设计可思性、问题性、探究性、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以学生的思维认知冲突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重新推演,分析物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完成新旧知识的衔接融合,对新内容的吸收内化。为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需保证教学方案的匹配性,即在教学引导中突出认知匹配、形式匹配、展示情感、发掘情感、赋予情感、诱发情感等。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支持下,不断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情感体验与主观感知。鉴于“学为中心”教育模式建构的特殊性,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量校园的教育资源,保证各项教育设计方案的有效实施,能够得到校园教育资源的有力支持,有序推动“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运行。
综上,笔者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简单阐述了“学为中心”教学新模式的建构路径,旨在说明该教育新模式的运行可行性与有效性。为更好发挥出该教育模式的价值,教师需不断积累经验,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优化,推动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