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

2024-02-03 13:33张人和
江西教育C 2024年1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双减政策

张人和

摘   要:“双减”政策要求学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当前处于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初始阶段,学校缺少丰富、有效的经验,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阐述课后延时服务概念以及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双减”政策下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的策略,以推动课后延时服务的高质、高效开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课后延时服务   活动质量   提升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学生丰富的课后时间,教师怎样实施管理,引导学生在课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双减”政策提出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要求,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能实现教育生态的不断优化。有效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不仅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家长的经济负担,还能助力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一、 课后延时服务的概念及开展的原则

(一)课后延时服务的概念

课后延时服务也叫做课后“三点半”服务,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推向全国的校园服务,其目的在于解决由于分工、作息时间的不匹配,家长没有办法安排孩子三点半放学之后的课后时间,而由政府和学校出面,在校内提供的作业辅导及素质提升课程。课后延时的基本服务包括看护学生,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与答疑,开展多样化的素质教育活动等。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内容丰富,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在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为学生营造优质、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原则

为了保证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学校需要遵循以下相关原则。一是自愿性原则。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意愿与需求,让学生与家长自愿申请报名,学校依照实际情况实施统筹安排,有效组织与实施课后延时服务。二是公益性原则。课后延时服务应注重公益性、服务性,不能以营利为目标。三是安全性原则。学校应将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有效履行自身的安全管理职责。

二、“双减”政策下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时,就能快速、高效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就会变得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开展课后延时服务能给予学生更为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与积累更为丰富的生活知识与文化知识,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多种多样,其中,体育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自主参与多样化的体育社团活动,落实每日的锻炼。这种课后延时服务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双减”政策提出,学校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这就明确了课后延时服务的目的与功能。基于此,很多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多样化的艺术类活动,如美术、体操、剪纸等。这种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需求,还能助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为学生培养爱好、发展特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浓厚的艺术氛围,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很好的缓解,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状态,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当前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偏科”问题

当前,大多数学校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都是以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为主,教师通常负责自己所教科目的辅导工作。因此,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会直接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师轮流值班。这种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偏科”问题,部分科目的作业无法得到有效辅导及解答。部分学校以“走班指导”的方式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各学科教师交替、轮换进行辅导,这种模式使各学科教师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协调,导致课后辅导难以达到均衡状态,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二)教师与家长缺乏正确认识

教师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执行者,对相关政策的认知正确与否,影响着课后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在实际的课后延时服务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存在认知偏差,简单地认为课后服务就相当于课后看护及辅导;有的教师认为只需要保证学生在校的安全,解决其课后无人看管的问题即可,自己只是兼任“保姆”的角色;有的教师认为课后延时服务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成绩,有效落实学习辅导,尽可能缩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的差距。教师将课后延时服务的功能定位在对学生的看护及学业提升上,无法保障课后延时服务功能的全面实现。

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为学生打造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兴趣、特长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但是部分家长也会对课后延时服务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学生应该以學习为主,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根本,其他素质的培养可以往后排。在这种错误认知的支配下,家长无法在学校活动方面给予积极的配合,家校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无法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缺少丰富内容

目前,课后延时服务处于探索阶段,内容的设置不够完善,形式过于单一。大部分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通常就是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和安全教育,而静态管理是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形式,户外活动的安排少之又少,无法落实对学生特长、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双减”政策下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的策略

(一)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主体,是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责任主体。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学校都反映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扩大教师队伍,为提升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学校可以将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情况纳入教师晋升考核中,提升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第二,学校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联系社会组织,构建课后延时服务志愿者数据库,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有效解决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这样,一方面方便学校组织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增强校本特色,助力学生实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第三,学校要重视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高校人才的力量,这样既能够减轻在职教师的工作压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后延时服务需求,又能够为高校人才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为学校提供优质的后备人才队伍。

(二)注重教师的培养

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要真正落实课后延时服务,学校要重视对教师的培养。第一,学校要引导教师对相关政策进行有效解读,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学习和研讨活动,让教师能够正确认识课后延时服务的意义,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第二,学校应注重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积极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邀请专家开讲座,提高教师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能力。

(三)丰富服务内容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需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服务模式,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首先,学校可以以自身办学特色为依据,设置与自身发展理念相符的活动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的设施,运用学校现有资源,开设课后服务课程、特色社团课程、特长培养课程等。例如,学校可以开发足球课程,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足球运动,指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相关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对校外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学校可以以地域文化为内容,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的家乡就在永丰县,基于此,学校可以以欧阳修为代表人物,开展与欧阳修相关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如组织学生参观欧阳修纪念馆,了解欧阳修的生平、主要作品、个人成就等。这种文化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名人,还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为学生打开了了解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窗口。

最后,学校可以以科技为主题,开设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科技课程,包含创客、编程、人工智能等多种专业化课程。这种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了解科技、研究科技的兴趣,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获取家长的配合

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家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校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时,需要获取家长的配合,引导家长了解相关政策,帮助家长明确课后延时服务的重要性,促使家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配合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并提出相关意见。其次,在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时,教师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从而获得“第一手”的反馈资料,便于教师及时调整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形式与强度,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有效性。最后,教师要引导家长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定位,助力“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负担。在此基础上,落实对学生多元兴趣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而课后延时服务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途径,能为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新形势、新要求提供有效助力,为学生打造优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与成长需求。科学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教育服务能力,让教师从中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及幸福感,为“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创造条件。在教育教学中,为了保证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教师、家长、社会要形成合力,丰富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与形式,全面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醒东,赵伟春,陈蕊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的再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61-65,91.

[2]罗强,王勇航.政策工具视角下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文本分析[J].教学与管理,2022(24):33-36.

[3]田新强.“双减”背景下初中课后延时服务策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40-42.

[4]何综.就课后延时服务、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等问题 省教育厅副厅长刁玉华答记者问[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0(2):4.

[5]劉长江.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提升学校课程质量:小学校内课后延时服务现状及优化策略[J].新课程,2021(47):25.

[6]周军.创新课后延时服务   落实“双减”提质增效[J].山东教育,2023(Z5):61-62.

[7]赵迪,梁强,张志鹏.县域学校课后延时服务的社会化供给路径:基于服务学习理论的视角[J].少年儿童研究,2023(3):66-72,18.◆(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城南学校)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