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凯华 李苏宁
摘 要:“随班就读”是指将特殊儿童安排进普通学校,使其与普通儿童在同一个班级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随班就读”体现了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的基本状况、教学问题、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育均衡 随班就读 教学问题 教学原则 教学策略
教育均衡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和要求。教育均衡内涵丰富,包含了八个方面的均衡,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学生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均等,所有有能力就读的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学生,都享有均衡的受教育机会。特殊儿童是一个人数不少的弱势群体,他们虽然有别于普通儿童,但同样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这些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由于生理或心理方面存在缺陷,不可能接受与普通儿童完全相同的教育,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措施。
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所采取的教育措施主要有特殊教育、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等。“随班就读”指将特殊儿童安排进普通学校,使其与普通儿童在同一个班级一起接受教育。“随班就读”的最大特点在于为特殊儿童提供了正常的学习场所,保证特殊儿童能够像普通儿童一样接受教育,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又针对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使他们能够受到合适的教育,取得一定程度的进步,实现健康和谐的发展。农村小学存在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深入剖析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的基本状况,努力寻找“随班就读”教学的主要问题,积极改进数学教学策略,旨在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一、 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的基本状况
“随班就读”的学生都是特殊儿童,他们或有心理上的问题,或存在智能上的问题。据调查发现,现在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现象比较普遍,每一学年都有一些特殊儿童被编入普通班级,“随班就读”学习。
和普通同龄儿童相比,“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业水平往往相差甚远,综观全校各年级的“随班就读”学生,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学业情况不容乐观,给教育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在数学教学中,这些特殊儿童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数学学习情感,对数学不感兴趣,自主学习动机几乎为零。二是数学学习习惯很差,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专心听讲,经常做“小动作”,不认真思考,不主动发言。三是数学学业水平太低,数学基础知识储备量少,不具备计算、分析、推理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和制约数学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充分剖析特殊儿童各方面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二、 “随班就读”数学教学的主要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特殊学生”没有“特殊对待”
“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在身体状况、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方面,他们都不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教师不能采取相同的内容、方法。对特殊学生的漠视是当前“随班就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部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关注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一致,教学手段统一,教学评价尺度相同。这种做法,无异于忽视特殊儿童的存在。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理应关爱特殊儿童,不歧视他们,让他们享有普通学生一样的待遇。但是,在知识教学方面,却不能这样做,不能把特殊儿童当作普通学生,而要尊重特殊儿童的差异性,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给他们特殊的关怀和教育。教师要对特殊儿童降低教学要求,采用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常规的教学模式不符合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会给他们增加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方法单一
“随班就读”学生是弱势群体,尤其是在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上,他们不如普通学生,在知识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也比较落后。多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很少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灵活多变的教学。
“随班就读”学生属于班集体的一员,因此也要接受班级授课制,要遵循常规教学的要求,适应一些常规的教学形式。教师要兼顾“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采用相应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以适应和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例如,对于那些行为异常、喜欢干扰他人学习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阅读绘本、在纸上画画、做手工。虽然特殊儿童对抽象的数学学习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其他的活动也许会产生兴趣。总之,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让他们有事做,做他们喜欢的事,这样他们才会静下来,不会去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
再如,对于那些有学习意向,并且不影响他人学习的特殊儿童,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采取信号暗示、转移注意、插入活动等形式,矫正他们的问题行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专注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数学教学,我们可以利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多组织他们开展实践类学习活动,让他们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 “随班就读”数学课堂的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对待“随班就读”学生,教师既要坚持“有教无类”,又要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是“随班就读”数学教学的首要原则。因材施教,就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选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
在“随班就读”课堂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对特殊儿童予以特殊关照,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帮助特殊儿童理解教材,建构知识体系。教师还要充分了解特殊儿童的性格特点、学习风格,对不同的特殊儿童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对那些过于好动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对于沉默寡言的特殊儿童,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表达,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寓教于乐”原则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快乐的事情会让学生感兴趣,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探究。兴趣是成功的秘诀,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个人素质。
在“随班就读”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当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要实施“快乐教学法”,让数学教学充满快乐,让学习富有情趣。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会心情愉快,兴致盎然,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寓教于樂要求教师将趣味元素融入数学教学,“活化”数学活动,简化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数学活动有趣、好玩。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会心情舒畅、快乐自由,变得乐学、爱学。在“随班就读”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扭转特殊儿童被动、低效的学习局面,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寓学于做”原则
实践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动手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特殊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一般都比较弱,但是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是不错的,因此,教师可以发挥特殊儿童的长处,坚持“寓学于做”原则,引导学生“做中学”,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体验。
“做中学”能够让学生借助实物、模型等进行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动起来、做起来,促使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丰富感知,获得成功体验,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实践活动能够缓解特殊儿童的厌学情绪,符合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四、 “随班就读”的数学教学策略
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与学业水平,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数学教学策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思”
情境教学法具有激发情感、加深印象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情境教学非常适合“随班就读”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生活场景,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唤醒学生的生活回忆,助力学生的认知理解。
情境教学能够起到“激趣促思”的作用。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养殖场的情境:养殖场养了鸡、鸭、兔等动物,快来数一数地上有多少只脚。真实而有趣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学生自发地开始数数,并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实践操作,体验感悟
我们都知道“实践出真知”的道理,都懂得“听容易忘记,做容易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与其喋喋不休地讲解,不如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尝试实践。针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教师要“少讲、多做”,少一些空洞枯燥的说教,多设计一些实践活动。教师要多给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给学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把握知识的本质。
“做中学”是一种具有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解放了学生的天性,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是对特殊儿童生命独特性与自主性的尊重。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平行四边形后,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笔者设计了操作活动,让学生给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或用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些简单的实践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游戏教学,“寓学于玩”
不论是普通学生,还是特殊学生,都喜欢游戏。游戏不仅有趣,而且能启迪智慧,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为了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笔者特地为他们设计了“钓鱼游戏”:每根钓竿上张贴着一个得数,同时鱼池里的每条小鱼身上写着一道算式,学生要根据钓竿上的得数,钓起相应的小鱼。笔者还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找朋友”“两牌凑点”“扑克配对”等数学游戏,激发他们的计算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立足差异,分层施教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学生的差异性,“区别对待”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把教学分为几个层次,对学生在学习任务、达成目标、作业数量、练习难度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层教学还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分层上,对于普通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对于特殊儿童,教师则要采取扶助策略,多示范指导,让学生多模仿。
参考文献:
[1]黄一青.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心理疏导探讨[J].教育界,2023(7):134-136.
[2]胡泽姣.融合教育理念下小学随班就读工作的思考[J].大众心理学,2022(10):19-20.
[3]战秀婧,吴春艳.小学随班就读班级管理策略研究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7):35-41.
[4]张爱.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质量问题与策略[J].家长,2022(14):10-12.
[5]黄茂华.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现状研究综述[J].绥化学院学报,2022,42(4):42-46.◆(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城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