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超 王震远
摘 要:聚焦高校教师党支部功能定位,分层分类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是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精细化、创新化的痛点难点。通过深入调研教学型教师党支部的建设现状、经验做法以及影响作用发挥的痛点难点,构建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引领教学成效提升任务清单和引领育人成效提升任务清单,明确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教学型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实现路径
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双带头人”培育、党建和业务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聚焦教师党支部功能定位,分层分类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尚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具体的举措,这是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精细化、创新化的痛点难点。本文将教学型教师党支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
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情况分析
笔者选取北京市4所高校13个教学型教师党支部,深入调研各支部的建设现状、经验做法以及影响作用发挥的痛点难点。调研的4所高校均属于特色鲜明的院校,调研主要围绕支部基本情况、支部作用发挥的经验做法、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开展。
1.经验做法
第一,支部小而精,运行机制规范科学。调研的13个支部均规模不大,最大的支部成员人数为17人,最小的支部成员人数为8人。支部成员组成基本涵盖老中青三个年龄段,年龄跨度近30岁。支部规模小,成员层次多,有利于组织开展支部活动、老中青党员传帮带。支部均明确了支委分工和职责,成员各司其职、运行有序,充分保障支部作用的发挥。
第二,支部强引领,党建业务深度融合。13个党支部均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师德把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青年教师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生动实践,如某党支部致力于提升党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青教赛和其他教学比赛,组织支部党员试听、讲评、讨论、打磨青年教师的参赛课件等。
第三,支部品牌亮,专业学科特点鲜明。大部分党支部能够立足自身专业,形成特色做法。例如:某党支部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研讨,将思政教育融入到“现代密码学”“数字内容安全”等专业课程中,为支部授课教师提供课程思政交流平台,提升课程思政入脑入心的创新教育方法。
2.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定位不清晰。调研发现:部分党支部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和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不明白或不清晰,不知道“抓什么”,开展活动缺乏创新意识和切实开展工作的抓手;部分党员缺乏对自身角色的认识,对组织生活的关心和投入热情都不够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支部作用的充分发挥。
第二,部分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活动缺乏系统性。支部活动是党支部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与载体,其安排是否得当事关党支部作用发挥的成效。部分党支部较多依赖传统方法、传统思路,缺乏发挥作用的方法路径和载体形式,不知道“怎么抓”。支部存在理论学习和支部活动形式单一,教师学习时间不统一、学习效果不理想和工作安排不统一等问题,更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探析
明晰的实现路径是教学型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关键。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十余位专家咨询和访谈情况,探索构建教学型教师党支部引领提升教学成效任务清单和育人成效任务清单,进一步明确党支部作用发挥的实现路径,推动党支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学成效提升和育人成效提升。
1.教学成效提升任务清单
以党员示范引领、支部研讨、支部氛围感召、老中青党员传帮带等为着力点,围绕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核心目标,从教材建设质量、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思政实效和教研能力提升四个方面,明确17项具体事项,构建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引领教学成效提升任务清单。
第一,教材建设质量方面。主要是了解一线教师与学生对教材建设的具体要求,把握新时代教材建设的总体方向,探索教材育人的有效途径。一是围绕立德树人任务设计教材体系,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学段衔接的教材体系;二是扎根中国文化选用经典教材,加强中国理论的传播,把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永续相传;三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四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尽职尽责落实教材管理的各项规定。
第二,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主要是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人才培养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一是创新教学理念,主动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多样化需求,认真查找当前课堂教学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目标导向—整改问题—改进举措—任务达成”的教学改革。二是重塑教学生态,结合教育数字化,深化智慧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分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三是提升教学水平,遵循教师成长规律,以智慧教学能力提升为抓手,提升教师智慧教学素养;坚持赛训导引,创新形式和内容,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强化系部内传帮带功能,发挥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名师的带动作用;提供规划指导、培养培训、咨询服务、研讨交流等服务,提升教师胜任力和创新力。四是规范教学秩序,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教学管理过程、教学资源和条件环境建设及应用进行全面检查。五是重构教学评价,强化分类评价和增值评价,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改进、导向作用;科学制定专业类(课程群)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突出学生中心和产出导向,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六是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瓶颈,有计划地推进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培育,提升课堂育人成效。
第三,课程思政实效方面。主要是提升思政元素的挖掘程度与水平,把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关键点[1],持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各专业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努力將学生个人价值诉求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相结合;二是依据专业特点及其所需的思维方式、培养目标和未来学生就业方向,突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重点;三是从专业课程内容、素材或具体教学活动中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确保与专业课程内容、素材或具体教学活动等要素之间存在强有力的内在科学联系;四是充分考虑教师自身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学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与接受规律,从而充分激活教学实践或实验活动中的思政元素。
第四,教研能力提升方面。把握好教研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这一关键点,持续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一是养成教研思维,树立问题意识,不断关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掌握教研方法,树立学习意识,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用以分析在教书育人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难题;三是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为其开展教学改革提供支持,组织丰富的教研活动,培养教师教研能力。
2.育人成效提升任务清单。以党员示范引领、支部研讨、支部氛围感召、老中青党员传帮带等为着力点,围绕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核心目标,坚持“五育并举”,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明确15项具体事项,构建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引领育人成效提升任务清单。
第一,德育方面。德育要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一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把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是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爱国情怀、集体意识、品德修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引导学生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涵养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与养成学生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基本理念和行为习惯。
第二,智育方面。智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使其掌握应具备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发展能力。一是应有的知识水平,通过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认知水平;二是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能力,通过技能和能力的训练,能够应用在实际生活和专业实践中,从而进行谋生;三是应培养的思维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思辨,树立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学会创新方法;四是应掌握的发展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体育方面。体育主要目标是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力。一是以体锻体,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以更强健体魄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伟业;二是以体健心,通过体育运动传递当代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态度,引导他们将体育融入生活,让运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注重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三是以体强志,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尊重他人、公平竞争、团队合作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第四,美育方面。美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一是欣赏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二是理解美,在欣赏美的能力上进一步理解美背后蕴藏的文化美、历史美等,从而养成文化自信;三是创造美,在前两者基础上,进行想象再现,达到美学要求。
第五,劳育方面。劳育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光荣”的价值观念;二是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注重学生实践,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必备的专业能力;三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养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本文系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新时代高校教学型教师党支部作用发挥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人民日报,2016-12-09(10).
[2]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4).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党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