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类人工智能 对法学教育的冲击及其路径

2024-02-02 13:14:37邓恒陈聪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路径法学教育

邓恒 陈聪

摘 要:ChatGPT类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法学教育未来已来。尽管ChatGPT类人工智能为法学教育底层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但法学教育也随之面临学术伦理风险激增、教学范式逐渐瓦解、教育主体性异化和传统法学课程滞后等问题。为此,法学教育要勇于突破、敢于创新,探索法学教育新思路,积极地与ChatGPT类人工智能进行良性融合,从教育评价体系、教师授课本质、教育协同性以及课程结构中寻找突破点,以此促进法学教育转型,开创法学教育发展的新纪元。

关键词:法学教育;ChatGPT;新路径;教育转型

问题的提出

当前,以高度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多语言支持、精准实施推理、持续学习等作为核心技术的ChatGPT类人工智能将成为引起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诱因。2022年11月,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实验室发布了具备类人特性的ChatGPT,其预训练数据来源无限趋近于“全数据”,它的出现标志着类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人工智能基础算法能力得到阶段性提升,相关技术原理的应用对教育的挑战和机遇成为当前法学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之一。在法学教育领域,ChatGPT类人工智能正掀起一场惊涛骇浪,其各项功能不论是对法学教育模式、目标、考核评价来说,还是对我国法治人才的培养来说,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鉴于ChatGPT类人工智能的重大影响和发展潜能,对于法学教育而言,问题不在于是否采纳它,而在于如何更好地化解新时代、新技术带来的种种危机,重塑法学教育模式,改造法治人才的职能和定位。

困境与挑战:ChatGPT类人工智能时代之法学教育的挑战

1.ChatGPT引发学术伦理之风险

ChatGPT类人工智能在语言协调能力、思维逻辑能力、知识及文字归纳整合能力等方面有惊人之举。ChatGPT类人工智能足以在数分钟内产出结构完整、层次清晰的論文,能够高效、优质地完成课后作业甚至可以轻而易举通过模拟律师考试[1]。在法学教育中,论文、作业考核是最常见的评估手段,借助ChatGPT对论文、作业加以支撑、润色,可以带来高绩点、高奖项、高学历。但ChatGPT始终是无意识、无思想且不具备创造力的[2],目前,仅通过常规手段无法轻易识别成果产出是否由人类独立完成,可能造成学术剽窃、造假行为泛滥等问题。由此可见,如果过度依赖ChatGPT类人工智能进行学术创作,那将很可能会使法科学生陷入“数据圈套”,导致学生对知识获取产生不合理性依赖[3],削弱其创新和辩证思维。

2.ChatGPT引发传统教学范式瓦解之风险

ChatGPT类人工智能具备庞大的知识储备体系以及文本理解、转换和生成能力,可以使琐碎的知识汇聚成体系,借此提供综合性教育服务。法律是调整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类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传统法学教育范式培养的纯知识型人才已无法在ChatGPT类人工智能时代下立足,相比之下,具备一定技术背景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成了社会的最新需要[4]。详言之,为适应新的社会形态,法学教育不能只专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也要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辩证思维、实践能力、前瞻能力等有足够重视[5],得以让学生在未来世界开拓自己的天地。ChatGPT类人工智能的出现势必会颠覆传统法学教育范式,引起法学教育者的深思,继而引领教育范式回归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本质。

3.ChatGPT引发教育主体性异化之风险

师生作为法学教育的主体,选择、引导、控制法学教育的主题、内容、进程和结果[6],ChatGPT的介入不应该破坏法学教育原有的主体结构。目前,人类正处于Web3.0时代,人与ChatGPT类人工智能的协同关系更加紧密,内嵌到法学教育过程中的GPT系列技术正在悄然地引发一场有关教育主体性的流变,智能机器逐渐从中介角色转向主体性角色。况且,ChatGPT只能做到答疑解惑,无法向法科学生提出思辨性问题,这些无一不压制了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育,也暗示着法学教育主体性正面临巨大的危机[7]。如果不能及时意识到教育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并对各教育环节进行干预,那么师生将被人工智能所支配,最终导致教育主体性的弱化甚至缺失。

4.ChatGPT引发法学课程运行之风险

ChatGPT生成课程具有智慧属性,而传统课程内容则带有人类生成属性[8]。ChatGPT之所以会对法学课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削弱传统法学课程的权威性。ChatGPT的课程设计是超越时空界限的,不受专家或教育部的核定,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法科学生摆脱了专家的束缚,能够依靠自身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参与,因而会挑战传统课程的权威性。第二,肢解传统法学课程的体系性、同质性。不同于结构化、系统化的传统法学课程,ChatGPT生成的课程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因此这从根本上决定了ChatGPT类人工智能时代法学课程结构的个性化、临时化和去结构化的特质。第三,突显传统法学课程的滞后性。事实上,对于我国法学教育来说,其课程内容需要紧跟科技和时代的进步,传统法学课程流传至今,但课程差别却微乎其微,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时间滞后性。相反,ChatGPT的数据具有实时流动性,能够对课程结构进行及时反馈,课程时效性也远高于传统课程。

变革与机遇:ChatGPT类人工智能时代之法学教育的机遇

1.良性协调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从尊师重教的关系到“师—机—生”三元交互关系。前一种关系下教师掌握绝对主导权、话语权,此种师生关系较为固化,故而教育的自主性很难得到充分释放。然而,ChatGPT类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师生关系的架构由二维升级至三维[9]。在三维场域中,师生在教学对话中能够和谐共生,ChatGPT则可以利用其基础层、感知层、认知层、应用层[10],建立教学质量模型、个性化绩效监控模型和评估模型,分析学习数据,生成专属的知识图谱,为学生在情感交流、学习体验、人机协同等方面的个性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场域[11]。

2.实现教育量身定制

自古以来,我国都提倡分层教学理念,直到ChatGPT类人工智能的出现,为该教育理念的切实落地提供了契机。一方面,ChatGPT通过追踪学习记录搭建自适应学习平台,深入了解学习者个人需求,为学生制定私人学习方案,并及时提供对应学习服务。基于ChatGPT强大的数据调用、挖掘和分析能力,法科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学习进程、学习表现等要素自主调节学习内容以及学习强度。在此基础上,ChatGPT还能够为盲人、聋哑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文字、语音交互学习服务,兼顾到任何一类学生群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另一方面,根据ChatGPT的信息检索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将以往的学习记录编织成兼具规模和体系的有机网,有效缓解信息超负荷传导的教育现状,为法学专业学生自定义学习、复盘学习提供了便利,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3.推动教学综合评价

相关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意味着我们的法学教育突破了线上、线下时空的局限,愈发呈现出包容化、仿真化、平等化、共有化的趋势,因此法学教学的评价也要随之改变而采用综合化考量。ChatGPT类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延伸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洞察能力,升级了教学数据的采集方式,能够从教学行为、情感走向、思维变化等多维度抓取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我们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化、综合化。

4.赋能交叉法科建设

我国的法学学科体系一直都是“理论法+部门法”,但只要时代发展脚步不停,新的法律问题就会一直萌生,涉及学科领域越来越广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对法学课程体系的重构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交叉法科建设的核心在于“交叉”,交叉学科不等同于学科交叉,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交叉”不能单纯地看作是法学学科内部的融合,更要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隔膜,由此带来法学学科的重大突破和革命性变革。法学是一门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学科,仅靠法律学科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法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ChatGPT类人工智能本身就是内含多学科的综合领域,其内置信息量大、范围广,能够挖掘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创新点,打破了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割裂状态,提供了跨学科式的教学服务[12],为设立新法科专业提供全面支持。

破局与对策:ChatGPT类人工智能时代之法学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1.法学教育评价体系全流程化

ChatGPT类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可能引发一系列学术伦理风险,传统的论文考核模式及刷题式教育方式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因此我国法学教育评价体系亟须深化改革。要想化解此类风险,就必须实现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和考核评价四个维度全流程化[13]。第一,教师可以利用ChatGPT的类脑神经网络,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网格化实时分析和评估。第二,要利用ChatGPT数据整合技术手段辅助法学教学,对已有教育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剖析,同时要以此为基础进行教育预测,帮助教育者识别不同个体的独特属性,使教师能够“教好”。第三,利用ChatGPT强大的干预功能,进行实时监督,提高法学教学治理能力及考核评价能力,管理好法学教育中的每一步。第四,利用ChatGPT类人工智能系列技术使学生考核评价全面化、过程化、实时化成为可能,改变单一的论文考核模式,增加随堂测试考核比重,使考核评价科学化、合理化。学、教、管、评贯穿法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能够高效产出学习成果、拓展知识吸收的深度与广度。

2.法学教师授课回归人的本质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要想最大化发挥人的优势,提高与ChatGPT类人工智能的竞争力,法学教育的重点就应当从“授业”“解惑”转变成“传道”。“明道”“信道”是“传道”之前必不可少的关键步骤。第一,要真正理解所传之道是什么。教师要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全社会普遍遵循的社会规范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传授给学生,促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第二,要对所传之道抱有坚定信念。教师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先进的文化思想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石,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道德、有文化的法科学生。第三,教师要把“传道”作为首要使命和责任。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成为科技和理论学习的分析者、批判性思维与价值观念的指引者、实践学习的陪同者。第四,需要毫不吝啬地对学生关怀和关心。倾听学生的需求、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守护者,凸显人性本质和主体维度[14]。最终,形成“道德素养”“专业素养”“数字素质”并存的三维人才培养模式。

3.强化法学教育体系的协同性

“人机协同”的教学体系是应对教育主体异化风险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第一,教师应当提升自己对人机协同教学环境的熟悉程度。传统教师大多不具备人工智能专业背景,所以适应人机协同下的“双师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队伍要进行终身学习,提升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素养,填补所缺的人工智能相关知识漏洞,接受并运用智能化教学手段,使法学教育教学得到质的飞跃。第二,ChatGPT类人工智能并非万能,其运行过程需要人类引导。因此,在增强法学教育体系协同性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训练法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要将更多的人类要素添加到法学教育体系当中。第三,对法学教育目标进行重塑。我国法学教育目标要突出全素质教育和ChatGPT类人工智能教育双线并行的特征,激发法科师生的自我主体意识,谨防自身被智能异化和替代。

4.对法学课程结构进行有效重塑

在ChatGPT类人工智能时代下,传统法学课程将面临不小的冲击,法学课程要摆脱以往的工具性特征,要设计实践性、复合性、创新性的法学课程,培养法科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一,为避免机械化学习,要突破独立课程对法科学生思想的禁锢,加强学科间融合,打造跨学科课程。第二,要解决法学理论和法学实践相脱离问题,各大高校不仅要积极与人工智能研发企业、法律服务机构等开展合作教学,实现“校企联合”,而且还要对法学相关课程进行改革,为法科学生开设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相关实践课程,使其充分領悟人工智能与法律的融合路径及应用场景。简言之,我们的法学课程结构不能停留在农、工业时代,新时代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还应当传授给学生完整的思考流程,专注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职业技能。

本文系2023年北方工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一体、两翼、三面向’的知识产权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108051360023XN264-38);2023年度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基于交叉学科和创新应用的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运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YJS2023JG0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海波,杨兆山.ChatGPT的教育挑战与应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4):107-114.

[2]王琪.技术赋能与问题衍生:ChatGPT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5):139-145,156.

[3]张永波.智慧教育伦理观的建构机理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49-55,92.

[4]胡思源,郭梓楠,刘嘉.从知识学习到思维培养: ChatGPT时代的教育变革[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11(3):63-72.

[5]钟秉林,尚俊杰,王建华,等.ChatGPT对教育的挑战(笔谈)[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3):3-25.

[6]尚智丛,闫禹宏.ChatGPT教育应用及其带来的变革与伦理挑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44-54.

[7]张黎,周霖,赵磊磊.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风险及其规避——基于教育主体性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5):47-53.

[8]李会春.ChatGPT的智慧生成特征及对高等教育的挑战[J].江苏高教,2023(8):1-12.

[9]王果,李建华.人工智能时代“他—我”师生关系的建构——在教育性对话中深化责任、关怀和人格感召[J].中国教育学刊,2021(7):40-44.

[10]杨晓哲,任友群.教育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应用场景与推进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1):89-95.

[11]赵磊磊,陈祥梅,杜心月.人工智能时代师生关系构建:现实挑战与应然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1):36-41.

[12]吴军其,吴飞燕,文思娇,等.ChatGPT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机遇、挑战和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5):15-23,33.

[13]戴岭,胡姣,祝智庭.ChatGPT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新方略[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4):41-48.

[14]李晶,刘晓玫.论教师“传道”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以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重要论述为指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1):36-40.

(作者單位: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新路径法学教育
高校法学教育职业化改革研究
法制博览(2016年12期)2016-12-28 12:45:44
《人民调解技巧》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完善我国法学教育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对策分析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4:51:29
幼儿园班级管理新路径探讨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新路径探析
案例教学法在成人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5: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