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角度浅析文化负载词翻译层面脚注的必要性

2024-02-02 15:53张雅琳
今古文创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功能对等

张雅琳

【摘要】功能对等理论由语言学家Eugene Nida提出,Nida提出了最低限度功能对等和最高限度功能对等,其中,最高限度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理解文本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方式相同。此外,Nida还提出加注是实现功能对等的有效方法。本文将讨论在功能对等理论要求下,在文化负载词汇翻译层面,脚注的必要性。

【关键词】功能对等;脚注;文化负载词;联想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1-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1.034

一、功能对能理论

“功能对等”由语言学家Nida提出,Nida最初将其称为“动态对等”,之后为避免歧义以及强调“功能”(赵丹丹,2011:54),Nida将“动态对等”更名为“功能对等”。“功能对等”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Nida,1964:159)。

Nida认为,功能对等的实现依靠在翻译过程中的三个步骤:分析、转换、重组(Nida &Taber,1969:200),其中,Nida着重强调分析原文的重要性,分析原文指的是分析原文的词、句和语篇的指定意义(designative meanings)和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s)(Nida,2001:31-33)。

“自然性”是功能对等的一项重要要求:功能对等的目标就是保持与源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讯息需要根据接受者语言上的需要和文化上的期望进行调整,把语法、词汇和文化指称加以改动“旨在达致完全自然的表达”(Munday,2016:68)。

奈达将功能对等分为“最低限度功能对等”和“最高限度功能对等”。最低限度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可以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是现实的;最高限度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方式和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方式一样,是理想化的(黄远鹏,2010:103)。

本文认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在认知语境方面有所不同,译文读者不一定了解原文词汇的指定意义,但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都拥有足够的联想能力获取语言产生的联想意义,指定意义是帮助获得联想意义的工具,联想意义是帮助读者了解原作者意图的关键。

在尽量不破坏“自然性”的基础上,当译文只能力求实现最低限度功能对等,即译文无法使译文读者以和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获取文本的指定意义或联想意义,应当注重还原原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当译文有可能向最高限度功能对等靠拢,联想意义应优先于指定意义,应当专注于实现的是:至少实现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联想意义的方式和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联想意义的方式一样,并追求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欣赏文本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方式都相同。

二、关于注释

为了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功能对等,奈达提出了一系列调整措施,加注就是其中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赵丹丹,2011:55)。加注的形式多样,有文内括号注、脚注、文末注、边注、题注等,本文仅讨论脚注。加注内容除直接传达原文包含的信息之外,尚可包括与原文内容有关而并非原文本身信息的部分,诸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译文说明、译者观点、译文补充等等(方梦之,1993:51),本文将讨论传达原文信息的脚注。

由于大多数情况下,原文读者无需依靠注释就可以理解原文传达出的全部信息,且注释会使得读者中断阅读文本,因此,本文认为,注释的使用会损害Nida所强调的“自然性”,本文探讨的是,在文化负载词汇(词汇一般包括语素、词和固定短语,本文仅讨论词和固定短语)翻译层面,在符合“自然性”要求的基础上,为实现功能对等而使用脚注的必要性,本文将分为五种情况进行讨论。

三、分类讨论

1.在特定语境下,当译入语中没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有相同的指定意义或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应力求实现最低限度功能对等,因此,应当在减少损害译文“自然性”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翻译方式,如直译、意译等,并添加脚注。

译例:

原文:This man has kept a school

And rode our winged horse;

译文:这个男人办了一所学校,

还会驾驭我们的飞马;

脚注:天马:指希腊神话中的帕加索斯,它长有双翼,足到之处有泉水涌出,诗人饮之,可得灵感。

原文选自《1916年复活节》,是叶芝代表作之一,《1916年复活节》描述了叶芝所熟识的人们为实现爱尔兰独立发动了暴力革命起义以至于失去自由和生命的情节,表达了叶芝本人对独立的支持、暴力革命起义的反对以及对朋友的失去生命的惋惜。原文中的“This man”是叶芝的朋友屈力克·皮尔斯,他是革命起义军领袖,被判处死刑。

“winged horse”的指定意义与联想意义:“winged horse”可被直译为“有翅膀的马”,也就是“飞马”,是希腊神话里和诗人灵感相关的神马;叶芝将皮尔斯与“winged horse”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于诗人皮尔斯诗才的赞赏,“horse”還能与战马相联系,暗示了皮尔斯参与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战斗。

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任何形象与之有相同的指定意义或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为了实现最低限度的功能对等,此处译者将“winged horse”直译为“飞马”,保证语言流畅自然,并加以脚注,确保译文读者能够想象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

2.在特定语境下,当译入语中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既有相同的指定意义又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本文观点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现最高限度功能对等,译文应当使用译入语中与原文词汇既有相同的指定意义又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的词汇,无需任何形式的加注。然而,在文化负载词翻译层面,少有此种情况发生,此处仅讨论具有类似的指定意义并能产生类似联想意义的词汇。

译例:

原文:他们的故事会让你感动得落泪,他们简直就是现实版梁祝。

译文:Their story will move you to tears,they are almost real Romeo and Juliet.

“梁祝”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梁祝”指的是中国传说中一对由于家人反对殉情的爱侣,“Romeo and Juliet”与“梁祝”都指为爱殉情的情侣,二者在指定意义上十分相似;二者都使人联想到生离死别的悲痛,心生同情之感,在联想意义上也高度吻合。将“梁祝”译为 “Romeo and Juliet”,符合“自然性”的要求,且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方式和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的方式几乎相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最高限度功能对等。

3.在特定语境下,当译入语中既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指定意义相同但不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也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指定意义不同但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时,本文观点是,在这种情况下,可向最高限度功能对等靠拢,不应执着于指定意义,译文应选用译入语中与原文词汇指定意义不同但能产生相同联想意义的词汇,且无需使用脚注。

若译文使用与原文指定意义相同但是在相同语境下会产生不同联想意义的词汇,依然需要加注才能实现最低限度功能对等,这也就损害了语言的“自然性”。

译例:

原文:

Queen:I’m “darling” or “cabbage”.“Sweetie” is someone else.

译文1:

女王:我是“亲爱的”或“卷心菜”。“甜心”另有其人。

脚注:用“cabbage”称呼爱人是一种起源于法语的表达习惯。

译文2:

女王:我是“亲爱的”或“心肝”。“甜心”另有其人。

原文选自美剧《王冠》,菲利普亲王在白金汉宫里用广播的形式寻找他的“sweetie”,伊丽莎白女王试图向她的工作人员解释,亲王会称呼自己为“darling”或者“cabbage”,但不会是“sweetie”,所以亲王在另寻他人。“cabbage”和“卷心菜”的指定意义相同,在原文语境下,用“cabbage”称呼爱人的英语说话习惯起源于法语,在女王的私生活中,“cabbage”是亲王对她的爱称,“cabbage”的联想意义是一种特殊的亲昵的表达,以及和“sweetie”加以区分的意图,因此,译文选用“卷心菜”并不合理,会使得观众一头雾水,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中文母语者不会把“卷心菜”和亲昵表达相联系,用“卷心菜”称呼妻子属于不自然的表达,需要依靠加注,损害译文“自然性”,才能实现最低限度功能对等。

“cabbage”与“心肝”在指定意义上并不相同,然而二者都会使人联想到夫妻之间亲密的关系与特有的称谓,且“心肝”和“甜心”并不相同,读者可以了解到女王试图说明不同的称呼代表不同的人,因此,二者产生了相同的联想意义。译文读者无需依靠注释就可以体会原文读者的阅读感受,且不会对文本的“自然性”产生质疑,译文读者理解译文联想意义的方式与原文读者相同,这种翻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向最高限度功能对等靠拢。

因此,译文2更加恰当,即译文应当选用译入语中与原文词汇指定意义不同但能产生相同联想意义的词汇,且无需使用脚注。

4.在特定语境下,当译入语中仅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指定意义相同但不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本文观点是,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创造表达流畅自然的短语或句子,尽量达致同样的联想意义,且不添加脚注,从而尽量向最高限度功能对等靠拢。

译例:

原文:

Missy:Are you gonna miss me?

Sheldon:I am used to you.To me, you’re like string beans.No one asks for them,on one wonders about them.

译文1:

谢尔顿:我习惯了有你在,对我来说,你就像豆角。没人主动想要,没人质疑它们的存在。

脚注:豆角是美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美国人会使用常见食物形容人际关系。

译文2:

谢尔顿:我习惯了有你在,对我来说,你就像每天都要吃的菜。没人主动想要,没人质疑它们的存在。

原文选自美剧《小谢尔顿》,谢尔顿即将离开家去读大学,妹妹米茜问谢尔顿是否会想念她,于是谢尔顿将米茜比喻为“string beans”,委婉表达了对于妹妹的爱意。

“string beans”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string beans”指的是豆角,是美国人餐桌的常见食物,美国人经常用餐桌上的常见食物表达自己对人的亲切感,例如“peas and carrots”经常被译为“形影不离”,原文中谢尔顿意图表达自己已经习惯了妹妹的存在,有妹妹的陪伴对他来说十分自然。

在汉语中,“豆角”虽然含有与“string beans”相同的指定意义,但是中文母语者没有单独用食物表达亲昵的语言习惯,而且豆角并不是中国人每天都吃的食物,因此,在该语境下,“豆角”需要依靠加注才能達到相同的联想意义。

采用“每天都要吃的菜”作为译文,“每天”的使用巧妙帮助了中文母语者了解了为什么要用“菜”来形容家人之间的关系,且与后文中的“出现在盘子上”不会构成逻辑冲突,还使译文读者感受到了谢尔顿对于家人的爱意,由于中文母语者没有用食物表达亲昵的习惯,如果只是使用“米饭”作为译文,会损害译文的“自然性”。

因此,译文2更加恰当,即译者可以创造表达流畅自然的短语或句子,尽量达致同样的联想意义,且不添加脚注。

5.在特定语境下,当译入语中仅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指定意义不同但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本文观点是,在这种情况下,译文可以直接选用能达致相同联想意义的词汇,在保证译文“自然性”的前提下,尽量向最高限度功能对等靠拢,且无需使用脚注。

译例:

原文:

Han:Tomorrow night,Cupid will come to Williamsburg diner.

Max:Didn’t have the heart to tell him Cupid is dead.

译文:

憨:明天晚上,月老会来威廉斯堡餐馆呦。

麦克斯:懒得告诉他其实月老早死了。

原文选自美剧《破产姐妹》第一季,餐馆老板Han决定在情人节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大赚一笔, 但是餐馆服务生Max认为这没有用。

“Cupid”的指定意义和联想意义:“Cupid”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是一个射箭的婴儿的形象,通过射箭, “月老”是中国神话中的爱神,是一个牵红线的老人的形象,二者的指定意义并不相同,中国文化中没有类似婴儿形象的爱神;在原文中,“Cupid”使观众联想到Han准备在餐厅开展类似男女相亲或者约会的活动,且Max对男女相亲并不感兴趣,译文使用“月老”,并不会损害文本的“自然性”,中文母语者同样可以了解到Han准备开展的活动内容以及Max对爱情的冷漠,无需任何注释,二者就可以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

四、结论

本文认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在认知语境方面有所不同,译文读者不一定了解原文词汇的指定意义,若频繁加注,要求译文读者首先了解原文词汇的指定意义再获取该词汇在特定文本中产生的联想意义,对于译文读者来说较为繁琐,会中断阅读文本,且会损害文本的“自然性”;但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都拥有足够的联想能力获取语言产生的联想意义,指定意义是帮助获得联想意义的工具,联想意义是帮助读者了解原作者意图的关键。

因此,在特定语境下,当译入语中没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有相同的指定意义或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应当使用脚注,实现最低限度功能对等;当译入语中仅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指定意义不同但能夠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译文应当优先选择此类词汇,放弃使用脚注,至少实现译文读者理解和欣赏译文的联想意义的方式和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联想意义的方式一样,向最高限度功能对等靠拢;当译入语中有词汇与原文词汇既有相同的指定意义又能产生相同的联想意义,译文应优先选择此类词汇,无须使用脚注,从而实现最高限度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文学教育(中),2011,176(03):54-55.

[2]Nida,E.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Brill Academic Pub,1964:159.

[3]Nida,E and C.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Brill Academic Pub,1969:200.

[4]Nida,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2001:31-33.

[5]Munday,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2016:68.

[6]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8(04):101-104.

[7]方梦之.翻译中的阐释与注释[J].山东外语教学,1993,(01):50-52.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功能对等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