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蕾,胡波,彭奇彪
作者单位: 410000 长沙市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暂时性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诱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间接性胸痛等,若该期间未对患者进行干预,可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可导致患者出现猝死等情况[2]。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受经济条件、身体素质等外界条件各种因素的影响,多数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3]。氯吡格雷属于抗血小板聚集剂,通过与血小板膜表面的腺苷二磷酸受体结合,可抑制腺苷二磷酸介导的gplllb/LLLA糖蛋白复合物的激活,使纤维蛋白原不能与蛋白质受体结合,从而阻止血小板的相互聚集[4]。中医学认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属于“胸痹”“厥心痛”“心痛”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心血瘀阻,因此,治疗应以止痛活血、化瘀通脉为主。麝香保心丸由麝香、冰片、肉桂、蟾酥、牛黄、人参及苏合香等多种中药所制作而成的中成药,具有化痰祛痛、清香疏通之功效[5]。本研究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10月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研究经过长沙市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资料比较 [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出现持续性或自发偶见型胸痛症状;存在动态心电图ST段抬高或压低异常现象;血清学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近6个月内未行相关手术治疗;治疗依从性较好;治疗前未服用影响血凝及纤溶药物。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受损;合并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肿瘤;精神病,如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焦虑症、精神分裂;易过敏体质或对本次使用药物存在过敏。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75 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麝香保心丸(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22.5 mg)1~2丸口服,每天3次和发病时服药。2组均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1)治疗前后使用超声心电图检查LVESD、LVEF。(2)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疹、呼吸困难、心电图异常、肝肾功能异常等。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2周后,TIMI血流等级为3级,心功能改善等级为2级;有效:治疗2周后,TIMI血流分级为2级,心功能改善为1级;无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8%,高于对照组的8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0,P=0.015),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LVESD、LVEF及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LVESD、LVEF及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LVESD、BNP水平均降低,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低/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LVESD、LVEF及BNP水平比较
2.3 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治疗前,2组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2组患者治疗期间各发生1例皮疹。
现阶段,人们的饮食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发病率升高,现已成为对人类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的重要疾病之一[6]。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对常见,受多个因素影响,导致冠状动脉内出现粥样硬化性斑块,最终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7]。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而言,目前,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多围绕抗血小板凝聚开展。氯吡格雷为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对梗死血管中的血栓负担进行控制,从而对血管微循环产生良好的改善作用[8]。然而,由于该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不同,停药后血小板功能恢复时间有限,治疗效果欠佳。不同患者存在集体差异化,应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也大不相同,部分患者服用该药未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这将增加血栓栓塞风险。麝香保心丸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是在中国古代经典古方苏合香丸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益气强心的功效[9]。目前,临床主要应用麝香保心丸治疗心肌缺血所导致的胸闷和心肌梗死,具有疗效明确、药效迅速、作用力持久及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较小等优点。麝香保心丸由多种中药组成,将其精华有效结合,可起到温阳、益气、祛邪、强身的功效[10]。研究指出,麝香保心丸可在较短时间内发挥药物作用,通常在患者服药3~5 min后发挥作用,且可维持的时间较长,通常可维持6 h左右,另外该药物在有效扩张血管的同时,还可发挥β受体阻滞剂的作用,在缓解患者心律的前提下,有效保护患者的心肌细胞,增强患者心脏对缺氧耐受力[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麝香保心丸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显著。分析原因在于,麝香保心丸可保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内膜增生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效提高动脉壁合成酶活性水平,从而抑制氧自由基产生。相关动物实验证实,麝香保心丸具有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作用,且可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有效减少脑梗死面积[12]。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2组LVESD、BNP水平均降低,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低/高于对照组,提示麝香保心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BNP水平。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抑制患者体内胆固醇合成,具有抗炎、调脂的功效[13]。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抑制基质内蛋白酶的活性,加快胶原蛋白的沉淀,延缓心室重建。麝香保心丸中冰片、牛黄、苏合香可缓解冠状动脉痉挛,人参可改善患者高血脂水平;肉桂、麝香可扩张血管;蟾酥可抑制血管通透性。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及BNP水平。
现代药理学研究指出,牛黄对动脉痉挛可起到抑制作用,而人参可较好的调节患者血脂状态,蟾蜍有较好的抗炎作用,肉桂可扩张血管[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2组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用药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小板相关指标,分析其原因在于,麝香保心丸是我国第一部成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苏合香丸的现代药理学第一研究成果,内涵药物具有益气强心、活血通经、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全方应用可起到直达心经,共奏芳香温通之效[15]。该药物经过209个心脏病的临床验证而制成,临床上对冠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疗效显著。研究显示,蟾酥与洋地黄具有同样的强心作用,因此在临床中应用该药物时应该特别注意,慎用于洋地黄类药物者或缓慢心律失常患者;该组方中包含多种辛香药物,特别是该方中冰片具有芳香走窜,耗气伤阳,因此在孕期者应慎用,该组方中包含麝香,因此妊娠期女性绝对禁用[16]。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提示麝香保心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安全,分析其原因在于,麝香保心丸中包含中药副毒作用相对较小,且可有效缓解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但两者比较无差异,造成该影响因素的原因可能与本次样本量过少有关,后续还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评估该研究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麝香保心丸联合氯吡格雷片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LVESD、LVEF、BNP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可在临床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