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诉诸”对英语演讲的启示
——基于教育语篇的修辞分析

2024-01-31 11:27袁丹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4期
关键词:辞格演讲者手势

袁丹菲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情感诉诸(pathos)即言者意欲在受众身上激起有助于说服的情感。一方面,作为西方古典修辞学三大说服方式之一, 如何实现利于说服的情感因素或满足受众情感需求, 引起共鸣不单是修辞学的研究焦点,更契合当代修辞学“情感转向”的发展延伸;另一方面, 新修辞学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符号或者语篇, 关注具有象征行为的非语言符号的修辞研究热潮不断涌现。迄今为止,对于演讲文本的修辞分析汗牛充栋。 然而,对于演讲修辞来说,除了修辞者在场,其声音、表情、姿态等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修辞效果的实现。余和袁[1]一文梳理了国内外情感诉诸途径和方式的发展脉络, 认为情感诉诸的实现方法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组成,即“情感导向”与“情感激发”。 其中“情感激发”的具体方法可以统归在叙事、辞格和发表的三维框架之下。这一点其实和发表(Delivery)密切相关,而对发表体系下非言语特征元素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修辞研究的应用拓展。

1 相关概念研究

1.1 发表(Delivery)

作为修辞五艺之一的发表(Delivery),即“优雅地对声音、表情和动作加以调节”,对演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口头发表的关注,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时期。 西塞罗(Cicero)在《论雄辩家》中便提及发表的三个方面:嗓音(voice)、面容(countenance)和姿态(gesture)。 昆体良(Quintilian)在《雄辩家的教育》第 6 卷中明确论及发表的各方面(声调、表情、姿态)与情感诉诸的密切关系。古罗马早期修辞学著作《献给赫伦尼厄斯的修辞学》,简称《罗马修辞手册》, 其佚名作者认为,“要是少了发表这一环节,即使我们将巧妙的发明、 优雅的风格、 富有创意的组织、细致的记忆都合并在一起,其价值也一定不如在不借助其他四个环节的情况下进行发表”,并将“发表”分为“声音品质”和“身体运动”两大部分,强调后者中的表情和动作应与前者包含的音调 “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当代西方修辞学家同样重视“发表”,Crowley 和Hawhee[2]在其合著的《古典修辞学今用》的第12 章专门论述了发表的有关内容,强调身体姿态(physical gestures)应适合不同修辞场景,起到辅助演讲的作用。伯克(Burke)在“模糊认同”中除了讨论到通过言语实现“认同”之外,还强调了可以通过展现使受众欣赏的形象、姿势、声调等非言语或副言语来获得,更利于达到与听众的统一。 换句话来说,演讲者必须做到“言辞、姿势、声调、语序、形象、态度、思想”等方面和听众“并无二致”,才有可能实现理想的修辞效果[3]。

1.2 语伴手势(Co-verbal/Co-speech gesture)

手势通常伴随着语言出现, 此类手势也可称为语伴手势(co-verbal/co-speech gesture)。 王和江[4]表示,国外学界对手势语研究多结合认知语言学、语言习得和话语分析等领域的理论, 进而探讨手势与言语及思维的关系。 尤其是认知语言学中多模态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手势语研究的发展。 国内学界[5]更多关注的是手势的概念隐喻认知功能, 通过分析语言及其伴随的手势,探讨言语和手势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理解手势隐喻与言语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其修辞功能的分析鲜见。 研究主要集中分析了在不同场景下的手势使用特点及其作用,如课堂、演讲、访谈及手势隐喻与时空关系等。然而,如今的手势研究视角已经 “从如何反映思想发展到如何激活思想和言语产出”[6], 这种转变意味着手势的使用不仅会受话语内容的影响,还能够影响话语的交际效果,手势语产生的修辞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本文以演讲者自身的话语表达和手势即语伴手势(co-speech gestures)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情感诉诸方法体系, 进一步探求身势语等副言语实现的修辞效果。 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该篇演讲如何通过叙事方式和修辞格特征来体现情感诉诸?(2)聚焦于发表层面的手势使用特征, 其在言语的互动中是否可以体现情感诉诸?囊括非言语的修辞功能,进一步实践情感诉诸方法体系, 揭示公共演讲的情感实现特点。

语料选择:奥巴马被誉为 “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演讲者之一”, 其演讲文稿是值得反复研读的范本,同时也是英语学习者练习演讲的范例, 大多数修辞分析聚焦于其政治演讲[7],对于他的教育演讲研究不多且聚焦于文本体现的概念隐喻分析。 文本选择2009 年在美国维克菲尔德高中的激励人心的开学演讲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Why do we go to school?)。 针对“特殊”的目标受众,他的演讲语言平实却丝毫不缺乏深度。结合生动鲜活的例子,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强。 运用多模态标注软件ELAN(EUDICO Linguistics Annotator, 以下简称 ELAN 软件)进行视频手势分析标注,通过观看视频语料,同步标注非言语信息,即手势特征。

手势编码:辞海中的“手势”意为“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示意思”, 即为手部的动作, 对应英文 “gesture”或者“gesticulation”,学界中被广为引用的是麦克维尔(McNeill)的手势语分类,他从交际功能出发对手势语进行分类:“我所说的gestures 指的是人们说话时手和胳膊的动作。”本文将采纳手势的狭义定义,只关注演讲者手部及其手臂的移动。 首先,我们会重复观看视频,描述手的存在、手形、手掌方向、运动和手势空间的位置,进行一级编码;其次,结合语境依据分类标准判断手势类型。 主要将手势语分为四类:(1)图示手势:描述客观物体的形态或动作或物理关系的手势;(2)隐喻手势:用以指代一个抽象概念的手势;(3)节拍性手势:有节奏地强调话语中字词或短语或内容的手势;(4)指示性手势:指向某具体事物、位置的手势。

3 结果与讨论

3.1 生动叙事

叙事是“由一个、两个或数个叙述者向一个、两个或数个受叙者传达一个或更多真实或虚构事件的表述”[8]。如表1 所示,演讲中叙事主要分布在话题导入和话题论证部分, 大量丰富生动的实例有效地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叙事可以是真实或是虚构的, 但往往真实的经历体验利于构建起深层的情感场域,唤醒受众对叙事对象的共情。究其本质在于叙事者可以通过文本选择与呈现策略, 向受众传递特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进而达到获取受众认同的修辞目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叙事可被视作一种修辞行为, 叙事者特定的话语表达和叙述方式能够促使受众换位思考, 更深入地理解叙事者的处境,进而修辞者把自己的思想、态度、价值、意图隐含于其选择的事件组构成的故事之中, 当受众的情感“处于最易于接受说服的状态”或是积极创设相关的修辞情景时,修辞目的较易实现。诉诸情感的叙事方式则会有效调动受众的情感, 将受话者引入某一特定的心境之中,因为“当我们心情愉快、对人友善的时候,我们的判断与我们感到痛苦、怀有敌意时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9]

表1 叙事策略及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人称指示语占比显著,第一、二、三人称单复数共出现380 次,相应出现次数可从表2 获知。 在该篇演讲中,首先,使用最多的为第二人称“you” (其单复数占比超过总人称代词一半以上),第二人称的高频率使用突出受众,受众是言者意欲通过自己的论证加以影响的人, 而人称代词的选择直接体现出演讲者对待受众的态度, 使目标受众体会到演讲人对自己的重视;其次,第一人称在叙事过程中不断被使用, 以同样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情境创设,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共情。 此外第一人称复数的运用巧妙地模糊修辞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将其置身于目标受众相等的地位,实现模糊认同;最后,第三人称主要在与目标受众具备相似经历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四位他人事迹中出现,根据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叙事人称,建立理想的“他者”形象,诱导目标受众的共情和期待,利于产生理想的“情感导向”,以达到影响受众的思想或行动的最终目的。

表2 人称代词使用情况

3.2 辞格使用

辞格表达是通过词语的使用促使其他人类施事者形成一定的态度或采取某种行动。 转义辞格指关键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的那一类辞格; 词语的语义不发生变化的那些辞格,如排比、重复等,相应地被称为非转义辞格。

该篇使用的非转义辞格特点:(1)排比与反复辞格并重,几乎以结构相同、意义并重的词、短语、句子、段落进行铺陈;(2)同一语言结构在话语中重复出现。 因此,通过排比和反复,除了呈现出演讲词的韵律感与节奏感,也会给目标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恰当运用辞格可以有效地实现情感激发。 转义辞格则体现于演讲中所使用的语言隐喻, 主要以常规隐喻关键词所体现,如旅途隐喻(ticket)、建筑隐喻(build/support/develop)、奋斗隐喻(challenges/struggle)、方向隐喻(take a turn/bounce)等。隐喻语言的使用反映了作者在特定语境中为达到一定的劝导目的而做出的语言选择。 董和王[10]在总结教育语篇中的隐喻模式时表示,演讲中使用奋斗隐喻用以彰显共情和公平;采用旅途隐喻、 建筑隐喻和方向隐喻利于体现教育是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之采用转义辞格潜移默化地实现演讲者的意图: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该篇演讲采用非转义辞格的情况多于转义辞格,除了出于对目标受众的考虑,还考虑到:尤其是在呼吁性篇章中,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格分布得当产生的作用愈加显著,相得益彰。我们也可以从该篇演讲所使用的词汇等级进一步证明,利用AntWordProfiler 软件自带的词典来衡量语篇所使用的词汇等级,如表3 所示。在剔除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之后,自带词典覆盖率高达96.9%, 其中一级词汇占比88.8%,二级词汇4.3%,三级词汇仅占2.4%(见表3)。

表3 词汇等级

3.3 手势分析

表4 为演讲视频中出现手势的标注情况, 总标注量为182 个,标注时长约占总时长的一半,可知奥巴马在此次演讲中所用手势的频率高, 同时主要为三种类型的手势:节拍手势、指示手势,以及隐喻手势。

表4 手势标注情况

以“手切式”为主的节拍手势出现数量最多,呼应了该演讲语篇的特征结构相似的词语、 短语及句式,辅以节拍手势,易于吸引受众注意。其次为“食指伸出式”的指示手势,其实与文中大量使用人称指示词密切相关, 如上文提及的第一、 二人称的大量出现; 虚指手势则是大多指向不在场的其他事物或其他抽象性词汇, 如在讲述他人事例时, 所指代人或物。图示手势和隐喻手势相似,都是将概念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 不同之处在于图示手势是将具体的事物及其关系呈现出来,而演讲中出现抽象名词时,演讲者则以指称式手势进行突出强调,如“responsibility”等,并未给予物理上的描绘。 非隐喻手势多于隐喻手势,不仅与演讲者个人风格有关,更重要的是基于对受众的考量。由于是给中小学生的演讲,节拍手势和指示手势给予演讲更大空间, 强调演讲内容进而吸引受众注意。

此外,演讲中同时呈现了少量的隐喻手势,分为手势隐喻和言语隐喻相同以及手势隐喻出现而言语中并未出现两种情况。 具体示例为,在使用“bouncing from foster home to foster home”中,动词 bounce原意是指“使某物弹起,跳起”,和介词词组连用,表达空间位置的转移,继而表明更换寄宿家庭的频繁,是一种空间隐喻。 与此同时,手势从左到右,方位发生位置移动, 揭示了言语隐喻和手势隐喻表达了相同概念,促进目标受众对言语传达的接受与理解。伴语手势(co-speech gesture) 利用双手作为表达器官,在身前的三维空间内完成意义的传递。空间关系是人类首先产生而且最为熟悉的经验, 许多复杂的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得以构建, 而手势的空间特性促使人们更有可能依靠空间经验理解抽象概念。 容器隐喻,以空间认知为基础,将抽象的事物看作一个容纳物以便具化抽象事物, 也称实体隐喻。“you cannot drop out of school and just drop into a good job” 一句中,语言表达的方位介词“out of” 和“into”, 将后面的名词视为一种可进可出的容器;手势从左向右划出一条抛物线, 构建出从里到外行动轨迹。手势将言语内容同时共现,使整个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形象。 我们在谈论如“opportunity, challenge,responsibility,time”时,会无意识地使用实体隐喻,其原因在于我们普遍基于“思想是物品(IDEA IS OBJECT)”这样的原始隐喻。 例如,当提及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挑战时“I know a lot of you have challenges in your lives ...”演讲者将“拇指伸开其他四指弯曲双手靠拢”来强调“challenges”,仿佛手心捧着一个实体,起到指称、量化及识别的功能。此外,手势隐喻也出现在非隐喻言语中,“...could be a mayor or a senator or a Supreme Court justice”一句,演讲者使用了三个词性相同的名词,从市长、议员再到最高法院法官,社会级别越来越高,所使用的手势动态化呈现从小到大的过程,手势表达大小隐喻,将权力的高低与事物的大小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体现在了手势中,以上表明手势和语言通常协同出现, 是拥有着意义的符号,作为一种互动现象,不仅在时间上与语言同步,更可以将语言背后的意义独立化地、可视化地展现出来,形成补充与强化的交互关系。

4 结束语

结果表明, 不仅语言资源的选择在演讲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视觉符号所承载的诸多信息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从修辞者(演讲者)自身出发,经验丰富的修辞者(演讲者)往往会有意识地运用非言语手段, 形成协同关系, 模态之间相互协助与补充, 促进演讲者与目标受众之间更深层次的意义传递;从受众的角度来说,演讲与手势的双重呈现,借助手势在外部空间内的移动, 用较为具体的方式辅助抽象意义的表达以及外化语言背后的思维过程,利于受众的理解、接受与认同。本文一方面具体考察了演讲语篇中情感诉诸所使用的文本策略(见图1);另一方面,以范例演讲中手势使用为例,进一步拓展了演讲修辞分析的研究范围。 结果发现,叙事策略、转义与非转义辞格的运用, 此次演讲的特点人称代词的大量使用均可以有效地实现情感诉诸。 除此之外,非隐喻性手势可以强化言语内容,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利于情感诉诸; 隐喻手势可以补充言语内容,外化思维促使受众理解言语,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实现理性诉诸。

图1 演讲修辞策略框架

猜你喜欢
辞格演讲者手势
体育新闻中的辞格运用
挑战!神秘手势
V字手势的由来
巧缀辞格在诗词中的应用
胜利的手势
如何使用拈连辞格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生日快乐等2则
语形辞格的象似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