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欢,王佳然(北京市怀柔区第二医院,北京 101400)
现如今由于人们生活习惯不佳以及生活压力大等因素,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递增,现已成为北京市严重公共卫生问题[1]。慢性病不具有传染性,此类疾病起病较为隐秘,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常见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对生活质量和劳动产生严重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慢性疾病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包含睡眠习惯不良、吸烟和饮酒等[2-3]。慢性疾病不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随着病情逐渐加重,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预防。了解慢性疾病发展规律,制定预防政策,采取科学干预措施,对遏制慢性病蔓延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选择北京北部山区成人慢性病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探讨罹患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问卷调查法,选择2022年1月-2022年12月北京北部山区人员23040人进行调查。本次研究已经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提交批准文件。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居住在北京北部山区;②调查对象及其家属同意参加研究。排除标准:①处于哺乳期者;②智力存在障碍者。
1.3 研究方法 对本次研究所选对象进行调查。收集尿样,粘贴血尿编码,分发采血管收集调查对象清晨尿样,将个人编码条粘贴于尿管上,同时将相同编码贴在2个采血管上,发放给个人,确保血、尿编码相同。同时将血尿编码粘贴在流转单上相应位置。身体测量与采血操作前,通过数据采集器(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扫描现场调查流转单、个人编码条进入该调查对象的数据采集界面。推荐按照空腹采血、血压和心率测量、身高、体重和腰围测量的顺序先后进行。如未提前留取晨尿,建议在血压测量前完成。血压测量需有独立、安静的房间,其他操作空间应能保护个人隐私。采血时,采血人员在PDA中录入血尿编码后四位,并填写采血、采尿日期、是否空腹、是否出现溶血现象等信息,及时上传PDA中数据。采血管、尿管按照编码顺序在试管架上摆放。每完成一项调查内容,调查员需在现场调查流转单相应位置签字。监测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血生化、尿生化检测。其中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饮食情况、身体活动情况、体重控制、健康状况等内容;身体测量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和心率;血生化检测需要采集空腹静脉血2管,检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血肌酐、糖化血红蛋白;尿生化检测需要采集清晨尿液样本1管,检测尿钠、尿钾、尿肌酐。血样、尿样采集均一次完成。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患者对疾病预防知识的知晓情况。患者分数在80分以上说明患者对疾病预防知识知晓;≤80分则表示患者对慢性疾病预防知识不了解。
1.4 观察指标 ①分析患者患病概率;②分析疾病危险因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与%分别表示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分别采用t与卡方实施检验;P<0.05表示数据差异明显,使用统计软件SPSS23.0处理数据。
2.1 分析疾病占比 所选研究对象中有1000例患有慢性疾病,高血压患者有500例,占比为50.00%;糖尿病患者有200例,占比为20.00%;心脏病患者有100例,占比为10.00%;血脂异常患者有90例,占比为9.00%;慢性骨关节病患者有70例,占比为7.00%;脑卒中患者有30例,占比为3.00%;慢阻肺患者有10例,占比为1.00%,见表1。
表1 疾病占比分析
2.2 分析疾病危险因素 男性与女性占比无显著差异(P>0.05);18-40岁者占比为11.20%(112/1000),41-79岁者占比为88.80%(888/1000),差异显著(P<0.05);体质量45-60千克者占比为17.50%(175/1000),61-82千克者占比为82.50%(825/1000),差异显著(P<0.05);慢性病预防知识知晓的人数占比为21.50%(215/1000),不知晓的人数占比为78.50%(785/1000),差异显著(P<0.05);饮食油腻的人数占比为76.50%(765/1000),饮食健康的人数占比为23.50%(235/1000),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疾病危险因素分析[n(%)]
2.3 慢性疾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慢性疾病与患者年龄、三酰甘油、体质量等密切相关(P<0.05),见表3。
表3 慢性疾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我市居民慢性疾病死亡率占比较高,如今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我市非常重视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4-5]。工作的核心重点为控制慢性病的发展势头,通过对本市预防慢性疾病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分析,重点提出防治工作需要长时间实施,同时任务比较艰巨[6-7]。需要将人民健康水平作为核心,不断控制慢性疾病产生的危险因素,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首先,需要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普及健康教育,从两方面入手,一为健康知识普及,二为健康行为普及,对慢性病防治工作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于不同的居民提出不同指导建议。其次,想要促使高危人群发病风险降低,需要实施早诊断及早治疗,将慢性病作为二级预防,重点观察指标为血压、体重、血脂、肺功能和血糖等疾病。让居民进行健康体检,促使居民能够早日发现慢性疾病,同时,要开展慢性高危人群患病风险识别和干预[8-9]。本次研究从多因素角度分析,发现慢性疾病与患者年龄、三酰甘油、体质量等密切相关(P<0.05)。
由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高血压与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对于静坐时间较长、饮食不合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运动及保持平衡饮食,避免摄入较多食物,同时能量消耗需要合理[10-11]。通过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促使危险因素得以控制,患者出现慢性疾病概率减少。日后慢性疾病防控工作指导阶段需要对存在较高发病率的慢性疾病尽早预防,避免患者发生疾病并发症,促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此外,还需要为患者创建健康生活方式,对慢性疾病进行预防,通过改进患者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慢性疾病的预防是下一个工作重点内容。使医护人员和患者掌握较多慢性病防治知识,同时需要对疾病治疗有所了解。逐步对高危人群和患病人群进行规范管理,尤其需要对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进行科学管理,促使患者依从性得到提升,有利于降低医疗费用成本,对血糖、血脂和血压做好控制,通过对并发症等心血管事件进行控制,促使慢性疾病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对于防治慢性疾病有重要意义,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率得到提升[12]。通过成立俱乐部或者开展健康大课堂、 组织知识问卷答题和技能比赛、为患者进行健康评估等形式,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对于改善患者生活习惯有重要意义。有效地控制并改变整体人群的危险因素水平,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的有效途径。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还应关注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如学校、家庭、社会环境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年人虽然各方面发展稳定,但也面临更多的家庭责任、工作压力,以及随时需要处理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这些是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
综上所述,通过对社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等调查,总结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继续做好慢病干预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