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敏,闫红桥,张佃波
(1.山东体育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2.山东体育学院体育传媒与信息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关乎其未来各项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整体健康现状与未来健康水平,是关系着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大事。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报告》中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状况虽有向好势头,但整体的健康水平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中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不良、体重超标、身体素质下降、睡眠不充足等一系列问题。2020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中,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强调,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落实监督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该文件的出台无疑是我国青少年体育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关键保障,也是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是对我国教育与体育工作的全面部署与顶层设计。不少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如钟秉枢(2022)认为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加强学校体育是夯实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基础,通过学校体育这一实施主体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进而培养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陈曙等(2020)从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出发展开探讨,认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以青少年体质健康为发展目标,而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必须依靠学校体育的发展。然而,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在资源供给、政策法规、体质测评等方面更是匮乏,因而造成学校体育在促进体质健康的过程中只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策略落实与深入探讨。为此,本文从学校深化体教融合的背景出发,分析学校体育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创造的机遇,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不足之处提出合适的纾解路径,旨在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工程、体育强国事业、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学校体育是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最为关键的领域,并承担着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学校体育走向深化体教融合方向已刻不容缓。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便于落实国家规定的体育课程,提高体育课程质量,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支撑。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以体育教学为核心,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学校将体育与教育系统有机融合的目的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方法与手段。因此,学校体育课程质量的高低,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体教融合政策的提出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学校要履行有关体育项目的规定,贯彻落实的体育课程,注重学校体育项目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课后延时项目、学校大课间以及课外体育项目等发挥学校体育“育体”“育人”等功能,以上政策都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学校深化体教融合,意味着在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体育的发展,因为体育是教育的多元载体,教育是体育中最有效的体现。学校在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长的同时,更要增加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学校深化体教融合的提出,强调把重点放在做好校园体育活动方面,促进学生人文学习与体育运动二者统筹开展。体教融合政策强调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锻炼心肺功能等,在学校体育锻炼中达到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目标。
2022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如何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提出要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回归到“健康第一”的教育本位。“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是指学校体育应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开齐开足体育课程,丰富体育活动来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健全品格、磨炼意志。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相关内容都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作为理论基点。
然而在推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依然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第一,学校落实“健康第一”力度不够。学校确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口头行动”,而是需要落实到具体措施上。如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宣传不够;没有发挥引导作用;缺乏健康知识领域的服务平台导致“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在学校体育实施缓慢。第二,体育教师落后的思想观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教学,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中并未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去设计针对个体的课程计划。第三,体育教师关于“健康第一”的概念理解依然不够彻底,常常表现在身体健康方面,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观念、习惯等方面的培育缺乏一定的引导,因教师的理解不全面进而导致学生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树立“健康第一”的运动观念。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体质锻炼领域存在严重的资源供给不足的现象。学校体育资源既是确保学校体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保障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条件。随着体育需求不断加大,使得体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2.2.1 体育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虽然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核心力量,但推动体育发展的核心却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不仅是组织与实施学校体育课程的主要力量,更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体育教师专业能力不够、城乡之间师资分配不均衡、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都制约着体育课堂教学以及体育课后延时服务的开展,阻碍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
2.2.2 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匮乏当前,学校体育发展在场地器材、设施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当前一些学校的体育资源在人员和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分配不均,以及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不高,体育运动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学校体育运动教学模式无法突破。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作为学生体育活动状况检测和体质评价工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评价方式方法、评价项目、评价结果在不同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要求。而学校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体系方面仍有不足,具体情况如下。
2.3.1 体质健康测试方式单一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采取每个学生每个学年评价一次的方式进行,应用的最终结性评价,同时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评定学生的测试等级。采用这种“一刀切”的方法,不仅没有顾及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更没有充分考虑学校之间的差异性。许多体质健康测试都采用的是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没有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特定人群的特点。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测试的方式方法都会有所区别。
2.3.2 测评指标设计不完善我国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的指标大多以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以及身体的各项机能等指标作为评价标准,仅注重“体质”的活动指标测试,缺乏对“健康”相关指标的设计。
2.3.3 体质健康测评反馈欠缺虽然学校每学年都会定期按照《标准》进行测试,但是这种测评方式忽略了测试的反馈调整、监测干预等诸多方面。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具体原因。
新时代,国家不断推行一体化建设,体育领域也需要通过政策法规这一方式来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问题。学校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治理上仍然存在效果不理想,协同治理力度不到位等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中第十九条就对学校体育提出明确规定,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障。但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9 年修订)》中不再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内容,《体育法》中的相关法律条例也没有对此做法修订。由于政策与法律未能形成良性的互动,给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治理带来了些许困扰,导致政策无法深入贯彻实施。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从中央政府到各地相继出台了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有关措施,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而我国在体育教育领域目前仅有一部正式的并处于修订状态中的体育法律——即《体育法》,有关体质健康促进方面缺乏系统的法律层面的规范标准和约束。学校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体育事故,若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育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将很难发挥体育教师的引导作用,进而阻碍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在“体教融合”政策的影响下,学校体育要改变过去“倚重智育,忽视体育”的不均衡现象,就要将“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落到实处。为了有效地解决学校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宣传与落实不足的问题,就需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改变“重智轻体”的文化观念,提倡“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以及学生对“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正确认识与理解。学校可以开设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咨询与培训部门,将这些部门面向全体师生,帮助师生解决疑难问题。举办校内外讲座,进行同行业内部交流、探讨,搭建体质健康交流平台,协同合作,共同推进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其次,体育教师必须改变重视“体质”忽视“健康”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的思想。在学生层面,教师应激发青少年的健康意识、体育锻炼意识,引导学生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树立“体育生活化”观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在学校深化体教融合这一背景下,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资源的有效供给。而如何解决学校体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便成为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条件之一。基于此,对学校体育教师与场地设施提出如下建议:就体育教师资源层面而言,体育教师资源是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助推器”,应该具备全面的素质、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结构。学校可以搭建教师专业与技术知识的进修培训班。通过借助学校深化体教融合这一政策,将体育与教育部门结合,采用协同或定向培养以及继续教育与培训等多种培养方式,促成一批极具创新创造能力和协同育人育体能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场地设施资源层面来看,根据国家有关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扩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体育教育资源方面的建设与投资力度。可以通过校企共建,获得校外优质的体育场地资源,同时国家和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确保资金用到实处;政府部门可以和房地产企业合作,在建房的同时建立的体育运动场地设施。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因而对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实时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结合国内外体质健康评价的趋势,构建完整的体质健康评价体系,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例如,可以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进行实时监测、科学反馈,全方位干预。发展性评价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有所不同,它不再是以甄别和选拔优良体育特长生为主,而是以测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身体素质与身体形态为主要目的。在测评指标方面,仍要不断更新测评指标。拒绝仅单一的评判标准,将“体质”与“健康”两者作为评价标准,不断完善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指标。在体质测评反馈层面,我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的关注点往往是最终结果是否合格,并未对测试结果采取应对措施,也并未对后期进行动态监测。因此,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反馈渠道,改变原有的单一反馈模式,将测试出来的数据结果分析处理后进行双向反馈。另外,学校构建动态监管平台,确保学生各阶段的体质健康水平都能实时同步到云端,进而进行动态监管,进而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而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有效推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规范化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在高校实施的基础保证。当前,中国还没有形成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策略的专门性法律。要建立与健全相应法规制度,营造良好的政策体系与法治环境。首先,地方政府要通过健全相应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晰健康促进政策所涉及各方主体的法律关系,对政策各方主体的职责和权力关系进行清晰的对应和协调,用立法的方式规范主体和客体的行为,从而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建设的基本格局。即以法律制度为总领,以体育、文化和健康方面的行政法律法规及地方性规章为基石,构建多方位的治理格局。其次,可以采用立法形式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与执行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撑,让校园体育、课堂体育、大课间等体育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目的是有效避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不必要的纠纷。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明确参与主体的体育权利和义务,遵循权利保障原则,围绕学校、教师和学生落实体育权利,确保权利的主体得到基本保障。例如,因课上意外受伤事件而引发的法律纠纷问题,学校要尽可能保障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权利,做到让老师敢教,学生敢学。
学校深化体教融合作为推动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具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质健康发展的双重使命。为了更好落实学校深化体教融合政策,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价值,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牢记“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确保真正发挥学校体育“育人”“育体”作用。与此同时,注重学校体育资源的供给,为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不断更新学生体质测评体系,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不同测评方式;强化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落实,为权利的保障者提供更优质的法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