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山市顺德区胡宝星职业技术学校 卢 民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当下各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但是如何从根本上落实办学理念,各地各校的改革不一致,因此,相当部分模具专业毕业生仍然得不到企业的认可,还需企业重新培训才能上岗。因此,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对接是当务之急。
经过调研,依托佛山市模具协会及周边企业群,我校召开模具专业职业能力分析会,对模具行业各岗位的要求进行论证,制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表,召开课程体系构建教学专家研讨会,明确了各门课程与岗位的对接问题,根据研究结果对模具拆装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综观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无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目标与岗位直接对接。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美国和加拿大的以能力为基础(CBE)的教学模式、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培训(CBET),都体现了强化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特点。特别是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学校企业共育人,在企业培训部,学生与员工、师傅与教师、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三对接,特别是在汽车4S店,服务人员基本全是“双元制”毕业的学生。我国早期的传统学徒制到现代学徒制,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而推行的教学模式。因此,职业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必须与行业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根据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及课程体系构建,我们确定了模具拆装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模具钳工岗位(模具拆装部分)对接,传统的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对模具的结构认识和模具测绘,而实际岗位用到的吊车安全操作、拆装专用工具使用、拆装工艺等内容没有涉及。因此,传统的课程无法与岗位对接。新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安全规范地拆装真实模具、检测模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包括能看懂图、认识模具、懂装配工艺、会检测模具精度、安全操作吊车、正确使用拆装工具、会模具试模前检验(注塑模具的顶出检测和试水检测),并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养。
传统的模具拆装课程是为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两门课程服务,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模具的组成、结构、动作原理及其设计、加工的方法与步骤等,时间为一周或两周。改革后的模具拆装课程与模具钳工岗位对接,必须围绕课程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增加相应的内容及实训时间。
1.对接硬件
拆装工作台、工量具、模具、吊车、模具试验机等硬件要尽量与企业对接,否则无法落实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中用真实的模具,如教学用的透明注塑模具和教材中的模具很少出现推板导柱,而推板导柱的拆装是有难度的,如果学生没接触过,根本无法进行拆装,拆装工具在市场上买不到,一般都是企业自己制作,因此,务必以企业的标准进行教学。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应尽可能地收集更多的真实模具,种类应齐全、兼顾各种大小,典型的冲压模具包含冲裁模具、弯曲模具和复合模具,典型的成型模具包含二板式、三板式和斜导柱抽芯成型模具。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争取企业的捐赠或者借用模具,这样就可以收集大量典型的模具,为教学提供不同的案例。
2.设计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在原来模具拆装测绘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的要素,内容包含读图、制定拆装工艺卡、检测模具精度、操作吊车、使用工量具、规范拆装标准及检测模具等,与之前的课程内容区别较大的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
(1)增加吊车的安全操作
旧的课程内容不重视这部分内容,但是安全操作吊车是重中之重,很多安全事故都来源于吊车的误操作,吊车并不是按几个按键的问题,移动物品的重心判断、吊环安装位置、吊绳的安装方法、安全起吊的步骤及要素、搬运过程的安全路线、安全降落及物品摆放位置和吊车停止作业的状态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必须按照企业零安全事故的作业标准进行训练。
(2)增加模具精度检测及试模前的检测
模具各零配件在装配前必须进行再次检测,检验各配件是否达到图纸要求,是否与项目跟进清单中的数据吻合(数据由上一工序的加工部分检测),如果数据达到图纸要求才进行装配,如果数据与项目跟进清单中的数据不吻合,也要反馈给项目主管,由项目主管与加工部主管进行沟通。为了避免模具吊装到注塑机上才发现顶出机构出问题或者出现漏水等问题,装配后的模具还不能进入试模工序,必须对模具进行试验。因此,学生必须会操作模具顶出试验机及试水机,并且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填写项目跟进清单并与主管反馈。模具顶出试验机及试水机这两种设备都是企业内部专用产品,市面上没有销售,因此,在硬件上必须与企业沟通进行对接。
(3)增加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模具生产企业中,会给模具项目制定一个项目跟进清单卡,各生产部门及岗位都会按照工艺流程进行填写,在这个过程中,不单是会生产,还要会填写清单,这体现的是同事之间的沟通,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跟进及协调,因此同部门沟通、跨部门沟通、与客户沟通等,对一家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增加沟通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在每个工艺操作前,必须口述工艺,符合要求之后才能进行操作,操作完毕又必须进行小结,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报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对工艺流程更加熟练,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增强了,也会变得更加自信。
(4)标准化拆装工艺
模具钳工是模具生产部门的核心岗位,装配技术直接影响模具产品质量,因此,每个企业内部都会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经过企业专家的充分论证,我们制定了标准化模具拆装流程。
以注塑模具为例:把模具吊到拆装平台(安全起吊是重点)--模具翻转90度(汽车轮胎垫着)--拆模具锁紧器和模脚--拆定模(定模用木头垫着,防止受损)--动模翻转90度(准备拆动模)。
动模的拆模流程:拉推板导柱(企业专用工具)--装斜顶工艺螺钉(保护斜滑块紧固螺钉的企业标准步骤,安装工艺是重点)--拆动模紧固螺钉--移走动模座板--拆斜滑块紧固螺钉--拆斜顶工艺螺钉--拆推板固定螺钉--拆推板(使用拆推板螺钉顶出推板,常见不标准的做法是用铜条或其他工具锤打方法拆开)--拆顶杆与复位杆--拆推杆固定板--拆斜顶--拆型芯。
动模的装配流程:装型芯--装斜顶-- 装推杆固定板--装顶杆与复位杆--装推板--锁推板紧固螺钉--装斜顶工艺螺钉--装斜滑块紧固螺钉--移回动模座板--装推板导柱--锁动模紧固螺钉--拆斜顶工艺螺钉。
关于装配模具,一般的原则是按照拆模的顺序倒过来进行,后拆的先装,但是要注意定位导柱的安装,是先安装定位导柱然后才能固紧螺钉。
以典型模具作为项目教学的载体,以企业工作任务作为教学任务,以企业的工艺标准作为教学标准,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训车间比企业车间还要增加一样东西,就是信息化教学平台。安装了投影机和摄像系统,才能把拆装的步骤和细节放大到投影面上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下载自己的操作视频回家与家人共享学习成果。一体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环节:模具理论知识(师讲)--学生制定拆装工艺卡(分组讨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制定初稿,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思考能力)--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教师明确企业标准拆装工艺--分小组进行拆装(打开视频录制,拆模前学生把拆装的步骤进行口头陈述,步骤正确才能动手进行拆装)--视频回顾(学生看完自己的拆装视频进行小结,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完成项目学习报告。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既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下一步学生参加企业的第三方考核打下基础。
为了顺利顶岗实习,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不能由学校单方面说了算,必须引入第三方考核机制。采用校内考核与第三方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在校内实训时,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形式,第五学期参加顺德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第三方考核,根据企业的岗位标准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表1、表2)。
表1 模具拆装课程考核标准
表2 吊机安全操作标准
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岗位标准和第三方考核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设车间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可实现专业与产业、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基地与车间、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五个对接”。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模具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笔者所在单位承接的“顺德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子项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笔者是子项目的负责人,依托佛山市模具协会及周边企业群,开展了模具专业标准体系建设调研、职业能力分析和课程体系建构教育专家研讨会,制定并出版了《顺德区中等职业教育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标准体系建设调研报告》《顺德区中等职业教育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标准体系建设职业能力分析》和《顺德区中等职业教育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其中教学标准包括模具拆装课程的教学标准,实现了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