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鹭 苗温楠
【摘要】美术教学“跨界”的不成功,主要源于教师对学科融合认识上的偏差,对学情分析的不足。要实现美术教学成功“跨界”,要在正确认识学科融合理念的前提下加强学情调研,使学科融合更贴近学生实际;而巧设导入环节,关注核心问题,以点带面,利用地方资源,发掘美术课程中的人文要素,科学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实现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的关键。与此同时,美术教师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美术教学 学科融合 學情调研 核心问题 人文要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线画”课程的融合开发与实践研究——以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例》(课题编号:JK21018)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2-0151-03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作为学校重要课程的美术教育,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提高学生美术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课程标准编制中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1]于是,很多美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开始积极尝试探索跨学科融合理念,让美术教学“跨界”。
于是,在一些公开课中,笔者看到了美术课与历史的融合,与语文的融合,与科学的融合……但是,在课后,我们总会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这是一节美术课吗?”“这节课是否偏离了美术课堂教学的本质和目标?”“这更像是一节历史课。”“这像是一节语文课。”……面对这些声音,无论是否贴切,有一点值得美术教师深思,就是我们要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怎样才能既保留了美术课程的审美特点,涵养人文精神,实现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又不会喧宾夺主,南辕北辙,实现美术教学的成功“跨界”。
一、“跨界”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1.对学科融合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课堂教学“跑偏”
提到学科融合,笔者不得不想到近些年在我国教育界兴起的美国的STEM课程模式,STEM教育注重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以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它的核心就是学科融合。当学习和了解了这种课程模式后,就会发现,STEM教育跨学科的方法,更多的是在学科的基础上融合,既整合知识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个项目中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而且STEM课程的跨学科中都有一些主要的概念贯穿这些学科,“不管一个STEM项目融合了几个学科,假如没有涉及其中任何一个,就不叫STEM教育,因为它没有核心的内容。”[2]那么这个项目研究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即使是STEM这种主打学科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建立在解决某一个学科的问题的基础上,有着非常明确的学科教学目标,绝不是学科间的简单拼凑。
“多学科融合模式的新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熟练地整合多个学科知识,并就知识点引入多维度的素材是非常重要的。”[3]学科融合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分析解决本学科的问题而去调动其他学科的知识,多角度地探究和学习,培养出学生多维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更加深入有效地达成,而不是为了表面上的融合而融合。过多地拓展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比重上超过了本学科,或者对其他学科的拓展过于牵强,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毫无意义,都有可能使课堂教学脱离应有的轨道。
总之,学科融合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多学科的拼凑,而是在确保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2.对学情分析不足导致教学设计脱离实际
以“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是美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明确要求,这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对授课对象的身心发展水平及知识水平有着深入的了解,如小学生的阅历较浅,内心世界比较简单,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坦率;而中学生相对于小学生,对于视觉形象有着更强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能力,学习的科目增多,知识面也相对广泛,他们对于美术作品的学习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的微观把握,他们希望透过艺术家和作品,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况且,如今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手段更加多样化,除了学校的学习,社会、网络等媒介都可以使他们汲取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作为教师如果对学生的认知了解不足,就有可能由于低估了学生的学科常识与知识,使得自己的教学内容寡然无味,或者由于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艺术素养,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拓展的学科知识过于高大上,这些都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二、 实现美术教学成功“跨界”的主要途径
1.加强学情调研,使学科融合更贴近学生实际
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教学设计时,如果需要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可以做如下几点准备:一是就涉及的学科内容对授课对象进行问卷调研或与学生交流,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知识储备情况。二是向相关年级的相关学科教师请教,确保对相关学科知识拓展的准确性,并且掌握授课对象的基本认知水平,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执教人美版八年级上册《捣练图》一课,教师就可以调研如下问题:授课班级的学生对中国画有哪些认识?对盛唐时代的社会特点有哪些了解?通过影视剧等途径对唐代女性形象有什么印象?也可以同时请教历史教师,准确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学生对盛唐历史的掌握情况。如果授课教师在课前能够做好这些功课,不仅能够确保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还能为本课融入历史学科相关知识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从而为较好的课堂生成创造条件。
2.合理推进教学活动,自然融入学科知识
第一, 巧设导入环节。“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4]在课前学情调研的基础上,授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来打开话题。还是以《捣练图》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课前调研过的类似问题依次抛给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学生课前对这些问题有过思考,自然有话可说,能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然而然地带入了历史相关知识。二是学生在影视剧等途径中对唐代女性以胖为美这一与现代社会截然相反的审美标准容易产生兴趣,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上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这样的导入基础,教师后面教学活动的推进会顺利很多。
第二,关注核心问题。所谓核心问题,其实就是这节课教师最终需要带领学生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教师所有的教学设计,所有的课堂教学活动的推进,都应围绕着教学核心问题的解决。例如《捣练图》一课,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唐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作品表现的内容和画面人物的造型特点,在文化情境中理解《捣练图》这一美术作品。如果不能回到作品上,一味地分析历史背景,就会变成一节历史课,无法真正培养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欣賞方法,解决本课的核心问题。再如,教授人美版七年级下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时,可以将一些古代文人画家的作品和诗词一同呈现,让学生体会到中国画诗画结合、托物言志的特点。并且这些诗词都是学生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背诵过的,可以让学生们谈一谈诗词的含义,这样就自然地融入了语文学科传统诗词方面的内容,由诗词的含义和作者表达的情感谈到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又自然地过渡到历史文化领域。但在这一节“造型、表现”课中,教学的核心问题还是在“笔墨”上,既要让学生明白画家的思想感情,作品的意境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并且要学习基本的笔法和墨法。所以在融入语文、历史方面的内容时要注意“度”的把握,如果安排过多的诗词鉴赏和历史文化的分析,不能最终回到本课教学的核心问题上来,就会偏离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以点带面,更接“地气”。美术教材中有部分课程内容涉及范围甚为广泛,在教学中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探索”课型中。这就需要教师学会以点带面,在保证达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正确取舍,善于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自然融合学科知识。以“综合、探索”课型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第10课《关注身边的美术遗存》一课为例,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大多是传统建筑类,而美术遗存的范畴广泛,教材选择传统建筑一类,原因有二:一是美术遗存的种类众多,若对其一一讲授,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深入;二是与后一课《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形成单元教学。显然,按照教材的内容安排,我们很容易把美术遗存中传统建筑这一门类的艺术美与历史文化融会贯通,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城市和地区都存在保护完好并有代表性的古代建筑。而这一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遗存,而学生“身边”的美术遗存,也就是每个城市和地区各自最具代表性的美术遗存都不尽相同,它们不一定是建筑,可能是一件文物,也可能是一个小物件,一种民间玩具,一种生活物品或装饰品等。教师需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考察调研,利用好地方资源,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当地美术遗存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种类充实进课堂中,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这些美术遗存学生可能更熟悉,更易接受;二是在教学中结合本地的历史、地域文化,能让学生自豪地体会到家乡的美术遗存的艺术美,感受它们的历史和地方文化价值,自然渗透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价值观。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以点带面,正确取舍,合理地利用地方资源,使美术教学更接“地气”。
第四,发掘美术课程中的人文要素,科学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只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不是美术教育的唯一和终极目标,其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5]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也是一门人文课程。人文信息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一类人群和人类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了解不同地区、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理解文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学会尊重、理解和包容。”[6]以教授人美版八年级下册《绘画的多元化》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同一题材,不同表现手法的中西方绘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艺术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历史文化背景等,探究中西方绘画理念上的差异以及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中西方不同艺术风貌的理解。在了解西方多种流派所呈现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可以结合当时的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历史事件等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多媒体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探究其形成的原因。还可以将本课内容作为研究课题,布置学生自主研究、交流、讨论,最终了解具有不同面貌的绘画作品形成的原因,从而建立宽广的审美视角,增强对世界多元化艺术的了解、包容、热爱。
3.美术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当今新课标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其能力要求和知识内涵已远远超过以往的美术教学,它要求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学素养与教学机制等,多多加强“本位知识”之外的知识储备。在一些西方国家,早已开始培养全科教师,在我国公立中小学,目前还是以学科教师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为主。美术教师虽然暂时还不能成为全科教师,但是应该始终秉持着学习的热情,不断充实自己,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对于美术课程容易涉及到的领域需要多加关注和学习,如文学、历史、科技、地理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成功实现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
总之,美术教学的成功“跨界”,要在正确理解学科融合理念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把握教学核心问题,深度挖掘教材内容,自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使美术课堂教学立体呈现,互补整合。同时,美术教师还要注重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改变传统单科教学形态以及学生的艺术学习思维方式,以促进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从根本上打破学科的壁垒,运用自己的教学机制,驾驭课堂,调动课堂,提升美术教学的实效性,使美术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
[2]武敬,徐华英.STEM课程设计与指导[M].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9:5.
[3]龚孝华,黄泽纯.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观念与新行动[M].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8:170.
[4]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15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57-15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