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夕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而想要落实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从实践中接受锻炼,从劳动中磨练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和良好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五育并举 小学 劳动教育 模式研究
【课题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五育并举”下农村小学劳动教育“1+1”模式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2-00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因此,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不仅要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和实践,还要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灵活地渗透劳动教育内容,以此弱化“五育”的界限,在凸显“五育”中“劳”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真正地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切实进步。
一、引导观察,激活思考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现象、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就是用自己的感官对现象、事物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性的感知活动,从而掌握必要的技能技巧。在基于五育并举的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观察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2]。
首先,要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不断钻研、探究的内驱动力。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观察兴趣,是落实劳动教育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通过各种趣味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为之后更好地付诸于劳动奠定基础。例如,在培养学生“收拾书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呈现一组学生收拾书包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看一看书包当中都有什么”“想一想不同物品如何分类放置”,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观察中了解收拾书包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
其次,要激活学生思考能力。当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基本的书包整理步骤之后,教师就可以在此过程中适当地“设疑”,如当学生观察第一张图片时,发现第一张图片中的书包中凌乱地摆放着各种文具、作业本、练习册和课本,此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主动发现问题。之后,教师继续提问,第二张图片中主人公将书包中的物品全部倒了出来,你能利用数学当中的“分类”知识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吗?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习的知识,通过观察将图片中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将其整齐地“摆放”在固定位置。此时教师可以出示第三张图片,让学生再次观察已经收拾好的书包内部,并引导学生进行分享。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项“明天上学前自行收拾书包”的家庭作业,并将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发送到家长沟通群中,让家长进行监督。
观察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只有全面地观察才能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在上述案例的观察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学生不僅体现了对劳动态度上的变化,同时也促使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收拾书包的基本方法,加之作业的“催化”,也有效落实了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的“1+1”模式,进而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奠定基础。
二、促进沟通,加深认识
《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良好的劳动教育对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以及与他人交流技术活动的感受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劳动教育中与学生进行高效的交流,不仅能够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创造性得到释放。沟通、交流是任何教育活动课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元素。因此,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设计来促进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究中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例如,在引导学生“清扫教室卫生”的过程中,教师就通过对问题的高效设计展开劳动教育。首先,在正式劳动之前,教师让学生对教室的基本结构产生科学认识,每一部分的清扫方式、所用工具都了然于心,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劳动中不出现偏差。如在“扫地”这一项劳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扫地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工具?”“这些工具该如何使用?”“有谁可以演示一下吗?”等问题,此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扫地时需要用到笤帚、簸箕、垃圾桶;有的学生会边回答工具的使用方式边进行演示等。当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再次给学生进行演示,告知学生要握到笤帚把的上三分之一,也让上三分之一与小臂保持平行……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扫地”这一劳动的认识。当学生掌握了扫地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出“清扫教室卫生”的任务分配表,并让每一劳动小组的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领取劳动工具,展开劳动实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此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力有限、认知有限,因此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劳动情况录制下来,并将这些内容发送给家长,一则能够让家长了解班级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方式,同时也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劳动能力,促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转变思想,给孩子提供劳动的平台和机会,促进家校沟通和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亲身实践,收获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么精彩的讲解都抵不过一次亲身实践的教育效果好[3]。因此,教师在基于五育并举展开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活动的高效落实。城市的孩子劳动基地有限,农村拥有广阔的劳动实践基地,乡镇小学劳动教师可以将“乡村振兴”的相关产业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劳动教育产生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样基于“学校劳动教育+乡村振兴产业”的“1+1”教育模式就得到落实。
首先,劳动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对现代化农业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劳动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和教育主体的理念更新来实施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实践。
例如,在“种植活动”的开展过程中,目的是要让学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体会种植的艰苦与辛劳,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节约意识和生命意识。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劳动基地,依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选择“种植对象”。在活动开始前,组织学生学习种植对象的相关注意事项,了解其生长发育规律和习性特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种植步骤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种植步骤,并让学生以教师划分的劳动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环节操作人员的设定,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分发工具,提醒安全事项,带领学生来到学校的劳动基地进行种植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劳动情况,引导学生有步骤、有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安全种植,让学生在劳动中挥洒汗水,在实践中磨练意志。
其次,除了带领学生进行劳动实践之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家里的春播秋收,让学生在家长的言传身教中获得农业生产的体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收获劳动体验,培养劳动精神和品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早已从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模式中转变为规模化、系统化的农业产业链。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本身应当从传统对农业劳动结构的认识中跳跃出来,既要重视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又要注重新颖元素的渗透,这不仅是落实“1+1”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提升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成效的有效途径。
四、自主反思,完善认识
反思、总结是完整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劳动教育中,高效的反思与总结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劳动能力发展情况,同时也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之后的教学中更有侧重,更有方向[4]。因此,教师在基于五育并举理念落实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完善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以“爱生活 能自理”为主题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就给学生讲解了“如何换床单、换枕套”的劳动方法。在课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更换床单、枕套的视频,并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了课上实践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此项劳动能力之后,教师则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任务,即回到家中之后更换自己的床单和枕套,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尝试清洗换下来的物品。当教师布置完作业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将《劳动活动手册》分发给学生,并让家长根据手册内容的提醒参与到孩子的劳动作业当中,在孩子完成作业任务之后,在手册的相应位置写上评语和感受。当学生完成作业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将让家长“偷拍”的孩子更换床单、枕套的视频通过大屏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他人视角”反思自己的劳动行为和劳动成果。当所有的视频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可以给每一名学生分发一张“选票”,让学生选出自己心中的“自理小达人”,最后教师再为票数最高的前五名学生颁发“自理小达人”的荣誉证书,并给学生拍照,粘贴到《劳动活动手册》的相应位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将高效落实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也让老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在“1+1”劳动教育模式中得到融合,让学生真正地获得发展,实现进步。
五、完善评价,提升成效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低年级教师展开劳动教育的“指挥棒”,更是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一方面,高效而科学的评价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自身在展开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实践能力,以此更好地进行劳动教育方式的优化创新;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身与他人的差距,从而在之后的劳动实践中更有目标性、目的性。因此,在基于五育并举的小学低年级劳动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评价模式、评价内容的优化创新,以此进一步提升小学劳动教育成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每完成一次劳动任务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评价:①小组评价,即以劳动小组为单位的评价,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说一说对方的劳动表现、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②自我评价,即学生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劳动情况进行评价,如自己对劳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劳动能力是否有提升等,以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
其次,教师评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不能以学生的劳动成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让评价内容贯穿于各个环节当中,依据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过程、进步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最后,家长评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十分渴望家长的认可,因此积极而有效的家长评价,对提升学生综合劳动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家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QQ等给家长发送一些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模式,如孩子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热情,记录孩子完成劳动的时间等内容。同时,家长在评价中要以“自我服务能力”为核心来进行落实,如孩子能否自己穿脱衣物、自己系鞋带、自己收拾整理书包等等,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运用鼓励式、肯定式的语言给孩子打气加油,逐步提升孩子的劳动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劳动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转变陈旧的教育模式,从小学低年级开始,通过着力构建以“五育并举”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基于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度责任感、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引导学生从劳动中发现美、创造美、提炼美,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切实进步。
参考文献:
[1]章振乐,戴君,夏建筠,洪玉芬,章红英.从小热爱劳动:小学生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7):76-92.
[2]马智虎,陈海英.家校共育 落实劳动实践——家校共育下的中小學生劳动教育探究[J].学周刊,2022(19):181-183.
[3]丁耀春.让劳动教育“活”起来——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提升小学生劳动素养[J].科幻画报,2022(5):372-374.
[4]潘彩群.劳动创造最光荣——小学劳动技能的培养与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3):174-176.
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