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电影放映政策研究

2024-01-28 13:16颜汇成宋瑷均
中国电影市场 2024年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振兴战略

颜汇成 宋瑷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恢复与发展(1978—1992);二、衰落与沉寂(1993—1997);三、复苏与规范(1998至今)。其中,国家、市场、市民话语的变迁是农村电影放映政策调整的关键。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推进新时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政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镜鉴意义。

【关键词】农村电影放映 文化政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

[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乡村文化振兴格局下‘文艺下乡’的实践经验和推进路径”(项目编号: 2022A06 (157) 626)的阶段性成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国以来山西农村电影放映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 19CZS080)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在曲折中恢复和发展;在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中,农村电影放映经历短暂的辉煌,很快又归于沉寂;“2131工程”的提出带给农村电影放映新的机遇;近年来,随着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政策的正式启动和持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再次焕发生机。本文在政策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吉姆·麦圭根( Jim McGuigan)的三种文化政策话语,即国家、市场和市民话语,“每种话语都有各自不同的主导意识形态,界定‘真实的世界’,决定着动因和主体,生产者、消费者、市民和中介在文化领域的话语空间中所处的地位”[1],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电影放映政策话语的历史变迁,聚焦政策内部间的博弈,结合实践深入把握政策制定过程中三种话语的矛盾统一性,从而在宏观控制和微观指导方面,实现国家对农村电影放映这一社会文化工程的有效引导和控制。

改革开放前的十年间,农村电影放映几乎停滞不前,农民面临着看不到电影的艰难局面。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引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利用行业内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的方式,恢复和重建农村电影放映事业。

(一)农村电影放映业的恢复和重建

1979年8月1日,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务部发出的《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决定恢复“文革”前的管理办法,“电影发行放映单位实行利润分成的办法:利润的百分之二十上交财政;百分之八十用于发展发行放映企业”[2]。随后,又确定了这一时期的指导方针,“城乡兼顾,重点抓农村”[3]。根据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不完全统计,自执行“利润分成”办法以来,“从企业的利润留成中提取发展基金约2. 7亿,及中影公司下拨款约1亿元,用于新建电影院441座,续建电影院290座,翻建电影院236座,维修电影院374座,建设农村集镇简易电影院435座,解决了30年来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一批问题”[4]。1980年至1985年期间,每年映出电影2700万场,电影观众200亿人次。[5]上述史料表明,“二八政策”的出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恢复,农民无法看到电影的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

(二)行业内的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看电影的愿望更加迫切,但由于集体收入的减少,用于电影放映的资金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国家通过资金支持的方式,从修建影院,补贴影片和解决农村电影收费问题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文化政策。

为了改善农民的观影条件,文化部电影局决定建设集镇影院。1980年文化部发布了《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次年,又发出《关于积极发展农村集镇电影院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有计划地发展大批集镇电影院,要坚持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稳步前进的方针”[6]。在该方针的指引下,全国一年增加了约3000个集镇电影院,到1983年年底,“全国农村集镇电影院总数已达到7917座,其数量已超过城市的专业电影院”[7]。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私人办放映队和电影院的现象。据史料记载, 1982年,“安徽省已办起了300多个私人放映队”[8]“湖北省咸宁地区私人办电影队已达到35家”[9]“山东省李台村的七户农民建起了两座农民影剧院”[10]。在此背景下,全国范围内集镇影院,私人放映队和私人影院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农村地区形成了多元的放映格局,农村电影市场在八十年代初期空前繁荣。

在放映影片补贴方面,受资助的影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科教题材影片,二是儿童题材影片。为了适应农村生产的实际需要, 1979年文化部和中国科协提出“为了普及科教片,农村放映队做加片放映时,科教片不收费”; 1982年又提出“增加科教影片生产,适应农业需要;选择节目,供应拷贝,积极开展科教影片的普及放映活动”[11]。在两项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放映队致力于科教影片的放映活动。以山西省为例,全省86个县的1625个放映队参加科教影片映出活动,选取了《地膜覆盖》《森林水土保持》《养猪新路》等145个节目,共放映33945场。[12]科教电影的放映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不仅增长了农民的农业知识,也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以古井镇为例,通过放映科教电影和录像,“受训人员17000人(次)”[13],使该镇“1990年粮食总产达819万公斤,比1989年增加134. 5万公斤,人均增收85公斤”[14]。此外,因电影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部和教育部大力開展有益的儿童电影放映工作。各级电影放映公司在制定农村影片供应计划时,应考虑到配合集镇和农村中、小学开展寒暑假教育活动的情况,选择并安排好适合少年儿童观看的影片节目。[15]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电影收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区、乡政府集中统一管理和支配。但在1985年农村清理“三乱”工作中,电影收费被当作“三乱”清理,“片面认为包场筹资是‘乱摊派’‘增加农民负担’”[16],放映活动被禁止,直接影响到农村电影放映活动的开展。为了解决农村电影收费难和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 1986年中央发布了《关于解决当前农村看电影难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售票放映场(点),逐步实行售票放映;不具备设立售票场(点)地方,实行普及放映,费用或从乡、镇、村的统筹费、公益金中支付”[17]。虽然政策的出台解决了当时一系列棘手的收费问题,但由于整个农村电影市场制度体系的不健全,导致执行难度较大。1986年底,中国电影公司又提出“三个过渡”的战略方针,“三个过渡”包括由农民群众包场看电影逐步过渡到买票看电影、由露天站着看电影逐步过渡到室内坐着看电影、由8. 7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过渡到35毫米放映机。截止至1991年,在该方针的指导下,“农村影院总数达到13000多家,室内售票点约占40%以上, 54%以上的放映设备采用了新型光源”[18]。“三个过渡”的战略方针,即是对既往工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新时期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新的展望。

回顾1978年至1992年间的农村电影放映政策及实施情况,这一阶段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农村电影放映事业恢复与重振,放映网多元格局初步形成。国家话语在这一时期的政策制定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不同于“十七年”时期,国家以农村电影放映政策作为政治治理的手段,传播国家意志,稳定政治秩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家话语仍处于基础地位,但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市场话语也在慢慢显露头角。

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下,农村电影市场受到冲击,刚刚恢复起步的农村电影放映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1993年至1997年间,这一阶段政策制定的导向是农村电影事业要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九十年代初,在农村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政府不再主导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农村电影放映过早地市场化、商品化,忽视了农民的需求和农村的经济状况。再加上电视机和录像厅等多种娱乐形式的出现,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再次陷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虽然制定了一系列适应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政策,但收效甚微。

(一)农村电影放映受市场冲击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民休闲娱乐的方式增多,特别是电视在农村的逐步普及,农民群众更愿意在自家观看娱乐节目,而摒弃了需要付费的电影。据16个省区情况统计, 1993年全国的农村电影放映收入从2亿1千万元下降至不足1亿元;农村放映队减少了2. 7万个,下降61%;其中10个省农村电影观众减少15亿人次,下降64%,县级公司约70%亏损。[19]面对亏损,一些电影公司试图通过走私等非法途径刺激农村电影市场,吸引观众的目光,但收益只是暂时的,最终却导致了放映市场混乱的局面。据文献记载,河南省周口、驻马店、洛阳等地市,都曾经租赁和放映国家明令禁止的走私影片。[20]同时,上映的一些片子,谈情说爱、接吻和凶杀武打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给农村的一些小青年造成了错觉,有的中学生竟在电影放映场模仿电影上的动作,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身心健康。[21]上述史料表明,农村电影放映事业过度依赖市场,忽视国家的监管作用和农民的需求,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一时发展,最终造成农村电影市场混乱的局面。

为了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困境,矫正被不良影片充斥的农村电影市场,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运用优秀影视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通知》,通知规定“农村、边远山区要因地制宜,组织电影放映队采取灵活方式,定时、定点、定片目为学校提供服务,借以保证学生按规定看到一定数量的影视片”[22]。《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少年彭德怀》《少年毛泽东》等百部优秀的国产影片供小学校选用,通过此举,将爱国主义影视教育纳入到了中小学学校教育体制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199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提出了关于征收文化建设费和对电影的各项优惠政策。优秀影片的引进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发布的确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中小学生只占农民观众群体的极小部分,减税政策也并没有深入到当时农村电影放映问题的核心,对于解决农村电影市场萎缩的问题,只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

(二)农村电影放映市场化改革

1993年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细则》,围绕“简政放权”“队伍培养”“电影市场培育”几个方面提出了十条具体意见。文件提出在市场化改革初期,政府应该把控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不合理情况,通过“有形之手”及时干预,同时也需要简政放权,发挥市场优势。针对农村电影市场出现的问题,政府需紧握生产指标和审查的权力,下放其余权力。其中第三条规定明确提出下放放映权给县级公司,“对16毫米影片,凡是有条件的均可放到县级公司经营,条件不具备的可由地、市公司经营”[23]。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縣级公司资金缺乏,出现了16毫米拷贝供应不足的状况,全国许多农村看不到16毫米影片。针对这一问题, 1995年广电部出台《关于改进和加强农村16毫米影片发行放映工作的通知》,放开16毫米影片的发行放映权,“任何一级发行公司和集体、个体的放映单位均可自由购买16毫米影片;购买者还可以购买全国农村放映权,用于全国县城以下的广大农村放映工作。”[24]然而这一刺激农村市场的政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绩,“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放映员购买拷贝后被没收、被罚款甚至被扣留的现象”[25]。

纵观市场化改革初期,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农村电影放映却面临着持续走低的沉寂局面。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话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牺牲精神文明,发展经济的混乱现象。我们不能在农村市场环境、市场规模、市场反馈机制以及市场管理等均不成熟的状态下放弃政府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主导责任。[26]也不能忽视市场的作用,使农村电影丢失活力。农村电影事业“越发展,越亏损”的状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出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经历了从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农村电影放映的体制和结构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度陷入萎缩的窘境,很多地方出现了“银幕黑了,电影机锈了,放映员改行了”[27]的窘境。新世纪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文化建设迅速崛起,中国电影市场不断创造佳话,但农民群众却难共享社会成果。因而,解决遗留问题,追求更加公平,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新世纪以来文化政策制定的重要策略。

(一)国家电影专项工程

1998年,为解决当时农村电影放映面临的困难,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目标的通知》(广发影字[1998] 822号),即“2131工程”。“2131工程”的目标是在21世纪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同时确立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发展思路,尝试从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建立起以数字放映为龙头,院线放映为纽带,乡为重点,村为基点的供片传输网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农村电影放映新体系。[28]围绕体系建设,广电总局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恢复政府的主导地位,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广数字放映技术三个方面,确保“2131工程”的顺利实施。

1.恢复政府主导地位

200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29] 2007年5月,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出台《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指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电影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统筹考虑。”[30]上述政策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不断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这是符合现阶段农村电影放映实际的做法。

2.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农村电影发展的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31]在市场化发展的浪潮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搞活农村市场,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2001年《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的出台,推动了以院线为主的供片机制的建立,半年之内23个省市完成院线制改革[32],减少了影片的流通成本,有助于形成制作、发行、放映一体化的有序的市场环境。2007年发布的《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针对农村电影机制体制改革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大力推动国有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股份制、院线制改革和机制创新。[33]山西省通过影企联姻的方式开拓农村市场, 2005年山西省政府与中国联通合作举行了“万部优秀影片送基层”活动,“千部影片进农家”活动。利用“企业出资,农村放映”,解决了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也开拓了电影市场。同时,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首次纳入国家和中央2007年工作要点中。在此文件的助推下,全国各省市开始组建发行放映为一体的院线制公司,“大部分农村数字院线由当地县电影公司经营管理”[34],放映队伍的组成更为多元,一些院线公司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向社会招聘放映员。农村电影放映逐步形成了以供片为纽带的多元化放映网络,发行放映主体也不再是单一的政府或市场,而是广泛的社会参与。

3.推广数字放映技术

此外,国家广电总局还计划通过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工程的展开,使电影的传输效率更高,传输过程更便捷,农民可选择的电影片目和形式更多样。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成立,在此基础上,国家广电总局建立了农村、社区电影数字化放映网点[35]; 2006年,在汇聚基层广大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国家广电总局制定了关于农村电影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36],开始在全国八个省区分综合性试点和专项试点两种方式,推进数字化试点工作的展开。其中“浙江、河南、江西、陕西4省为综合性试点地区”[37]“湖南、吉林、宁夏和广东为专项试点地区”。为了更好的推动农村电影数字化建设, 2007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指出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新思路,同时强调“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重点用于购置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和提供放映场次补贴”[38]。实施细则制定了农村电影放映发展新思路,对农村电影放映数字化的发展提出了更具体的阐释,对电影放映的奖惩、监督工作和放映工作做出了全面的说明。自数字化放映试点启动以来,“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农村已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18条,数字电影放映队28730支,共放映农村电影7810334场,观众人次达18. 15亿”[39]。

在各级政府部门的主导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顺利实施。截至2010年11月底,全国各地订购影片量达850万场,已经实现“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战略目标。

(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998年,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启动,在2010年“2131工程”的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农民看电影的问题已得到解决。伴随着“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推动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不仅是推进我国电影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推动农村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让农民看好电影,成为21世纪初期农村电影放映政策制定的关键。自“十一五”规划开展以来,政府发挥主导地位和作用,加大政府的公共服务力度,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将农民的需求和意见作为文化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标准,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共享社会文化成果。

1.农村电影公益放映

从2005年开始,“财政买单,送电影下乡”政策在全国开始推行。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方式,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7年《全国“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规划》发布,指出了“‘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继续为中西部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数字放映设备;中央财政建立公益放映补助机制”[40]。紧接着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展改革委、文化部等单位制定《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指出“扶持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41]。2017年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将“加大对农村电影放映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地区观看电影条件,统筹保障农村地区群众观影需求”[42]纳入法律条文。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从根源上解决了农村电影放映面临的经济问题,自政策实施以来,放映场次更多,放映条件更好,百姓满意度更高。山西省沁源县电影公司韩站长表示,“公益放映带给百姓最大的优势就是免费,国家通过公益放映,不仅丰富了老百姓的娱乐生活,而且为老百姓指明了致富的方向。以往不愿意花钱培训和看电影的,如今免费看电影,通过科教片免费学习种植技术,给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优惠。”

2.探索特色放映模式

自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提出以来,开展规模化的主题放映活动,有力地扩大了农村电影的覆盖面。如“三下乡”活动,成为了开展农村电影放映的重要主题。《关于做好2011年度农村电影“三下乡”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具体制定了农村电影放映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影院建设、影片创作和选择以及经济投入方面的相关政策,政策的制定逐渐走向规范化,推动着农村电影放映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各省市因地制宜,不断探索特色放映模式,结合重要节庆活动,扩大农村电影放映的影响力。如山西省长治市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2021年7月至9月,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影片展映活动,将《悬崖之上》《金刚川》等一批最新最热门的红色影片在农村放映,影片极具震撼力,吸引了许多观众,潜移默化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爱党情怀。

3.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改善农民文化生活水平,补齐文化短板,才能在文化方面保障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而农村电影放映作为农民喜爱的文化形式之一,在提升农民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三份政策文件,具体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短板、实现文化小康,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43],要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长效机制,提出“按需供应,百姓点单”的新模式。山西省长治市农村电影放映银光院线,在《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指南》的指导下,由过去依靠领导层订购影片,到如今邀请放映员、村民和领队代表,召开公益电影看片选片会,共同商议新季度影片的选择,将农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重塑乡风文明,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充分把握农村电影放映这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本土影片拍摄,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繁荣和发展乡村文化。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4],从而实现城乡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缩小城乡差距,形成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社会积极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格局。

新世纪以来,国家针对农村电影放映事业出台了一系列帮扶政策,明确了农村电影放映的公益性质,将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农村电影市场呈现出以公益放映为主,商业放映为辅的特征。另外,农民观众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客体,自“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来,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也迎来了从“以城供乡”到“城乡共同发展”。当前,农村电影放映正处于高质量发展时期,尽管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文化政策精准优化的指导下,在农村电影市场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农村电影放映正朝着市场化、规范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迈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各级党政机关在政策制定中的重大课题。总结上述农村电影放映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思考新时代以来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对于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

首先,重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逐步建成了覆盖全国乡村的电影放映网,正在推动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从“2131工程”到“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惠及了600个贫困县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群众,中、东、西部农村地区全覆盖。目前,在政策的引导下,农村电影公共服务正在实现全面的提质升级。

其次,重视农民的不同文化需求,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个性化相结合。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审美水平的提升,农村观众对观影有了更多元的期待。近年来,国家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通过农村流动放映数据分析,考察订购影片和订购场次的情况,根据数据得出的结论精准提供广大农村观众真正需要的影片。同时,缩短新片进入农村市场的周期,如《人再囧途之泰囧》城市主流院线尚未下档就登上农村平台[45],农民实现了及时看到院线大片的愿望。

最后,重视政策三种话语的矛盾统一性。吉姆·麦圭根提出,“文化政策的制定应该避免完全由国家话语和市场话语主导,让文化政策的直接利益相关方都可以参与到具体文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去,各方需要平等和相互理解的交流讨论”[46]。立足中国实际,在国家或市场单一话语的指引下,农村电影放映虽然经历过短暂辉煌,但很快又再次陷入沉寂,不难看出,电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不能忽视农民话语的作用,同时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和引导,社会积极参与,同时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共同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稳步发展。近年来,全社会广泛参与推动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体系稳步向前推进。在乡村振兴中,也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主次关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使三者形成良性交流和互动,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早日实现。

本文引入吉姆·麦圭根的三种政策话语,立足中国农村电影放映实际,梳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电影放映政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重建和恢复阶段;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下,受到冲击陷入低谷阶段;新世纪以来,明确农村电影放映公益性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全民共建共享有序发展阶段。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电影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着力推动“城乡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站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节点,回顾农村电影放映政策的历史进程,总结实践经验,提出对农村电影发展的展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电影放映朝着科学的方向前进。

注释

[1]孙启洲.文化研究的新突破:构建文化公共领域———吉姆圭根文化政策研究的独特视角[J],文化艺术研究. 2017 (3): 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室编. 1979年财政规章制度选编下[M]. 1981, 4-5.

[3]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 中国电影年鉴1983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 197.

[4]陈播.中国电影编年纪事(总纲卷·下)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 666.

[5]參见童刚主编;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编.难忘胡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6]中国文艺年鉴社编.中国文艺年鉴1982 [M].北京:现代中国文艺年鉴社, 1984: 177.

[7]刘宋斌.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史第3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2311.

[8]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3: 74.

[9]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3: 74.

[10]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3: 74.

[11]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1983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 69.

[12]参见杨志刚,杜学文.聚焦山西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121.

[13]国家教育委员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编.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论文集(下册) [M]. 1993: 496-497.

[14]国家教育委员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编.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论文集(下册) [M]. 1993: 496-497.

[15]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1982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3: 722.

[16]郭震中.雏议农村电影市场经济滑坡的原因与对策[J].电影机械. 1993 (2): 3.

[17]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7: 9-6.

[18]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1992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3: 241.

[19]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1993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4: 205.

[20]参见王世声.电影发行放映现状調查与决策论证[J].决策探索. 1994 (12): 23.

[21]参见苗育才.农村电影:台柱子快塌了[J]. 乡镇论坛. 1994 (04): 42.

[22]汪开寿. 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欣赏[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 213.

[23]中国电影家协会编纂.中国电影年鉴1994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 1.

[24]参见田聪明.中国电影业“大地震”上世纪九十年代电影改革纪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3: 236.

[25]中国电影加协会产业研究中心. 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 234.

[26]刘广宇.国家与社会:农村电影文化60年[J],中华文化. 2014 (8): 37.

[27]韩婷婷.农村数字电影的类型化制作[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0: 74.

[28]参见刘浩东.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9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 237.

[29]曹树莹,苏梅林主编;曹慧然,王一鸣,陈芬副主编.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政策法规标准文件汇编[M]. 2011: 31.

[30]俞小一.中国电影年鉴2008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 10.

[31]参见刘浩东.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09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 239.

[32]参见于丽,刘扬,王煊.县级影院建设与改造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2: 21.

[33]参见俞小一. 中国电影年鉴2008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10.

[34]于丽,刘扬,王煊.县级影院建设与改造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2: 30.

[35]中国电影年鉴社编.中国电影年鉴2005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6: 14.

[36]赵实.中国特色电影发展道路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548.

[37]中国电影年鉴社编辑.中国电影年鉴2007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16.

[38]俞小一.中国电影年鉴2008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9: 11.

[39]王海洲.中国电影110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7: 418.

[40]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报告2008年[M]. 2008: 151.

[41]参见俞小一. 中国电影年鉴2008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10.

[42]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EB/ OL]. http: / / www. npc. gov. cn/ npc/ c12435/201611/ fc9 0ed86fcda49329ff632d8ece84398. shtml, 2016-11-07.

[43]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 OL]. http: / / www. gov. cn/ zhengce/2017 - 05/07/ content _ 5191604. htm, 2017-05-07.

[44]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 OL]. http: / / www. gov. cn/ zhengce/2018-02/ 04/ content_ 5263807. htm, 2018-02-04.

[45]参见侯光明,吴曼芳.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4: 177.

[46]孙启洲.文化研究的新突破:构建文化公共领域———吉姆圭根文化政策研究的独特视角[J],文化艺术研究. 2017 (3): 5.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研究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