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菲娜 程逸菲
大陆的电影业现代化转型始自2003年12月。21年来,大陆电影业获得举世瞩目的进步与发展,两岸的影视业融合一直内在于其中。台湾影视从业者在大陆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了台湾影视人才在大陆的声望、打开了台湾影视作品在大陆的市场。2019年以来,种种原因导致台湾与大陆的电影合作未能获得进一步拓展。2023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其中提出“试点允许台湾业者在闽投资设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引导闽台业界合作制作影视精品。”寄望于以此为新起点,两岸影视业界通过积极推进合作的进一步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场,为两岸电影产业发展增动力。
中国加入WTO和电影产业化改革启动以来,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资金、引进影片、共同制作、培养人才、海外推广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开启两岸影视业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
(一)国家出台的两岸电影融合政策
两岸电影合作相关的政策,早期多包含在国家和主管部门关于对外合作的宏观政策之中,并无专门性政策。以2010年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为起点,陆续有2013年的《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2018年的《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等政策出台,从各个方面提供机遇、打开渠道,不断加强两岸电影产业融合和电影艺术交流。(见表1)
(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的着力点
鼓励两岸电影业合作的政策,大致可分为禁止类、引导类和特惠类三类。随着形势的变化和行业的发展,一些政策逐渐松动,朝向更有利于两岸携手共创辉煌的方向调整变化。一部分对台的禁止类、引导类政策与对其他境外政策相同,不赘述[1]。对台的特惠政策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逐渐放宽台湾影视人才来大陆发展条件
台湾影视人才前来大陆发展,经历了条件逐渐放宽的过程。
2001年的《聘用境外主创人员参与摄制国产影片管理规定》中要求“国产故事片原则上不得聘用境外导演;主要演员中聘用境外的主角和主要配角均不得超过主要演员总数的1/3”。但随后的政策中,未再见“不得聘用境外导演”相关限制。台湾导演在大陆的工作也随之放开。
2004年,《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放宽中外合拍条件为外方主要演员比例不得超过主要演员总数的2/3,台湾人才进入大陆享受同等待遇。
2013年,《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中提及,“主要演员中,大陆演员不得少于总数的1/3,其他主创人员可不受比例限制”。这是台湾电影人才来大陆发展的第一份单独、明确的政策优待。随后的《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放宽了台湾人才申请签注的时效。
至2018年,《关于印发〈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中,第18条提及“台湾人士参与大陆广播电视节目和电影、电视剧制作可不受数量限制”;第20条提及“放宽两岸合拍电影、电视剧在主创人员比例、大陆元素、投资比例等方面的限制”。
2.逐渐取消台湾影片进入大陆门槛
2010年以前,台湾电影进入大陆,遵循进口影片规则,受到配额总量控制。
根据2010年6月签订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早期收获协议附件四《服务贸易早期收获部门及开放措施:大陆方面非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承诺》,大陆从2011年起取消台湾影片进口配额限制。2013年的《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对此进行了确定。2018年《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中,将台湾电影进入大陆的特惠渠道拓宽为电影院、电视台和视听网站,并且不受数量限制。
21年来,台湾导演们或前来大陆发展,或将代表作投放大陆市场,不仅为个人的电影事业打开了新的渠道、为台湾电影的发展增添了荣光,而且也为中国电影现代化转型贡献了力量。在此基础上,他们更依托电影作品的海外推广,将中国故事讲给全球观众,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一)台湾导演们的票房情况
大陆电影产业化改革的进程中,多位台湾导演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高票房电影是大陆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
1.台湾导演的人数及作品数量
至2023年末,共有42位台湾导演作为第一导演所执导的、第一出品方为大陆或台湾的影片,在大陆的单片票房过1000万元,一共涉及66部影片,票房合计超过1027549万元。其中,过亿元影片有26部。(见表2)
2.台湾导演作品的上映年代分布
台湾导演在大陆上映的第一部票房过1000万元电影是2005年周杰伦的《天台爱情》,卜一出手就获得了1. 19亿元票房。
政策有一定的延后效应。《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后的2011年、2012年,《关于加强海峡两岸电影合作管理的现行办法》出台后的2014年、2015年,《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后的2017年,和行业有一定复苏的2021年,台湾导演上映的作品最为密集。
(二)台湾导演们的特点
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导演们有三个特点:
1.年龄跨越多个代际
“30后”的李行导演躬身为两岸电影的交流与合作政策出台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大陆发展的台湾导演,最年长的是出生于1947年的“台湾新电影”旗手侯孝贤,在大陆完成了封山之作。
“50后”的张艾嘉、王维明等台湾电影的坚实力量和李安等享誉国际的华人导演领军人物,或在大陆市场推出了个人最高票房之作,或让自己的电影通过大陆市场获得了更好的回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1958年出生的陈国富导演,他作为第二导演与高群书联合执导的谍战题材《风声》于2009年9月29日上映后取得2. 16亿元票房,在主旋律电影类型化方面做出了十分成功的探索,而这也是高群书从业近20年来唯一一部票房过亿元影片,可见陈国富的助力功不可没。
“60后”的魏德圣、钮承泽、刘若英等人,其作品在两岸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70后”的台湾导演最多,至少有19位;其次是“80后”,至少有7位。他们来大陆时一些人刚过而立之年,一些人尚未打开自己的事业发展空间,到大陆后获得很好的起步机会。
2.获得转型发展契机
不少台湾电影人,在台湾工作时并非导演。如张艾嘉、钮承泽、苏有朋、周杰伦、刘若英等原是演员出身;蔡岳勛、詹馥华等原是作家出身;陈玉珊等原是制片人出身等等。也许是台湾市场狭窄创作不易,也许是个人发展未获机遇,也许是个人才华积累尚未准备充分,他们并没有在台湾获得转型当导演的机会。
他们密集到大陆发展的2011年,大陆的电影产业正蓬勃发展,广阔的市场给他们充分的发展空间,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释放。
3.获得更大市场回报
如苏有朋,通过票房均超过4亿元的《左耳》和《嫌疑人X的献身》两部作品,奠定了很好的市场基础;又如朱延平的作品《刺陵》成本高达4亿台币,台湾票房仅有1386万台币,但在大陆回收了约2. 8亿台币票房;朱延平到大陆后又完成了《大笑江湖》《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等票房过亿元电影。
大陆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初期,对于类型化、市场化的探索经验不足。此时,多位台湾资深导演或资深制片人前来,贡献了经验、人脉、才华,推动了大陆电影业的市场化转型和多元化发展。他们内在于大陆电影业,也通过与大陆电影业共进步的过程,收获了更多的事业成就。
(一)台湾监制们的票房情况
21年来,由台湾或大陆作为第一出品方、在大陆上映的单部影片票房过1000万元的台湾电影监制一共8位,分别是侯孝贤、陈国富、钮承泽、叶如芬、柴智屏、林孝谦、程伟豪、陈正道。他们监制的影片在大陆票房合计超过956657万元。(见表3)
(二)台湾监制们的特点
在大陆发展的台湾监制们有几个特点:
1.成熟导演转型为监制
一部分台湾的成熟导演来到大陆后,转型成为监制,将类型片经验传授给大陆业界。比如陈正道擅长青春爱情题材,所以不仅自己当导演,还监制了《荞麦疯长》等多部青春片。比如陈国富有丰富的编剧和导演经验,又曾担任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亚洲区制作部总监, 2006年起,他担任华谊兄弟电影制作公司总监制, 7年中监制了14部影片,其中10部票房过亿元,辅佐了冯小刚、何平、徐克、乌尔善、彭浩翔等多位导演,也帮助了沙漠等多位青年导演成长。
2.推动大陆电影商业化
台湾电影监制们运用他们熟练的商业电影操作经验,推动大陆电影的商业化业发展。他们的作品中,《小时代》系列、《狄仁杰》系列、《非诚勿扰》系列、《赤壁》系列、《太极》系列等商业大片,在中国电影产业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擅长的青春类型、爱情类型等,对大陆的类型电影发展意义重大。
3.注重引导多元化探索
台湾监制们用力帮助大陆发展商业电影的同时,也注重电影艺术的多元化探索。比如《李米的猜想》《一九四二》《宝贝儿》等。
还有大量台湾电影人,如编剧、演员、摄影师、剪辑师、美术指导、服装设计、动作/武术指导,以及原创音乐等,来大陆发展,并获得了很好的成长。另外,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和金鸡电影节的金鸡华语影展等,也是两岸电影交流的重要平台。
(一)台湾演员们的大陆事业
在大陆上映的电影作品中,累计票房过亿元的台湾男演员共19位、台湾女演员共21位。他们在大陆主演或参演的作品累计贡献了481. 53亿元票房。(见表4)
(二)其他台湾电影人的大陆事业
台湾的电影产业早于大陆发展,因此工种、工艺也比2002年起步改革的中国电影产业成熟。台湾编剧、摄影师、美术师、音乐师、剪辑师、服装师等,也参与到大陆电影业发展中来。(见表5)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陆电影企业积极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畅通渠道,让更多台湾电影在大陆上映,让两岸更多资金投入到有价值的电影项目中去,吸引更多台湾电影人前来发展,不断加快两岸文化融合的步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台湾影视人才为祖国大陆的影视业改革作出重大贡献,也分享了大陆影视业发展的机遇,体现了两岸同文同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经过长期的磨合,两岸电影业从最初的资本合作逐渐走向创意、人才、资源共享的全方位深度融合。相信在有识之士的携手推动下,两岸影视业将为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扩展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不断贡献力量。
注释
[1]关于中国电影对外合作相关政策的具体情况,参见拙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政策》, 2022年10月19日,《中国电影报》。
[2]数据来源:根据灯塔专业版APP整理。
[3]数据来源:根据灯塔专业版APP整理。
[4]数据来源:根据猫眼专业版APP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