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 王梦迪
【摘要】中国电影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外合拍电影需要探索跨文化共情传播策略,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助力电影强国建设。本文以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的中美合拍电影《巨齿鲨》系列片为案例,挖掘中外观众的情感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剖析影片成功的秘诀和不足之处。进而探讨中外合拍电影的跨文化共情传播策略,指出在三个维度打造共情力。共情叙事,要找准共情点、强化代入感;共情路径,从情绪共情到认知共情;情绪营销,拿捏不同情绪,达成精准共情。
【关键词】中外合拍片 跨文化共情传播 巨齿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合拍片的跨文化共情传播研究”(项目编号: 22BXW078)阶段性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中外合拍片因为制片理念和方式不同、文化隔阂、意识形态差异等原因,往往口碑不佳,或者“一头热,一头水土不服”,很难做到“两头讨好”。2018年中美合拍片《巨齿鲨》在中国收获票房10. 53亿元(约1. 44亿美元),位列当年国产片票房第10。在北美收获1. 45亿美元,全球5. 33亿美元。业界普遍认为,“《巨齿鲨》是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首部真正意义上在全球市场获得成功的中美合拍片。它在符合中国合拍规定的框架下,赢得了中美两地市场,并在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成绩。”[1]
时隔五年后,由中国主投主控的《巨齿鲨2》在全球同步公映。影片在前作成功的基础上再升级,中国动作片明星吴京代替女星李冰冰,和好莱坞动作片明星杰森·斯坦森联袂出演双雄斗鲨。中国票房8. 51亿元(约1. 16亿美元),北美票房8239. 7万美元,全球票房3. 91亿美元。在火爆拥挤的2023年暑期档,《巨齿鲨2》虽不及预期,但依然是中外合拍片中的佼佼者。
中外电影生态有着巨大的差异,如何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和文化的藩篱,成功合拍?《巨齿鲨》系列电影作为中美合拍电影的成功案例,有着十分可贵的示范意义。本文深入剖析其成功的秘诀和不足之处,为中外合拍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越来越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折扣,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传播者需要巧妙地培养和运用共情,力求传播的信息内容获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他者”———的同向解读与情感共鸣,进而引发“他者”的行动反馈[2]。近年兴起的跨文化共情传播理论,将传统的心理学和哲学对“共情(empthy)”的研究引入传播学范畴,将共情视为跨文化传播的思维前提,并纳入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所谓“共情”,也可称作“同感”“移情”,一般是指“一个人理解他者的情绪状态并做出情感反应,这种反应等同于他人正在经历或可能体验的情绪感受。”[3]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话揭示了人类拥有普遍的情感需求,有着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这为跨文化传播的达成奠定了底层逻辑和心理驱动力。吴飞教授认为,“爱”、充分沟通、关注对象与情境是共情达成的基础。共情的产生包含情绪感染、观点采择、共情关注三种成分或三个阶段[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比起文字,电影是更长于传情达意的艺术,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绪都可以通过镜头下人物的表情直观传达。尤其是大银幕上被放大的表情,对观众有着更为强烈的冲击力。
随着中外电影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共情已经成为个体跨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建立情感联系和互动的重要机制。电影通过共情传播机制抵达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引发文化认同。
将共情传播引入电影跨文化传播研究范畴,目前学界基本上以功能主义的方法对影片文本进行共情分析,还未对其做理论上的抽象與提升。笔者根据共情传播的原理,结合电影的创制和传播规律,构建了电影跨文化共情传播的作用机制模型(见图1),并依据此模型在下文展开具体分析。模型表明,跨文化共情传播需要以观众为中心,电影通过共情叙事和共情营销唤醒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的共情,共情路径包括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
依据电影跨文化共情传播作用机制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本研究以《巨齿鲨》系列电影为例,实证分析中外观众在网络评论中所体现出的情感倾向,从中探求跨文化共情传播在中外合拍电影中的应用策略。
对中国影迷的情感分析数据采集的是豆瓣和微博的评论,对外国影迷的情感分析数据采集的是IMDb和YouTube的评论。使用Python做大数据挖掘,《巨齿鲨1》样本时间自2018年8月10日至2023年8月12日,采集豆瓣评论热度最高前3000条, IMDb和YouTube的评论前1000条。《巨齿鲨2》样本时间自2023年8月4日至8月 12日,采集豆瓣评论前2400条、微博3510条, IMDb的评论200条(影片刚上映一周,平台数据不足), YouTube的评论2098条,优先抓取官方账号。
1.对中国观众的情感分析
ROSTCM6内容挖掘系统,是由武汉大学沈阳教授研发编码的辅助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社会计算平台,可以实现微博分析、聊天分析、全网分析、网站分析、浏览分析、分词、词频统计、英文词频统计、流量分析、聚类分析等一系列文本分析功能。软件功能全面,相对操作简单。本研究先利用ROSTCM6软件对豆瓣评论的文本进行分词、停用词过滤的数据预处理,进而对观众的情感态度做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數据表明,两部电影观众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比较接近,可见口碑分化比较大。《巨齿鲨》系列片因其类型明确,有着明确的目标观众,因此能充分满足怪兽片影迷的观看需求,为影片的票房收割打下了基础。但是,因其情节简单、重在感官视听刺激的爆米花娱乐电影属性,冒犯了对影片艺术有期待的豆瓣迷影观众,有三分之一的网友打出了一星二星,导致观众对影片的情感态度撕裂。
积极、中性、消极三种情绪态度只是表明了观众打星评分的依据,需要进一步对观众的情感种类做更详细的分类分析。本研究所依据的工具是大连理工大学的中文情感词汇本体库。该情感分类体系是在国外比较有影响的Ekman的6大类情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加入情感类别“好”对褒义情感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词汇本体库中的情感共分为7大类21小类。该资源为中文文本情感分析和倾向性分析提供一个便捷可靠的辅助手段。
《巨齿鲨1》选取豆瓣评论前3000条(微博数据因时间较远,不便采集。)带有明显正负面情绪的有2536条。其中,“好”和“乐”的占比超过一半,可见《巨齿鲨1》作为动作科幻片的制作精良,爽点密集、画面惊艳,有较好的娱乐效果。作为怪兽片,“惊”和“惧”的情绪比较强烈,达到了紧张刺激、惊悚恐怖的观影效果,四分之一的网友表示被吓到了。观众被影片成功地带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深海冒险之旅。另外,有五分之一的网友表达了“怒、恶、哀”等贬义情感,认为影片剧情尴尬、演员演技僵硬,并怒斥为烂片、垃圾。
《巨齿鲨2》豆瓣数据取前2400条,带有明显正负面情绪的1971条;微博数据取3510条,带有明显正负面情绪的3064条,总体上微博评论要比豆瓣评论正向。豆瓣“好”和“乐”的占比超过一半。值得注意的是,“恶”占比达35%,大大高于《巨齿鲨1》,这也解释了在中国市场《巨齿鲨2》票房不及前作的部分原因。而“惊”和“惧”不到10%,可见,作为怪兽片,《巨齿鲨2》的惊吓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网友批评特效制作的巨齿鲨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巨大、可怕。在微博上,因为影片官方账号的大力宣传,网友给出的正面评价很高,“好”和“乐”的情绪高达86. 87%,占据绝对优势。
2.对外国观众的情感分析
对外国影迷的感情分析采用的工具是NLTK,语种是英文。NLTK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包,可以完成词频统计、分词、词性标注等常见任务。从将段落拆分为句子,拆分词语,识别词语的词性,高亮主题,甚至帮助机器了解文本关于什么。
《巨齿鲨1》的电影评论,在YouTube平台和IMDd均采集了热度最高的前1000条,短视频YouTube平台选取的是视频下方的文字评论。经过NLTK的处理和分析,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数据来看, YouTube平台和IMDd的积极情绪都高于消极情绪,观众观影后反馈正向,认为影片有趣好看、令人震撼、娱乐性高。总体上YouTube平台比IMDd观感更加正面, YouTube的积极情绪高达76. 5%; IMDd的消极情绪39. 6%,也远高于YouTube消极情绪的17. 8%。YouTube官方账号的视频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正向引导作用。
《巨齿鲨2》的电影评论, IMDd平台数据总量200条, YouTube平台数据总量2098条,经过NLTK的处理和分析,结果在表6显示。
从表6数据来看, YouTube平台和IMDd的积极情绪都高于消极情绪,观众观影后反馈正向,认为影片动作很酷、影片有趣、令人兴奋。总体上IMDd比YouTube观感更加正面, IMDd的积极情绪高达71%。需要说明的是, IMDd数据总量200条。数据不足,对情感态度数据的偏向性有一定的影响。YouTube平台的数据相对更有研究的价值,更可取。和《巨齿鲨1》比较, YouTube上的积极情绪下降了16. 97%。这也部分解释了在海外市场《巨齿鲨2》票房不及前作的原因。
3.对中外观众的共情分析
以上分别对中国观众、外国观众的情感倾向和种类做了实证分析。可见,作为怪兽片的《巨齿鲨》系列电影,惊险刺激,在类型创作上较好地满足了目标观众的情感需求,使观众获得了情绪的宣泄和焦虑的释放。
结合中外观众情感分析的数据来看,在积极情绪方面,关键词多集中在动作好看、刺激、有趣、过瘾、令人震撼、兴奋上,主要是针对影片的视听效果、感官刺激而言。而消极情绪,多集中在剧情无脑、人物无关、演技僵硬上。可见,影片多在特效和动作、营销上用力,比较充分地引发了中外观众观影的情绪共情;忽略了情节和人物的打造,使得观众的认知共情不足,观众与影片共情的内在驱动力不够。
总体上从中外观众反馈的情感态度来说,《巨齿鲨》系列片虽有种种不足,并非好莱坞顶级制作,但作为一个精心制作的中外合拍电影项目在全球市場上俘获了不少观众的心,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电影市场分析专家刘嘉指出:“《巨齿鲨》的成功关键是,中美双方筹拍这部影片时观念和思路的转变。合拍双方,美国华纳兄弟和中国引力影视开机前就把《巨齿鲨》的制片方向定位为:讲一个给国际观众看的国际化故事。这一定位区别于以往中方‘传播中国文化’和美方‘去中国市场赚钱’的诉求错位,而是将双方诉求统一于‘拍一部全球发行的国际影片’上。”[5]《巨齿鲨》作为面向全球观众的全球电影,最大程度消除了文化折扣,主打动作和特效,作用于人类最基本的感官娱乐诉求,找到了最大的共情点,成功地对接了中国电影市场与世界电影市场。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电影市场也在不断变化。好莱坞商业大片因为叙事老套、观念陈旧,不断自我复制,近年来呈现出疲态。在中国电影市场,随着国产片的质量提升,近十年来市场份额基本上超过了进口片。特别是《巨齿鲨2》上映的2023年暑期档,国产片不断出现“爆款”,好莱坞大片集体“哑火”,二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而《巨齿鲨2》因为有“中国元素”,以近10亿元的票房超过《碟中谍7》《变形金刚:超能勇士崛起》《银河护卫队3》《蜘蛛侠:纵横宇宙》等一众超级大IP,成为仅次于《速度与激情10》的好莱坞影片。可见,好莱坞和中国电影的合拍有必要继续,更需要根据电影市场的变化创新合拍模式。
另一方面,中国也同样需要与好莱坞的合作。在中国单片超50亿的时代,一部影片凭在国内单一市场的票房足以挤进全球排名前10,从产业经营的意义上来说,缺乏出海的动力。但面对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内市场,中国电影需要建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需要投身到世界电影市场的浪潮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从文化输出的意义上来说,电影产业化改革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了,中外合拍片是“走出去”最好的路径选择。
《巨齿鲨》系列片“讲好国际故事获得全球市场空间”的叙述方向和创作定位,是当前中外电影合拍可复制、可操作的主流模式。中国故事与国际故事并不矛盾,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故事、中国故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叙事张力,都表征了中国故事和国际故事之间的复杂关联。在中国电影成长期,要向全球观众讲好中国故事,《巨齿鲨》昭示了一条破局之道。即在于将“自己讲”升级为“一起讲”,在合拍中讲好国际故事,号脉全球观众的共情点,从中找到中国故事更丰富更多元的世界表达方式,学会向全球观众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其中的关键,在于以观众为中心的跨文化共情传播(见图1)。
1.共情叙事:找准共情点,强化代入感
跨文化共情传播,需要以观众为中心。原因有二:一则情感的主体是人,情感在观众之间的传递、扩散;二则情感是跨文化传播的内容,目的在于“以情动人”,观众的感动与共情是传播达成的目标。
观众的共情需要共情叙事的激发,共情叙事是电影富有感染力的不二法门,是跨文化共情传播中的重中之重。共情叙事,即讲述一个能打动人心、引发共情的故事。什么故事能引发全球观众的共情,如何讲才能引发全球观众的共情?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找准共情点。智能传播时代,云计算和用户画像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都是找准观众共情点的利器。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中文情感词汇本体库7大类情感中,“乐、哀、惧、惊”是电影观众最容易唤醒的4种情感,大哭大笑、惊悚恐惧,电影的类型创作带给观众基本的情绪满足。《巨齿鲨》系列片遵循好莱坞动作片规律,找准了观众对惊险刺激的偏好。
中外合拍电影共情点的寻找,除了爱情、友情、亲情等人类基础的核心的情感之外,更需要敏锐地洞察世界潮流以及人心所向,呼应当下社会情绪语境,打造共情力。今年国际市场上《芭比》以超13亿美元成为年度全球爆款,国内市场《消失的她》以35亿元引爆暑期档。女性向电影超越以往爆燃男性动作片,成为今年最突出的世界级电影现象,标志着世界电影市场风向的重大改变。《芭比》和《消失的她》都以近来“girls help girls”的全球性潮流为情绪引爆点,激发了女性观众强烈的共情。《芭比》满足了“芭比控”的女性自我成长诉求。《消失的她》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骂醒了“恋爱脑”。
共情,强调人与人之间情绪的感染和投射。《芭比》与《消失的她》巧妙地将女性观众的视角置入故事中,使之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观众仿佛置身故事现场,在强烈的情绪刺激下,与女主同呼吸、共命运,镜像地经历着剧情人物的经验,在感同身受中将自己投射到电影故事中,将电影故事视作自己的故事。
2.共情路径:从情绪共情,到认知共情
共情的生发有着复杂的机制。心理学研究认为,“共情可以被划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情绪共情是对他人情感反应,认知共情则是对他人目的、企图、信仰等认知要素的推断。”[6]其中,“情绪共情被认为是前置和浅层的,可以通过个体感官系统直接感知,且自动化地产生情绪的模仿,即产生情绪感染。而认知共情则被视为是后置和深层的,它依赖社会关系、知识经验、情景评估对情绪共情起到调节作用,进而形成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两种共情模式。”[7]因此,电影的共情叙事,不能仅仅停留在用语言、图像、场景所引发的情绪刺激、感染观众的感官系统。高质量电影的共情叙事,一定会遵循心理学规律,引导观众从情绪共情到认知共情。如《芭比》,粉色浪漫的色调、轻松幽默的台词,在视听上引发观众的愉悦之情。芭比从芭比乐园到现实世界再回到芭比乐园,反向讲述了一个英雄之旅的冒险成长故事,并将女性主义的话语巧妙融入故事中,引导女性观众反观自身,接受女性主义思想的洗礼,从情绪共情深入到认知共情。由此可知,认知共情的达成,有赖于故事层的情理兼容和话语层的丰富多彩,多通道地激活和唤醒观众的共情,于沉浸式体验中感知、理解和接受。
《巨齿鲨》系列片是一场动作和奇观的视觉盛宴,给人以强烈的情绪刺激。但是简单的剧情和肤浅的人物形象,导致共情无法深入。特别是《巨齿鲨2》中,少女梅英和九溟舅舅、乔纳森继父组成中西合璧的类似家庭关系,意在走亲情路线。但梅英在打怪兽过程中,不近情理的举动让观众无法理解,更无法引起情感共鸣。认知共情的缺失,导致共情短路,影片口碑低落。
3.共情营销:拿捏不同情绪,达成精准共情
以观众为中心的跨文化共情传播,需要顺畅通向观众的传播渠道。在电影的营销环节,情绪营销是触达观众情感的最好通道。情绪营销基于艾·里斯(Al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 Trout)的定位理论,由中国品牌专家熊珩欢提出,主张对消费者的心智进行深度洞察,建立品牌的消费情绪(定位),与消费者产生情绪共鸣。
《巨齿鲨》系列片作为适合暑期观影消暑的深海怪兽大片,在宣发放映时充分利用了档期的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观影的潜力。如情绪海报的设计,不同于明星海报,上方是五位普通泳客(作为普通观众的代言)在海水里开心游泳,下方是张开大口的巨齿鲨。二者强烈的反差和戏剧性动作爆发瞬间产生了巨大的冲突性。文案“很开心吃到你”“齿度大开 爽度破表”,用准确的情绪定位、强度极高的情绪性词汇吸引观众的注意,建立起影片与观众的情绪链接,激发观众买票观影的情绪冲动。
在中国电影市场,随着短视频的迅速崛起,情绪营销成为电影营销最行之有效的方式。电影营销提出了“卖产品的更好方式是卖情绪”的新理念,甚至打出了“无情绪,不营销”的口号。特别是自2019年《你好,李焕英》影片大卖以来,情绪营销,甚至卖惨营销,成为电影营销屡试不爽的潮流玩法。
中外合拍电影,除了基础情绪营销之外,还需要结合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情绪,分区施策,精准共情。《巨齿鲨1》李冰冰饰演的亚裔科学家,和父亲、女儿之间的亲情是影片打动人心的情感线,也是全球观众都能共情的情绪点。不过宣发营销时,在中国电影市场会强化“亲情牌”。在海外市场,因为演员的认知度不高,宣发基本上忽略这一点,更注重营销动作巨星杰森·斯坦森所带来的打斗爽感和巨齿鲨带来的惊悚恐惧感。
中美合拍电影《巨齿鲨》系列片在全球电影市场上的成功,提供了跨文化共情传播研究的案例。在大数据挖掘的实证分析中,我们看到作为以惊险刺激为情绪特征的怪兽片,《巨齿鲨》系列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有着同样的共情力。但是电影对观众的情绪价值,不能满足于提供情绪共情,还需要升华到认知共情。
本研究在此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共情传播的原理,构建了电影的跨文化共情传播作用机制模型,指出中外合拍电影的跨文化共情传播策略,需要以观众为中心,在三个维度打造共情力。在传播内容上注重共情叙事,找准共情点、强化代入感;在传播机制上,需要建构从情绪共情到认知共情的共情路径;在传播渠道上做好情绪营销,拿捏不同情绪,达成精准共情。中外合拍电影的跨文化共情传播,是电影通过共情叙事和共情营销,与全球观众的一场“双向奔赴”。
中国电影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外合拍电影需要探索跨文化共情传播策略,以更好地向世界观众讲述中国故事,用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助力中国电影强国建设。
注释
[1]刘嘉《2018电影市场与票房分析》,出自中国电影家协会《2019中国电影产业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9年版,第176页。
[2]李成家、彭祝斌《跨文化共情传播———基于国际互助抗疫的探索》,《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第65页。
[ 3 ] Elliott Rober. Bohart Arthur C, Empathy [ J ].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Training, vol. 48, no. 1, 2011, p. 43-49.
[4]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年第5期,第72页。
[5]刘嘉《2018电影市场与票房分析》,出自中国电影家协会《2019中国电影产业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 2019年版,第177页。
[6] Gladstein G. A, Understanding Empathy: Integrating Counseling,Develop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 J ].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vol. 30, no. 4, 1983. p. 467-482.
[7]袁曉劲、刘昌、柳林《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机制》,《心理技术与应用》,第2019年第11期,第683 -6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