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梦瑶 徐岩松 许君清
摘 要:党领导的群团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推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发布。同年,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保持和增强党的群团工作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具体要注重解决群团组织存在的问题,要求群团组织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深入推动思想教育、问题整改、体制创新,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群众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水平。
关键词:群团工作;中央領域治理;立德树人;工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4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4-0026-04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高校工会则承担着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职能。在群团改革的背景下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高校工会如何发挥作为群团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成为当前研究重点与发展目标。
一、理论基础:基于中间领域治理视角的分析框架
当前我国正在面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在政策要求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其特点之一就是多元主体特征突出,政府、社会、市场等主体需要多元协作[1]。宋道雷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治理体系是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分工协作的结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则是三者分别主导的基础领域、顶层领域和中间领域互动协作的系统工程,其中,基础领域主要提供最基础的公共产品,主导者是政府;顶层领域提供社会治理更高层次的个性化产品,主导者是市场;中间领域则主要提供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益产品或志愿产品,这些产品通常通过政府购买或社会组织自发提供等方式实现。
在中间领域治理过程中,相关组织通常会通过参与或主导的方式与政府形成合力进行治理,并在中间领域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产品,主要可以分为基本化社会服务、专业化社会服务、协作化社会服务三种[2]。
高校工会作为群团组织,是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在中间领域协助学校联系服务教职工,进一步强化其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政治性要求高校工会必须时刻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同学校保持一致;先进性要求高校工会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和使命,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群众性要求高校工会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作为桥梁纽带,把广大教职工的需求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以中间领域治理作为理论基础,高校工会可以通过参与群团改革进一步发挥其在“中间领域”的治理优势,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工会角色定位的新发展
高校工会定位经历了从统战组织到自下而上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维护高校职工利益的群众组织、社会政治团体、党群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功能定位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明确了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四项社会职能[3]。党的十八大、中国工会十七大进一步强调了工会工作应围绕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创新发展[4]。
(一)高校工会的政治定位
高校工会在政治定位上主要聚焦政治思想引领、政治权利维护以及巩固党团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在思想引领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建设高校教育立德树人教师队伍[5],促进教职工与高校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对广大教职工的凝聚作用,努力引导、调动教职工参与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政治权利,提高广大教职工参与高校工会事务的热情,塑造主人翁精神,切实保障教职工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6]。
(二)高校工会的服务定位
面对新形势、新环境,高校工会也在不断进行“供给侧改革”,以满足教职工的需求,使用大数据及多媒体等方式对广大教职工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与各职能部门协作以及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的协调,对教职工需求进行精细化满足。高校工会的服务主体也在进行变化,不仅面向教职工,也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角度服务于学校建设,从单一化的服务教职工的工作方式转变为建设和谐积极的高校校园文化。
(三)高校工会的职能定位
高校工会一方面借助党组织调动庞大的政治资源,在基层通过其群众组织的身份与广大教职工紧密联系,主动开展集体动员、资源分配和活动组织的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工会的职能由参与高校环境的治理、建设者向社会治理的参与者的拓展延伸,激励高校内的先进知识分子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将科学知识转换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7]。
三、困境与挑战:高校工会改革的实践逻辑
高等院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治校,推动党的工会组织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8]。但由于政策制度、社会基础等原因,高校工会在改革中存在角色定位、资源协调、服务群众等问题,在其发挥群团组织引导、统筹、服务等职能方面仍存在挑战。
(一)观念性困境:会员参与改革的主动性不足
高校工会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难以提高教职工对高校建设发展的参与度。部分高校工会没有积极引导教职工,甚至忽视教职工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部分高校工会对自身职能认识不清,执行不到位,错误地认为维护教职工权益是其主要职责,对于引导教职工参与学校发展的职能有所忽略[9]。还有很多教职工对工会改革不了解,缺少参与热情[10],使改革缺少来自会员的内生驱动力。
(二)制度性困境:改革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不足
目前对高校工会改革的制度设计大多局限于经验的积累层面,缺少对高校工会功能的重新审视和研究。部分高校工会改革不彻底,对教职工的个人发展关注不够,工会在教育职能发挥上忽视职工的自我教育等,往往热衷活动,对“人”和高校的长远发展关注不够,难以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真正拥护,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行动性困境:桥梁纽带的作用发挥存在局限
高校教职工人数众多、利益关注点多样且分散,并且利益诉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部分高校工会不能切实解决教师的切身诉求[11],仍停留在旧的福利思维框架中,主要关注退休、患疾等少数特殊人群,很少惠及青年教师群体,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不明显[12]。
四、高校工会职能优化路径建议
根据“中间领域治理”理论,在中间领域,群团组织应当为社会提供基本化、专业化、协作化服务,同时兼顾好群团改革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基本化社会服务要求高校工会要把握住“群众性”的改革特点,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明确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对象是最广大的学校教职工。专业化社会服务要求高校工会把握住“先进性”的时代主题,统筹和协调好各类社会资源与行动。协作化社会服务要求高校工会把握住“政治性”的核心重点,从党和国家发展的角度着眼全局,以身作则成为学校民主管理的领航员,引导更多教职工共同参与高校治理。
(一)突出政治性:建立学校理性主导的治理结构
高校工会的改革实践中,学校的职能和责任不断放大,因此在改革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在凸显高校工会作为群团组织政治性的同时将高校及高校工会的责任边界明确好[13]。这也是高校工会改革实现“去行政化”要求的必由之路。
1. 加强政治引领
工会作为党联系群众的组织,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方针,拥护党的纲领,贯彻党的政策方针[14]。学校党委应主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会工作的全面领导;基层党委应当加强对基层工会的关心和支持,在组织、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工会坚实保障,工会应进一步发挥团结和凝聚教职工个体的作用,改变教职工观念,加强教职工职业发展全时段、全链条的思想引领,通过思想引领引导教师增强立德树人和参与国家建设的使命感。
2. 完善管理体制
高校工会是高校内部重要的群团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积极整合、优化职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提升运转效能。要健全和完善基层工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干部配备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基层组织的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監督机制,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机制。要积极建立工会与相关职能部门和单位常态化沟通机制,搭建协商沟通的平台。
(二)彰显先进性:创新方式方法,提升职工服务专业化水平
高校工会作为社会治理的中间领域,其社会服务必须围绕国家发展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应当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增强业务能力、资源动员等专业性,彰显高校工会先进性。
1. 发挥服务大局先进作用,提升社会资源协调能力
高校工会应充分保障其社会服务的“先进性”属性,服务大局,围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在校内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动员广大教职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广大乡村[15]。高校工会作为“中间领域”的治理主体,应加强与顶层领域、基础领域的沟通联系,与政府部门、兄弟高校、企业等共同开展工作,协调各类资源,将社会资源引入工会工作及活动,同时将高校教职工的教学资源投入社会。
2. 打造专业过硬工作团队,提供信息化精准服务
作为联系高校党委与高校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高校工会应加强自身建设,强“三性”,去“四化”:吸纳会员,聚焦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组织服务能力、凝聚能力和学习能力;优化工作职能,强化部门协同,增强自身业务能力,推动高校工会自我改革,在自我革新与自我进步的同时更好服务教职工。高校工会应紧密结合新时代教职工需求,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信息化流程,建立“智慧工会”。从教职工切实需求出发,加强信息化技术培训、建立科学的信息收集体系,确保收集信息覆盖面广、真实性强,不断畅通学校党委、基层工会、总工会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三)发挥群众性:建立治理共同体,注入高校治理水平的可持续动力
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16]。在群团改革中,高校工会应进一步联合广大教职工、学院、职能部门、教师社团等建立治理共同体,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群众性和引领、凝聚、联络群众的功能,并通过培育公共精神、建强合作机制、拓展活动平台等方式促进高校工会治理共同体的效能转化。
1. 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高校工会建设过程中,应建立组织、信息、制度、价值及资源协同机制。一是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党组织、学校各部门及教职工协同治理的校园组织协作机制;二是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以大数据收集会员需求及信息,通畅各类沟通渠道,为协同治理打下基础;三是通过各类文件或政策进一步明确高校工会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权力、义务和责任,规范制度协同机制并贯彻落实制度规定;四是做好价值整合,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构建高校师生的价值共识,尤其是教职工与学校发展的价值共识;五是通过高校工会将校内外现有及潜在资源重新进行配置,使所有资源呈现系统性、协调性,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解。
2. 着力传播高校文化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工会要结合育人使命,大胆创新。高校工会应结合自身在高校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优势,从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类传播渠道入手,深入探索传播新时代高校文化的实践路径。一方面通过设计标识识别系统,整合各类媒介资源,传递主流价值观;一方面从职工的真实需求出发,依托线上平台、教职工社团等载体,打造“有温度”的高校文化氛围,开创新时代高校文化的新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德友,杜倩.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J]. 晋中学院学报,2015(06):4-6.
[2] 宋道雷. 社会治理的“中间领域”:以社会组织为考察对象[J]. 社会科学,2020(06):58-70.
[3] 左玉亭. 高校工会在参与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J]. 南都学坛,1995(04):96-99.
[4] 姚仰生. 传统与特色:新时代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责及实现路径研究[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0,34(04):115-124.
[5] 赵贞,袁博,徐文思. 协同视域下高校工会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研究[J]. 在线学习,2022(06):69-71.
[6] 王坤,马国清. 论新时代高校工会的政治职能[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0(01):88-90.
[7] 邵素芳. 新时代高校工会改革中的职能落实探讨[J]. 智库时代,2020(04):278-279.
[8] 李静. 群团改革背景下高校工会改革创新发展[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35(02):19-23.
[9] 朱启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工会改革路径思考[J]. 理论经纬,2016(00):349-358.
[10] 梁霞. 以习近平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論述为指引推进高校工会改革[J]. 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7(02):13-18.
[11] 林静雅,胡亚天. 边界理论视角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探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5(03):60-66. .
[12] 林静雅. 工会组织在促进高校教师发展中的作用与实现路径[J]. 高教学刊,2021,7(35):129-132. .
[13] 赵孟营. 社会治理现代化:从政治叙事转向生活实践[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04):117-122.
[14] 李绍燕. 新时期高校工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研究: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J]. 学理论,2017(11):253-254.
[15] 张鹏,高静,王文琦. “后扶贫时代”高校工会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举措[J]. 乡村科技,2021,12(06):62-64.
[16] 包大为,杨晓彤. 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性价值理念与实践指向[J]. 教学与研究,2022(01):43-53.
(荐稿人:刘淑妍,同济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本文系同济大学2022年工会理论研究课题“群团改革视域下高校工会角色定位发展及职能优化研究”(课题编号: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齐梦瑶(1992—),女,博士在读,同济大学团委辅导员,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徐岩松(1997—),男,硕士,同济大学团委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会理论研究;许君清(1995—),男,博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治理、工会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