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张 宏,王贝贝
1.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2.河南大学附属淮河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小儿支气管尚未完全发育,与成年人比较相对较小,支气管周围弹力纤维发育不成熟,黏膜容易受到刺激或感染而肿胀充血,导致支气管管道狭窄,分泌物无法顺利排出产生哮鸣音[1-2]。目前临床对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并无特异性疗法,常规治疗方案主要为抗病毒综合方案,其中雾化吸入具有常规疗法口服、静脉给药等手段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够将药液变为直径1~5 μm 单位高密度均匀的气雾颗粒,随着患儿呼吸到达终末细支气管,直达病灶,效果显著[3-4]。但因小儿年龄因素的影响,对于治疗手段本身存在一定恐惧感,加之医院陌生环境与无菌化处理,往往雾化吸入治疗方案的开展并不顺利[5]。因此,对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开展康复护理不仅是临床护理的需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康复护理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8 例采用雾化吸入治疗的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6个月~13 岁,平均年龄(5.96±1.07)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3.93±0.64)d。观察组男29 例,女25 例;年龄1~13 岁,平均年龄(5.91±1.12)岁;病程2~8 d,平均病程(3.88±0.67)d。诊断标准参考《实用儿科学》[6]中相关标准:(1)临床表现包括咳嗽、胸闷气喘、呼吸困难、肺部可闻肺鸣音;(2)经X 线、CT 等影像学确诊;(3)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水平。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有明确影像学诊断资料与生化结果;患儿监护人知情,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需进入ICU 治疗者;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系统性疾病,有地中海贫血、蚕豆病等表现者;对本研究中雾化药物过敏或过敏性体质者;因各种原因所导致的雾化吸入治疗疗程中断、中途转院等未能完成研究者。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样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一次性雾化吸入器进行药物氧喷雾化吸入治疗,给予不同剂量的布地奈德与硫酸特布他林加入到雾化器中混合,通过氧气驱动患儿喷入治疗,2次/d,15 min/次,3 d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向患儿监护人进行积极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让其充分认识到雾化吸入治疗的重要性,在治疗过程中多给予患儿安抚,让患儿充分配合治疗。在治疗前应充分确认患儿资料完整性与患儿情况,做好患儿的基础药物护理工作,确保患儿治疗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1)准备阶段。患儿入院后面对陌生人群及环境难免会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患儿监护人往往也会因为过度担忧患儿病情而产生焦躁情绪。护理人员应以沟通与安抚为主,包括对患儿监护人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确保患儿监护人能够正确认知患儿疾病情况,配合医护人员开展相关医护行为。医护人员要从患儿角度出发,对患儿面露微笑,语气和蔼,拉近与患儿的关系,降低患儿对医护行为的抵触。(2)治疗康复护理阶段。严格遵守无菌化操作、随用随配的原则,在治疗开始前5 min 与患儿进行沟通,告知其即将开始一些小治疗,不用担心,可以给患儿讲一些童话故事、播放动画片等转移其注意力。 开始雾化吸入治疗时,要保障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入足够浓度的药物,控制药物吸入时间,尽量控制在10 min内。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确保患儿生命体征平稳。(3)治疗后康复护理阶段。治疗结束后清理患儿口腔,观察治疗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在经过雾化吸入治疗后,患儿原支气管部分干稠分泌物经湿化后膨胀、黏稠,让本就狭窄的支气管完全堵塞,而患儿缺乏相应有效咳痰经验,无法咳出痰液,因此需进行叩背,帮助其顺利咳出痰液,必要时进行吸痰处理。护理人员应记录痰液颜色、性状与量的变化,为临床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结束治疗后,指导患儿监护人给予患儿合理的营养补充与遵医嘱用药,告知患儿监护人患儿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注意事项,指导其采用正确的方法关爱患儿。做好患儿监护人出院宣教,包括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预防与保健方法等,嘱咐患儿监护人如果发生异常应立即到医院就诊等。两组患儿均护理至出院,一般为3~7 d。
(1)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胸闷喘息消失时间、肺鸣音消失时间。(2)护理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比较两组患儿监护人的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基础、护理态度、护理沟通等方面内容[7],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 个维度,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治疗依从性。采用依从性评估量表[8]评估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情况,包括患儿治疗过程中哭闹、抵触、遵医行为等,分为完全依从、依从、不依从3 个维度,患儿依从度=(完全依从+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胸闷喘息消失时间、肺鸣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情况(±s) d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情况(±s) d
组别对照组(n=54)观察组(n=54)t值P值咳嗽咳痰消失时间4.96±0.84 3.37±0.69 10.748<0.001胸闷喘息消失时间4.12±1.00 3.17±0.72 5.665<0.001肺鸣音消失时间5.51±1.23 4.20±0.82 6.512<0.001
观察组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情况 例(%)
因小儿机体发育并不完全,身体免疫系统容易受到病原体入侵而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大多研究认为病毒、细菌感染是引发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因[9-10]。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急促、胸闷、喘息等,起病并不具有特异性,往往会被当作感冒诊治而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等特点,对患儿机体发育与免疫系统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当前临床治疗本病通常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虽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抗生素药物会对患儿的免疫系统产生影响,并在患儿机体内形成抗药性,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幼儿身体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雾化吸入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空气压缩处理,实现对药物的驱动作用,让大量药雾沉积于患儿气道中,药雾直达病灶,局部浓度高,所需要治疗时间更短[11],更加符合小儿生理、心理特点。此外,布地奈德与硫酸特布他林作为临床常见雾化吸入型药物[12-13],雾化吸入后很少进入血液或进入血液后在肝脏灭活,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而全身性的不良反应更是较为少见。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因年龄较小,在进入医院陌生环境中感受到严肃的诊疗氛围,会产生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加之患儿受疾病本身的影响,在诊疗过程中会产生不配合甚至抗拒行为。而患儿监护人作为患儿最亲近的人,其自身的情绪很容易对患儿产生影响,监护人对患儿疾病过度担忧容易产生焦躁的情绪,无疑会给诊疗过程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对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开展雾化吸入治疗时辅助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可安抚监护人情绪,还能够稳定治疗过程,实现治疗效果最大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胸闷喘息消失时间、肺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雾化吸入治疗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可缩短患儿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胸闷喘息消失时间、肺鸣音消失时间,提高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和患儿治疗依从性。分析其原因在于,康复护理分为准备阶段、治疗康复护理阶段与治疗后康复护理阶段,3 个阶段贯穿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雾化吸入治疗全过程,在准备阶段与患儿拉近关系能够降低患儿的戒备心理,方便后续医护行为的开展;在治疗康复护理阶段通过转移患儿注意力与严格的护理配合,能够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利因素,稳定治疗过程,对提升治疗效果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治疗后康复护理阶段咳痰护理、营养补充、遵医嘱用药、积极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都能够促进患儿机体的快速恢复,从而缩短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胸闷喘息消失时间与肺鸣音消失时间;与患儿“交朋友”,能够提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对患儿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其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度,让其能够在患儿诊疗过程中明白医护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从而提升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
综上所述,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雾化吸入治疗采用康复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儿咳嗽咳痰消失时间、胸闷喘息消失时间、肺鸣音消失时间,提高患儿监护人护理满意度与患儿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