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设计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涉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因此,如何从关键导向到多维发展,科学合理地设计初中语文作业,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从关键导向和多维发展两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明确任务目标能够确保作业设计更加精准和有针对性,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效果。在“减负”方面,要避免过多和重复的作业,还要通过增效的策略,确保学习效果。在增效方面,作业的设计应该有助于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这意味着作业不应该只是机械性的任务,而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学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的文化、娱乐等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我们当前的自信力是怎样的”,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一方面,这样的作业设计促使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将文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这种联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文章中所探讨的问题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学生需要对当前的文化、娱乐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思考自信力的多个维度,考虑不同因素对自信力的影响,展示逻辑严谨的论证和分析能力。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将得到提升。
引导课堂学习的作业设计策略,能够促进知识内化与实际运用的无缝衔接。这一作业设计策略的核心是通过紧密融合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实现学习任务的定向性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作业的设计应当与课堂内容紧密关联,确保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中能够延续课堂的学习,实现学习的有机衔接。比如,在课堂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古诗的主题、意境或情感为基础,写一篇相关的短文。学生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古诗进行回忆,而是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融入作文中,从而实现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延伸。
引导课堂学习的作业设计策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作业中,学生需要运用课堂所学知识,他们不得不主动查阅课本、复习笔记,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整合能力。例如,在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用词特点,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这样的作业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去挖掘文本中的信息,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通过提供引导支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一作业设计策略的核心是将作业从简单的机械任务,升华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强大工具。通过在作业中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我们可以引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引导支持的作业设计策略,能够促使学生在作业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例如,在学完《范进中举》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范进中举后在生活中有哪些变化,我们是否有类似的做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思考范进的变化,还需要将其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种思考过程激发了学生对故事主题和人物内心变化的探究欲望。通过深入思考,学生不仅仅是对故事进行表面了解,而是要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含义,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传统的作业设计可能更偏向于要求学生回答特定问题,而开放性问题则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自己思考和探索。这种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
通过设计有效的工具,能够将作业的定向性与实践探究的目标相结合,从而达到多维发展的目的。这一作业设计策略的核心是将作业设计变得更加具体,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体验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设计有效工具的策略,体现了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理念。通过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场景和具体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问题。例如,在写作作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支持或者反对的角度,收集相关信息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最后大家在课上汇总、整理,由此激发大家的思考。学生不仅仅是在纸上思考问题,更是在实际的调查和分析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实践探究的目标。
设计有效工具的策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中,找出修辞手法示例,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作为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环节,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的挖掘。教师明确关键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多维发展,培养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