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伟
或许,你曾在历史文献里见过她的芳名;或许,你在古丝绸之路的传说中听过她的故事。乌兹别克斯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她曾经是东西方往来的必经之地,欧亚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古丝绸之路横穿而过,这里跨越千年的悠久建城史更是堪比罗马和雅典。如今这里随处可见历史的真迹:那7400处文化遗产,那世界上最美的清真寺,那诉说着昔日辉煌的古城,似乎都可以带你一秒重回中古世纪。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8 个国名中带“斯坦”的国家之一。“斯坦”一词源于波斯语,意思为“某某之地”,乌兹别克斯坦的意思就是“乌兹别克族生活之地”。其面积44.89 万平方公里,人口有3620 万(2023 年),是中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近200 多个国家中有44 个内陆国,但仅有两个双重内陆国,乌兹别克斯坦是其中之一, 另一个是欧洲的列支敦士登。所谓的双重内陆国是指本国是内陆国,周边的邻国也是内陆国。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年轻的国家,1991 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仅仅30 多年,但“乌兹别克”的历史却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期便建立起大宛国。埃米尔·帖木儿在14 世纪中叶建立以撒马尔罕为首都的帖木儿帝国,疆域以今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东起北印度,西达小亚细亚,南濒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北抵里海、咸海的帝国,国土面积极盛时达460 万平方公里。埃米尔·帖木儿被视为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英雄,他的曾孙巴布尔于1526 年建立了大名鼎鼎的莫卧儿王朝。明成祖时期,埃米尔·帖木儿曾计划进攻明朝,在出征途中染疟疾去世,避免了一场大战。埃米尔·帖木儿去世之后,帖木儿帝国陷于动荡,逐渐衰落。后来,又经历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等时期。1924 年10 月成立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1 年8 月31 日宣布独立,定9 月1 日为独立日。
平心而论,乌兹别克斯坦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四金”:黄金,黑金(石油),白金(棉花),蓝金(天然气)。黄金、铀、银、铜、钼及其他稀有金属储量居世界前10 位,储藏有100 多种矿物燃料,几乎是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的全部。截至目前,已探明矿产地3000 余处,主要为天然气、石油、煤炭、有色金属。与此同时,银、铜、钨、钾盐、岩盐、萤石、滑石、高岭土、明矾石、磷钙土等资源的储量也相当可观,堪称坐在“聚宝盆”上的国家。
不光如此,乌兹别克斯坦还是中亚地区的农业大国,其耕地面积达427 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0%,由于土壤肥沃、水利基础设施发达,所以特别适合大规模的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早在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之前,乌兹别克斯坦就以盛产棉花而著称,如今依然有“白金之国”之称。
除了棉花,乌兹别克斯坦还是全球第三大丝绸制品生产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近些年来,养蚕和丝绸制造业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乌兹别克斯坦虽然是个内陆国家,却拥有一支海军队伍。据说乌兹别克斯坦海军的规模还不算小,舰艇有几十艘。海军的原本任务是负责保护本国在咸海的利益,然而尴尬的是,从乌兹别克斯坦开始组建海军之后,咸海的面积就开始不断的缩小。因为在苏联时代,当局政府为了发展农业,就修建大坝拦截了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条河的水流。而这两条河流的水,原本最终目的地是咸海,苏联一修大坝,这两条河就改了道。咸海本身就位于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严重缺乏降水,而两条河改道后,咸海内部的水便开始不断的蒸发,因此,水域面积越来越小。
1960 年代时的咸海水域面积达到6.8 万平方公里,如今的咸海水域面积只剩下8000 多平方公里,如此以往,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咸海会完全消失。到那时,乌兹别克斯坦的海军就更尴尬了。
乌兹别克斯坦的所在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路,西汉张骞、唐代玄奘、明代陈诚等都曾出使或途经这里。在历史上,乌中两地一直是丝绸之路上的亲密伙伴,双方建立了长久而稳固的经贸联系。
《史记》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宛国(今费尔干纳盆地)曾经见过一种良马,这种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惊人,不但日行千里,更会从肩膀附近位置流出像血一样的汗液,故称“汗血宝马”——费尔干纳盆地就位于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地区。所以,如今乌兹别克斯坦依然盛产汗血宝马。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宛国见到葡萄和葡萄酒,于是把葡萄种植和酿酒的技术引进中原地区。还从这里带走了很多蔬菜水果到中原,比如:石榴(安石榴)、核桃(胡桃)、大蒜(胡蒜)、香菜(胡荽)、黄瓜(胡瓜)、芝麻(胡麻)、胡椒、胡萝卜等。
另外,大家耳熟能详的胡旋舞也源于此——白居易在《新乐府·胡旋女》中写道:“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当时的“康居”就是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一带。胡旋舞的代言人安禄山,也正是胡人。
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取经,在《大唐西域记》中详细记载了他在这个地方的所见所闻,甚至还吐槽了㤄捍国(今费尔干纳盆地)的人长相凶悍。因此,我严重怀疑是拔汗那人得罪过大法师。
塔什干市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一。塔什干市,那星罗棋布的历史古迹见证了千年前“丝绸之路”的辉煌岁月,记录着乌兹别克斯坦几千年的历史。塔什干是中亚最大的城市,也是伊斯兰教世界的文化之都,这里存放着“天下第一珍宝”——世界上最古老的《古兰经》真迹,连汉代外交使臣张骞、唐代高僧玄奘都曾踏足于此。从帖木儿雕像、国家艺术博物馆、塔什干塔,再到穆巴拉清真寺,浓郁的伊斯兰风情,百步便能偶遇一段历史。
塔什干是整个中亚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城市,这里的城区几乎没有像撒马尔罕、希瓦或布哈拉那样可以夸耀的古老建筑景观,但塔什干的地铁站可称得上是世界一绝。
塔什干地铁是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开通于1977 年11 月6 日,是中亚首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中亚最大的地铁系统。它覆盖了塔什干市区及周边地区,为数百万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
在这里,你会感慨于上世纪苏联地铁设计师们的良苦用心,不仅仅是体现在设计和建设地铁方面,而是真心实意地想把每一座地铁站都打造成一幅艺术精品。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艺术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
如果不是有地铁轰隆隆的声响,谁也不会想到自己身处于地铁站,仿佛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宫殿之中。
帖木儿广场是塔什干的中心,城市从这里发展绵延。该广场建立于19 世纪,是为了纪念乌兹别克斯坦历史上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帖木儿汗而建立的。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帖木儿大帝策马横戈的铜像,十分威武,英俊潇洒。乌兹别克斯坦货币苏姆的500 元面值纸币就是取景于此。在苏联时代,该广场被誉为“革命广场”。如今,这里变成了旅游打卡地,无论是当地的居民,还是国外的游客,经过这里都会纷纷驻足与这位伟人合影。
广场旁还有一幢好看的白色建筑——乌兹别克斯坦酒店,它是乌兹别克斯坦数一数二的国际酒店。外观有着浓郁的苏联风,内部设计却新颖高端,如今是网红们热衷的打卡地。
乌兹别克斯坦的历史要从游牧民族说起,经历了波突时期、蒙古时期、乌汗国时期和苏联时期,1991 年宣布独立。这里的历史文化复杂又有独特的传承,而国家艺术博物馆则是了解这些文化的最佳地点。
该馆始建于1918 年,是乌兹别克斯坦民族艺术品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这里不仅收藏了大量精美的、富有乌兹别克民族特色的刺绣、地毯工艺、铜器皿、木雕等,还有中国、印度、日本等艺术真品,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作品也陈列其中。
如果你来到塔什干只有一天的时间,也一定不能错过国立艺术博物馆。馆内的藏品從艺术品到历史文物应有尽有,还有付费讲解,为你娓娓道来乌兹别克斯坦的悠长故事。
圆顶集市也叫琼苏巴扎,类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农贸市场,这里是塔什干最具有烟火气息的地方。集市的穹顶是一个巨大的绿色圆形结构,一层是肉类,二层专营干果,而集市外的烧烤、葡萄酒小铺足够让你大饱口福。
各式各样的商贩在这里摆摊售卖,有日常的水果、蔬菜,还有当地彩色坐垫、地毯、一堆一堆的香料等等,有些商贩特别热情,还会邀请你免费品尝他的货品。这里是被《新唐书》称作康国粟特人生活的地方。粟特人善于经商是出了名的,西汉时期的《史记》就有记载,说:“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皆深眼,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到了唐朝,更是被《旧唐书》评价为“利之所在,无所不到”。所以粟特人有“中亚犹太人”之称,这些小商小贩的经商天赋也许就是从血液里延续下来的。
位于塔什干老城区的哈兹罗提·伊玛目广场(Hazroti Imom Square)附近聚集了塔什干最壮观、最漂亮的伊斯兰建筑,也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官方宗教中心。虽然没什么历史,但出片率很高,是摄影爱好者不可错过的目的地。
奇姆干所在的山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东北部,属于天山山脉的最西端,中央最高的奇姆干峰海拔3309 米,是塔什干徒步、露营和滑雪运动的圣地。冬天的奇姆干有一种别样的美,有皑皑白雪装点,宛如仙境,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幅巨画。奇姆干峰意为“绿山”,可以坐着缆车一览山脉的风景,除了雪景外,这里也因为植被的丰富和地貌的奇特,而被称作乌兹别克斯坦最著名的自然风景区。
总之,塔什干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乌兹别克斯坦独特的文化与历史,品尝到地道的美食,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风光。无论你是文化爱好者、美食家还是户外探险家,塔什干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被亚历山大大帝赞为“辉煌之城”的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 世纪。这座城市饱经沧桑——它曾是花剌子模帝国的新都和文化中心,而后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扩张中遭受了灭顶之灾。后来帖木儿大帝立誓要让撒马尔罕成为亚洲之都,聚集能工巧匠,在城里修建起华美的宫殿和清真寺。
在乌兹别克斯坦有这样一种说法,没到过撒马尔罕就等于没到过乌兹别克斯坦。在古阿拉伯文献中,撒马尔罕被称为“东方璀璨的明珠”。2500 多年的历史,让它与罗马、雅典、巴比伦齐名,也收获了“中亚最古老城市”的头衔。撒马尔罕又被誉为“传说之城”,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中亚枢纽之一。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
撒马尔罕,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张骞首次出使西域,在大宛国王的护送下到达康居,就是当今撒马尔罕。而唐朝玄奘西去求取真经,同样从撒马尔罕经过。粟特人以及此后的丝路过客把西方的金银、香料、药材、奴婢、牲畜、器皿、首饰运到中国,又把中国的丝绸运到西方。15 世纪,撒马尔罕达到全盛。
现如今,走在撒马尔罕古城,你能亲切地感受到古丝绸之路的荣光,尤其是体现在城市建筑上。金碧辉煌的宫殿陵寝、庄严肃穆的古清真寺和神学院,还有气势恢宏的古天文台和大学等鳞次栉比的名胜古迹,仿佛穿越到《一千零一夜》书中的阿拉伯神话国度。
吉利斯坦广场,是撒马尔罕的地标,同时也是撒马尔罕这座古城的物证和记忆。广场建筑呈“品”字形,左侧为兀鲁伯神学院(Ulug bekMadrassah),正面为提拉·卡里神学院(Tilla-Kori Madrassah), 右侧为希尔· 达尔神学院(Sher-Dor Madrassah);三座神學院虽建于不同时代,但风格组合十分融洽,是中世纪中亚建筑的杰作。
兀鲁伯神学院是这个“品”字形建筑的母院。兀鲁伯(1394—1449), 是帖木尔帝国的创立者帖木儿汗的孙子。早年就被封为撒马尔罕最高统治者。但兀鲁伯志不在此,他的志向在于数学和天文学。特别是天文学的成就,比哥白尼早一百年。因此,这里建造了中世纪伊斯兰世界甚至全世界最好的天文台:兀鲁伯天文台(Observatory of Ulugbek)。1417 年, 兀鲁伯下令建造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兀鲁伯神学院,这座大学不仅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科学中心之一,也是现如今吉利斯坦广场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吉利斯坦广场不仅是这座古城的灵魂,更是整个中亚地区城市发展艺术的杰出范例。它不仅代表了一个地理位置,更是历史、文化与艺术交汇的象征。由于撒马尔罕几乎所有的主要道路都通向吉利斯坦广场,大量的商贩也开始聚集在此,使得广场周边成为喧闹的贸易市场。直至现在,吉利斯坦广场依旧是撒马尔罕的社会生活中心。
帖木儿是所在王朝的开朝皇帝,自然身边的嫔妃也多得数不清,当然也有些特别受宠的。在众多的建筑群中,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为了纪念某些嫔妃而建造的清真寺,取名为:比比·哈努姆清真寺。
“比比”是波斯语“妻子”的意思,“哈努姆”是波斯语对已婚女士的尊称。比比·哈努姆清真寺(Bibi Hanim Mosque),在帖木尔时代被公认为东方最雄伟的建筑物之一,是帖木儿帝国历史的见证者。低饱和度的高级蓝色的穹顶搭配马赛克的墙砖,有着与年龄并不相符的超高颜值。整座建筑的外部结构与其他的清真寺一样,内部装饰却非常的女性化,色调和花纹都非常清雅、简洁、明快、细腻。
根据古书记载,比比·哈内姆清真寺的穹顶可与天宫相媲美,入口处的拱顶更象征着璀璨的银河,美得连世界著名的泰姬陵都以它作为建造原型。
沙赫静达陵园建于14 世纪至15 世纪,由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组成。沙赫静达的意思是“永生之王”,沙赫静达陵墓群是撒马尔罕统治者及其家属的坟墓,与比比·哈努姆清真寺的蓝色瓷砖不同,这里的主色调是青色。湛蓝色、天青色和奶白色的花纹交错盘桓,整个陵墓的街道都是由这种花纹组成,虽然是陵墓,却有种华丽绚烂的浪漫感。
整座陵园的特色体现在其独特的装饰设计上,精美的陶雕、有几何图形和花草图形及铭文的彩陶、华丽的装饰图案以及优美的壁画——它们巧妙的搭配使用让建筑物更富于美感,显得富丽堂皇而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使观者赞赏不已。
哈兹拉特希兹尔清真寺(Hazrat Hizr)虽为新建筑,历史价值却不容小觑,它最早建于8世纪,那时帖木儿还没出生,成吉思汗也还没来,但已是丝绸之路上的明星了。当时这座城市名叫马拉坎达,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粟特人,以擅长做买卖出名。
传说,粟特人从小将蜂蜜涂在嘴上,长大后个个是能言善道的经商好手,垄断着丝路的贸易。粟特人在中国被称为“昭武九姓”,因为他们的祖先曾在河西走廊建立昭武城,他们到中国后便以各自国家的汉名作为姓氏。当时中国称撒马尔罕为康居国,从康居来的粟特人在中国就统一姓康;塔什干被称为石头城,所以姓石;布哈拉被称为安国,所以姓安,故胡人安禄山极有可能来自布哈拉。
哈兹拉特希兹尔清真寺内严格禁止拍照。大概是因为它仍在行使礼拜作用,也或许是因为前任总理卡里莫夫葬在这里。
阿夫罗夏伯博物馆(Afrasiab Museum)藏着这座城市古老的秘密,它最有价值的文物是几幅7 世纪的壁画。其中一幅描绘了粟特国王接待各国使节的景象;还有一幅描述了唐高宗在上林苑打猎、武则天泛舟的场面。壁画描述的时代背景正对应中国的唐朝,所以是丝绸之路鼎盛的最好佐证。
博物馆包括壁画在内的文物出土于哈兹拉特希兹尔清真寺后的荒山上,那里曾有一座宫殿,但早被成吉思汗荡平了。
撒马尔罕的建筑群有很多,每一座建筑都足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仿佛在享受一场极具震撼的视觉盛宴。撒马尔罕,等待着你的到来。
布哈拉,一座拥有2500 多年历史的古城,中亚最古老城市之一。这里是阿里巴巴大战四十大盗的发源地,阿凡提智斗巴依老爷的起始点。布哈拉是座充满浪漫神话故事的地方,也是一个几度兴衰的沧桑城市。
如果要为中亚书写一部《双城记》,主角只能是辉煌的撒马尔罕和骄傲的布哈拉。这里是中亚宗教信仰的中心,是丝绸之路上商贸与文化的中心城市。
10 世纪初期,布哈拉成为萨曼王朝的都城,统治着从巴基斯坦、伊朗到咸海的广袤区域。1561 年,昔班尼王朝从撒马尔罕迁都于此,从此称为“布哈拉汗国”,并一直持续到1920 年布尔什维克在这里建立起苏维埃政权。
难能可贵的是,这座诞生过众多伟大诗人、科学家的城市,至今仍完好地保存了绝大多数古代建筑物,是中世纪城市的典范。土色调的布哈拉老城能满足你对丝绸之路的浪漫幻想,粗看它是朴素的,细看又是精致的,“岁月静美”大概便是如此。
里亚比豪兹广场(Lyabi Hauz)自1620 年建成起,便是布哈拉老城的心脏。广场上有一尊霍加·纳斯尔丁(Hoja Nasruddin)骑毛驴的雕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阿凡提。霍加·纳斯尔丁出生在布哈拉,是当地家喻户晓的诗人,和我们印象中的阿凡提一样,聪明绝顶、巧舌如簧,用自己的才智为百姓排忧解难。
阿凡提先生大概骑着毛驴走遍了从新疆到土耳其的整个中亚,他的家乡在中亚遍地开花,各国也流传着不同版本的阿凡提故事。
广场有一个小水池,水池周围有很多餐厅,你可以找一个喜欢的餐厅享受这座城市的宁静与喧嚣。纳迪尔·迪万别基经学院和纳迪尔·迪万别基修道院分布在广场两侧。
纳迪尔·迪万别基经学院也是一栋画风跑偏的经学院。其拱门上端有一对左右对称的孔雀,孔雀身下各有一只羊羔,中间是一张太阳人脸。有人揣测它最初是个商队旅舍,这么装饰并不算太大逆不道,后来改作经学院时,大概懒得更换,便延续了下来。与经学院同名的纳迪尔·迪万别基修道院(Nadir Divanbegi Khanaka)是过去伊斯兰教苏菲派举办宗教仪式和集会、辩论的场所。
当布哈拉的第一缕日光出现,一定会先照射在喀龙宣礼塔(Kalon Minaret)上。传说47 米高的喀龙宣礼塔让来攻城的成吉思汗都震慑于它的高度,一时心软放了它一马。宣礼塔的塔身雕饰精美,通体蜂蜜色的裸砖中镶有一条细细的琉璃蓝马赛克,从上至下分布着14 条装饰带,花纹无一雷同。如今依然是布哈拉的天际线。
夜晚的时候,喀龙宣礼塔在广场上的灯光照耀下更显威严,让人感受到喀龙宣礼塔1127 年建成至今的沧桑历史。不过,18 世纪时喀龙宣礼塔是可怕的行刑地,普通人没资格登塔,只有被判处死刑的人,才能爬上塔内的105 级台阶,在短暂享受过上帝视角后,就会被推下去,结束一生。
宣礼塔旁的喀龙清真寺(Kalon Mosque)也同样出众。被成吉思汗毁后重建于16 世纪,拥有一个绿松石色的穹顶,里里外外布满瓷砖装饰,敞亮的庭院中心有座雕饰精致的八边形亭子。而对面的米里阿拉伯经学院(Mir-i-ArabMedressa)仍在发挥其该有的功能,也因此,经学院内部不开放参观。
自5 世纪起,雅克城堡(Ark)就有人居住,布哈拉汗国时是皇家城堡,曾有数代君王住在这里。由于1920 年的一场大火,建筑的80% 变成了废墟,如今其余的部分被开发成了博物馆,也是布哈拉不得不打卡的一个著名景点。
雅克城堡里分布着总督宅邸、加冕和接待厅、金库、后宫、皇家马厩。城堡后面的监狱曾经是臭名昭著,如今被改为法律与立法博物馆的4 号牢房,是当时关押两位英国使者的地牢。
除了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雅克城堡本身的建筑设计也十分值得仔细欣赏,这座古老的建筑,砌砖的方式就很特别,大面积的白色墙壁搭配木梁,有种独特的破旧美感。
布哈拉汗國四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三分之二的故事是在布哈拉发生的。而布哈拉埃米尔夏宫(Sitorai Mokhi-Khosa Palace)是迄今为止留存的唯一一座布哈拉统治者宫殿,随处可见的金片无不显露出当时的奢华。
埃米尔夏宫位于市郊,但她的精美也同样值得前往。作为布哈拉最后一位埃米尔(埃米尔为阿拉伯语音译,伊斯兰教国家对上层统治者、王公、军事长官的称号)的住所,它不仅集结了当时城市里最顶尖的工匠工艺,而且融合了当地的伊斯兰教文化和当时时尚的欧洲宫廷风格,大量的彩色玻璃和复杂花纹遍布宫殿各处,作为避暑的行宫,这里的建筑和布局规划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
宫殿分为两个部分:旧宫称为阿卜杜—阿哈德汗宫,建于1892 年,为布哈拉传统建筑风格;新宫称为萨伊德—阿里姆汗宫,兼具欧洲和中亚风格,建于1917 年,包括一些装饰华丽的居室和大厅,由布哈拉最优秀的工匠建成。
如今,该宫殿已成为一座博物馆,展示宫殿中使用的古代家具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 19 世纪民族服装收藏。
圆顶集市是布哈拉沿袭古代波斯集市而设立的商业贸易区,这些集市分工明确又相互聚集,沿途形成了布哈拉老城著名的圆顶集市之路,它是布哈拉旅行的必经之地,穿行于这条路,如同置身于中世纪的布哈拉一样。
圆顶集市是布哈拉老城的标志之一,很像国内的老街,只是建筑风格、人物、货物的场景不一样,布哈拉曾经有数量众多的圆顶集市建筑,即便到了今天也有四个仍在运营。从里亚比豪兹广场南部的货币圆顶集市向北到珠宝圆顶集市,是布哈拉的圆顶集市之路,也是布哈拉每年一次的丝绸香料节的游行路线,路的两边经常可以看到随地摆放的丝绸、刺绣和五颜六色的盘子。
在本質上,圆顶集市和巴扎是一样的,但在形式和文化养成上却不是一回事,圆顶集市起源于伊朗高原,通常是由统治者顶层设计,相对比较考究,巴扎则起源于中亚民间自发的商业聚落,巴扎可能完全没有建筑,圈块地就可以。
圆顶集市历史上很受欢迎,但是其狭小、密闭、幽暗的环境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商业的需求,所以这里所售的商品绝大多数是传统的手工艺品,因此圆顶集市也是布哈拉和伊朗的独特商业文化,但真正的当地顾客很少。
在看过那么多长得差不多的清真寺之后,波洛·哈兹清真寺一定不会在你的记忆里糊掉,因为它太与众不同了。它没有气势逼人的外立面和高大的穹顶,大门掩映在挑高柱廊后,柱廊由20 根木柱撑起,柱头与藻井雕刻华丽,内部又很素雅。清真寺前还有一汪池水,四周都被葱郁的桑树包围,水中倒影也分外迷人。
希瓦是一个特色鲜明的中亚古城。一方面,它远离文明,拥有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也曾两度令从文明世界来的俄国人遭遇滑铁卢。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座“博物馆式的城市”。古迹随处可见,城堡耸立,军事要塞保存完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阳之城”。
18 和19 世纪希瓦是希瓦汗国的都城,也是中亚奴隶贸易的中心,装载着白人奴隶的大篷车穿越茫茫大漠,让旅行家们不寒而栗,因此只有最勇敢最有经验的西方探险家才有机会一睹希瓦的真容。
古丝绸之路上有这样一句流传的谚语:“我愿出一袋黄金,但求看一眼希瓦。”希瓦遍地都是历史的慷慨馈赠,而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主麻清真寺(Juma Mosque)。
主麻清真寺位于希瓦的市中心,建于1789年,是希瓦古城内最古老的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堪称一座雕花木柱博物馆,共有218 根雕花木柱,有些历时千年,很多木柱下端和石头柱座相连接的部分垫了骆驼毛,据说这是木柱能够防蛀长存近千年不朽的秘诀。
花剌子模地区自古就以生产雕花木柱闻名,这座清真寺中央留有一块天井,阳光透过天井,和周围木柱支撑的阴暗空间形成强烈的光影对比,让这座清真寺显得深邃而宁静,中亚清真寺没有任何一座清真寺可与这座呈现的沧桑、肃穆相媲美。走进其中,你不得不惊叹古人的奇妙设计和伟大智慧。
要说希瓦数得出年岁的建筑,没几个比得上库希纳堡(Kuhna Ark),它是始建于12 世纪,17 世纪扩建,是希瓦统治者自己的宫殿。建筑包括夏季清真寺、接待厅、监狱、造币厂等,中心的露天正殿是供可汗在夏季搭帐篷的。
夏季清真寺(Summer Mosque)是库希纳堡内最美丽、雅致的建筑,墙上天蓝色的瓷砖装饰毫无留白的余地,两根修长的石柱刻满繁复的图案,充分展现了非凡的伊斯兰装饰工艺。
这里还是希瓦最适合观赏落日的地点之一,爬上临近宫殿的城墙,或者是站上城堡里的远眺塔,整个希瓦古城伴着余晖都落在你的眼中。
巨大的绿松石圆顶建筑极为瞩目,这里埋葬着希瓦的传奇人物帕拉翁·马哈穆德(PahlavonMahmud Mausoleum),这是一位能文能武,身兼诗人、哲学家、摔跤手等多重身份的闪耀人物,被称为“希瓦之神”。
陵墓装饰得富丽堂皇,精细的马赛克瓷砖武装到每一个角落,连石棺都贴满了瓷砖。被誉为希瓦古城最美的景点,建于1326 年,后来又于19 世纪重建。埋葬于此的,其实不止帕拉翁·马哈穆德,希瓦可汗也葬在这里,只是他的光辉被帕拉翁遮掩住了。
希瓦古城的另一座重要建筑—— 石头宫(Tosh Hovli Palace),曾是希瓦可汗的宫殿,也是希瓦内部装饰保存得最好的建筑,幽深曲折的宫廷、令人目眩的拼花瓷砖、彩绘的天花板让人觉得走进了《天方夜谭》中的神秘后宫。
石头宫由被称为“建筑可汗”的阿拉库里汗主持修建,此人在位期间在希瓦修建了许多建筑。石头宫修建于1832 年到1841 年,历时8 年,有着漂亮的瓷砖、木雕。
石头宫,穿过小小的门后便可看到大大的院子,别有洞天,乍看它与库希纳堡内的夏季清真寺风格很像,石柱上的雕刻比夏季清真寺更繁复精细。据说,阿拉库里汗曾打算完工后,用石头宫取代库希纳堡作为王宫,但建筑师没能在可汗设想的两年内为其完工,而被急功近利的可汗处死了。伴君如伴虎,一点也不假。
库希纳堡南面矗立着1851 年修建的卡尔塔米诺尔宣礼塔。据说当时可汗的初衷是要能遥望到400 公里外的布哈拉,宣礼塔的计划高度是80米。但1855 年可汗意外坠亡,宣礼塔才建到29米,人走塔凉,工程就此烂尾,这里便成了希瓦最著名的“烂尾楼”。尽管目前的高度还不到计划高度的二分之一,但它依旧是希瓦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半成品的塔身覆满一圈圈蓝绿色的釉面瓷砖拼贴,相对于古城土黄色的主基调,极为出挑,加上占据着最佳位置,它总能强势侵入视线。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美食文化。它的美食同样是这个国家的骄傲,以其丰富多样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闻名于世。现在,就请和小编来一场令人难忘的美食文化之旅吧。
在乌兹别克斯坦,有一道传统特色美食,它的食谱就隐藏在名字里——抓饭(Palov Osh),在古乌兹别克语中,它刚好由洋葱(piyoz)、胡萝卜(ayoz)、肉(lahm)、油(oliyo)、盐(veet)、水(ob)和大米(sholi)七种原料名称的首字母组成。这样的命名是否是一种巧合,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乌兹别克斯坦人对抓饭情有独钟,各种纪念活动、重要场合都离不开它。
手抓饭是乌兹别克斯坦当之无愧的“国饭”,尽管这一美食传统从新疆一直蔓延至巴尔干半岛,但在世界各地,乌兹别克的名字总是手抓饭的金字招牌。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特色是一致的:颗粒分明的米饭在羊肉汤中煮熟,配以各色香料与胡萝卜、洋葱、葡萄干及羊肉,也有鹌鹑、牛肉、马肉香肠、鹌鹑蛋等更具特色的配料。
在首都塔什干,有一家极具烟火气的中亚抓饭中心(Central Asian Plov Centre),厨师站在直径三米的大锅旁,手持铁铲翻炒抓饭。经过柴火炖煮,羊肉变得软烂,混合着被油浸透的大米和胡萝卜等食材。趁着微微的热气抓一把塞进嘴里,主料与香料的融合令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好吃到只想再来一碗!
在乌兹别克斯坦,烤肉也是一道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烤羊肉串(Shashlik)是这个国家最著名的烤肉菜肴之一。它以嫩滑多汁的羊肉为主要材料,配以香料和调味料,然后串在竹签上烤制而成。这道美食通常搭配着新鲜的洋葱、柠檬和面包食用,每一口都能带给人们浓郁的肉香和独特的调味。
不过,乌兹别克斯坦的烤肉,不像是济南烧烤的种类丰富,更没有淄博烧烤那样讲究,这里的烤肉似乎更注重于“重量”而不是“种类”,大块大块的羊肉或者鸡肉串在铁签上,一般两三串下肚就会直呼饱腹!
与我国新疆类似,馕也是乌兹别克斯坦人民的主要食物之一。但与新疆不同的是,乌兹别克斯坦馕的造型和口味都不尽相同。经常会在集市上看到用超大布袋装着的馕,居民们像是挑选日用品一样买好再塞进自己的布袋,十分有趣。而刚刚从馕坑里取出的烤包子,外皮焦香酥脆,内里软和鲜美,一口咬下去,鲜嫩的羊肉顺着汤汁滑入口中,别提那个香。
Manti 算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小笼包”,内馅是羊肉的,有薄薄的一层皮,吃的时候还会淋上红红的肉汤酱汁,有些还会加入甜椒、洋葱、土豆、黑胡椒和酸奶油,与我们日常的口味非常不同。但作为一个老饕,还是要尝试一下的。
说到底,乌兹别克斯坦,真是肉食爱好者的天堂。
当然, 稍微素一点的也有, 比如拉格曼(Lagman),这是类似我国打卤面的一种面食,以其丰富的口感和独特的风味而受到推崇。这道面食由手工制作的面条、肉类、蔬菜和香料组成,呈现出浓郁的汤汁和丰富的层次感。每一口拉格曼都能让人感受到面条的细腻和汤汁的鲜美,它也是乌兹别克斯坦家庭中常见的一道美食。
还有沙津(Salad),它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餐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个国家有许多种类的沙津,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米饭、蔬菜、肉类和香料混合而成的沙津。这道美食以其清爽的口感和多樣的配料而闻名,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风味体验。无论是作为主菜还是配菜,沙津都是乌兹别克斯坦餐桌上的常客。
饭后甜点也是不可错少的,那就来一份葡萄干饼干。葡萄干饼干是当地最受欢迎的甜点之一。这种饼干由面粉、葡萄干、坚果和香料制成,其松软的口感和甜味令人难以抗拒。葡萄干饼干常常伴随着浓郁的乌兹别克茶一同享用,是乌兹别克斯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美味小享受。
这些美食各具特色,让你领略乌兹别克斯坦的独特魅力。无论是面食、烤肉还是甜点,都充满了传统和历史的味道。如果你有机会品尝这些美食,一定会给你留下难忘的味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