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艺: 补缺为美,让器物涅槃重生

2024-01-26 13:51文雨
旅游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金刚钻代表性威海

文雨

“传统锔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

锔艺,是一种用锔子补接器物的手艺。锔,是修补,是点缀,它将残缺变为美好,使脆弱得以长久。2016 年,锔艺(传统锔艺)被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对于老一辈人来说,“锔瓷”有着特殊的回忆。“锔盆、锔碗、锔大缸……”锔瓷匠人挑着担子奔波在大街小巷,风餐露宿,一边吆喝,一边将沿途人家中破碎的碗碟修复如初。

传统锔补手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了。原始形态是“钻孔绳结”的缀合方式,成熟于南北朝之前。这门手艺分布广泛,在全国各地都有。在唐代就有记载关于锔瓷的人和事,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卷九中记载:胡钉铰,本名胡令能,唐贞元,元和间人,名令能,以钉铰为业,远近号为“胡钉铰”,现在在山东地区尊奉其为锔匠祖师爷(胡鼎真人)。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把看到的中国锔补手艺写进了《利玛窦中国札记》书中,记录关于锔瓷的生动描述。乾隆年间周坤在《村市生涯图册》的锔补图描述当时了锔瓷业的场景,并且还配有:“瓦有时乎裂,瓯有时乎缺,钻孔兮星罗,钉头兮错磨,妙手能完破碎,漏卮应是无多” 的题字。

传统锔艺,不仅是修复,是艺术,还传递了尚俭的美德。在儿时的记忆中,锔匠们的手指似乎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操持锔钻锔钉,俯仰之间便能将一件破碎的器物修补完好,而且能够使其更加坚固耐用。当一件器物在匠人的手中从残缺之状重获“新生”,就像人生中的一处缺憾得以圆满,内心总会被此情此景所触动。

曾几何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锔匠这个职业慢慢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如今,锔艺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留存下来,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常言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所有的锔艺类型中,锔瓷是最复杂的。瓷器质地坚硬、持久耐用,但其易碎,碎之不用,弃之可惜,因此修补价值很大。

而锔瓷工艺中最重要的工具,便是金刚钻与锔钉。金刚钻顾名思义,需选用天然钻石作为钻头,因为只有金刚石的硬度才能钻入瓷器,而锔钉则需要由匠人亲手锻造。根据修补需求的不同,锔钉的样式也五花八门,其中“花钉”是根据瓷器本身纹理设计而成,能够与裂纹完美融合,化缺憾为新的“风景线”,为器物带来更上一层的艺术价值。

一场锔瓷,从提前构思开始,找碴、拼接、捧瓷、打孔、制钉、上钉,再到最后弥缝,每一步工序都是一代代手艺人最淳朴、高明的智慧结晶,每一个看似微末的细节里都盛满了千年艰辛与传承,成就一份甚至超过原品的艺术之美。

在威海吉呈轩锔工坊,这种“涅槃重生”的惊艳艺术数不胜数。吉呈轩成立与2018 年,连续两年被威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最具代表性的三星级公益文化空间,是省级非遗项目“传统锔艺”传习所、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省級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主要是以传承传统锔瓷技艺为主,扩展传承、展示威海地区民俗、民艺,承担着对城市文化塑造的教育使命。这里不仅有“传统锔艺”“剪纸”“锡镶”“手钩织”“锻铜”“鲁绣”“木板年画”“皮影戏”“古彩戏法”“曲艺”等非遗项目,还收集、收藏威海地区传统手工工具、民俗用品、威海地区老家具等,不仅重构和展示了城市记忆和城市生活,也传承着威海的文化精神。

“传统锔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耿海胜,曾获“威海工匠”、威海“文化名家”、威海市十大非遗传承人、山东省2022 年十大模范传承人等称号,如今已培养100 多位成为优秀的锔艺传承人,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及海外继续为锔艺传承做着努力。耿海胜的吉呈轩公益文化空间与学校、社区展开系列合作,开办各类研学活动,积极推动锔瓷技艺走出封闭的工作坊,让更多年轻人愿意走近锔瓷、了解锔瓷。

猜你喜欢
金刚钻代表性威海
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简介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闽台地区代表性道地药材
金刚钻与瓷器活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勉冲·罗布斯达
敢于免费试用 开国内先河 没有金刚钻 不揽瓷器活
“金刚钻”与“瓷器活”
威海五百年“云光都”
忆威海南大桥敌穴拔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