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的策略思考

2024-01-24 11:19张小萍
高考·下 2023年9期

张小萍

摘 要:如何实现高效的高三语文复习课?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其出发点就是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并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以学定教,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思路,这应在高三语文复习课堂上体现出来。那么,如何体现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当下高三语文复习课的现状、成功的课堂案例和如何提高复习课策略三方面进行论述,权当抛砖引玉。

关键词:复习课现状;高效课堂案例;实效性策略

一、高三语文复习课现状

高三教学刚结束,笔者对语文复习课有很多感知和发现。复习课主要问题表现如下:上课内容不精(没有精心挑选)、所讲内容试题化(完全抛开教材)、教学内容无序化(随性不总结)、学生作业随意化(随便布置)。以上问题是高三语文复习课的共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共性问题,综合高三的教学经验,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明确备考方向,明确阶段性复习目标,针对不同班级学情,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落实集体备课,分层教学等。不过,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一定是要研究透高三学生共性现状,简单概括为三点:

(一)推不动——学习语文兴趣不浓厚,学习的自觉性不高,背诵默写积累始终需要教师推着走,甚至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不花时间钻研语文。

(二)读不懂——主要反映在阅读部分,一般论述类文章读不懂、文言文读不懂、古诗词读不懂等,所有的答案一定是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于是,读不懂直接影响做题效率。

(三)写不出——这与平时学习中的只动眼睛不动手有关。答题过程中,由于平时训练少,面对题干无法下手,赏析题写不完整、概括题抄原文、作文缺乏深度等。

二、高三语文复习课高效课堂案例分析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绞尽脑汁想办法,一年来,语文复习课总算比较满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笔者将举例复习课堂取得实效性案例试图分析:

案例一:以“鉴赏古诗词的人物形象”为例,为了让学生迅速掌握这个知识点,我将知识系统化。

(一)明确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分门别类整理人物形象类型,熟悉解题要点,积累规范答题语言。

(二)考点透析:第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第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学生要明确“写什么”(形象)、“怎么写”(语言、表达技巧)、“为什么写”(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而人物形象就是其中的形象题考查点之一。

(三)诗歌中人物形象分类

诗歌中人物形象分为: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首先,读懂题干,明确任务,具体分析哪一类人物形象。例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在国破家亡时代背景下,天涯沦落的悲苦形象。又如《长干曲》(崔颢)中的他人形象,塑造了一位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四)人物形象题的命题方式

1.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这首诗或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抓住了哪些特点表现?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五)从典型诗句中分析人物形象

从所学的内容中寻找典型句子,让学生读并感知人物的形象,教师带领同学们梳理清楚人物形象类型:如悲士、隐士、游子、思妇、征人、英雄等。如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出一个漂泊在外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出一个征人出门在外难以忍受的思乡之情,以及急切归家的形象……教材里对诗人描写的诗句很多,有些句子就直接读出了诗人形象,这些诗句具有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以杜甫《登高》为例,分析杜甫的形象。

登高[1]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问题:请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探析:诗人形象就是杜甫的形象。首先读诗,理解诗句的内容;再根据诗句,画出典型的能表达人物形象的词语;再组织答案,尽量使用文本中的词语和专有词语;教师当堂点评学生的答案,明确得分点,赋分。

师生总结答案:展现了一个漂泊天涯、体弱多病、孤独无依的诗人形象。答题依据:

1.鉴赏依据——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关键字词。

2.鉴赏依据——抓环境(时间、时令、气候、地点、周围景物)关键字词。

3.鉴赏依据——塑造出的人物的所见、所感、所想。

4.鉴赏依据——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七)归纳答案要点

根据学生自己组织的答案和参考答案,鉴赏人物形象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1.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性格+身份)。

2.(结合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3.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

案例二:伟大科学家“择一事,终一生”的家国情怀。针对学生写作过程中论据单一、贫乏,不会分析的现象,我借助阅读《屠呦呦传》后的一些感受和平时学生的作文内容,专門设计了一节课。学生从此课堂中获得了“伟大科学家精神品质及家国情怀的事例”的具体内容,脑海中有内容,笔下有文字。

例如:借《屠呦呦: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篇科普文,探讨科学家科研过程的艰辛和挖掘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导入很新颖:用屠呦呦语录中的经典语句导入(略),蒿草的宁静、淡泊、正直,成就了她,她是谁?——屠呦呦!引导学生走近屠呦呦。

教师总结:“诺贝尔医学奖或生物奖”获得者为什么是屠呦呦呢?

矢志寻蒿:神秘“523”、出任课题组长、第191号样品、以身试药、发现青蒿素……执拗的呦呦。执拗于规律,执拗于创新,执拗于爱国,执拗于理想,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屠呦呦!这就是一位中国科学家独特而深深的情怀!

屠呦呦获奖了,这份奖项在她看来,不是她一个人的荣誉,更是全体中医药人集体的荣誉。屠呦呦在获奖后,尤为关注的,还有这个奖对中医药学的意义。

联系生活热点,漫谈今朝风流人物:你还知道哪些“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屠呦呦们”?能否向同学们说说他的事迹?

学生分享他们找的“一生只为一事来”的伟大人物。(袁隆平、钱学森、杨振宁、李兰娟等)

袁隆平,一生只为稻粱谋;孙家栋,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程开甲,一片赤诚,一生奉献;氢弹之父于敏;抗疫英雄钟南山;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他们一生只为一事,却风雨乐清贫,生死系祖国。青春尚好,愿吾辈少年趁青春种好心中的梦想之芽,为那钟爱的“一事”浇灌坚守,待来年花开,收获人生的馨香!

借助这篇课文,学生对屠呦呦与青蒿素之间的故事不再陌生,关于呦呦与青蒿之间的故事,学生真正地掌握了。借此机会,我也利用课前5分钟给学生播放《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片段视频——屠呦呦的颁奖词,让学生感受人物之伟大。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仅要内容充实,而且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很关键,要达到实效,必须避开高三教师的课堂三大禁忌:(1)满堂灌;(2)题海战术;(3)学生只靠感觉做,没有及时肯定或指导。我们追求的是课堂的实效性,实效性是沿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展开的,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的思维拓展以及博学显得太重要了。

三、高三语文复习课实效性策略

都说高三复习课难上,到底难在哪里?教师首先必须明白,然后才能做出对策。那么,我们怎么上好学生感兴趣的复习课呢?

(一)要明确复习课两个基本前提

1.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教材与试题怎样才能做好最大化衔接?

2.怎样才能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如何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

近几年,高考真题越来越重视与教材的衔接了,真正做到了教考銜接。所以,教材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于是,如何高效利用教材又是高三教师和学生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抛弃固有的僵化思维,不能一味地认为教材中的文言文才有用,现代文基本不用。从近两年的高考复习备考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例1:(2022年宁夏高考语文真题全国甲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分析:正确答案选A项,因为A项中“约车”中“约”是“准备”的意思,而不是“约定派车”,而“与诸将约”的“约”是“约定”的意思。它们的含义不同。A项却说成两者含义相同,所以错误。

例2:(2023年高考真题乙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的“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享受祭品,古代祭祀时宰杀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察,称为血食。

D.绝世,指断绝了诸侯的世系传承,与成语“绝世无双”的“绝世”意思不同。

弄清楚考查点,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A项,“穷冬烈风”中“穷”是“凶恶”的意思。而文本中的“穷”指的是困窘,困厄。意思不同。于是选A。

文言文第11题,变化明显,近两年考查点不再是文化常识题,而是重点词语解释题,每一项都有两个词语的解释,一个源于选文,一个源于课内,真正做到了教考衔接。这警示我们在复习课中要有效使用教材,课外没有时间读背,甚至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来指导识记。

(二)做好知识的积累、总结。

高三语文课绝不是拿着试卷就讲题那样轻松,真正意义上的高三复习课一定是研究再研究课,探讨再探讨课,积累再积累课。一年来,光教案本就多达10本。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句名言、每一个错题,都留有痕迹。

(三)做好知识的内化、升华、运用

所谓“内化”,就是把教材里的知识完全掌握了,熟悉到页码,即知识点在书本的第几页。凡是经历过高三的人,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一个感受,教材真的太重要了,所有的知识都离不开教材。内化的方法就是识记,识记量达到一定程度,语言的表达力也自然而然上升。

所谓“升华”,就是把内化了的知识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升了一定的层次。其实,这主要表现在写作和语言表达题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运用”,无非就是学语文的最高境界了。复习课上,其实有很多东西都是要做笔记的,学会迁移运用,语言是相通的,运用最见效的办法就是多写。

(四)做好知识模块的思维导图

1.一定要建立知识框架,即所谓的思维导图

从进入高三到高考结束,我们发现,语文成绩高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喜欢整理笔记,翻开他们的笔记,真是让人赏心悦目。不同颜色的标注、大小不同的图案、字迹大小也不一样等,其实,大小不同的图案就是知识的思维导图。学生画好思维导图离不开教师的引领,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复习课中,语文教师要很熟练地运用思维导图。很多知识点都可以用到思维导图,比如:诗歌鉴赏知识之诗人情感、小说知识点之叙事特点、散文的语言赏析、文言文实词的一词多义等。唯有明晰的思维导图,学生对某一块知识的掌握便容易多了。

2.有针对性地精选试题

高三,各类试题扑面而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做题有效?首先考虑的是试题的精选,所有试题要发给学生前教师一定要提前做,选一些有价值的试题,选一些典型的不断出现的试题,选一些热点试题,选一些学生不会的知识点的题等。高三复习课并不是人们认为的很好上,其实,每节课都是黄金时间,绝对不可浪费,课堂是关键,学生在课堂上听课掌握的内容远远高于课后自己钻研的内容。有人说,高三语文课,只要上课听,语文就可以上100分,其实也有道理,对于一些文化素养高的学生,课堂抓住了,课后正常复习语文照样考高分。再翻开文件夹,一摞厚厚的带有标签的试题整理得如此之美,真不忍心遗弃。

3.复习课中抓共性、个性问题,答疑是关键

高三语文课,会出现部分学生不想听课的现象,而且人数不少,到底是为什么?反思自己的课堂,也有不听课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感觉内容不新鲜,不是他们所需要的。这个问题解决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迎合所有学生的兴趣爱好,还要把教学进度跟上。那就在作业上下功夫。用心批改每日作业,发现问题,总结问题,课堂解答学生共性问题。分层指导,解答部分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问题中有所收获,不同学生,不同问题,或许有些问题我们无法解答,但是一定得想办法解答,学生的问题解决了,他们从内心佩服教师,慢慢地,会喜欢上语文课,那我们语文课的烦恼就少了一些。

结束语

高三的语文教学,需要花费很大的心血,非常辛苦,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但高三语文复习课累并快乐着,收获着知识,成就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一路走来的不容易也告诉我们,高三语文课堂的重心侧重对学生的启发,在于“指引”,在于“反思”,在于“总结”,把繁重的任务分散到具体的时间里,把烦琐的知识点细化到课堂上,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学生学习欲望的催生、学习热情的激活,这些都做到了,我们的高三语文复习高效课堂也就水到渠成了。

参考文献

[1]曹明英.杜甫登高教学梳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3):2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