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市江宁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陈菲
卫生服务是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想要全面提高区级妇幼保健水平就需要在区域内合理配置高素质人才,这就直接关系到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能否提高的关键所在。在合理配置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工作中,应综合当地孕产妇与儿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医疗服务,切实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伴随着国家关于三孩政策的逐渐放开,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所承担的职责也在逐步提升,只有根据区域内人口增长和医疗需求配置专业人才,才能合理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存在不足。由于不同区域人口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存在一定差异,这就导致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在岗、在编人员数量也不相同。通过对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在编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其人员编制和辖区内人口比例始终得不到提升,尤其是人口大区在对妇幼保健医疗服务需求上升,且对服务质量也有更高要求,但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并没有同步提高。通过对妇幼保健医疗资源分配进行分析发现,很多妇幼保健机构需要承担全区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平均每位妇幼保健人员的工作量也在逐渐增加,这势必会加剧区域医疗资源紧张情况。
(二)保健人员配备仍需改进。根据现行的《妇幼保健院基本标准》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专业保健人员配置情况无法达到国家标准。随着部分区域人口呈现负增长态势比较严重,导致人口数量与保健人员数量这一比例在持续下降,但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所承担的医疗职责与任务又在逐渐加重,保健专业人员配置得不到提升,这势必会造成基层医疗服务短缺情况无法得到缓解。因此,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加大保健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切实提高区域妇幼保健服务能力。
(三)医护比例失衡。根据对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现有医护比例进行调查发现,其长期存在医护比例倒挂现象,这主要是妇幼保健单位长期保有“重医轻护”的思想,始终认为医生要比护士创造更大价值,且护士待遇相对偏低,工作强度也相对偏大,这就导致护理人员配置始终达不到理想状态。而外聘护理人员又导致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始终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进而导致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护理能力始终得不到提升。
(四)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养有待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是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的重点,卫生技术人员综合素养直接决定妇幼保健机构服务水平。一些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低,高学历人才配置严重不足。此外,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职称水平也相对较低,尤其是获得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占比始终无法得到根本性提升,且各区级差异性较大,但总体而言,呈现出高级卫生技术人员占比偏低,人才缺口较大的局面。
(五)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急需改善。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主要以区为单位,根据当地区域人口基数进行计划,从而得出妇幼保健人才基尼系数。由于我国妇幼保健人力资源人才并不是按照人均拥有数量来进行配比的,这就导致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妇幼保健人才配比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很多就诊人员跨地区就医,导致城市妇幼保健资源相对紧张,使得很多区级妇幼保健人力资源公平性难以实现。
(一)始终坚持以政府主导人力资源编制配置工作。人才是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质量能否提升的关键,是区域内妇幼保健事业能否快速提升的基础,更是国家关于计划生育政策能否在基层全面落实的重点因素。伴随着人民群众对区级妇幼保健服务需求不断提升,现有的人员编制短缺进一步展现出人力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这将影响到区域内人民群众卫生服务质量,甚至会导致很多基础妇幼保健服务无法得到落实。这就要求区级卫生健康主管单位要会同人保部门,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人才引进和编制优化工作,使临时聘用医疗保健人员占比逐渐降低,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队伍。区级政府应当对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和编制情况重要性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妇幼保健机构财政支持力度,全面优化妇幼保健机构软硬件和人力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数量,吸引更多高素质妇幼保健人才投入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中[1]。此外,区级政府在全面实行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也应当对妇幼保健机构特点进行分析,不能简单地划分为专科医院性质,从根源上加强对妇幼保健机构扶持力度,对妇幼保健机构实际工作情况和职责进行全面调查,以当地物价水平为基准,逐步提高妇幼保健人才薪资福利待遇。区级政府还要出台妇幼保健人才配置优化方案,明确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工作职责和人员配置关系,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工作环境和服务质量能够得到全面提升,进而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加入区级妇幼保健机构。
(二)加大对妇幼保健工作支持力度。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主要承担区域范围内公共卫生事业,是区级政府主管的公共卫生单位,其人才和组织架构更是涉及区域内民生问题。这就要求区级政府应加大对妇幼保健事业工作的支持力度,并将妇幼保健事业纳入政府工作规划中。根据当地妇幼保健事业需求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妇幼保健机构在开展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的困难,卫生主管单位也应当对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与规范化工作提供指导意见,让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可以按照地方政府医疗服务政策来履行自身职能。由于很多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经费支出依然需要自筹,区域内人民群众对妇幼保健需求又在不断增加,且妇幼保健机构本身具有公益性质,这就会导致机构经费时常出现短缺等情况,一旦发生妇幼保健机构经费严重不足等问题,就会导致区域内妇幼保健工作无法开展。对此,区级卫生主管单位应加强统筹领导职能,对涉及妇幼保健公益部分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各部门对妇幼保健事业的支持,为妇幼保健事业提供良好的经费保障,必要时可以对超额经费实施补助,这样才能发挥出妇幼保健机构对妇女儿童健康保障职责[2]。同时,主管单位应当对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对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扶持,全面构建区级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长期的人才保障方案,设定专门用于支持妇幼保健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对高素质人才引进制定配套政策,解决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才引进问题,全面提高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保健人才配置占比,使妇幼保健机构人才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三)促使各领域协调发展。在开展妇幼保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当摒弃以往的重视医疗人员而轻视保健人员的思想误区,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以加强预防保健工作作为重点,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公共卫生资源消耗问题,使区域卫生服务事业能够得到长期发展。妇幼保健机构应当不断加大对保健方面的投入力度,优化医疗保健人才配比情况,从而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满足区域妇幼保健的需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在进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时,应加强护理专业人才支持力度,逐渐达到理想中的医护比例。针对区级妇幼保健院中主要从事行政或医技工作的护理人员不在岗位的情况,致使护士编制实际在岗人数偏低,这就需要妇幼保健机构按照不用岗位职能来进行调整,使岗位和编制相符,充分发挥出护理人员的作用[3]。同时,妇幼保健机构主管领导也应加强对护理队伍建设工作支持力度,制定出妇幼保健机构护理人员编制和岗位职能,提升护理人员薪资福利待遇,激发在岗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避免护理人才流失等情况发生。
(四)沟通多渠道提升专业人员学历与职称。首先,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在进行人才引进和招聘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历与专业职称控制工作,全面落实行就业准入政策,对高素质人才引进工作要出台优待政策,通过与高校合作来定向吸收高素质人才,并形成良性互动。其次,构建专业人员培训体系,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和大型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合作,让更多专业技术强的人员参与到人才培训体系中,加强各学科内部交流,对妇幼保健机构技术人员再教育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多岗位轮换方式来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最后,打通专业技术人员晋升和评优渠道,优化专业人才职称结构,对表现优异的专业技术人员适当放宽晋升要求。同时,区级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财政支持力度,改善专业人员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促进与省、市妇幼保健机构合作力度,使区级妇幼保健人员专业水平能够得到稳步提高。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从自我教育、培训体系与鼓励创新来提高专业人才技术水平。自我教育应采取短期进修、在职培训、远程教育等方式来提升专业人员技术水平[4]。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根据卫生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外部培训政策与计划,通过减免妇幼保健机构专业人员的学费,或采取定向招生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鼓励专业人员参加各种短期培训班或专题讲座活动。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当鼓励卫生人员参与或主导科学研究或者项目中,鼓励卫生人员主动发表论文,有效提高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专业人员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
(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升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才吸引力。想要提高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公平性,这就需要对区域内妇幼医疗保健人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尤其是要向人才储备相对薄弱区域加大人才扶持力度,由上级政府机构对本市区域内所有医疗资源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力度,通过经济、政策、行政手段强化卫生人才调控工作,使区域内卫生人力资源能够向全面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同时,政府应对经济欠发达区级的妇幼保健机构进行政策倾斜,引导高素质妇幼卫生人才向经济欠发达区域转移,这样才能改善区级妇幼保健人才分布不均现状,缩小区级间的差异,使区域内区级妇幼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能够实现公平性[5]。政府应对经济欠发达区域进行财政补贴,做好医疗卫生资源协调配置保障工作,并将今后卫生医疗事业发展主要方向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区域,逐渐缩小市级内部妇幼保健人才差距,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区域卫生医疗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全面提高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才吸引力,并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加以保护。此外,市级政府应当根据辖区内不同妇幼保健事业发展特点,设置妇幼保健人才发展基金,并在落户、教育和居住方面实行奖励政策,使更多高素质妇幼保健人才可以投身到区级妇幼保健工作中来。市级政府应制定内部妇幼保健人才交流模式,从根源上实现区域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向公平性方向发展。
(六)采取多项灵活措施,促进区域妇幼保健人才公平性建设。公平性是促使妇幼保健机构改革的重点所在,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地不断发展,导致很多外地区域就诊人员也会向大城市妇幼保健机构流动,这需要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更多妇幼保健服务。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支持力度,实现人力资源、经费支出方面倾斜,将妇幼保健人才按照人口和地理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量,减少区域间的差异性,以此实现区域内妇幼保健人才均衡,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间的人力资源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改变以往的“重医疗、轻预防”的思想误区,将工作重点放在保健方面,减少区域内卫生资源消耗情况,进而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卫生服务目标。
综上所述,妇幼保健机构是区域内医疗卫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主要服务对象为妇幼群体,本身就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较高,而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所承担的任务也相对较多。这就需要从人力资源保障方面作为医疗改革的主要着手点,逐渐优化区级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和高素质人才占比,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可以为辖区内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