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刘璇 王国超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下,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当中,贯穿基础、职业、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中去。新时期下,高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核心环节,全面深化思政教育改革,力争所有学科、所有课堂都能实现其育人功能。体育学科是一门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师需要思考体育课程中隐藏的思政元素,探究应当如何实现思政与运动技能的结合,只有寻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才能满足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切入点,实现厚德育人目的[1]。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国文化思想互相交融渗透,大学生一旦自身分辨力不足,就会对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拜金主义、盲从主义等,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三观。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心智尚未成熟,分辨能力较差,对于是非对错可能无法区分。体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的课程思政更是延续了多年,但传统的体育思政实施往往以理论讲授、宣扬为主,无法真正达到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目的。同时,体育是一门有着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其中蕴涵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就能够磨炼大学生的意志,让他们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在无形中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既是时代赋予体育教师的责任,也是时代发展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2]。
(二)体育是高校思政理念传播的重要渠道。思政教育包括新时期社会主义发展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追求,同时还包含传统教育的基本内涵,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可以认为思政教育是社会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一种基本体现。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的体育文化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在西方体育文化中,人们更重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及对利益的追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在体育活动中会映射出很多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个人对自由、对尊严、对荣誉的追求。而我国体育文化注重的是竞技精神、良性竞争精神、合作精神,注重对运动员品质、行为、耐力的磨炼,这些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体育教学的思政实践相比起其他学科的理论说教,更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得到锻炼。由此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发挥教学课堂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使教育教学取得理想的成果。
体育运动主要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等,这些都是当代年轻人十分喜爱的运动,很多运动是受规则约束的开放性项目,集心理、技术、身体素质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竞技性、综合性、对抗性、国际性特点。体育运动员在参与过程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技能,还需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并具备良性竞争、公平竞争观念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育技术,让大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参与体育比赛,还需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体育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比如,中国体育运动员所取得的良好成绩,利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由此可见,体育学科蕴含着团队合作、爱国主义、良性竞争等重要的思政元素。
(一)体育思政的建设力度不足。目前,体育教学课程思政在很多高校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导致高校对体育教学课程思政认知不够全面,在教学中找不到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的切入点,导致体育教学改革仍然止步在规划阶段。
(二)教学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体育是一门实践性、竞技性为一体的专业。在体育教育历史中,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认为体育本就是一门实践类型课程,所有教学内容应该倾向于实践,甚至还认为体育是单一的技能训练课程,忽视了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再加上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导致学生仅学习到了体育技能,没有获得良好的精神品质,不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三)与课程思政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体系的完善是循序渐进的,需要高校做好长期规划与战略部署,制定思政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方法模式与相关的制度,才能为高校教学的思政发展保驾护航。然而纵观我国高等教育院校,部分院校体育教学依旧存在制度不完善、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经验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高等教育院校没有找到符合学校办学特色的体育思政教育发展路径与建设方法,对于思政实施细则、规范尚且停留在摸索阶段,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3]。
(一)挖掘体育中的思政元素。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下,把课程思政融入体育项目中的首要步骤就是加强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识,掌握体育项目与课程思政的交叉点与本质联系,是高校把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堂的重要前提。首先,教师需要意识到高校体育融入课程思政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挖掘,使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有一个充分认知。而不同时期的体育发展有着不同形态,教师只有把握体育发展内核,实现体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互相融合,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主动的感受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大义,突出高校体育课程施政的影响力[4]。其次,思政教育与体育的融合还应该培养大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思政教育的核心达成一致。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裁判的评判比赛规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规则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依靠规则才能创造平等和谐的竞争环境,给参与者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进而树立起公平竞争的观念。最后,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顽强的拼搏精神显得格外重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体育当中,能够对学生顽强意志和拼搏精神的养成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这也就需要教师肯定体育教育以及体育课程思政本身的价值,不断为学生创造体育活动,只有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与内涵,才能让学生乐观、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
(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宗旨。在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事业开展当中,以人为本始终是核心教学理念,更是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院校体育类公共课程的主要教育理念,但是在过往的高校体育公共课开展当中,经常会以绩效考核、体能考核等一些硬性指标为核心,再加上师资配置的不平衡,导致我国过往的体育思政一直停留在片段化阶段。同时,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育成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内容。这种割裂式的教学模式导致思政教育难以开展,学生们无法在体育学科中感受体育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也很难凸显出思政教育的教育价值,导致学生出现很多不良情绪。然而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下,体育思政教育的贯彻与执行会重建体育学科的结构和秩序,彰显体育的人文教育价值。今后体育教育的开展,将更加注重体育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体育人文精神教育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与渗透,关注人的需求、人的成长、人的培养与人文氛围的创设,坚决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三)优化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探索高校体育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关乎着体育教育思想实效性,也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教育成效的关键手段。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为此,构建思政教育模式首先需要重视的是理论建设,重构思政教育目标与理念。通过明确教育内容来落实体育思政的人文教育功能。在体育课程思政层面,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大学生群体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动态、精神价值取向、情感需求,把体育教育从技能型转变为人文技能型的学科,这不仅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还能把人文素养全面融入高校各科的思政体系教学中去。
此外,在立德树人背景下的体育课程思政中,还需要在校内为学生们打造一个和谐的思政环境,让学生们在充满关爱、友善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积极向上、活泼开朗、正直善良的人格,并让学生们通过学校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不断提升良性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背景下对高等教育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四)推动思政元素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协同发展。要想发挥高校课程思政与体育融合的内在价值,实现思政元素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协同发展显得格外重要。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已经基本形成了发展体系,因此必须要把焦点聚焦在文化层面,帮助大学生创造适合全方位发展的校园环境,利用校园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例如,高校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因为校园体育文化节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所以高校可以以此为载体,发挥高校体育社团体育竞赛以及体育俱乐部的优势,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文化教育互相融合,发挥学生主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优势,打造思政一体化的体育育人体系。同时,还可以利用体育文化节活动的影响力选择活动内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事迹,在校园内进行宣讲,让体育思政教育的魅力进一步突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6]。
(五)打造“课堂——日常——社会”的多元化考核因子。人的社会决定了社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力,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探索体育思政教育的创新,必须要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变化及时创新考核机制,从考核机制革新的角度为出发点。笔者认为,为了适应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教育理念,可以构建“课堂——日常——社会”的多元化考核因子,通过多层的自评、他评、课外监督、课内考核等方式,加强体育项目与思政教育的关联,让学生形成内在自觉性,彰显个人品质和素养水平[5]。只有在体育教育体系内外都能做到知行合一,才能落实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真正要求。
而探索立德树人理念下体育思政教育新模式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开展课上教育考核,作为思政教育的主要场所,只有做好主战场教育,才能为学生打造过硬的道德素养。这里的思政教育比重最少要占据60%,帮助学生实现自觉的学习动力。日常监督也是体育思政的重要手段,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体育思政教育百花齐放,但是培养成果尚不明显。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课堂内外的考核脱节,使得思政教育出现了无法走出课堂的尴尬局面。为此,考核手段与监督手段应该各占20%,形成内在的鞭策力。其次,在网络环境下,多元化思想碰撞使社会环境千万变化。学生只有在社会环境中保持较高的道德素养,才能具备良好的道德行为。为此,社会监督和检测应该占据考核因子10%的比重,形成检验立德树人背景下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监督平台。
总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育人体系不仅是教育形式的需要,也是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教师在体育与思政结合中需要做好充分的课程思政分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思政的实际要求寻找方法,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元素的协同发展,优化教育目标,通过多种先进的方式让体育类课程起到健身又育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