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分析

2024-01-24 05:05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桂晶
办公室业务 2023年24期
关键词:立德协同育人

文/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桂晶

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党建与思政之间有着非常高的关联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保障,构建“高校党建+思政工作”协同育人的全新格局尤为重要。从本质上来讲,思政工作实际上就是做人的工作;而党建工作,主要是为了确保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能够长期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协同创新是基于协同理论形成的一个理念,是以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等为原则的工作方法。因此,高校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将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融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实现协同效应的方式,构建协同创新、多方共赢的管人育人新机制。

一、围绕立德树人构建党建与思政协同工作机制的意义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将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成一个整体,对于构建“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育人体系而言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是提升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效果的重要手段。

(一)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环节。首先,立德树人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优秀的道德榜样、事例及道德规范来引导、规范人的行为。“树人”则是以“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指引。其次,利用科学的理念、工具、方法来教育人、培养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引。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对德育的重视度,将立德树人渗透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党建工作中。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二者相互融合能够让立德树人理念与学生党员选拔等工作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工作体系。

(二)打造“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相互协同新机制。高校是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主体,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思政工作,始终要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推动学生均衡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基本上都将思政理论课作为唯一的途径,导致思政工作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由此可见,提升思政工作与党建工作的融合程度,对于思政理论课、党团活动、课程思政等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助于构建一个党建与思政深度融合的育人体系,为党建育人、思政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促进立德树人效果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现状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加大对育人机制的建设力度,开始尝试将思政理论课、网络思政等融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育人效果。但是,二者在融合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不协同的地方,相互割裂的问题十分严重,对党建育人、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产生了巨大的阻碍。

(一)发展成绩。习近平同志针对“铸魂育人”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全面的阐述,先后提出了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教育理念,为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在此背景下,高校不断加大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力度,联合不同主体的力量,构建了一个覆盖全面的思政教育体系,提高思政工作与党建工作、党团活动的融合程度。除此以外,在从严治党、依法治党等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有效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水平也使党组织在立德树人、党管人才等方面的影响愈发突出。同时,大学生党员质量得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持续完善,管理制度愈发健全,大学生榜样带头效应逐渐增强。此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尝试将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在一起,渗透到教学方案及评价体系中,构建出党建思政密切协同的工作框架。少数高校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尝试构建党建与思政的协同工作机制,遵循党建与思政相融合的原则,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党团干部等各类育人主体凝聚在一起,组织开展形式各异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推动思政与党建工作效果的协同提升。

(二)存在的问题。从立德树人角度来看,尽管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初见成效,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思政工作模式落后于时代发展、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不理想等,这些问题对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一,在教育体制、管理机制的约束下,高校在开展党建与思政协同工作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碍,如相互推诿、利益冲突等问题,育人主体并未有效地融合成一个整体。第二,党建与思政工作不是多个部分共同展开,党组织在开展党建工作时,需将党课学习、民主生活会等工作作为关注重点,而思政工作部门通常更注重思政理论课、思政实践活动等。在此背景下,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容易陷入相互割裂的状态之中,这对二者的协同产生了阻碍。除此以外,思政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各种各样的新理念、新战略无法在第一时间引入思政教材,进而导致思政工作内容与实际生活关联度较低,阻碍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的相互融合,对二者协同产生了负面影响。第三,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对于理论学习、思想认识的重视度比较高,常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阻碍了党建与思政的深度融合[1]。

三、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水平较低的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够深入。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党组织、思政工作部门之间并未形成有效的协同,并未意识到相互融合对高校发展及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例如,部分党员干部片面地认为,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价值观等工作与自己无关,应当由思政教师承担,党组织应当从整体上开展组织管理、思想建设工作,不需要亲力亲为;部分思政教师也认为,自己只需要上好思政课,只需要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与认知能力即可。由此可见,部分高校教师对党建与思政工作相互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入,不同主体的协同积极性较弱,对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的相互融合产生了较大阻碍。

(二)制度建设比较落后。当前,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相互隔离,其原因在于大部分高校并没有针对党建与思政的相互协同构建相应的机制。例如,高校并未从整体上制定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规划。二者的融合机制存在诸多的缺陷,思政工作更多地集中在思政理论课与课程思政上,并没有渗透到党组织作风、纪律等环节。除此以外,大部分高校所构建的绩效考核体系、工作评价体系中并未涉及党建、思政工作的内容,也未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阻碍了双方协同发展。

(三)育人平台不完善。在专业教学模式与分级管理机制的背景下,各司其职的理念已经深入高校管理者、教学者的内心深处,他们没有意识到不同部门相互协同配合的重要性。例如,大部分高校的实习平台、教学科研平台都不具备思政功能,与党建工作处于相互脱节的状态。再如,党建平台与思政网、思政理论课等平台未能进行有效衔接,思政工作也脱离了党建平台,这对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融合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2]。

四、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创新机制

现阶段,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较为严重。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工作模式存在缺陷、育人主体各自为战、平台建设比较落后。针对这些问题,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引,不断加大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力度,促进党建与思政工作效果的提升。

(一)围绕立德树人建立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理论体系。高校应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理论研究力度,构建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体系。通过对既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学者们大都侧重于课程思政教学、网络思政工作、“三全育人”理念等层面,针对党建与思政工作协同发展的研究比较匮乏,并不能为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相互融合提供科学指引[3]。基于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党建与思政工作的理论研究力度,通过社科立项、教学科研等手段夯实党建与思政工作相互协同的理论基础。例如,高校可通过加大立德树人与教学、管理、党建等工作的实践力度,尝试构建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协同机制。除此以外,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例如,基于协同理论、控制理论、系统理论的相关内容,深入分析对党建与思政工作相互融合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理论模式等。同时,还要结合高校搭建的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党建工作机制等,针对性地开展立德树人的理论研究,找到将党建与思政工作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正确道路。

(二)以统筹兼顾为指引,构建党建与思政工作相互协同的新机制。第一,高校需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联合不同部门的力量,共同推进党建与思政工作。例如,在制定教学目标、方案时,要站在整体的视角,结合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规划,将思政理论课、党课学习、主题教育、课程思政等融合成一个整体。除此以外,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在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相关教育活动中的协同作用。例如,高校党组织可开展“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等教育活动,让高校党员牢守政治底线,自觉抵御西方错误思潮的侵蚀,增强党员对国家的信心。同时,高校还要将思政工作融入党员教育、党团活动中,进一步加深思政工作内容、目标与党建工作的融合程度[4]。

(三)围绕协同育人目标,构建党建与思政工作相融合的工作模式。首先,高校要以党建工作为核心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让党建对思政工作的指引作用充分地展现出来。例如,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党组织建设的力度,加大主题教育、党课学习活动及党组织教育活动的相互融合程度。再如,围绕高校党建打造网络思政工作、课程思政教学的协同育人体系,将党团活动、党团干部对思政工作的积极影响最大化地展现出来[5]。其次,围绕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协同育人机制,为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的深度融合夯实基础。高校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构建育人评价体系,结合党建与思政工作的个性特征、目标等制定与之契合的评价标准,对党建工作效果与思政工作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既要关注教学成绩的好坏、科研成果的多少,又要重视党员教师在党建与思政工作方面的表现。除此以外,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党建工作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等相关工作的融合度,也需要以党建工作目标为中心组织开展思政活动,从而实现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目标。再次,以主体协同为指引,构建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融合体系。高校在开展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参与主体众多,如任课教师、党团干部、社团组织等,各个主体的育人能力及采用的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只有构建一个集各类育人主体在内的育人体系,打造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格局,才能将各类育人主体对高校党建育人、思政育人的积极影响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高校需要从立德树人、主体协同切入,打造一支在党建、思政工作方面能力突出的育人团队。例如,通过学习党史、师德教育、党课学习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强各类育人主体的政治素养,为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促进育人效果的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可用之才[6]。

五、结语

对于高校而言,无论是党建工作还是思政工作,都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校党建水平的提升能够让党组织的思想、纪律、作风、制度建设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为思政工作的开展夯实基础;思政工作能够有效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自信、思想觉悟,为党建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因此,各大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立足点,不断加大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的协同力度,共同推动育人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立德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