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荣华
原/文/再/现
第一幕(节选)
王利发 (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的对不对?
常四爷 (对松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 (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蹓跶蹓跶!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有删改)
文/本/解/读
老舍先生在话剧创作上的造诣体现在其代表作《茶馆》上。《茶馆》创作于1956年,被西方评论界称为“东方话剧的奇迹”。作为20世纪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茶馆》以“京味儿”十足的笔调展现出老北京的市井百态和社会风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话剧语言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一样,都来源于生活,《茶馆》的创作语言是对日常生活语言的提炼与升华,显出一种精辟老辣、含蓄深刻的韵味。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取了《茶馆》第一幕,我们从中充分体味了老舍先生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
一、独到的“京味儿”语言
话剧《茶馆》的写作语言全是地道的北京方言,儿化音是北京方言的标志,文中人物对话多次出现儿化音,如“好像又有事儿”“赏给我几个烟泡儿”“官厅儿管的事儿”等。戏剧语言的特点是“说”,所以更注重口语化,而大量使用儿化音则是北京方言的显著特点。《茶馆》展现的是老北京的市井百态,大量使用儿化音更为贴切,氛围感十足。而对话中的称谓,用词也极具考量,如“咱”“咂摸”“甭”“忒”等都是“京味儿”的体现。
《茶馆》语言的“京味儿”使戏剧语言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具有丰富的乡土气息。如人物称呼多喊“爷”,像“松二爷”“常四爷“马王爷”等,源自北京人见面寒暄喜欢称人一声“爷”。其实,这是满人的习俗,“爷”是满族语言中的敬语之一,人们见面一般互相称“爷”,以示尊重。
作者将故事讲述的地点放到了“裕泰”茶馆。北京人爱喝茶,茶馆是北京传统“街面”的重要组成,是北京人生活、社交不可或缺的场所。茶馆中不仅有大碗茶,还有烂肉面、各式点心,便宜、方便,是北京人生活的具象化体现。
二、言如其人,语如其品
《茶馆》作为当代戏剧的典范,其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作品用短短三幕描绘了数十位人物,他们的语言各具特色,反映出其性格特征,做到了“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在《茶馆》第一幕中,王利发作为委曲求全型人物的代表,其性格底色便是圆滑。当他面对蛮横无理的二德子和唐铁嘴时,仍以“德爷”“唐先生”相称,这并非因为他尊敬这些地痞流氓,而是不愿沾染是非影响生意,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圆滑。更为典型的还有秦仲义催租时他的回答“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此处以谦卑恭敬的态度先稳住秦仲义;“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是降低姿态,王利发明白“管事的”下人比秦仲義好说话,“商量”就是为自己留余地,有个中间人周旋,能拖一天是一天;“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看似痛快,实则是建立在“商量”基础上的“照办”,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王利发的这段回答可谓滴水不漏,既推迟了涨租一事,又显得毕恭毕敬,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其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个性。
与王利发不同,常四爷是勇于反抗型人物的代表。他正直真诚,耿直刚烈,勇于担当,说话也总是直言不讳的。面对二德子的刁难,他针锋相对地说“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得知马五爷的身份后,他也敢于直言“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言辞犀利;面对刘麻子的崇洋媚外,他痛心疾首,心忧国运,“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面对乡妇低声下气的乞讨姿态,他不多发一言,只是吩咐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这些直率爽朗、仗义行善、透出一股“硬气”的语言,充分表现出常四爷的性格特点。
秦仲义同样是勇于反抗型人物的代表。他在第一幕中出场并不多,作者却在寥寥数语中描绘出这个人物不同于常四爷的自负傲气的一面。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员,秦仲义心怀实业救国的理想,但先进的思想也给他带来了自负和傲气。秦仲义登场的第一句话便是“来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自己也才二十出头的秦仲义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称自己的同龄人王利发为“年轻小伙子”,要看他“会做生意不会”,一句话体现了秦仲义自觉见识高、能力强的自信与自傲;他否定常四爷的善举,认为“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固然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之深刻,同时也体现他的自负,认为自己做实业才是唯一正确的。又如他与庞太监对峙一段,“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等语,看似自谦,实则隐含对庞太监为首的封建势力的不屑,同样体现出他的实业救国理想和自负傲气的个性。
人贩子刘麻子则是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的代表。他做的是害人的勾当,却说自己“我要不分心,他们还许找不到买主呢”,不仅毫无负罪感,还自鸣得意,将缺德说成功德,足见其残酷无情;康六问他谁是买主时,他故意回避庞太监的太监身份,美其名曰“公立当差的”以避免生意谈崩,暴露出他的奸猾狡诈;面对康六时他的语气骄横跋扈,面对庞太监时却又阿谀奉承,强烈的对比刻画出他欺软怕硬的丑恶嘴脸。
老舍先生通过神奇的语言艺术,将人物描绘得各具特色,用语言展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
三、反讽艺术的明珠
“我想写一本戏,名曰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茶馆》无疑是了却了老舍先生这桩心愿的:老舍用委婉智慧的语言刻画人生百态,观众时而为人物的滑稽可笑忍俊不禁,时而为人物的悲惨遭遇愤愤不平。反讽手法的运用便是让这“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无耻笑声”的一大利器。
反讽,又称反语。在文学作品中,反讽手法是指说反话,用肯定赞美的正面语言描述明显的虚假、丑恶的现象,使词语具有讽刺、挖苦、嘲弄、鄙视、批判、否定等多重意义。《茶馆》第一幕中,多处人物语言都体现了反讽艺术。
如在第一幕中,常四爷对二德子说:“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一个“尊家”,在表面的尊敬中隐含着无限的鄙夷与轻蔑。
再如刘麻子要把康六的女儿卖给庞总管时,对康六说:“你看,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对于旧中国的一个女性而言,强嫁给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压根就不是什么“造化”,而是一大悲哀,更何况是一场交易。
同样是第一幕,打手二德子在后院等着黄胖子来,黄胖子一进门便咋呼道:“有我在,他们谁也打不进来。”给人一種山雨欲来的紧张感,也显出黄胖子“力挽狂澜”的“正义感”。但在后文,我们从李三口中得知,拿刀动仗要“打”的双方只不过是为了一只鸽子的归属争论不休的纨绔子弟,真是鸡毛蒜皮搅得惊天动地!
再如王利发这位平和圆滑、处事小心的茶馆掌柜,也常常是话中有话,语带讽刺。在第一幕中,王利发奉劝唐铁嘴戒了大烟,并说道:“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灵验。”一方面,他含蓄地批评唐铁嘴算命是胡言乱语,另一方面也有意提醒唐铁嘴要戒了大烟。
有些反讽是通过看似不经意的闲聊透露出来的。如第一幕中两个茶客的只言片语,茶客甲说:“谭嗣同是谁?”茶客乙说:“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两个茶客听说谭嗣同要问斩,却对完全不认识的人下定论,无视事情缘由,理所当然地觉得其当死。这既反映了茶客们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显现出他们的奴性心理:皇上要下令问斩的人,一定是犯了大罪的。这与鲁迅先生所批判的“看客心理”如出一辙。
《茶馆》中不仅人物语言充斥讽刺意味,人物命运的坎坷也是对黑白颠倒的丑恶现实的讽刺。精明圆滑肯钻研的王利发无奈选择上吊自杀;富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常四爷因对国运的惋惜遭受牢狱之灾;执着于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仲义祖产被强占,理想破灭;而那些善良勤劳肯吃苦的底层人民更是食不果腹,甚至被迫卖儿鬻女。小小一个茶馆,来来去去几个茶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乱象,作者运用反讽手法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在黑暗腐败的社会,无论是为了个人的幸福,还是为了社会的前途,这些理想奋斗都不会成功,只会带给人无尽的悲凉。
《茶馆》是值得我们反复琢磨和回味的经典之作,《茶馆》中浓郁的老北京色彩的语言使作品充满了年代感与感染力,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的描述塑造出个性生动的人物形象,又通过人物的变化发展来反映出时代的变迁,让我们“看了《茶馆》,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幸福的” 。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
常四爷 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①)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②)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③)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④)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⑤)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⑥)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⑦)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噫!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1.文中①-⑦处是舞台说明,请将下面符合剧情的舞台说明对号入座。
A.要动手 B.并未立起 C.凑过去
D.过去请安 E.闪过 F.不肯示弱
G.打量了二德子一番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答案】①C ②F ③G ④A ⑤E ⑥B ⑦D
2.作者通过写常四爷和二德子的对话,暗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进行侵略,而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无法抵抗。
3.比较二德子面对常四爷和马五爷先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分析二德子的性格特点。
【答案】对吃洋饭的马五爷毕恭毕敬,对耿直、有正义感的常四爷却大打出手,以能欺负中国人而得意自豪,充分表现出二德子欺软怕硬的性格。
4.结合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分别说说常四爷和松二爷不同的性格特点。
【答案】两个人都是八旗子弟,在当时属有闲阶层。不肯示弱、当面较量反映出常四爷的耿直和敢作敢为。赔着小心的谦恭语气反映出松二爷的胆小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