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出生于波兰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钢琴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性、艺术性和感染力,尤其在练习曲的创作中,每一首都是针对一个特殊问题的训练,也都是具有表演性质的优秀作品。本文以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例,从创作背景、创作特征、曲式结构、演奏方面等入手,探析演奏肖邦的钢琴作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巧,还要有华丽的音响,细腻的手法以及强烈的情感共鸣,也就是说光靠技术演绎不好肖邦作品。演奏者需要深入理解肖邦的情感内涵和作品层次,将作品所寄托的时代性、情感性和艺术性全部表现出来,达到声情结合,从而使作品以更真实的面貌呈现给听众。
关键词: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4-00-03
一、创作背景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一位有着崇高爱国情怀的波兰作曲家,其《c小调(革命)练习曲》创作于1831年9月。18世纪后半叶的波兰因长期的封建统治、落后的经济、荒淫的贵族生活成为外国干涉和瓜分的对象,人民英勇不屈的斗争也屡次惨遭失败。当肖邦正在前往巴黎的途中听闻俄国沙皇军队攻陷了华沙,祖国正在遭逢悲痛的民族灾难,他焦急万分奈何不能马上回到祖国,只能将悲愤炽热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将自己的无奈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寄托在暴风骤雨般的旋律中,写出了这首震古烁今的练习曲。全曲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各种情绪的变化在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音乐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由于这首作品表达了肖邦对战争的憎恨,对祖国灾难的悲痛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等各种复杂的心情,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習曲》[1]。
二、曲式结构
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四四拍,属于带引子、连接和尾声的单三部曲式。1-9小节为引子,右手属九和弦的和声引出一连串跑动的音阶作为主导动机。10-29小节为呈示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10-19小节,包含两个乐节,旋律具有明显的动机性;第二乐句20-29小节,调性由c小调转为降B大调,并开放结束。29-40小节为展开性中部,分为两个发展阶段,采用频繁变调的方法,和弦的模进在37小节到达高点,最后回到主调主和弦,自然引出再现段的进入。41-49小节为乐曲连接段,承接了展开段的情绪。50-76小节为变化再现乐段,使用附点切分节奏结合三连音的方式,显得更有激情、更宽广。77-84小节为乐曲的尾声,情绪由忧郁转为愤慨,在双手八度急剧下行的强奏中结束全曲[2]。
三、创作特点
(一)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和民族性
肖邦的钢琴音乐表现得非常细腻,尤其展现出他吸收和处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深厚功底。《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肖邦少年时代的创作,当时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年代的波兰华沙,这一时期他的作品的风格大多是华丽、赋予浪漫和幻想的,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完全渗透浪漫主义情怀的音乐潮流。这首练习曲速度为Allegroconfuoco,意为火热的快板,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表现出肖邦虽身处异乡却始终心系祖国,迸发出爱国情怀和悲剧力量。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体现出来的,这不仅仅代表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同时也在音乐造诣上融入了当时的浪漫主义浪潮[3]。
(二)旋律一气呵成,却仍有许多细微的变化
肖邦在旋律的创作中倾向于在即兴乐段中表露微妙的感情,尤其在浪漫主义的思潮中,肖邦通过旋律来充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与当时的艺术潮流。在《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旋律的美感往往具有歌唱性,他要求在弹奏歌唱性旋律时,无论强或弱都必须把手指沉到钢琴健里面,从钢琴中延续的歌唱声音,就像优秀歌唱家的声音那样[4]。我们不难发现,这首作品在旋律上虽然前后连贯,如泣如诉,但始终与左手的低声部相互对应,旋律表现手法多样,有着很强的歌唱性。
(三)作品有着鲜明独创的艺术形象
在这首激情澎湃的练习曲中,仿佛有一种坚毅的力量,叙述着一个民族的英雄斗争。肖邦将音乐形象异常紧张地加以发展,节奏韵律自由布局,他在保持原有体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艺术加工和创新,注入了艺术形象和情感意义,使它成为一种音乐会练习曲,成为检验钢琴演奏者的试金石。安东·鲁宾斯坦曾经说:“肖邦的音乐代表整个人民,他的音乐所歌唱的也是人民”[5]。的确,肖邦把对祖国的思念、波兰人民的生活情景写入了他的音乐中,这点在肖邦练习曲中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首曲子中,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哀痛,更多是无尽的坚韧和斗争精神。
总之,我们从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既能体会到波兰民族音乐真挚柔和、宽广如歌的优美典雅,又能感受到波兰民族充满力量、热情、英勇不屈的英雄气概。肖邦的音乐中渗透着波兰的灵魂:温柔的感情、对祖国深切的怀念、忧郁、坚定的信念,肖邦是用音乐书写着波兰民族抗争的历史,作者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也正是波兰的灵魂所在。
四、演奏技巧
说到演奏,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深度是不同的,英国钢琴家阿瑟·博得里说过:“任何演奏家在演奏肖邦的作品时,必须自始至终地运用音乐智慧,而不是单凭一点小聪明,单凭灵活的手指头,采用一般的钢琴手法,以及不花什么力气的诀窍就能演奏成功。这种智慧包括理智和感情,这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诠释肖邦的大量完美无缺的艺术精品。”[6]这段话为我们更好地演绎肖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要去听更多的作品和更多的演奏版本才会对作品有相对准确的理解,才能够理解不同的表达之间是有差别的。肖邦所表达的浪漫是一种非常深沉,甚至很多时候是沉重和压抑,但具有无限力量的浪漫,我们在演奏肖邦作品时应该是要给人一种有力量、有重量的感受,一种浪漫中不缺乏奔放的感觉。
(一)技巧方面
1.加强指尖的感觉。指尖的灵敏度很重要,要在一瞬间抓住琴键然后进行到下一个音符,做到有条不紊、手腕放松、指法流畅。旋律连奏的触键方法在此曲中非常重要,在保证声音清晰的同时尤其要注重对触键的控制。比如,左手跑动练习过程中可使用附点节奏练习,两音一组、三音一组或四音一组,注意放松;或者使用慢速的贴键练习,但触键动作要快,可适当加入高抬指,以高度获得力度,从而在逐渐加快速度时发出非常集中而清晰的声音。
2.加强臂力的配合。肖邦作品中歌唱的旋律唯有在手指伸展和手臂力量结合在一起时才能表现得最为充分,尤其练习曲的美感更要通过弹奏时的歌唱性来表达,但在演奏中往往很难做到歌唱性的弹奏,钢琴毕竟不像小提琴,钢琴是要用手指来敲击键盘发出声音,这就需要通过科学的发力、手指手腕甚至手臂之间的合理动作搭配,从而弹出饱满且有激情的声音。由于这首作品的情绪有较强的起伏性,因此要把握好臂力力度的变化并和乐曲的情绪相统一,左手的跑动大臂要参与进来才能有流动感和整体性,要注意手臂手腕的力量要分配均匀,不可过于僵硬。例如,在音乐展开(25-36小节)越来越趋向紧张时,出现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将全曲推向高潮,此时需要将臂力和手腕力量结合,使乐句连贯而不失紧张感[7]。随后立即进入乐曲的高潮处(37-41小节),其是一个辉煌凯旋的形象,仿佛是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或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右手连续下行的旋律要用手臂带动手腕,将其连贯性表现出来,在听觉上形成具有歌唱性的句子。
3.强化速度均匀。无论是慢速还是快速,速度的均匀影响着乐曲的流畅性和音乐性。首先,要控制好手指,一开始不可贪快,欲速则不达。慢练过程中不要急于提速,否则会导致不好的指法与动作惯性,一定要重视慢练。其次,要用耳朵听,听速度是否均匀,声音是否连贯流畅。最后,加强对难点乐句的训练,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判断,将弹得不均匀的地方进行重点练习。
4.和弦的单独练习。这首作品中和弦主要集中在右手,在练习过程中需要克服将和弦弹得很干、很燥、很糊的问题。右手的用力应该有一种牵扯,最好不要依靠踏板,用内心的想象力将它们连接起来,气息要长。例如,乐曲开头第一个属九和弦的和声引出一连串跑动的音阶,像是突然听到了不好的消息,让人感到震惊,因此不协和和弦的连接更像是坚强的堡垒,音不能散。由于音乐出现十分突然,它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给人印象十分强烈,在演奏时手指力量要集中,下键后能将声音握住,同时臂力要继续向指尖传送,让和弦的声音听起来有后劲。此外,在和弦的连接中我们需要组织动作,如右手主题中的不协和和弦与带附点的节奏型仿佛是不屈的号角,将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直接展现出来,有些和弦往下推,有些和弦往上提,结合手臂力量将连续和弦的发声表现得更加流畅,具有歌唱性。在和声的变化中,有时是尖锐的变音,有时是转调,但是乐思中一直深藏着悲愤与反抗,初听时感到震撼,再听时引人沉思。作者在全曲结束最后两小节内运用的转调,使得结尾表达出愤怒的抗议、慷慨和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
(二)情感方面
1.注重音乐性。音乐性对于钢琴演奏来说不仅重要,更是决定艺术品位的关键。肖邦的音乐具有高度思想价值和情感表现力,所以光靠技术演奏不好肖邦的作品。很多人在演奏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时为了表现出激烈的感觉会弹得又重又响,使作品失去了本身的音乐内涵。因此,我们在拿到一首作品时首先应该去深入了解其内涵,窥探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能在音乐演奏中呈现出更多的音乐性,就越能让听者产生共鸣和感动。如在表现渐强渐弱时左手跑动的句子要像塔楼一样,是波浪形的,要表现出一种防御的、动荡不安的感觉,那是肖邦听到华沙起义失败时的悲痛和绝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要积极热情地去演奏音乐,但更需要理性地控制音量,如在寫有弱记号的地方,力量虽然减弱但触键要深,这样才能表达出作品所需要的压抑悲愤的情绪。反之,向上跑动的旋律就像是伤心的回忆,带点忧愁,但同时又表现出作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随后乐曲高潮部分像是刻骨铭心的回忆一样,旋律汹涌澎湃,连贯且歌唱,仿佛作者的心已经回到了华沙。接近尾声时音乐由强到弱,音调由高到低,表现作者在对祖国遭受如此命运的痛惜和哀伤,此时可配合弱音踏板来演奏,和声的变化要清晰,左手背景的弹奏仍然是起伏汹涌的,像是在悲伤地诉说,音调要一气呵成,不露痕迹。最后结尾部分突然转入双手八度急剧下行的强奏,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也再一次表达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念,这些细节都需要我们在演奏中加以关注。
2.加强气息的表现力。在气息的运用中,如何演奏出圆润、连贯、歌唱的声音是演奏者的主要目标。这首作品气势宏大,音乐奔流不息,我们在弹奏时,要准确寻找句读,正确划分段落,尽量用大乐句和长气息来组织句子,气息如果太短就会使分句太小太碎以至于动作过多,这样会增加双手的技术负担,特别是右手的八度会感觉很累[8]。反之,如果内心乐句组织得好,不但心理上较为松弛,技术上也会相应放松。例如,中间展开部分,在演奏左手旋律时仿佛有呻吟的感觉,像是在森林里走不出去一样,三连音主题不要着急,要弹得均匀清晰,越到后来越有一种城堡快要倒塌的感觉,表现出更不安的、更迷茫的,跌宕起伏的心情[9]。
总体上讲,肖邦的作品既精致又自由,无论是浪漫主义色彩还是爱国主义热情,都通过作品的技巧性和音乐性完美结合,充分展现出他独特的个性。演奏肖邦的作品不能只关注于手指的技巧,而是要求演奏者与作者始终保持共鸣。在《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肖邦将爱国热情与个人情感相融合,将演奏技巧运用得自如、流畅,这也正是他的“ 意蕴”之所在。所以说,光靠技术演奏不好肖邦作品,我们要学会巧妙地安排,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和作品层次,将作品所寄托的时代性、情感性和艺术性全部表现出来,尤其要在内心歌唱旋律线条以表现音乐的美感。此外,整首作品在演奏过程中要有情感发挥的余地,音乐是有弹性的,切不可过于僵硬,同时注重声情结合,注重对表情术语、音乐术语的理解,用心去探寻作者所注入的情感,感受肖邦悲情的力量,努力将这首堪称经典的练习曲更完美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冯韶华.永恒的经典——重识肖邦练习曲的创新意义·以op10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04):226-228.
[2]应佳.浅谈肖邦《革命练习曲》演奏的技术难点[J].广西教育,2008(18):51-52.
[3]常桦.让音乐带动技巧 让技巧展现音乐——《肖邦练习曲》的学习与探索(十)[J].钢琴艺术,2007(08):44-45.
[4]姚传崧.肖邦音乐创作及波兰舞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5]徐凤英.浅析肖邦前奏曲第24首[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03):73-74+80.
[6]张又丹.论肖邦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奏特征[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151-154.
[7]李英卓.论肖邦钢琴音乐的民族风格[J].黄山学院学报,2007(04):177-180.
[8]施倩.浅析肖邦c小调练习Op.10.No.12的音乐与演奏技巧处理[J].群文天地,2010(01):22-23.
[9]吕媛媛.浅析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J].黄河之声,2012(13):56-57.
作者简介:田琛(1992-),女,甘肃张掖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钢琴演奏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