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健身舞蹈中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非职业化现象

2024-01-22 02:19:21刘梓玥
艺术大观 2023年34期
关键词:特点

摘 要:21世纪的中国,随着思想观念的加速转变,健身热潮在近几年达到一个巅峰。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艺术,本身就有健身的功能,而中国民族民间舞灵活多变元素丰富,形式多样,在众多健身活动中脱颖而出,形成了民族民间舞的“非职业化”现象。本文尝试就健身舞蹈探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非职业化”现象的模式现状,并将其特点与“职业化”的民族民间舞进行对比,讨论“非职业化”现象的影响与未来。

关键词:健身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非职业化;特点

中圖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4-0-03

在这些年全民健身的热潮中,舞蹈的身影总是尤为突出。作为艺术之母的舞蹈,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众多功能。健身舞蹈既然包含舞蹈一词,那必然具有很多相似功能。但它又与纯粹的舞蹈有所不同,它具有专业舞蹈所不具有的很多特性,适用于大众的基础性,与舞蹈结合的艺术性等。其中囊括民族民间舞元素的部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更是具有鲜明的多样性与民族性。

经过笔者走访调查,对西安市周边以民族民间舞为主要舞种的健身舞蹈活动地点,进行了现状总结。欲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民族民间舞的非职业化现象在大众中开展的模式,将其与职业化的民族民间舞,也就是所谓的“学院派”进行对比,探析二者在形式、表演上以及教材上的差别。分析其为民族民间舞乃至整个舞蹈领域带来的影响与益处,站在更多的业余舞蹈爱好者的角度上,对民族民间舞的非职业化趋势进行合理展望。

一、民族民间舞在健身舞蹈中的发展现状

(一)健身舞蹈

纵观舞蹈的发展历史,舞蹈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强身健体。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除维持生活外的其他活动有了更多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尤其在我国,诞生了一种有各类民族民间舞素材,以及交际舞、街舞等素材的广场舞蹈,其中还包括一些健身操、韵律操等。健身舞蹈是近年来渐渐为大众所熟悉和接受的新词语,它的主要功能是以舞健身,是舞蹈与健身结合的一种艺术方式。“健身舞蹈”拥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广泛的群众性,它符合当代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对于艺术与美的普遍追求,更蕴含着人们对于生命和健康的集体意识。以健身和普及为目的的健身舞蹈,简单易学、老少皆宜。它帮助舞蹈从高雅的舞台走入观众席,使其更具原始的生命本能。

从人的本体出发,健身舞蹈更加注重人性化。相比于一般的健身项目,融合了民族民间舞的健身舞蹈,动作形式丰富,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在提高协调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柔韧性以及关节肌肉的力量。对于中老年人和青少年来说,肌肉能力的增强,可以有效提高人们在普通运动中的安全性。而对于青壮年来说,则是可以缓解由于久坐而产生的肌肉疲劳[1]。

(二)模式现状

现阶段,已经有部分民族民间舞蹈在健身舞蹈中发展得较为成熟,如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土家族的摆手舞和藏族的锅庄舞等。但对于我国众多的民族舞种类来说,这只是九牛一毛,就整体而言,还有诸多资源尚待开发。不过依托于我国良好的经济社会条件,饭后出门运动已是常态,所以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城镇,都能看到健身舞蹈的身影。

对于健身舞蹈的开展模式,笔者通过调查采访,以西安市雁塔区为例,进行了总结记录(见表1)。

由此可见,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健身舞蹈,有民族民间舞元素的健身舞蹈,自身就拥有更多的特点和魅力,展现出了无可替代的特性。因此,通过调查民族民间舞在健身舞蹈中的发展模式与现状,能更好地分析由于业余爱好者的逐渐增多带来的“非职业化”现象,及其在人民大众中的发展前景与影响。

二、发展现状带来的非职业化现象与职业化对比

职业,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将社会中的某项工作固定作为个人谋生手段的主要手段的现象,即为职业化。与之相反的就是非职业。联系本文基于的艺术类型为例就是:职业舞者通常以舞蹈为业,而非职业舞者不以此为业。自北京舞蹈学院成立了民族民间舞系之后,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其教学模式或者说是表现形式被称为“学院派”,它与本土的民族民间舞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可以说是职业化的代表。以此而论,这些年兴起的健身舞蹈多数参与者的状况则通常与此相反。

所以在这里,我们将职业化与非职业化的范围限定于所谓的“学院派”和上文所述的“健身舞蹈”内,将民族民间舞在各自范围内展示出来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一)形式上的差别

于舞蹈艺术而言,限定在以上范围内的职业舞者和业余舞者之间,拥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例,首先是一个“量”的差别,非职业化群体一直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主体。职业舞者基本从小接受专业训练,但这一部分的人群数量与前者对比差距明显。职业舞者的训练时长极大地影响到了舞蹈艺术的呈现效果,这不是非职业舞者一朝一夕就可以弥补的。而且客观来说,舞蹈这一行业对年龄有着较为突出的要求,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极高,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呈现出一个年龄占比的差距。但近年来兴起的健身舞蹈恰到好处地弥补了这一点。参与者无须担心学不会和不敢尝试,因为健身舞蹈多具有简单统一、节奏干净的特点,意在让参与者融入集体当中,感受运动的快乐,以达到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的作用。

造成二者差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舞台”的大小,在这里我们先不对它做详细的名词解释,且将“舞台”一词单指表演的场域。包括职业化了的民族民间舞在内的众多舞种,都对表演场地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即特殊搭建的台子。而健身舞蹈则不同,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在何时何地出现的健身舞蹈,都不会因为场地不和而放弃起舞[2]。

(二)表演上的差别

存在于健身舞蹈中的民族民间舞与其说是在广场上表演,不如说是在广场上自娱自乐,但是其依旧拥有相当强的观赏性。相对于职业化的民族民间舞,健身舞蹈面向大众,多为整齐而动,更加强调由数量带来的视觉上的宏伟冲击感。集体性的健身舞蹈场地多为宽阔的广场,所以明显的变化之一体现在“跑场”上,即队形的变换。参与者按照统一的方式,沿着有序的路线进行集体队形舞动,在流畅的变换中,情绪的抒发可以达到相对的自由,不需要考虑单一个体的能力问题。与之完全不同的学院派民族民间舞重在教导学生理解感受各民族的舞蹈特色,学会并展示,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当不需要过多地考虑记不住队形,动作做不标准的情况,所以健身舞蹈不管是在队形变换还是动作变化上都更加丰富,这些都与本土的民族民间舞差别甚大。

在舞蹈动作上,深具民族特色的健身舞蹈,相较于职业化的民族民间舞,动作更加的生活化、接地气。但相较于学院派经过精心编排、具有表演性质的民族民间舞来说,在文化和艺术性方面也有一定的削弱。

经上述总结,健身舞蹈中的民族民间舞的非职业化与职业化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业余爱好者与专业舞者从学习初衷上就有所不同,其非职业化现象也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在新时代的今天,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需得与社会的进步、人民大众的审美相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标准的提升,其必须更加符合普罗大众的日常需求,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而民族民间舞的业余爱好者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民族民间舞带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更加明显的风格化,他们带来的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民间舞蹈。

三、健身舞蹈产生的影响与未来的展望

从健身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出,非职业化舞台中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现出特有意义和功能。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与融合,健身舞蹈中的民族民间舞不仅受众广泛,且对各种相关领域产生了影响。结合调查结果,民族民间舞蹈在健身舞蹈未来的发展中还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关于产生的影响

严格意义上的“民间舞蹈”的舞台仅仅指向“表演性”这一类,呈现在舞台上的表演必须是经过“舞台化”的艺术作品。健身舞蹈因不受场地限制而使“舞台”在概念上有了进一步的扩大,这种“自娱性”舞蹈的舞台不局限于剧院,也不需要“舞台化”,人们不必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去特定的场所进行学习和观赏等一系列活动。健身舞蹈的学习大多不需要很高的消费,能引起普羅大众的学习欲望,使得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舞蹈艺术学习中,从而很大程度上反哺专业创作。不过凡事有利有弊,类似于融入民族民间舞的健身舞蹈,因为受众面广和受众群体能力有限等问题,在进行作品的创作时会在一定意义上降低舞蹈创作的标准。

根据调查得出的结果,参与到健身舞蹈行业的大多都是退休人员,他们的家庭基本有两代或三代的成员。设想长期陪伴身边的长辈们每日都去跳舞,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营造了浓厚的舞蹈氛围,那这些孩子是否会日渐对舞蹈产生兴趣,从而进行舞蹈学习呢?如此不就是变相地吸引了更多有潜力的新生力量。一方面,健身舞蹈整体具有强烈且简单的动律,对于精力还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少儿来说,更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帮助他们提高注意力。另一方面,对于长期稳定生活在居住地的儿童来说,有别于常见生活的民族元素,也能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了解学习舞蹈,增强体魄的同时,开阔眼界。种种益处不仅使家长对于舞蹈兴致昂扬,也会给予孩子日复一日的熏陶,将舞蹈坚持下去,从而扩充整个舞蹈领域的新生力量[3]。

众所周知,舞蹈来源于生活,作为民间文化的载体,民族民间舞蹈除了艺术性的标准外,还要重返民间。健身舞蹈的非职业化现象将民族民间舞带有的强烈地域性很好地继承下来,如云南洪河流域的花腰傣,陕北的安塞腰鼓,经过改编之后走进了当地大大小小的街巷,成为文化的标识,也强化了地方群众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面对愈来愈多趋于消失的原生态舞蹈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蹈,除了可以经过采风用作学院派标准的创作,也可以融入健身舞蹈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为民族民间舞的生存赢得更大的空间。

(二)关于未来的展望

对于民族民间舞的非职业化现象,笔者通过对多位喜爱健身舞蹈人士的采访,总结并提出了一些期许。

1.参与人数的增加

采访者中有人表示,每当看到有新面孔加入与自己共舞的行列中,总是跳得更有激情。也有少数民族的参与者提出展望:对于自己深爱的民族舞,希望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如此就有更多人了解到自己的民族,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在人数的加持下,爱好者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么对于舞蹈事业来说,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场地和制度的支持

基于人数的增加带来的规模扩大,专门的管理制度和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采访中有人还提到,希望得到政府和企业的肯定和支持,提供专门的场地和设备。如此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健身舞蹈的娱乐,就不会出现扰民现象。规范的管理不仅不会遭到人们抵制,反而能提高自身的吸引力,继而持续向良好趋势发展。

3.专业性的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有少数地点的健身舞蹈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们成立了社团,定期排练,其中大部分人对于节奏的把握准确,动作整齐且富有美感。他们表示希望未来人们在参与健身舞蹈的时候能更多地怀有对舞蹈的热爱,对美的更深层次的追求。同时,对其发展和传承投入更多的精力,让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全面地展现在大众眼前,通过欣欣向荣的舞蹈事业,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四、结束语

民族民间舞作为民族的身体记忆方式,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记忆。在职业化成为现代社会重要标志的今天,非职业化艺术同样值得我们重视。健身舞蹈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非职业化现象,在现阶段看来是利大于弊的。无论是职业化还是非职业化,无论是“舞台化”的艺术呈现,还是拥有更广阔舞台定义的健身舞蹈,抑或者是未曾提到的其他舞蹈艺术形式,都是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方式,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时代的变迁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从不断壮大的健身舞蹈群体来看,舞蹈艺术将会拥有更强大的后备力量,民族民间舞蹈也会迎来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高度,黄奕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古兰丹姆,戴伟民.论休闲性舞蹈及其在体育院校的发展路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05):14-18.

[3]董焱.中国当代健身舞蹈的功能性研究[J].舞蹈,2014(01):64-65.

作者简介:刘梓玥(2001-),女,山东东营人,硕士,从事民族民间舞研究。

猜你喜欢
特点
关于小学体育业余训练的研究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09:18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互联网时代小米的成本管理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8:00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18:46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