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强
(鞍山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中心,辽宁 鞍山 114007)
2011年,教育部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提出了意见,教师教育课程应秉持实践取向的理念,强化实践意识,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1]。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中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存在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需要[2]。为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重视教学基本功训练和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切实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好老师。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面临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下降以及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对于普通高师院校而言,如何保证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实训,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是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研究工作。因此,本研究基于影响高师院校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因素这一视角展开深入研究。
关于高师院校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提出自己的看法。PAGANI等[3]认为教师特征、教学效果、学生因素、教学资源等因素影响了教学质量;刘红云等[4]通过《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问卷(学生版)》调查,用多层次分析法分析教师背景变量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为客观比较教师教学效果之间的差异提供依据;刘喆[5]认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应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有效融合,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哈斯巴根[6]将结构方程模型用于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研究,借助观测模型和结构模型来探索潜变量及其相互间的因果关系。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探究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
学生在完成学科教学论理论知识学习后,将进入技能实训课阶段。教师应根据此阶段学科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训练每一个项目,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进行构思、策划与团队协作,探究实际训练情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通过技能实训加深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之逐步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但在实际训练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影响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研究将“教学效果”设计为潜变量指标,并把“观察评价能力增强”“技术知识的提高”“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认同感的提升”作为它的可观测变量指标。此外,教师因素、实训内容和学生因素也影响着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因此,本研究将它们作为潜变量指标,分析它们与“教学效果”之间的路径以及影响效应[7]。
1.教师因素
教师是技能实训课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师责任心在技能训练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教师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责任心”三个可观测变量指标来测量潜变量指标 “教师因素”,并提出如下假设:
Ha1:教师因素对实训内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a2:教师因素对学生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c:教师因素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实训内容
技能实训环节设计是技能实训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训练过程对技能实训教学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教学训练的目的”“教学训练的内容”“教学训练的过程”三个可观测变量指标来测量潜变量指标 “实训内容”,并提出如下假设:
Hd:实训内容对学生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b1:实训内容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学生因素
学生是技能实训的主要参与者。在技能实训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兴趣、学习自律、学习期望、合作程度都会对技能实训教学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本研究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合作程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自律”“学生的学习期望”五个可观测变量指标来测量潜变量指标“学生因素”,并提出如下假设:
Hb2: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上述分析,设计潜变量和可观测变量的涵义对照表(见表1)。
表1 潜变量和可观测变量的涵义对照表
本研究选用结构方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进行建模。结构方程模型也称协方差结构模型,是通过变量的协方差矩阵进行建模的多元统计方法。SEM能估计、解释多个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之间的结构与因果关系,对进行多重中介的效应分析尤为方便[8]。
在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影响因素中,除教师因素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外,实训内容各环节设计以及学生自身因素都会间接影响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中介效应作用显著。综上,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假设多重中介模型。
图1 假设结构方程模型
本研究设计了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调查问卷。为保证问卷中每个可测变量的有效性,借鉴了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7,9],结合鞍山师范学院《微格教学技能综合训练评价表》《微格教学质量评估表》,并与课程教学论的教师交流,保证了问卷可观测变量的全面性,提高了问卷内容的精准度。问卷测度项设计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5点量表。设计完成的问卷首先在一个班级进行了前测,根据前测的反馈结果和数据收集情况,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使问卷更加合理、规范、有效。最终确定的问卷包含了4个因子、15个测度项(见表1)。
本次问卷数据收集采用网络匿名在线问答方式,对某年级本科师范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对技能训练的感受和收获来进行答卷,共收回问卷313份,剔除5份,有效样本308份,有效率为98.4%。
对描述教学效果的四大维度通过SPSS 23.0 按照主成分降维进行适用性检验,其中,KMO检验值为0.878,Bartlett 球体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适合做因子分析,说明完全符合主成分分析的可行性标准。
量表的信度检验分析是测度评价模型是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有效方法[10]。本研究4个潜变量的Alpha值分别为0.849 7、0.956 1、0.843 1、0.715 4,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具有较高的信度。
对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进行验证式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使用 AMOS 22.0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表2的结果显示,所有的组合信度值(composite reliability,CR)均高于0.7,平均变异数萃取量(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AVE )也都大于0.4,全部潜变量的15个标准化因子载荷(STD)均显著。STD值有14个大于0.6,题项U4职业认同感的提升(0.279)偏低,反映了学生没有经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身份由学生转向教师的过程,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责任感还有待提高。上述结果基本符合FORNELL等[11]验证出的标准:因子载荷须大于0.7,组合信度须大于0.6,平均变异数萃取量须大于 0.4。综上,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可以接受。
表2 测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通过比较模型中的每个潜变量的AVE算术平方根进行区分效度的检验。根据FORNELL等[11]的研究成果,AVE的算术平方根反映的是潜变量内部数据的相关系数。表3的结果显示,对角线上的AVE算术平方根大于其他潜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说明该潜变量的内部相关性要大于外部相关性,表明潜在变量之间是有区分度的,这标志着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3 区分效度检验结果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的,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 (common method variance,CMV)。根据MALHOTRA等[12]的研究,模型指标参考值为:CMIN/DF小于3,AGFI大于0.8,RMSEA、SRMR小于0.08,GFI、NFI、TLI、CFI均大于0.9。在单因子CFA方法中,将所有的变量视为模型的单一因子的指标,如果假设的模型指标数符合参考值,那么就存在很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表4的模型2结果显示,模型指标参考值偏离结构方程模型的正常参考值,因此,本研究收集的数据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表4 共同方法偏差效应检验结果(N=308)
表5的结果显示了各潜在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标准化路径系数的估值、T值和结论,全部研究假设通过了T检验,路径系数在置信度α=0.001的水平基本显著,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表5 假设检验结果
根据表4中的模型1的结果,本研究的四因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所得的主要耦合适配指标与给定的推荐参考值进行比较,全部在推荐参考值范围内,耦合程度良好。综上,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设定是可以接受的,实际得到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结构方程模型
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 Bootstrap法[13]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自助抽样为5 000次,如果置信区间不包括0,那么中介作用显著,支持有中介作用的假设;如果包括0,则不显著,不支持中介作用的假设。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所有路径的95%置信区间都不包括0,所有路径的检验结果都显著。对中介效应进行分解,实训内容和学生因素在教师因素与教学效果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总效应为0.475 9,直接效应为0.271 2,总的间接效应值为0.208 3,占总效应的43.44%。
具体而言,总的间接效应主要由三条路径组成:一是教师因素→实训内容→学生因素→教学效果的间接效应路径[14](0.036 7);二是教师因素→实训内容→教学效果的间接效应路径(0.068 6);三是教师因素→学生因素→教学效果的间接效应路径(0.103 0),分别占总效应的7.65%、14.3%、21.48%。
表6 中介效应检验与总间接效应值报告表
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工作态度以及责任心对技能实训的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因此,教师自身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应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和业务水平。只有如此,在指导实训时才能准确地掌握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以及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拓展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5]。
“职业认同感提升”的因子载荷偏低说明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对教师职业规范、职业角色、师德塑造培养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应重视师范生职业规划的教育,通过技能实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师责任心和职业认同感,激发他们对未来所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实训内容和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起到中介作用。实训内容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结合本学科特点,通过训练掌握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和处理教材、制定教学策略、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的方法。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学思路要符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结构安排合理,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还要强化说课训练,以及教学的整体意识。说课、试讲是教师招聘面试中必须经历的一关,现场进行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依据教育理论、教学大纲等,具体包括分析教学任务、陈述教学目标、阐释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说教学过程,以及所运用的教法和学法、说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与板书设计。学生要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等平台上的网络资源,结合学科特点和实训内容,进行线上学习,补充自己的教学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此外,教师因素还可以通过实训内容与学生因素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教学效果。高素养的学科专业教师能根据技能实训的教学目标,从教学设计技能、使用教学媒体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几方面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训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参与实训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内心的体验在不断地训练中总结掌握技能的规律,提升教学技能,以适应更复杂的真实教学情境。
除了上面讨论的内在影响因素,实训条件对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也有直接影响。对我校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建立前后,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心成立前,仅有两套落后的模拟信号微格实训室在运行,无法满足师范生的综合技能训练;后来,我校投资四百多万元建设了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中心,包括现代化的数字智能微格教学实训室、智慧教室、教师语言实训室、三字一画实训室、多媒体课件实训室、教育研习室等十个实训室,面积近千平方米,还建设了网络资源管理平台,极大改善了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条件;同时,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技能实训课程比重,师范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全部在实训中心进行,课程学时增加到32学时,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了显著提升;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生“同课异构”教学大赛连创佳绩,在省内高师院校中成绩领先。
综上所述,教师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呈显著正相关;实训内容和学生因素在教师因素与教学效果间起中介作用。中介作用包含三条路径:实训内容单独中介作用、学生因素单独中介作用以及实训内容—学生因素链式中介作用,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同时,实训条件的不断完善对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今后的实训工作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理论培训,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机构,完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加大投入,增加对师生开放的技能实训室,建立科学的师范生实训课的教学评价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调动师范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为提高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提供训练条件、训练体系、评价机制保障,确保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稳步提升。此外,在学科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课程内容的精细化和实践性;进一步加强教师教育中心和教师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建立开放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机制,提升师范生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教师还应该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地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支教活动、至善助学计划等平台,为基础教育服务,增强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16]。
本研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教师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实训内容和学生因素为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问题,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使用的是横向研究法,使调研数据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对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无法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适时采用纵向研究法,通过获取连续性与系统性的信息,更好地对影响技能实训课教学效果因素的关系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