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对2023年陕西中考13题从试题结构、知识能力、思维障碍、解法探究、作业设计等角度进行深度分析,提出雕刻试题让思维进阶、技术赋能助思维成长、从核心概念出发构建知识体系,育高阶深度思维品质.
【关键词】 几何直观;数形结合;作业;数学见识
1 试题呈现 图1
(陕西省2023年中考数学第13题)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3,BC=4,点E在边AD上,且ED=3,M,N分别为边AB,BC上的动点,且BM=BN,P是线段CE上的动点,连接PM,PN,若PM+PN=4,则线段PC的长为.2 试题简析
试题属于填空压轴题,以矩形为载体,隐藏角平分线、等腰直角三角形,构造内涵丰富、思辨灵动的图形空间.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矩形性质定理、轴对称性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和勾股定理知识,设问指向能力立意评价.
从知识层面分析:学生已有解题经验是已知动点求线段和最小值问题,“最短路径”模型印象深刻.但本题反其道而行之,以线段和为条件,隐去“最值”关键词,将“最值”转化为“PM+PN=4”的条件,“4”是矩形的长,“4”也可以描述为平行线AB与CD之间的距离,初中阶段几何最值问题主要围绕“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为知识基础,借助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变换进行研究.点与点、点与线、点与形的关系是几何核心内容,定量确定特殊线,定性确定特殊点,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特殊一般等数学思想,把不熟悉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从能力层面解析:试题在矩形中隐藏角平分线,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关注知识脉络,引导学生对题目信息进行深加工,通过“为形配数”和“赋形以数”,用数的精确性阐明形的对称性,依托形直观刻画“PM+PN=4”,构建直观模型实现“数”“形”的双向并进与融通,学生实现从“看到”到“想到”,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精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理性的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拾级而上,合乎逻辑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得到有效培养,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从思维障碍探析:
1.学生没有发现ED=3的隐含结论.矩形图中隐含着Rt△EDC,线段CE是斜边也是∠BCD的平分线.当CE承担对称轴的作用时,可以实现PM+PN化折为直;当CE发挥角平分线的作用时,根据角平分线性质添加辅助线,构造“新的矩形”.Rt△EDC可以通过题中条件ED=3得到,也可以通过观察图形发现其特殊性.没有发现这个隐含条件,说明学生的“数感”“图感”经验有限.
2.学生对“最短路径”模型最深的印象是线段和最小,题目中没有给出“最小”关键词,导致无法调取解题模型和解题经验,说明学生模型的理解停留在“记忆再现”层级,并没有真正理解模型的本质与核心要素.
3.当学生看到PM+PN=4,从解题经验知道要化折为直,但对数字“4”不够灵敏,矩形长“4”隐含折直变换后恰与矩形边平行.对条件BN=BM不知如何使用.说明学生有问题线索的意识,但无法将多个信息点有机联系起来.
4.部分学生推理正确但运算失误,还有学生看到动点问题、看到这个题位即选择放弃.如果用爬山形容中考答卷,逾山望远山,峰峦叠翠,志强者智达.
几何最值问题的探究对学生数学思维,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考场上的“灵机一动”绝非轻易触动,它是完整的知识网络、扎实的推理功底、丰富的解题经验的综合体现.当题意理解透彻后,解题就进入了“模型”环节,图形由动变静,点线由多变少,有形的东西在消失,模型关键要素浮出水面,学生思维由几何直观过渡到图形抽象,由空间想象进入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以贯之.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有知识缺失,更是情感投入和意志力的支撑出现不足.四基四能让核心素养得以“丰腴”,敢于挑战、勇于克难、积极探索,丰富的情感投入让核心素养发展拥有核心动力.3 解法探究
解法1 模型驱动,合理构造
线段和常常在最短路径问题中出现,那么就需要判断“PM+PN=4”是不是最短路径.三角形三边关系隐含等量最值,轴对称性质实现共点线段化折为直,两大性质巧妙串联线段关系是破题的核心.BM=BN可以翻译为“线段BN绕点B逆时针旋转90°”,隐含邻边相等夹角为90°某特殊四边形的存在.EC既是∠BCD平分线,也是对称轴,当PN关于直线对称得到PN′时,PM+PN转化为PM+PN′,由“PM+PN=BC=4”即可判定“最短路径”模型.
如图2,根据EC平分∠DCB及对称轴性质,构造点N关于PC对称点N′,当点M,P,N′三点共线即PM+PN=PM+PN′=BC=4时,点P位置即确定,依据条件BM=BN易得N为BC中点,进而可得等腰Rt△PN′C,PC长为22.
解法2 研形理数,推理转能
动态几何中的线段和问题,问题虽为几何,但却赋予了“数”的特性,构建关联关系需要立足几何特征,把握几何性质,重点关注具有“数”属性的性质定理.如图3,根据BM=BN条件作垂直构造“特殊四边形”,由“PM+PN≥PQ+PR=BR+CR=BC=4”易证四边形PMBN为正方形,则PC=22.图3解法3 直觀蓄势,巧做智得 图4
依据条件构造网格辅助,会直观发现线段EC的特殊性,如图4.当点M,N,P恰在格点时,满足PM+PN=4且BM=BN,此时,点M,N,P均为格点特殊位置,即得PC长.借助网格平行线、度量运算的内在力量,实现了填空小压轴的智得巧做.网格工具让条件中的数与量直观化,数与形真正结合,直观模型“再发现”让猜想可视化解题思路自然显现,网格工具增强推理意识,提升推理能力.
不同的解法隐含不同的思维路径,对条件的判断与认识程度,能够反应到做题繁简与用时差异,从而区分出不同层次的思维品质,测评出数学素养各要素的不同水平.解法3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网格作为非常态辅助工具,隐含建系策略,小格点大能量,为后续高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4 真题“化”作业
中考题严格以课标为依据,紧紧围绕学科核心概念、思想方法、时代方向等命题,具有引导教学教研方向的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将中考真题分解转化为日常作业题组,针对知识考点和能力要求,将思维障碍进行分层分解,转换图形背景、变换问题设问、关联生活实际,精选精练精讲,就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走出题海,“作业”功能最大化.下面就以2023年陕西中考13题为例进行作业题组设计,作业目标、水平层级及学生自我评价量表[1]与每道题一一对应,学生通过题组训练,能够看到自我的进阶,实现从学会解题走向学会解决问题;老师也通过作业设计,更加明确教与学的方向,优化教与学的过程,用变式提高辩证、用“不变”策略激发应变活力.
4.1 作业目标
1.通过图形变化,强化识图、画图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通过变化题设延伸结论,深化模型解题策略,提升化归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优化知识体系反思策略方法,培养思维审辩力.
4.2 水平层级
水平Ⅰ:加强记忆——复述强化,问题明确不再进行信息加工;
水平Ⅱ:再现方法——巩固所学方法解决学科内问题;
水平Ⅲ:熟练技能——强化技能,方法组合运用,知识综合应用;
水平Ⅳ:形成能力——能抽象出数学模型或探索内在规律,对问题进行数学化地分析、表达,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或学科综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
水平Ⅴ:培养思维——对不同背景下的过程性活动,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能灵活运用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能进行扩展和延伸,展现理性思维.
4.3 学生自我评价量表
评价维度
优秀(3分)
良好(2分)
过关(1分)
再努力
1.读懂题意,能将图形与条件相结合
2.能读出题中隐含条件(由已知想可知)
3.能正确应用定理、性质
4.能根据题意构画辅助线
5.能找到这一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条件、图形、解法等)
6.能进行补图、变图、变条件、赋予实际背景并正确解答
4.4 作业题组设计
1.如图5,梯形ABCE中,AE∥BC,AB=3,BC=4,AE=1,M,N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且BM=BN,P是线段CE上的动点,连接PM,PN,若PM+PN=4,求线段PC长,这个题目与“源”题是(填“相同题或不同的题”).
水平层级行为表现目标指向
Ⅰ级记忆识别1
2.如图6,平行四边形ABCD中,AB=4,BC=6,∠B=60°,点E在边AD上,AE=2,M,N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且BM=BN,P是EC上的点,若PM+PN=6,则线段PC长为.水平层级
行为表现
目标指向
Ⅱ级
理解初步应用
1,2
3.如图7,菱形ABCD中,AB=6,∠B=60°,M,N分别是边AB,BC上的动点,且BM=BN,PM⊥AB,垂足为M,交AC于点P,当PM+PN=33时,求线段PC和BN长.
水平层级行为表现目标指向
Ⅲ级掌握灵活应用1,2
4.如图8,等腰Rt△ABC中,∠B=90°,E,F是BC边三等分点,P是斜边AC上动点.
(1)当BC=6,PE+PF=25时,求线段PC长;
(2)当PE+PF最小时,求APPC的值;
(3)如图9,某小区游乐场为正方形ABCD,AB=800m,物业办在点B处,FE是绿化带,EF∥BC,BF=200m,根据环境和实际需求,在四边形AFED内(含边界)修一个半径为40m的圆型环道,过圆心O作OM⊥AB,垂足为M,与⊙O交于点N,连接BN,点P在⊙O上,连接DP,线段DP,BN及MN为要修的三条路,当BN+DP最短的情况下,使道路MN最短,求此时OM长.
(2023陕西中考26题改编)
水平层级行为表现目标指向
Ⅳ、Ⅴ级掌握实践运用2,35 教学启示
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数学是一个原则,无数内容,一种方法,到处可用.”经历中考复习后,大量的解题教学与训练,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解题经验,但为什么在考场上还会出现“纵使相逢仍不识”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追溯“曾经相识”、找到“隐藏真相”、厘清本质核心,让解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
5.1 从雕刻试题到作业设计,让思维进阶
每年中考试题都是教研重要议题,小小试题承载着育人大使命和评价大任务,中考题中蕴含着最新研究方向、前沿研究领域、现有研究深度,试题从解答→解析→赏析,从三年学习进阶的视角去审视解题模型,从凝练经验形成策略去关注通性通法.试题也是作业,作业也是评价,作业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是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2].雕刻试题变作业设计,微雕强化记忆再现方法,浮雕凸显知识核心、渗透思想方法,3D圆雕综合应用素养落地.试题“分步得分”的本质是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层级划分,用作业评价量表让学生看到进阶之路,激活思维动力,久久为功步步踏实,实现思维进阶.
5.2 从赓续力量到技术赋能,助思维生长
审题阅读明“目标”,读图理数知“条件”,数形转化寻“路径”,反思回顾理“核心”.当解题与教学相遇时,解题就不再是以获得正确答案为目的.“数学+教育+网络画板”,用数学实验实现多维呈现,解决学生在“动态”问题中的“想不到、画不出、无感”情况,从具身体验到“离身”思辨,从“半脑”学习为全脑激活,实现了数学最核心能力“抽象”分层、分步.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同步整体提升.学生在探“变”究“核”中落下“数学印记”,老师在探“变”究“核”中从学科逻辑走向学习逻辑,让推理看得见,内化思维的“序”与“章”,同时也解决了不同学生思维进阶分层分步的“时差”问题.赓续力量技术赋能,师与生都是创生者,圆融无碍,应物无方,用教师的“思维深度”助学生的“思维生长”.
5.3 从核心概念到核心素养,育思维品质
平面几何研究基本图形构成元素及元素之间的关系,点就是基本元素,关系就在概念中.高中点与面、线与面、面与面位置关系的知识点,就是从初中点与点、点与线生长而来,从核心概念出发,对所习得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基件组块,用组块去建立能体现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网络体系,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优化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实现了从“学会数学思考”走向“通过数学学会思考”,用核心概念育可持續学习能力,携核心概念育高阶深度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从做题到做事,育人无声向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1:197-19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3-4.
作者简介 刘英英(1974—),女,陕西西安人,中学高级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子课题、省市规划课题,发表文章1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