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疗法治疗脊源性胃脘痛效果的研究

2024-01-20 09:58段进强陈志新胡鹏张晓亮张炜王允
中国疗养医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整脊胸椎胃脘

段进强,陈志新,胡鹏,张晓亮,张炜,王允

胃脘痛目前是临床常见症状,可在任何年龄阶段发生,随着目前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增快、压力增大,生活饮食作息不规律,该症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1-2]。临床症状主要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疼痛性质可为绞痛、钝痛、灼热痛等,常伴有痞满、嗳气、呃逆、反酸、闷胀、胁胀、恶心、消极、不寐等症状表现[3-6]。目前该症发病机制尚未统一,中医学认为系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其原发病因繁杂,以胃、十二指肠急慢性炎症、消化性溃疡等所致最为常见[7-9]。近年来,部分患者主诉胃脘痛就诊,按照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标准化治疗效果均不佳,经手法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脊源性胃脘痛。目前针对脊源性胃脘痛的治疗方法报道较少,主要采用针灸、推拿、药物等方法,治疗手段相对单一,可能存在一定副作用[10-11],因此军事体育训练中心运动医学室根据既往经验,选择整脊疗法治疗[12],主要通过按压、梳理、分筋弹拨等手法对脊柱进行复位,加快督脉的气血流通,旨在探究对脊源性胃脘痛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择2017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在军事体育训练中心运动医学室接受治疗的脊源性胃脘痛患者129 例,其中68 例采用整脊疗法(整脊治疗组),61 例采用推拿疗法(推拿治疗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脊柱和胃十二指肠相关手术史、病程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s)]

注:“-”表示统计学数据接近1 或0。

项目性别整脊治疗组(n=68)推拿治疗组(n=61)统计值0.017 P 值0.895男女年龄/岁病程/d体质指数/(kg·m-2)既往脊柱手术史32(47.1)36(52.9)60.7±8.1 22.3±4.1 25.1±3.8 28(45.9)33(54.1)62.1±9.6 21.8±4.7 25.7±3.3 1.115 1.388 1.469 0.205 0.174 0.241 0.398 0.528有无5(7.4)63(92.6)2(3.3)59(96.7)既往胃、十二指肠手术史-1.000有无1(1.5)67(98.5)1(1.6)60(98.4)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6 版)中关于脊源性胃脘痛的诊断标准[13];存在胃脘痛主要及次要症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明确其致病原因主要为脊柱侧弯侧凸、小关节紊乱、脊柱周围软组织损伤等。排除标准: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合并恶性肿瘤;合并胸椎结核、类风湿、骨折、强制性脊柱炎等脊柱相关疾病;存在其他有明显临床症状的合并症;近1 个月使用过其他药物治疗;依从性不佳,临床资料不全或丢失。

1.3 实验方法

1.3.1 整脊治疗组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自然平放身旁,胸前垫软枕,术者位于患者右侧,触患者第5~8 节胸椎棘突,先用(掌、拇指)揉法、滚法按摩脊旁软组织予以放松(5 min),再使用大拇指稍大力按压寻找痛点,可反复检查以确定脊柱损伤节段。手法选用掌根冲压复位法,双手重叠掌根置于损伤节段上一节胸椎棘突上,嘱患者深呼吸,术者上半身前倾,将体质量集中于掌根重叠处,配合患者呼吸,于呼气开始时缓慢下压,于呼气末稍施加冲击力向下按压,沿胸椎自上而下重复2~4 次,可闻及小关节弹响声并感知掌根下错动感。采用拇指尖端在痛点位置做滑动按摩,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指力应达病变肌肉深层,滑动方向与肌肉、肌腱走向垂直,每一痛点手法治疗时间持续约半分钟,按压指尖应间歇性放松,恢复软组织血液循环。手法治疗后术者用掌根、大鱼际于中下段胸椎旁竖脊肌行推擦法(5 min),以局部微热为宜。在整体治疗过程中手法应把握稳、准、巧、快原则,注意根据患者年龄、营养状态、体质指数等选择合适劲力,保证安全,避免使用蛮力造成二次伤害。

1.3.2 推拿治疗组 患者俯卧位,双上肢自然平放身旁,术者位于患者右侧,术者以推、按、揉、摩、拿、搓、擦等手法操作于中下段胸椎脊旁组织。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0 min/次,治疗周期均为2 周,隔日治疗1 次,共计7 次。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1 主要症状 ①胃脘痛证候评分:采用临床医生报告结局(clinician reported outcome,CRO)症状量化标准[14]进行评价,包括频率、持续时间、程度、工作生活影响、药物干预5 个方面。发作频率可分为:无(无,0 分)、>3 d 发作1 次(轻度,1分)、2~3 d 发作1 次(中度,2 分)、每天发作(重度,3 分);持续时间可分为:无(无,0 分)、<1 h(轻度,1 分)、1~3 h(中度,2 分)、>3 h(重度,3 分);疼痛程度可分为:无(无,0 分)、轻度疼痛但可忍受(轻度,1 分)、中度疼痛尚可忍受但影响睡眠(中度,2 分)、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并严重影响食欲睡眠(重度,3 分);工作生活影响可分为:无(无,0 分)、基本不影响(轻度,1 分)、影响(中度,2 分)、严重影响(重度,3 分);药物干预可分为:无(无,0 分)、无需药物干预可自行缓解(轻度,1 分)、需药物干预后缓解(中度,2 分)、药物干预后仍不缓解(重度,3 分)。总分为0~15 分,分数越高说明胃脘痛症状越重。②疗效指数: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15],根据胃脘痛证候评分,疗效指数=(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③治疗效果共分4 级:痊愈(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有效(症状好转,30%≤疗效指数<70%)、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人数×100%。④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16]:主要用于评价胃脘痛疼痛程度。量表设定0~10 分评定疼痛程度,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重,患者根据主观感受自主评分,0 分为无痛;3 分及以下为轻度疼痛,可忍受;4~6 分为中度疼痛,尚可忍受但影响睡眠;7~10 分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并严重影响食欲、睡眠。

1.4.2 次要症状 本研究中次要症状主要包括胁肋胀痛、嗳气呃逆、反酸、纳呆不适、消极不寐等。次要症状单项评分:采用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PRO)症状量化标准[17]进行评价。共分0、Ⅰ、Ⅱ、Ⅲ4 个等级,0 级:无症状,计0 分;Ⅰ级: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计1 分;Ⅱ级:症状较重,一定程度影响工作生活,计2 分;Ⅲ级:症状严重,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计3 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和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18-19]:所有项目采用0~4 分的5级评分法,能够直接反映焦虑和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量表由专人发放及回收,缺项、空白、多选、少选等量表均视为无效量表,本研究治疗前后分别发放量表129 份,回收有效量表129 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连续变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如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分类变量资料采用率[n(%)]表示,采用χ2或费希尔精确概率检验(Fisher 精确检验)分析比较。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与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两组人员胃脘痛证候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推拿治疗组相比,整脊治疗组胃脘痛证候评分和VAS 疼痛评分均更低,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表2 两组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VAS=视觉模拟评分。

组别整脊治疗组推拿治疗组t 值P 值例数68 61胃脘痛证候评分治疗前8.9±2.1 8.8±1.6 0.128 0.196治疗后4.1±1.2 5.2±1.6 9.014 0.018 VAS 疼痛评分治疗前5.3±1.3 5.1±1.1 1.567 0.164治疗后1.2±0.3 2.5±0.8 10.257 0.010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次要症状单项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次要症状单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整脊治疗组胁肋胀痛、反酸、消极不寐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推拿治疗组(P<0.05),而嗳气呃逆、纳呆不适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次要症状单项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4 两组患者次要症状单项评分比较(±s)单位:分

组别整脊治疗组推拿治疗组t 值P 值例数68 61胁肋胀痛治疗前2.2±0.6 2.3±0.7 0.897 0.301治疗后1.0±0.2 1.8±0.5 6.149 0.038反酸治疗前1.7±0.5 1.9±0.6 2.513 0.106治疗后0.5±0.2 1.1±0.3 5.662 0.041嗳气呃逆治疗前1.2±0.2 1.1±0.3 0.652 0.541治疗后0.5±0.1 0.7±0.2 3.023 0.087纳呆不适治疗前1.5±0.4 1.3±0.3 1.215 0.278治疗后0.8±0.2 1.0±0.3 1.971 0.182消极不寐治疗前2.0±0.6 2.1±0.5 0.804 0.307治疗后1.1±0.3 1.8±0.5 8.458 0.019

2.3 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整脊治疗组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推拿治疗组(P<0.05),两组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5 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分比较(±s)单位:分

组别整脊治疗组推拿治疗组t 值P 值例数68 61焦虑量表评分治疗前13.7±3.8 13.9±4.0 0.601 0.553治疗后6.1±1.1 9.0±2.1 9.322 0.017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前15.3±4.9 15.7±5.0 1.323 0.214治疗后6.8±1.7 7.1±2.3 2.207 0.119

3 讨论

脊源性胃脘痛系脊柱小关节紊乱、侧弯侧凸、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及炎症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可伴随反酸、嗳气呃逆、消极不寐等其他临床表现,在体格检查中常可触诊发现脊柱部分节段椎体偏斜,局部可触及结节、摩擦音及压痛,药物、针灸等治疗效果通常不佳[20-22]。整脊疗法主要根据体格检查探查结果,通过按压、梳理、分筋拨弹等手法对脊柱部分损伤节段进行整复,恢复小关节解剖位置,减轻局部压迫和水肿,疏通气血,进而减轻胃脘痛症状[23-25]。

从解剖看,胃主要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交感神经主要起源脊柱第5 至第8 胸椎水平(T5~T8),经内脏大神经至腹腔神经节,由节细胞发出节后纤维经腹腔丛伴随血管分布于胃壁平滑肌、血管壁及腺体,其作用主要为胃蠕动减慢、胃腺体分泌减少、括约肌收缩、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扩张等;副交感神经来源于左、右迷走神经,于第4 胸椎水平(T4)以下,在食管壁形成食管丛,继而重新组合成前干(左迷走神经纤维为主)和后干(右迷走神经纤维为主),经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下行分为胃前支、肝支、胃后支、腹腔支等作用于胃壁、胃窦、幽门管等部位,其作用主要为胃蠕动加快、胃腺体分泌增加、括约肌开放、血管平滑肌紧张、血管收缩等[26-31]。当患者胸腰椎因外力外伤或原发病等致关节侧凸、紊乱,就会压迫相应节段的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周围软组织继而水肿进一步压迫神经,使胃部运动功能障碍、腺体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临床表现出胃脘痛主要症状及系列次要症状,久之甚至出现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合并症。由于个体差异和脊柱损伤节段不同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也存在个体差异,此情形下,如不纠正脊柱紊乱关节,解除压迫,仅用药对症治疗,终治标不治本,效果不佳,病情易迁延反复[20,23]。

在本研究中,整脊疗法先用揉法、滚法(掌、拇指)按摩脊旁软组织予以放松,再使用大拇指稍大力按压寻找痛点,于痛点上一胸椎节段以掌根冲压复位法治疗,继而采用拇指尖端在痛点位置做滑动按摩,再用掌根、大鱼际于中下段胸椎旁竖脊肌进行推擦,由此纠正复位脊柱损伤节段。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整脊治疗组相比于推拿治疗组,其胃脘痛证候评分和VAS疼痛评分均更低,说明整脊疗法能够明确诊断脊柱病损节段,精准复位紊乱关节,减轻压迫,疏通气血,缓解局部软组织肿胀,有效减轻胃脘痛症状和疼痛程度。本研究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并通过疗效指数进一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整脊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推拿治疗组,充分说明了相比于传统推拿治疗方法,整脊疗法治疗效果更显著。此外,在次要症状方面,本研究通过PRO 症状量化标准进行单项评分,发现整脊治疗组胁肋胀痛、反酸、消极不寐症状评分显著低于推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整脊疗法同样能够改善部分次要症状,达到满意疗效。本研究还通过量表的方式来评价患者治疗前焦虑抑郁水平以及治疗后焦虑抑郁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焦虑及抑郁水平均较高,可能与胃脘痛等症状致睡眠不佳有关,治疗后患者焦虑及抑郁水平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两组间比较仅焦虑量表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相比推拿治疗,整脊疗法能够通过缓解症状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焦虑水平,改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整脊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胃脘痛主要症状及胁肋胀痛、反酸、消极不寐等次要症状,降低疼痛水平,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焦虑水平,安全便捷。

猜你喜欢
整脊胸椎胃脘
胸椎脊索瘤1例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整脊真有这么神奇吗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整脊结合局部推拿治疗青少年假性近视临床观察
胸椎三维定点整复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临床观察
温针配合整脊手法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