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2024-01-20 12:03梁济韬
校园英语·月末 2023年3期

摘 要:英汉跨文化翻译中,译者面对文化背景的差异必须在归化与异化之间做出合理选择,以提高译文质量。为做好跨文化翻译工作,本文将对归化与异化的基本概念、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基本要求与常用方法。通过研究可知,归化与异化两者相互对立,但又相辅相成,彼此功能并不相同,在满足基本要求的条件下熟练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能有效提高英汉跨文化翻译质量。

关键词:英汉跨文化翻译;归化与异化;跨文化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梁济韬(1998.06-),女,山西文水人,宁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英语与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语法逻辑、语义表达习惯等多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完成读者能够理解,又能体会到其中文化特征的英汉跨文化翻译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而要做好该项工作,就需要译者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同时从现实层面出发,熟练掌握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对于开展国际交流、文化输出等大有益处,因此有必要对比展开相关研究。

一、归化和异化理论

(一)基本概念

归化是指将外来语言及内在文化元素归入读者文化背景,用读者母语的语言逻辑等进行翻译,使得外来语言化为读者能够理解,且有认同感的译文。译者在翻译时,既要考虑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地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忠实地表达出来;同时,还要考虑译入语读者,尽量淡化原文的陌生感,使译文便于读者接受。归化翻译的最大特点便是采用通顺地道的译入语进行翻译,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我国翻译家傅雷和钱钟书先生便主张归化的翻译策略,傅雷曾坦言:“理想的译作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异化是指在译文中保留外来语言的特有表达方式、语法逻辑的一种翻译策略。简言之,异化就是要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异化法要求在充分理解源文本语义的基础上,将源文本的意义转化为目的语的新结构,并赋予其新的表达意义,使源文本的精神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下来。异化的翻译文本容易引起误解,但也推动读者向作者靠拢,即假设读者通过阅读译文发现自己无法理解,或存在疑点,就要开始思考译文的正确含义,此时会代入外来语言的文化背景,从源头寻找正确含义。这种方式在缺乏外部干预的情况下所得出的结果大多为猜测,读者自身无法确认自身理解是否正确,但该方式能很好地推动读者去理解外部文化背景,促使读者向作者靠拢。

(二)关系解读

归化更倾向于意译,要求将外来语言翻译成读者能正确理解,且有认同感的译文,而异化则倾向于直译,希望在译文中保留外来语言的异国情调、语言特点等,说明两者在逻辑上相互对弈。但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不存在绝对的归化或异化,任何译文都是在归化与异化两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例如,按归化思路将“Seeing is believing”翻译成“百闻不如一见”,或者是“眼见为实”等富有汉语文化元素的译文,其中也依然带有外国人推崇“看见的,才是值得信赖的”的思想(只是这种思想在我国同样被推崇,因此翻译结果才会高度统一)。因此归化与异化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同时归化与异化还是相辅相成的。大多数情况下翻译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因此多数情况下译者会侧重于归化,但因为无法做到完全归化,所以必须通过异化思路去补充译文中无法被归化的部分,以保障译文的质量。如“Your face looks red”,如果按照归化思路,可能会将其翻译成“面色红润”“红光满面”等,然而原文在英语文化背景中常用于表达“羞愧”“尴尬”,因此不能将其完全归化处理。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需要通过异化思路进行补充,将其翻译成“你脸红了,看来你很羞愧”,这就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意思,最大限度地破除了语言障碍。由此可以看出,在英汉翻译当中归化是主要翻译思路,而异化则主要用于补充,两者相互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英汉跨文化翻译。

二、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基本要求

(一)翻译要有明确目的

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翻译目的是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英汉跨文化翻译的常见目的有:一是文化输出,译者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对于传播本国文化,丰富世界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杨宪益夫妇为了忠实地传播中国文化,其《红楼梦》译本大多采取异化策略,表达上更侧重于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必要时通过注释来填补文化空缺;二是追求文章的“可读性”。有美国学者曾评论道:“多数读者仍将成功的譯作定义为‘透明到不像是外国作品的翻译”,由此可见,西方读者更倾向于“可读性”较高的译文。为了追求文章的“可读性”,大多数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汉学家葛浩文就大力主张“归化式”的翻译思想;其三是传达作者原意,代表译者希望在译文中充分表达作者本意,例如在翻译《水浒传》时,译者要将作者写作动机、中心思想、价值观念等翻译成英语,做到准确表达,因此方法上应当更侧重于异化,或者归化与异化并重。

(二)译者对文本类型足够了解

不同类型的文本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翻译前译者应当对文本类型有足够的了解,根据翻译目的、侧重点的不同,进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翻译科技文献时,为了追求准确的译文,方法上通常建议侧重异化,即使有一些术语可能会使译入语读者感到费解,也要通过注释的方法加以说明。又或者对某些文学性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通常建议侧重异化,这样能够更好地保留文本原有的特色、语言特点,突出作者写作风格等,既能使目的语读者领略异域作家的写作风格,又能为目的语输入新鲜血液。在译者对文本类型有足够了解的前提下,译者才能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译文更好地为读者所接受。

(三)译者对读者态度足够了解

一些译者在翻译中会忽略读者,导致其不了解读者的态度,发生这种情况,可能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即阅读过程中无论是原文读者还是译文读者,他们的感受都来源于主观,因此会有个性化体验,而个性化体验未必是利好的,也存在利坏个性化体验,这种现象在译文读者群体中最为常见。例如,外国人在阅读汉语经典名著译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长句,其中语言逻辑繁琐、啰嗦,这会给外国人带来不好的阅读体验,使人丧失继续阅读的兴趣。其原因在于译者想要更准确地解释汉语中成语所代表的含义,因此使用了较多长句,而外国读者只是粗略阅读,故译者的做法无法满足读者需求,在当前态度下读者感受不佳,也对作品传播造成了影响。

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中应当对读者态度有足够的了解,要做好这一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译者要确认文本的主要受众群体,以便于后续分析,如果受众群体比较广泛,则要在分析中找到不同群体在阅读态度上的共同点。例如面对外文作品,多数读者一开始都不会深入阅读,只有在被吸引之后才会改变态度,因此翻译时要把控语言的复杂程度,尽可能让译文更加通俗易懂;其二,译者应当代入读者角色,揣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的心理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等,以便精化翻译思路、优选翻译方法。

三、归化和异化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方法

归化与异化理论在翻译领域有重要地位,很早就被广大译者群体熟知、应用,因此在长期的思考、应用过程中,该理论体系下诞生出了许多翻译方法,常见的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法、改译法、套译法等;常见的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有零翻译、音译、逐字翻译、直译法等。

(一)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归化策略下的常见翻译方法有意译法、改译法、套译法等,其特点均为采用通顺地道的目的语进行翻译,目的是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意译法是指根据原文大意来进行翻译,往往不拘泥于原文的句型结构、语法修辞等。其主要特点是在词汇意义和修辞方面,采用转译的手法,以便实现更加地道,流畅的译文。意译法主要用于原文和译文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的情况。意译法还可以进一步分为释义法和套译法。释义法即解释法,是指舍弃原文中的具体表达形式,把要解释的内容融合到译文中去,使译文一气呵成,巧妙传达原文的意义。

改译法是指在翻译时,调查原文中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语言结构,通过适当增减信息,来实现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的译文。改译法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传递原文信息,尽量减少翻译的痕迹,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并非易事,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文字上的调整,但改译的最终目的是传递原文信息,因此译者必须充分把握改译的度。例如将英文中“smoking prohibited”译为“禁止吸烟”,译者考虑到汉语多主动时态,英语多被动时态的特点,将原文的时态进行了改译,使其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套译法是指在保留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套用目的语中脍炙人口的固定表达,如成语、诗歌、习语等。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原文中有些形象不符合译入语的文化特征,如果直译过来会令读者费解,甚至会造成误解,这时便可以撇开原文的语言形式,套用与原文语义相似的表达,既忠实传递了原文信息,又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例如,英语习语“Money makes mare to go”便与中国习语“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喻义相似,因此可以采用套译法。

(二)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异化策略下常见的翻译方法有零翻译、音译法、逐字翻译法、直译法,其特点均为迁就外来语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保留原作的文化风格。

零翻译是指在直译和意译均不可行的情况下所实行的翻译方法。由于中西方思维习惯、表达方式不同,因此很难在英语中找到与汉语词汇的完全对等词。邱懋如教授于2001年首次提出零翻譯的定义,即“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语言”。此后,罗国清教授对此做了补充,他指出,零翻译不是不译,而是译者在译文中移植源语言的语言文字符号,并带着读者进入源语言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原文。绝对的零翻译包括省译和移译,相对的零翻译常用的方法音译、补偿、音义兼译、直译加注、归化等。

音译法也称转写,是把一种语言的词语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近似的语音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音译法常用于广告、人名、地名以及一些在译入语中没有对等词的翻译中。例如,“Adidas”被音译成“阿迪达斯”,“Sony”被音译为“索尼”,“Washington”被音译为“华盛顿”,“饺子”被音译为“jiaozi”等。音译虽然能保留原文的异域特色,但单纯的音译难以充分传达原文信息,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翻译方法来弥补文化空缺。

逐字翻译法是指不改变原文的语句结构,将原文的语句逐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且不改变原文的词汇和句法特征。逐字翻译旨在再现源语的语言结构,在翻译时严格遵照原文措辞,力求每一个词都与原文相对应。例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被译为“Wind keen sky high apes scream mourning”,如此一味地追求形式对应,其结果就是译文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直译法是指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不同于逐字译,直译法照顾到译入语的语法规范,对原文形式做了必要的调整,要求译文语言通畅易懂。直译法通常用于专利、科技文本、政治术语等严谨度较高的文本翻译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所传递的信息不失真。

四、结语

综上,归化与异化理论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帮助。面对英汉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应对翻译中涉及的多种因素进行取舍。对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读者态度要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练运用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下的多种方法。成功的翻译离不开归化,也离不开异化。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跨文化意识,处理好两种策略的关系,合理选择翻译方法,既要努力再现原文风貌,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度,努力减少跨文化交流障碍。

参考文献:

[1]陈双莲.探讨英汉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J].中外交流,2021(2):1282.

[2]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以美国汉学家葛浩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0(6):10-16.

[3]王淼.跨文化视域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6):115-116.

[4]郭玉超,任晓慧.从广告翻译看英汉翻译中的创译法、套译法与零译法[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03(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