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键期假说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争议颇多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关键期假说的起源出发,总结该假说的论证、依据、不足和可取之处,并评述其对我国英语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影响。
关键词:关键期假说;二语习得;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臧懿英(1982.06-),女,北京人,北京环球雅思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发展关键期”是20世纪30年代生物学领域最著名的发现。1935年,动物习性学创始人——奥地利生态学家、动物心理学家康拉德·洛伦兹通过观察小鹅的“印刻”(impringting)现象,提出了“关键期”概念,即指生物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的影响最大并最适宜于学习某种行为的时期。也就是说,抓住关键期,学得最轻松、效率最高,事半功倍;错过关键期,则学起来较为吃力,效率低,事倍而功半。
一、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和二语习得关键期
提出关键期概念后不久,美国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潘菲尔德和罗伯茨就把其引入到语言习得领域,提出10岁前是人类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勒纳伯格在20世纪六十年代首次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指出人在2到12岁的时候,左右两个半脑都参与语言学习,所以学得既快又轻松;但12岁以后,大脑发育成熟,语言功能都转移到左半脑,再学语言就比儿童时期难了。“关键期假说”为人类是怎么学习并掌握语言,从神经语言学角度给出了理论解释,也引发了人们对关键期起始及终止时间的强烈探究兴趣。
勒纳伯格提出关键期概念后,迅速引发热议,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勒纳伯格不否认在关键期之后人们仍具备习得语言的能力,但他的研究指出,外国口音和学习第二语言的起始年龄存在关系,即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目标语)的孩子如果是在4到12岁之间,那他们的目标语发音就不会带“外国口音”,并且该能力在此年龄段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出现显著性的下降现象;而之后再开始学习,外国口音就怎么也摆脱不了了。由此可以推论:学习第二门语言,也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和超过关键期后再开始学习第二门语言,差别很大;前者轻松且高效,后者则是一种刻意的学习过程,通常费时又费力;错过关键期再去学第二门语言,很难达到接近母语人群的水平,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摆脱所谓的“外国口音”。
二、二语习得关键期的论证和依据
关于语言习得是否存在关键期,大量的观测、实验和研究从生物学、神经语言学上提供了论证和依据。除小鹅 “认母”外,生物学方面的著名论据还包括幼年雄雀学鸣叫等。神经语言学方面,勒纳伯格关于儿童失语症的研究,以及语言学家跟踪调查发现“狼孩”“猪孩”回归人类社会后,语言能力都达不到在正常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水平等研究;都可以说明人类语言习得存在关键期,错过该时期,语言学习的能力就会明显降低。
至于二语习得为何或者是否存在关键期,研究者们也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给出了一些依据或证据。
理论方面,早在1965年,美国麻省理工教授乔姆斯基就提出了生成语言学理论,或曰“普通语法说”。他认为人类大脑存在一个天生的、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其遵循所有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则,帮助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母语。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能力逐渐消失或不能被触发,因此青春期之前是习得语言的最佳年龄。乔姆斯基的观点无疑在生物属性上与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保持一致。因为如果承认“普通语法”机制,那么该机制的持续时间不会因学习不同的语言而不同,当其逐渐不再起作用时,对应的就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逐渐关闭,由此就能解释早开始的母语学习和多数情况下晚开始的外语学习之间的差异。1983年,弗罗姆金和罗德曼从脑科学角度出发,对二语习得为何存在关键期提出了侧化说理论。他们认为,最初大脑左右半球是势均力敌的,各存在一个语言区,左边的用来学习和储存母语,右边的则用来学习和存储不同于母语的另一种语言的,但随着大脑逐渐侧化,趋于成熟和功能专门化,右边那个相对较弱的语言区就消失了,因此学习外语的时候就遇到了不同于学习母语的困难。
在实证方面,研究对象聚焦于移民到国外的人,研究内容则包括:二语习得中是否存在关键期、二语习得关键期存在于何时以及语言各次系统的习得是否有统一的关键期、错过关键期的二语学习者能否达到母语者的语言水平等方面。其中后者在实证研究中有一些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本文不再赘述,至于前两者,则是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争议和研究的焦点。支持者从语音习得年龄效应、句法习得年龄效应、语义习得年龄效应、二语加工(理解)年龄效应、二语加工(产出)年龄效应等各个方面,通过实证观察和测试都得出存在二语习得关键期的结论,也细分了语言各次系统,包括语音习得、句法习得、语义习得等的关键期,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关键期。但是,二语加工(“理解”和“产出”)都广泛涉及输入、社会、心理、认知等非生物因素影响着年龄对学习的作用,所以二语习得关键期存在于何时,以及语言各次系统的习得在二语习得中的关键期又是何时,都需要研究者繼续研究深化。
三、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设的不足和敏感期假说
1984年伊丽莎白·巴特斯提出的“浮现理论”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关键期假说。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没有固定模式,而是一种基于大量的语言输入的统计学习过程;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学习第二种语言时,只要合理运用母语与二语之间的联系,对二语有足够的输入和输出,刻意练习,提高熟练程度,都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甚至接近以二语为母语的人的语言水平。2006年,美国二语习得专家博得桑提出的“机遇窗口说”虽然部分支持了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但将“关键期”延长到27.5岁,认为青春期并不是外语学习成功的临界点。
实证研究也发现,在二语习得方面,成年人与少年儿童相比,也有自身优势,比如学习语法和句法显然要比儿童快,所以初期入门也就快得多。这是因为,成年人早已掌握了母语,其头脑中对于语言各方面的概念和规则意识比还在学习母语的儿童要强得多,他们会更有意识地去学习、总结语言的规则,如主谓、动宾一致,单复数以及时态等等;学外语的最初阶段,他们会灵活运用母语的规则和有意识的语法去加深对第二语言的理解,这就使得他们初期会比儿童学得快。情感因素也会大大影响二语习得效果。态度积极的二语学习者“社会—情感屏障”相对较低,会倾向于多找机会去跟母语者或者二语流利者交流沟通,从而得到更丰富的二语输入、二语输出和思考的机会,比态度消极的人能更多地“沉浸”在所学二语的语言环境中,这无疑在提高二语水平方面会起到重要作用。成年人学外语往往有更功利性的动机,会更积极地去寻找练习机会。
无数的经验和事例似乎都能证明,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学习外语,确实能取得较高的语言水平,这无疑是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可取之处。但目前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争议:比如假说自身内部的某些关键概念,如语言水平、习得年龄等,一直没有标准的界定;关于语言习得的实证实验方法迄今都还不够成熟,缺乏被普遍接受的取样标准,同一实证研究中怎么选择变量、怎么去控制,也没有物理学实验那样精确。
综上,与其纠结于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的不足和争议,不如更多接受相近的“敏感期假设”(Sensitive Period Hypothesis),即1978年欧亚马基于对60名意大利男性移民的话语能力和对目的语理解能力的測试得出的结论:虽然学外语受机体“成熟程度”的影响,但年龄与能否掌握第二语言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该假说认为,二语习得能力是随着年龄等现象逐渐、自然地过渡的;在语音方面,这种能力甚至在6岁以后就开始下降,因此超过6岁的人想拥有“纯正”的第二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年龄限制”并不像“关键期假设”理论所说的那么绝对,成年人确实能学会新的语言,并且常常讲得非常好,但不可能达到母语人士的水平。
四、关键期假说对我国英语教学的影响
二语习得关键期假说对我国的英语教学理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英语学习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而且年龄越小越好。受此影响,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从婴儿牙牙学语时就开始了英语“熏陶”(教学)。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学英语,幼儿园设有专门的外教班,或者有家长直接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从小就接受双语教育,都是这种观点在实践中的反映。
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自动习得一门语言的年龄是在5岁左右。5岁以后,这一语言习得机制就逐渐失去作用。所以,儿童在八九岁,也就是小学低年级,开始学习外语,上英语课,其实早已错过了5岁这个关键期。而我国学生普遍缺少充足的外语学习氛围和环境,学生得不到足够的外语输入和交流练习,仅仅是学习单词、短语和简单句,根本谈不上去掌握一门语言,甚至会让有的学生产生挫败感,为今后更深入外语学习反而设置了障碍。
2009年,亚伯拉罕森和希尔滕斯坦开展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为195名同时讲西班牙语和瑞典语的人士。结果表明,在听力方面,12岁之前开始学习外语的受试者大多数能达到母语人士的水平,12岁之后开始的则只有少数能达到母语人士水平。2013年,格拉纳纳和朗首次开展针对同一个体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音习得、词汇搭配和形态句法习得三方面的研究,结论是三者均存在关键期,虽然都是从约6岁开始,但截止的时间却分别是12岁、9岁以及青少年中期。上述研究似乎可推导出,如果希望学生未来能流利地说英语,尽可能接近母语人士的水平,6岁左右开始英语教学应该是明智的选择,如果到12岁,也就是对应的我国的小学五年级阶段再启动,似乎就太晚了。所以,一些家长已经开始重视抓住这个关键时间段对子女进行双语教育,如加入国际学校或到国外旅居一段时间等,而不是延至小学高年级甚至初中阶段再开始英语学习。
当然,按照关键期假说、敏感期假说以及相关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都各有优势。与儿童和成人相比,青少年时期可能更是外语学习的最佳时期,因为他们不但可以运用已有的社会经验来理解语言,同时也能根据学习到的语言规则来调控学习过程。因此,外语教学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要在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的前提下,再启动第二门语言的学习。只有汉语的语感、思维和认知都培养好了,熟练掌握了汉语,以此为基础,才能学好外语。过早开始学习外语,汉语还没学明白,反而可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外语学习应该在青春期前开始。因为青少年的模仿力较强,能灵活地运用各种语言规则,而且青少年之间有很强的交际需要和内驱力,有充足的时间去交流;同时,青少年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思维逐步固化,受到各种社会因素以及情感因素的干扰相对成年人要少。所以,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开设外语课程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
学习语言,不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要经历一定的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显然不能盲目夸大关键期对于英语学习的作用。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了解关键期假说,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即对于低龄儿童,更关注于促其达到接近于母语人士的语音;对于青少年,则注重第二语言的大量输入和二语社交环境的打造,促使其在社交中加强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防止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对于成年人,则尽量发挥其在第一语言和有意识的语法方面的优势,不必强求其语音尽善尽美,以免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Penfield W, Roberts L. 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M]. New York: Atheneum Press, 1959.
[2]Lenneberg E 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67.
[3]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 Pisa Lectures[M]. Holland:Foris Publications. Reprint, 1981.
[4]Fromkin V, Rodman R.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3rd Ed.)[M]. New York: Holt Rhinehart and Winston, 1983.
[5]Granena G, Long M H. Age of onset, length of residence, aptitude and ultimate L2 attainment in three linguistic domains[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13(3):311-343.
[6]戴炜栋,束定芳.试论影响外语习得的若干重要因素——外语教学理论系列文章之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