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用研究型高校教师培养体系的创新

2024-01-20 05:27韩启峰尚振峰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研究型高校教师教师队伍

○韩启峰 尚振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三全育人”对高校教师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质量,建立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成为现阶段应用研究型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应用研究型高校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授是大学的灵魂。”[2]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支撑着教育强国的重任,在教育事业中居于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没有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就无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就难以支撑民族复兴的伟业。

近年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高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构建更有利教师成长的教师培养体系。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了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机制。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推进高校分类评价,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2021 年1 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高校要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3]

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培养体系建设是应时代之需和政策引领的必要行动。应用研究型高校应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教师培养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培养体系,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二、应用研究型高校教师培养体系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高校积极探索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新模式、新路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旧存在教师培养理念不成熟、体系相对封闭、培养方式单一等问题。分析应用研究型高校教师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是健全高校教师培养体系,提升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基础。

(一)培养体系缺乏科学设计和系统规划

从当前大多数应用研究型高校来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和提升,多数还处于院(系)组织和教师自由选择的分散形式,缺乏校级整体科学设计与系统规划,难以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培养体系。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些院校忽视教师能力提升,教师培养活动开展不足,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学校或院(系)的帮助。这不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和不断进阶。

(二)培养和发展的针对性有待提升

一些应用研究型高校对教师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流于普适性,缺乏个性化的需求,吸引力不足。应急性、临时性活动较多,与不同类型教师成长规律相匹配、针对不同发展需求的培养活动较少。从教师队伍构成来看,学历、专业、年龄不同的教师,对培养活动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普适类教师培养活动不能契合教师不同的需求,无法促进每个教师个性化能力的提升,这影响了教师培养活动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迟滞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三)社会资源欠缺

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多应用研究型高校开设了一些专业及社会实践课程,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必须通过应用型研究、社会服务和挂职锻炼等途径提高科研和实践能力。虽然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但是企事业单位缺乏与高校合作培养教师的动力,教师对实践锻炼的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去一线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这导致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锻炼无门、流于形式的问题,没有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应用研究型高校应加大资源投入,开拓更多高质量、特色化、创新性的实践路径,稳步提升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

(四)教师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完善度不够

一些应用研究型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过于重视对教师的科研评价,而忽视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应用研究型高校要合理确定发展定位,要完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评价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既要积极投入科研,又要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高校还没有对教师教学成果给予匹配的酬劳,缺乏推动教师教学发展的学生评价反馈,从而不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投入和教学质量。”[4]所以,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激发每个教师教学及科研的积极性,是当前教师培养体系创新发展的一个努力方向。

三、推进应用研究型高校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思路

应用研究型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对教师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校教师队伍。

(一)创新完善教师培养体系的目标

应用研究型高校应针对自身特点和教师发展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的创新来实现教师培养目标的“四提升”,即“师德师风提升、教学能力提升、科研能力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5]师德师风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基础,应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使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发展的坚定支持者、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教师“四个能力”提升的相互促进,以更好地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二)建立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师培养体系

应用研究型高校应采取多种培养形式服务于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从现在各高校的做法来看,以校级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开展的观摩课、专家讲坛、专题报告会、国内外访学及研修、赴企事业单位挂职是教师培养的主要方式。此外,各院(系)积极协作开展的教研室学习共同体、导师制、发展沙龙、工作坊等也是拓展教师培养体系的创新做法。教师培养体系的这些创新举措,其根本目的是根据教师发展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让每个教师都能成长进步。对处于适应阶段教师的培养,以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导师指导以及教研室学习共同体为主;对处于成长阶段教师的培养,主要以专家讲坛、观摩课、专题报告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为主;对处于成熟阶段教师的培养,主要以国内外访学及进修、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骨干教师研修为主;对于教学和科研能力更强的教师,让他们参与教学与科研督导,发挥他们“老带新”的作用。

(三)进一步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和考核机制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应用研究型高校应明确教师培养与考核的具体要求,创新完善学分制,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表现,对教师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各类教师培训活动进行分类赋分,以此来激励和督导教师主动参与校、院(系)组织的各类教师培养活动。健全和创新培养考核机制,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建立线上考核档案,依靠专业考核队伍对教师的培养情况全程记录并形成线下考核档案,线上和线下考核档案相结合,给予教师参与培养活动更科学的评价。为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师培养活动,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将培养考核的结果与任期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相挂钩。为达到预期的教师培养目标,要创新建立反馈机制,通过随机教师访谈、教师座谈会、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教师对培养活动的意见,及时修正和完善培养措施和考核机制,增强教师培养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四、山东建筑大学教师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做法

山东建筑大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及教育部相关政策要求,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解决了教师培养职责分散在不同机构,“谁都管一点儿,谁都管不好”的问题,推进了教师培养的专业化队伍建设。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以来,以“服务全体教师作为中心的工作宗旨”[6],探索完善了教师培养的“3+3”体系,积极打造教师培养“建大样板”。

(一)坚持“三大导向”,明确教师培养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教师培养体系改革与发展是一项涉及学校综合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必须明确发展的基本思路。

1.坚持问题导向,落实立德树人要求。校党委坚持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坚持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引领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山东建筑大学师德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实行学术不端“零容忍”和师德“一票否决”,注重师德建设,强化师德教育。通过制度引导、典型引路、把关考评三个维度,构建了“专业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培训体系。近些年涌现出了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学名师、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十佳好军嫂”等先进典型。

2.创新需求导向,构建教师发展体系。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以服务教师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秉承“服务教师发展,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的理念,探索和创造了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灵活高效的培训形式和项目。以“敬业、规范、担当、创新”为要求,实施校院两级“筑基人才工程”,培育学术大师、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提升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潜能,精准培训高水平成果。

3.坚持发展导向,完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学校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教师发展的首要任务,由教师发展中心统筹全校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与实施。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升教师发展能力为核心,积极搭建多层次的“队伍平台”“培训平台”“比赛平台”和“国际化平台”,不断完善以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的师资培养体系。

(二)落实三大举措,探索教师培养体系改革与发展的创新之路

教师人才质量决定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山东建筑大学作为应用研究型高校始终立足学校发展定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升教师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1.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落实《山东建筑大学“十四五”人才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 年)》纳入中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整体布局,加强统筹谋划和组织领导,定期对规划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评估。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协调机制,组织、人事、人才、发展规划等部门加强对教师队伍培养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各职能部门及学院领导班子督查督导工作的重点内容,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2.完善教师能力提升体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采取切实有效的创新举措,全方位提升教师培养的质量。持续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建立学校、省和国家三级培训体系,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课程培训和学历提升。持续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以学科建设为抓手,强化科研意识,制定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建立科研、教学能力提升联动机制,实现了“教”中“研”、“研”中“教”的新局面。持续实施教师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管理人员到地方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兼职、挂职。

3.完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健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探索多样化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保证了对教师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

第一,积极开展教师评价改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性评价条件,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创新性成果和实际贡献。在合理确定论文、专著、影响因子等基本评价指标基础上,适当增加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二,实施教师精准化分类发展。在完善同行专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对不同学科、不同岗位人才实行差异化评价,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将具有创新性和显示度的成果作为评价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能力评价体系的改革创新,促使多维度的教师发展体制进一步完善,落实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科学人才观。

保罗·朗格朗提出:“学习是应该贯穿于个体的一生的。”[7]应用研究型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培养体系的创新改革,采取切实措施让每个教师都能不断学习成长,从而打造一支以活跃在国际学术研究前沿的,由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领衔的、大批青年拔尖后备人才组成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更是应用研究型高校提高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研究型高校教师教师队伍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