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难题与对策

2024-01-19 09:07杨晓芳
发展 2023年10期
关键词:礼县人居环境治理

杨晓芳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动实现生态宜居的基础性工作,事关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建设,事关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 事关老百姓的生活品质和根本福祉,承载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近年来,礼县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成立环境卫生督查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政策,增加公益性岗位中保洁员数量, 各村都配备了收集处理垃圾的车辆等工具, 不定期发布环境卫生督查红黑榜,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为促进礼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效提标提质。笔者在分析研究当前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面临难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礼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面临的难题

尽管礼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明显, 但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同全域无垃圾、美丽宜居乡村、和美乡村等建设标准相比,仍存在一定短板和差距, 推动县域人居环境治理提质增效还面临诸多难题。

一是传统习惯转变难。当前,礼县农村污染环境的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受农民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影响,很难实现垃圾污水有效减量。从生活习惯看, 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垃圾大都直接丢到垃圾箱、垃圾点,会有专门的人来清扫,但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不一样, 相当一部分农户家里生活产生的垃圾直接丢在道路旁、水沟中,也有小部分农户扔到田地里或者部分焚烧, 生活污水大多随手倾倒在院子里或浇到房前屋后的菜地里, 也有的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 对环境造成污染。多数农村尚未建立排水管网,加之生活用水紧张,部分农村居民改建卫生厕所后,仍然使用自建土厕(旱厕),有的改建厕所被用作储物室,新改建厕所使用率不高。从思想观念看,部分农村居民受自身文化素质所限, 对人居环境保护治理的认识不到位、知识不了解,有些农户希望绿植景观设施在自家门前, 却不愿意把垃圾箱等设施建在自家附近,存在“邻避效应”。有的群众主体意识欠缺,认为环境治理是政府的事、面子上的事,对此不关心过问、不主动参与,个别地方甚至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

二是全域治理协同难。礼县有29 个乡镇、568个行政村,自然村数量庞大且分散,各乡镇各村发展基础、地形地貌、人口分布、气候条件、生活习俗等千差万别,实现人居環境一体协同治理存在较大难度。从治理设施看,除建制镇、美丽乡村示范村和部分中心村外,大多数自然村环卫设施设备薄弱,没有污水处理管网和垃圾焚烧设施, 垃圾需要转运到邻近乡镇进行集中处理,制约了人居环境治理效能。从治理进度看,部分村庄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产业振兴、历史文化风貌融为一体,已经基本达到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高级版”,而有的村庄特别是地处偏远的自然村还处于尽力推动垃圾清扫、收集、处理的“初级版”,区域间差距较大。从治理任务看,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垃圾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随着乡村振兴、小城镇建设、易地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实施,在显著改善农村水、电、路、房等设施条件的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集聚化,垃圾、污水等产生规模也相应增大,致使人居环境治理的任务增加。

三是力量投入保障难。从资金投入看,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庞大工程,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礼县是全省最后脱贫的8 个县区之一,县级财政十分困难,有限的财力主要用于基层“三保”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资金很少。各乡镇、村组的经济基础薄弱,绝大多数无力承担清洁费用和保障环卫设施正常运转及后期维护,村组道路、人行道、河沟等保洁整治仅靠聘用公益岗位人员和党员群众代表义务劳动完成。从人力投入看,“大环保小队伍”是目前礼县环保队伍建设的整体现状, 各村组主要依靠公益性岗位人员治理环境卫生, 许多自然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村中常住人口越来越少,且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者, 有些村庄周末才有在乡镇上学的孩子和陪读家长回家, 周日下午又返回学校,能够长时间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农户很少,治理力量明显不足。

四是治理质效提升难。生活垃圾处置、污水治理以及厕改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但由于设施、标准、模式与实际需要脱节, 推行实施面临许多困难,环境整治的质效还有待提升。从垃圾处理看,由于大多数村庄生活垃圾量比较小,收运不够集中,无法像城市一样建设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 也没有成熟的商业化处理模式。目前除了比较大的乡镇建造了垃圾焚烧设施,多数乡镇尚未建垃圾焚烧炉,个别偏远村庄仍采用山沟倾倒、集中填埋、简单焚烧等方式处理垃圾,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从污水治理看,农村污水治理尚在起步阶段,除了县城、个别大的建制镇、省级示范村、易地扶贫搬迁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点外,大多数乡镇、村庄都没有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生活污水分散、难以统一收集且水量小、季节波动等因素造成治理率很低。从卫生厕所改造和粪污治理看,“厕所革命”虽进行了多年,但仍存在实用性不强、进度不平衡、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总体上城镇周边好于偏远乡村。部分集镇、中心村的公厕日常保洁不到位, 有的内部设施设备损坏未及时维修补充,有的未正常开放,使用率不高。从环卫设施运行看,已建成的垃圾中转站和焚烧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只有少部分满负荷运转,大部分基本上半运转,运行效率低、成本高。

五是生产方式转型难。除了生活垃圾,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也对农村人居环境造成较大污染。比如秸秆处理, 礼县每年大约有36 万吨农作物秸秆,之前山区农户主要是用作燃料和肥料, 随着做燃料的用量逐步下降和禁焚烧的力度加大, 大多数农户收割后的秸秆直接烂在田里做肥料, 也有少量农户选择将秸秆在地里焚烧或者弃置于闲地、路边、坑沿等角落慢慢腐烂,秸秆资源没有再利用,却对村容村貌造成影响。比如施用农药化肥,为了提高农田产量,有的农民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 特别是为降低成本使用价格低廉、高毒、高残留农药,导致残留物质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水质污染和土壤退化。比如使用地膜,虽然可以促进粮食高产、高效、早熟,但农用薄膜多为聚乙烯制造,相对较薄,易破易碎,很难实现完全回收,但分子量较大,性能稳定,不容易分解,致使地膜碎片留在地里,污染环境。特别是果园使用的反光膜,回收后需运往上海等地进行脱铝处理,处理成本很高,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再比如养殖排废,个别养殖场的粪便和尿液管理不善,导致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化学物质渗入土壤和水体, 对附近的环境造成污染。

六是常态长效实现难。首先是规划引领不够,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与县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等衔接不紧密,多数村庄尚未制定发展规划,使得村庄规划滞后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其次是组织引导不够,个别乡镇、村组对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不够, 有些村庄虽然通过健全和完善村规民约落实了村民主体责任, 但组织引导工作还不深入、不细致、不经常,导致村民参与环境保护、日常保洁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不强。再次是资源整合不够,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职能涉及住建、环保、农业农村等部门,每个部门都按照上级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要求实施项目和管理,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协作、协同不够紧密,难以形成聚合效应。还有系统治理不够,部分乡镇、村组满足于一般性管理, 对垃圾收集清运盯得紧、抓得牢,但对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着力不够,常态督促、长效管护的机制不健全,树木、花草等管理不经常,亮化美化措施较少,影响了环境整洁美观和村容村貌改善。

二、礼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对策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一项面广量大、要求明确、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就礼县而言,针对当前面临的难点问题,应坚持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协同治理,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举措、创新模式,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全面提质提效,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一是强化宣传促进思想认识提升。对环境卫生的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治理工作的力度和成效。从县乡政府来讲, 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增进群众环境福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全方位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帮扶工作队、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在校学生等力量和广播、宣传栏、村民会议、入户宣传单等形式,多渠道普及人居环境治理的相关政策和知识,让“治理环境,人人有责”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有效激发村民支持、参与人居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从农村居民来讲,既是垃圾、粪便、污水、地膜、农药等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受害者,也是人居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人居环境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和环境治理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觉落实政策要求、遵守村规民约,转变生产生活观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形成群策群力、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二是聚焦目标推进重点任务攻坚。中办、国办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承接2018 年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 年要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 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应对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要求,以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处理为重点,统筹点上示范与面上推广、补短补弱与提标提质、短期目标和长期保持,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最明显的短板、最突出的问题、最急迫的事情入手,聚力攻坚,集中整治,尽快补齐公共环境设施和服务短板。应坚持示范引领、梯次推进,既防止不顾差异的“一刀切”“齐步走”,也防止良莠不齐、两极分化,在着力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样板镇的同时,重点关注落后及偏远农村的整治情况,尽量缩小城乡之间、村镇之间的差距,提升县域人居环境治理整体效能。

三是立足实际探索适合治理模式。农村不同于城市,不能照搬城市的环境治理模式,应结合全县全域无垃圾暨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年活动,立足实际、因村施策,实施差异化治理。厕所革命方面,结合村庄和农户实际,按照群众愿意接受、经济适用、不污染公共水体的原则,灵活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就地取材新建、改建厕所,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对旱厕粪污及时运送或施入农田。在人口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公共厕所,适当增加乡镇、集镇的公厕数量。垃圾处理方面,围绕农村生产生活垃圾产生、清理、转运、处理各环节,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灵活多样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以乡镇为中心建设垃圾焚烧设施,相邻的小乡镇可共用垃圾焚烧炉。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和农村垃圾分类试点, 促进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污水治理方面,对人口相对集中、管网建设较为完善的建制镇, 采用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治理模式; 對人口相对分散、距离集镇较远的村组,强化源头治理,纠治村民随意倾倒、排放生活污水的行为,采取简易可行的措施恢复水生态。健全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垃圾焚烧炉、公厕等项目后续运营管理措施和责任制,杜绝“重建设、轻管护”现象,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发挥实效。

四是多措并举保障资金人力投入。资金投入方面,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县域统筹,有效整合涉农资金, 优化支出结构, 县财政给予一定配套,保证环境治理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探索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形成多元投入保障格局,解决治理资金难题。人力投入方面,针对目前乡镇无专门环卫机构、只有专门保洁员的实际,探索在乡镇设立环保站,人员从乡镇富裕人员中调配,解决县乡环保机构“短腿”问题。对现有公益性岗位招聘扩大范围或优化结构, 进一步充实环境卫生保洁、环境设施维护等人员力量,对乡村环境保洁进行划片包干, 任务分解到岗, 责任落实到人, 尤其是对农贸市场、沿路破烂收购点等整治难点,确定专人“包抓联”,确保村内每一条道路、每一条河道、每一处闲置角落都有人管理,切实解决相互扯皮的问题,实现环境卫生治理衔接无缝隙、清洁无死角。

五是生态优先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新技术和生态农业,引导农户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淘汰易挥发流失、残留期长的化肥品种和低效、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结合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太阳能日光温室等项目实施,推行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示范推广秸秆还田、高茬收割、间作套种、秸秆气化、宽窄行种植、杂草垫圈、行间铺草、堆肥沤肥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禁止秸秆焚烧造成二次污染。结合可降解薄膜项目实施, 加大对无残留、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应用力度,有效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治理难题。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并配套建设污染处理设施, 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技术, 实现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清洁处理和综合利用。

六是着眼长效健全相关制度机制。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要坚持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 并与土地利用、村庄建设等规划有效衔接,确保所有行政村农房建设、公共设施、农业生产、环境治理等有规划管理、有计划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村庄功能布局优化美化。围绕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管理, 探索属地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构建政府抓投入、部门抓监管、乡镇组织实施、公益性岗位人员打扫卫生的责任明确、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协作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全县每个村(社区)的人居环境治理都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美丽乡村创建等列入部门、乡镇、村组和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开展监督检查,逐村排查问题,推动人居环境治理不断提质提效。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环境清扫、环境卫生治理比赛等活动,由各村、各乡镇定期发动辖区党员、群众代表、五保低保人员等对村内公共区域进行清扫,选树最美院落、最清洁农户等典型,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示范带动广大村民参与环境治理。改变单一的污染物治理模式,实施以环境治理为重点的净化、美化、绿化、亮化、文化工程,既重视“盆景”打造,也重视“全景”建设,既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也重视人文环境的发展,切实提升环境治理综合效益,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礼县人居环境治理
力助“礼县苹果”进京推广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驰援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礼县人大志》出版发行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人居环境
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