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4-01-19 06:21:59汪震郑晋军王军年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协同培养设计与实践车辆工程

汪震 郑晋军 王军年

收稿日期:2023-04-17                                                         修回日期:2023-06-07

作者简介:汪震,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教学;郑晋军,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教学;王军年,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研究”(JGJX2022C6)、“基于PDCA循环的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GJX2021D27);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大创项目为引线、贯穿认知—理论—设计系列课程的工科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2021XZD019);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PDCA质量控制循环的实验教学模式研究”(2021XYB092)

摘    要:文章基于持续改进协同机制,明确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理念,制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对策,建立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目标,持续改进教学过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持续改进,最终形成以提升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协同培养;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90-04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汽车产业面临新的挑战,行业发展逐渐转向网联化、智能化和电动化,以往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问题凸显出来[1-2]。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以产业升级为契机,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3]。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4]。近年来,国内高校都在新工科建设中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尝试与探索,但目前从培养模式普遍的运行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共性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现有培养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缺乏站在产业工程实践与创新发展高度的思考[5];实践教学仍然围绕着理论教学的实践验证而展开,没有以产业需求为指导进行创新体系设计[6];教学与科研活动,被毕业生就业率、科研论文的数量与影响因子等“绑架”,未能充分满足学以致用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7];教学评价由考分决

定,而非基于实践能力培养形成的教学效果评估[8];人才培养模式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身潜能的发展,未能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创新能力培养[9];教学资源相对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学院各项制度与政策改革力度不足等。鉴于此,文章以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为例,以持续改进协同机制为导向,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过程进行思考,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力求打造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理念

及對策

(一)创新人才协同培养理念

随着人工智能、通信、新能源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企业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专业课程内容急需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立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遵循专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深入研究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养成机制,提出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理念与思路[10-11]。

1.坚持“以设计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导向和企业人才需求,不断调整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工程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线作用,教学内容更侧重于创新模式下的工程实践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及实验测试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从培养能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的定位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构建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群,形成综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3.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为导向,从深度、广度和多渠道3个维度,探明以学科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项目互融为内核的培养手段,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学院的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形成研创并举的创新能力培养链条。

(二)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对策

针对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提出如下对策:探索形成社会、学校、学院、专业“四纵”,以及思政、学工、教务、教师“四横”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责任共同体,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责任制度”,并明确人才素养培养目标、人才素养毕业要求和教学资源要素标准要求全部达成协同评价与持续改进的责任机构、责任人、评价周期、工作要求与工作程序等。

三、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模式

设计

(一)人才素养培养目标与持续改进协同机制

以“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为出发点,设计人才素养培养达成评价与持续改进协同机制(图1)。第一,结合实际,制定具有人文、科学、工程与创新内涵的人才素养要求,其映射为培养目标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相关联的毕业要求;第二,设置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的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与实践环节类课程;第三,毕业生毕业5年后达成预期培养目标;第四,人才素养培养达成内部与外部评价相协同;第五,人才素养要求和教学环节改进控制相协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人才素养毕业要求与持续改进协同机制

第一,结合专业实际,关联毕业要求达成,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过程与课程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第二,设置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类课程,以支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第三,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形成性培养为原则,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确定考试方式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方法;第四,实施课堂、研讨、实践与自主教学的培养实践;第五,协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大纲设计与教学过程实施改进控制,持续提升教学过程质量[12-14]。

(三)教学资源要素标准与持续改进协同机制

为解决教学资源要素配置与教学需要之间的矛盾,设计教学资源要素标准要求达成与持续改进协同机制。第一,结合专业实际,关联毕业要求达成,制定教学资源要素配置标准要求;第二,通过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资源要素协同配置,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第三,教学资源要素支持毕业要求达成;第四,协同教学资源要素配置及其标准要求的改进控制,持续完善教学资源要素配置(图2)。

四、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模式

实践

(一)合理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车辆工程领域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基于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考虑内外部需求和办学条件,适应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培养模式的建立应面向本专业“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开展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坚持“思想引领、学业优先”,建立并持续完善以“过程指导、全员培养、形成评价”为特色的培养模式。

吉林大学车辆工程专业科学实施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教务处、学生工作办公室、专业(汽车工程系)及教师各司其职,协同设计推进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的教学大纲设计与达成评价(图3)。

围绕协同培养的教育模式,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定期评价。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负责制定《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培养方案评价机制》,以保障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持续改进;教务部门负责对在校生、教师等开展人才素养要求合理性内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评价;学工部门负责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开展人才素养要求合理性外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评价;汽车工程系負责结合评价结果与专业实际,合理制定创新人才素养要求。创新人才素养要求评价与改进措施实践应用,如表1所示。

吉林大学教务部门负责制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以及构建课程体系定期评价修订机制、课程大纲制定审查机制、课程教学过程监督检查机制、课程目标考核方式和内容监督审查机制,以保障对教学过程实施科学监督;车辆工程专业负责协调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工程实践与毕业论文类课程的相关学院、实验室和教师,以支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素养培养为原则,协同设计推进创新人才素养培养的教学大纲与达成评价,实践创新人才素养培养教学过程质量持续改进。表2为创新人才素养培养教学过程实施的课程案例。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车辆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务部门负责制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要求,以及构建课程体系定期评价修订机制、课程大纲制定审查机制;负责对课程教学过程与课程目标考核方式进行审查,以保障对教学过程实施科学监督。专业课教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面向成果导向的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确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以“支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原则,协同推进创新人才素养培养的教学大纲设计与达成评价。教学过程管理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五、协同培养创新人才模式成效与评价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发展以“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优质教育。近年来,吉林大学遵循这一指导思想,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设计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果。

1.提出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素养要求,建立面向人才素养培养目标与持续改进、人才素养毕业要求与持续改进,以及教学资源要素标准与持续改进的车辆工程专业人才素养协同培养机制,设计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2.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4年获建985工程第一层次“汽车工程科技创新平台”;2009年获批国

家特色专业;2010年获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2年在全国率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8年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汽车行走的艺术”获评2017年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汽车设计”获批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3.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在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自2007年以来,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每年支持和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开发、制造一系列赛车作品,并参与各类高水平竞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形成新工科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模式,并取得“五年四冠军”的骄人成绩。

六、结束语

吉林大学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以提高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为目标,形成并不断完善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在创新人才素养协同培养模式下,遵循人才素养协同培养机制,能够实现创新人才素养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人才素养培养达成毕业要求,以及教学资源要素满足支持教学要求等评价,实现创新人才素养培养要求、创新人才素养培养教学过程质量与教学资源要素配置协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郑庆华.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创建“新工科”教育

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8-12.

[2]  米承继,余江鸿,汤迎红,等.新工科背景下建立创新

创业教育中心促进机械应用型人才双创能力提升

的研究与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18(24):241-242.

[3]  魏晓旭,彭辅明,刘志恩.车辆类专业国际化协同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

(2):85-88.

[4]  岳峰丽,陈克,董浩存,等.协同创新模式下车辆工程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大学教育,2016

(7):136-137.

[5]  董雪峰,王明艳,贺素霞.基于CDIO模式的工科应

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

报,2019(5):98-103.

[6]  孙柏璋.转型发展视阀(域)下福建高校产业学院改

革试点研究[J].教育评论,2018(7):20.

[7]  张瑾.高校创新人才战略理论与实践:评《高校创新

人才战略选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5(2):

123.

[8]  王雪洁,黄素芬,王国雄.新工科视域下自动化专业

创新人才“423”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

教学刊,2021(8):32-35.

[9]  李佳,柴勇.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研

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24):153-154.

[10]  高书国.向中国教育现代化二〇三五奋进[J].人民

教育,2019(5):1.

[11]  郑永和,杨宣洋,谢涌,等.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选

拔与培养:基于教育实践的多案例循证研究[J].中

国科学院院刊,2022,37(9):1311-1319.

[12]  王章豹,张宝.培养新工科人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能力的探討[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35(6):

74-85;111.

[13]  刘艳雄,韩爱国,宋燕利.新工科背景下基于跨学科

的“汽车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

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76(3):70-71.

[14]  龙跃凌,李丽娟,朱江,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

导向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1,7(15):47-50.

■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协同培养设计与实践车辆工程
大学篮球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设计及实践
中专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商情(2016年44期)2017-03-05 01:55:44
围绕生涯规划 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思考
火电厂工资自动发放系统设计探析
车辆工程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实验室开放探讨
大学教育(2016年12期)2017-01-03 20:15:15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20:08:53
高校理科专业协同培养通用技术师资人才的研究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35:16
高校手风琴教学中探究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本科生导师制在应用型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0:15
独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考试周刊(2016年48期)2016-06-29 07: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