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来曦,朱 渔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为推进现代化职教体系发展,国务院于2019年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该制度也称为“1+X”证书制度,其中,“1”即学历证书,“X”则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推行,为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支持,标志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正在向“证书”方向迈进。随着“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各大院校纷纷开设了跨学科新兴专业——大数据技术专业,试图立足试点工作,探索大数据技术专业书证融通的可行路径。然而,受认知局限、机制偏离、合作偏差、师资薄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数据技术专业书证融通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阻梗,亟需理性审视现状,探索书证融通的创新思路。
“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制定国家资历框架”,而该框架建构属于国家顶层设计,为了层层推进落实,需要成立专职机构,开发搭建学习成果转化认证平台,进一步完善学校学习成果互认机制等;而“1+X”证书制度作为全面打造与建设国家资历框架的基础工程,已然在各大院校试点开展,其在各类专业中的丰富实践有助于引领框架建构。同时在国家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保障下,能够确保学校多元化、差异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规范化实施,为各专业间证书制提供一个通用标准。
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无缝对接,为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提供了支持。在“1+X”证书制度实践落地中,第三方社培评价机构会将岗位技能标准融入证书考评全过程,结合工作岗位具体胜任力需要,确保参与考核的学生具备与企业工作岗位所需技能真实匹配的专业能力,实现了人才供需要求的精准对接。此外,“1+X”证书制度还深化了校企合作,为了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要求高校与企业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师资队伍、完善课程设置、建立实践基地,这无疑推动了产教融合发展[1]。
“1+X”证书制度的最典型特征,即需要学生牢牢掌握多元专业技能与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够契合相关专业差异化岗位需要,因而表现出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系统性、综合性、拓展性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势必会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三教”改革,使之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而这一系列变革将极大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使之更好地踏入社会。
随着“1+X”证书制度的逐步深入推行,越来越多院校已然认识到“1+X”证书制度的价值,并开始着手书证融通、课证融通与赛证融合的无缝对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1+X”证书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关于证书对于院校人才培育工作、择业就业方面的实际作用,仍有不少院校不甚明晰,并直接体现在书证融通动力不足等方面。不仅如此,当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多由第三方社培评价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发,无法作为学生择业就业的权威凭证,这使得证书在行业、企业中的认可度有限。
书证融通强调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为融通,这样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同时获取“1+X”证书。为了达成该目标,学校需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专业课程标准及培养目标相衔接,重构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的同时,调整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很多院校由于对国家政策及地方政策解读不明晰,致使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这不仅影响了“1+X”证书制度的运行效果,而且因新增设的“X”证书培训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了大数据技术专业正常教学工作[2]。
书证融通的过程是主管部门主导、第三方社培评价机构参与、学校培养“三位一体”的实施过程,对于不同主体而言,协同配合过程中难免存在对接错位、信息孤岛等问题,其中,主管部门更关注政策文件的通知与传达,鲜少对第三方社培评价机构及高校培养过程进行统筹管理,而这两方因价值追求差异,会导致书证融通实施过程中出现合作偏差。不仅如此,虽然书证融通机制推行前调研和采集了相关行业、企业的需求及很多专家的意见,但是整体而言,多数行业及企业在机构培训评价及高校书证融通实践中的参与度较低,这不仅导致证书难以充分体现出大数据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1+X”证书制的全面推行无疑对学校专业师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其具备过硬的大数据技术专业知识体系与能力以外,还要具备企业实践经历与项目经验,能够依循证书需要,精准指导学生开展工作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等的综合培训,并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然而,多数高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师资队伍薄弱,缺乏企业项目经验与岗位综合技能,难以严格依据证书要求进行专业授课,加上所采用的教法与教学手段单一机械,极大地影响了大数据技术专业书证融通的推进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针对认知局限、证书社会认可度较低等问题,关键是要联合政府、行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之力,强化证书的价值宣传,搭建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持续拓展“1+X”证书普及面及社会影响力,同时强化证书内容知识体系与行业实际需求的岗位知识体系的对接,提高证书的含金量,以此提升“1+X”证书的社会认可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主动学习相关课程,掌握大数据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甚至自觉通过线上课程、查阅书籍、观看视频课程提升专业能力,以成果获得证书。鉴于“1+X”证书制度尚处于试点阶段,并未形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体系,因此,高校要联合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基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职业面向与岗位要求,全面分析国家已发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类型,优化选取与本专业课程标准契合度高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试点,尽量避免选择覆盖面过广的证书,聚焦专业核心岗位,确保证书精准对接岗位能力要求。
为了实现“1+X”书证融通,高校要在课程培养过程中注重“四个融通”与证书课程矩阵的构建,为书证融通提供实现路径。首先,高校要强化证书标准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融通,将证书考试内容分解细化,提炼成教学目标,并与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目标精准融合,确保证书考评内容、重点与专业目标及重点保持一致;其次,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X”证书考核内容,减少知识冗余,并将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未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拓展深化,实现证书内容与课程内容的融通;再次,高校要将专业教学过程与证书培训过程融通,通过统筹协调,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对教师正常专业教学工作造成影响;最后,高校要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与“X”证书考评全面融通,将可以精准反映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养的评价融入专业教学考评体系,并从学校层面建立“学分银行”制度,明确条例细则,实现与证书有关学习成果的科学认定和转换,对于已获得相应证书的学生,可申请免试相应课程的部分内容[3]。
为了破解合作偏差、企业参与度较低的问题,高校要从大数据技术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全面理顺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 需求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联合行业、企业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联合行业、企业多主体进行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全面推进岗课证赛融通,将职业标准与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引入专业课堂,由企业导师参与学生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真正做到“校企共育”,以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融合培养,以此培育兼具职业精神、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大数据技术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高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共同打造“产学研中心”、实践基地等,将证书对接岗位的新技术通过基地实训等方式融入高校实践教学项目中,并为学生考取“1+X”证书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此外,高校可编制学生技能提升建议书,指导学生在完成学历证书要求的专业技能以外,结合自身兴趣钻研某一职业技能模块,并组织其参加对应职业技能大赛,通过赛证融合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精细化培养。
针对师资薄弱、教法手段单一化等问题,高校要着力推进“双师”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带动下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学质量。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加入专业师资队伍,并鼓励既有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省培、国培,以及行业协会及领军企业所组织的行业新技术培训活动,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另一方面,高校要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纳入大数据技术专业教师培训计划,打造既能满足专业教学与培训需求、又具有工作过程教学设计能力的教学创新团队,提高教师项目化教学、证书课程培训等综合能力,配合奖惩激励制度的支持,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此外,要求教师组建教研团队,积极探索“X”证书中的新技术、新规范、新要求,充分利用慕课、智慧教学平台等现代教学工具的支持,探索模块化、项目化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元教学方法,使之灵活地将证书涉及知识与课题知识融合,强化学生技能培养[4]。
综上所述,“1+X”证书制度的推行不仅是缓解当前高校人才结构型就业矛盾的关键,是培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推进国家资历框架基础工程建设的重要方式,还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注意的是,在大数据技术专业书证融通实践中,要注重“X”证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标准的适配性,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