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以培育社会产业所需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不仅承担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任务,还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桥梁和催化作用。本文以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发建设为例,在校企合作课程开发过程中,着重分析了课程思政和产业课堂结合的过程和方法研究,引导学生综合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及思想政治等层面进行思考和认知,坚定学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和民族富强、物质同精神提升的信念和认同感,规避和化解将来可能存在的高职院校输送的产业人才在思想和技能上同社会产业要求脱轨的风险。
以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学生核心素养、课程重难点、课程的特色及课程评价标准等方面分析思政+产教融合课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遵循课程标准、工业机器人专业特点、学生发展规律、个体差异,确定课程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和本质要求,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战略支撑和国际环境。
②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个性,能够理解智能制造及应用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③素质目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将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与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积极规划未来的职业理想。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地行业企业的发展特点,本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
①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②培育学生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③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核心素养分析,遵循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工业机器人专业特点、学生发展规律、个体差异,确定本课程的重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措施,难点是“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①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的根本。基于本单元“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确定教学重点。
②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的基础。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所教授内容做深入地剖析,理出背景意义、内涵剖析、躬行践履、拓展升华等环节,更好地确定教学难点。
③学情分析,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根据教学平台数据统计分析,结合问卷调查判断,学生已学习了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和具体部署,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未形成系统的认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利用网络关注时事热点,但尚未形成完整认知体系,存在重实践而轻理论的思想倾向,结合教学目标补齐短板,依此确认教学重难点。
1.4.1 深度融通,促进思政理论“落地生根”
将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工业机器人专业特色结合起来,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出发,将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适时引入、科学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让学生用专业的思维来思考课程,有效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而且打破了学科壁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
1.4.2 理实结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课堂既有理论教学又有社会实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衔接,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同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结合世界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势等现实情况,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牢固树立专业设置同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民族富强、物质精神满足的辩证关系,推动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形成。
1.4.3 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选取企业导师与思政教师联合授课的方式,通过现场实景式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和劳动精神,了解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技术,凝聚协同育人力量,激励学生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思政+产教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现在课中教学互动和课后教学反馈阶段,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课堂参与度。通过对接工业机器人的专业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抬头率”“点头率”“微笑率”明显提高,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了切身体会,圆满达成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且增量明显。
②暑期实践应用。学生能利用假期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国情认知、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形式的活动,体现青年担当,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③未来思想动态。通过教学,学生了解掌握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明白了工业机器人专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角色,学生专业认同度大幅提升了,专业自豪感明显增强了,主动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职业理想的意识变得更加明晰。
为有效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思政课程的设计。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兴趣,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教学过程的重点,结合专业特色理解教学难点,并进一步形成课后反馈,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要求、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共划分为“经济社会发展篇”“涉港澳台事务篇”“国际形势政策篇”三大模块,三大模块下根据国内外形势共开设7 个专题。根据学习阶段和专业特性,每学期选择5 个专题进行讲授,并进行一篇一次的综合实践教学。
情境创设法。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探究方法,“情”“境”交融的课堂氛围中,理解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议题式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拟采取议题式教学法,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探究活动为路径,按照“设疑、生疑、解疑”三个环节,围绕教材从学生生活或社会热点中确定相应的议题,从而突破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角色扮演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对角色进行模拟扮演,体验角色的突出贡献,感悟角色的重要性,促进教学素质目标达成。
实践调研法。将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与自学相结合,根据不同专题,设置不同实践任务,由学生收集问题、提出问题、整理问题,通过实践走访,分析问题,得出实践结论,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2.2.1 深度融通,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中,将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有效融入智能制造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
专题二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分享新时代十年智能制造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增强专业认同和职业自豪感。
专题五中,通过学生分享调研报告,布置参观及探究任务: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如何引领世界经济潮流,准确把握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
2.2.2 理实结合,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无缝连接,组织学生走进航天斯尔特、美亚柏科、金龙客车等实践基地,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同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相结合,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形成。
2.2.3 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与思政课教师共同授课,在专题六中,笔者选取金龙客车公司,以现场实景式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和劳动精神,了解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技术,凝聚协同育人力量,讲好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以感召和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课后拓展设计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及将学习内容有效应用到后续学习和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题一中,组织学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写一段畅想发布到朋友圈;
专题三中,结合专业,围绕“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编写一段快板词;
专题五中,发布实践任务,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寻找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的好故事并上传超星平台。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其内容不同于同类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而是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以及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讲清“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侧重实践逻辑和对中国社会产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在课前准备阶段,学与思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布置自主探究性活动。如专题二中“现代化是否等于西方化”;专题三中“走访国企、民企、外企探究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水平体现在哪里”;专题四中“通过采访行业榜样,探究如何破解高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
在课堂实施阶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引导学生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理解教学重难点,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以专题一为例,在“两个确立”重点课堂中,宏观上,通过学生成果分享: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引导学生思考取得成就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为“两个确立”,微观上,围绕福建故事:习近平三进下党的故事,引导学生得出下党乡巨变的根本原因是有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
情境创设法。在专题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中,通过主题辩论、成果分享、案例研讨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讲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后,创设“新时代青年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做些什么”情境,由学生畅想如何运用工业机器人专业所学,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推动智能制造、制造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议题式教学法。在专题三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设置“什么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三个问题,由新时代十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及应用场景广泛为切入口,阐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贯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过程的重要任务。
角色扮演法。在专题四聚天下英才,筑强国之基中,以“技能成才,强国有我”为主题,让学生扮演大国工匠成卫东、魏凤云、盖军衔等角色,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分享在校参加各类技能技术竞赛与入职央企的工作体会,引导学生理解高技能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不断增强技能本领,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实践调研法。在专题六脆弱复苏的世界经济中,对话企业导师。我们走访金龙客车公司,以现场实景式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和劳动精神,了解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前沿科技创新技术,凝聚协同育人力量,讲好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故事,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本教学打通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壁垒,强化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教育理念,有效引导学生综合历史、经济、社会、文化及政治层面进行思考和认知。通过沉浸式体验为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了专属的“大思政课堂”,通过思政+产教课程的有机结合,让高职学生听起来“解渴”、学起来“共鸣”、回味起来“余音绕梁”,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形势与政策课程经分析、设计和应用阶段,历时6 个月,共有4 名教师100 多名机器人专业学生参与,顺利完成了“形势与政策”+产教融合课程的开发,达到了机器人制造专业既定的思政课程教学目标。
一是持续强化“链接专业”,增强教学针对性;与专业课程进一步融合,有效融入智能制造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等内容,精选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案例等,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
二是持续深化实践教学,增强教学说服力;课内安排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辩论赛、课外带学生走进思政实践基地如金龙客车、集美新城等地。
三是持续培养全局思维,增强教学有效性。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全局思维锻炼,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阔自己的视野。
在今后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将不断更新不同专业领域内新的经典案例,为不同高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专属的思政课堂,既能彰显思政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又能引导学生认清专业技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励更多青年学子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坚定学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国家和民族富强、物质同精神提升的信念,增强对专业行业的认同感,确保高职院校输送的产业人才在思想和技能上同社会产业要求保持一致,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