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心 傅颖臻
摘要:我国乡村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还面临许多短板,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持续变差、农村生产方式落后、乡村绿色生态发展的保护机制不完善等方面。为此,文章基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乡村振兴建设必须着眼于农村生态环境,多渠道地转变农民思想意识、着力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型、健全完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坚持走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精准发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1-0092-04 中国图书分类号:TU982.29 文章标识码:A
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乡土记忆,是我国当前五亿余人的物质家园,更是稳定推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组成基石,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给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再三指出“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构成要素,和创新、协调、开放与共享四个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并相互作用,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现实基础。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当做到人和自然的和睦共生,用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2]。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3]。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符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共赢方式,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1 坚持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意义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得社会的发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命题,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城乡二元结构化矛盾仍然突显。
1.1 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缓解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矛盾
纵观我国的乡村建设,由于工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行进,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追求收入增长上,忽视了乡村生态环境问题,使得城乡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的城乡建设中存在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严峻等代表性的问题,急需向均衡式发展转型。绿色转型需要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发展以自然生态资源明智利用为要旨,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渠道与机制,实现现代化式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于乡村来说是差距但也是潛力,乡村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的产业发展模式,传统推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绿色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和发力点。
1.2 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满足农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需求,美丽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成为农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和生活向往。新时代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乡村振兴走绿色发展道路,让农民群体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着力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次,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新发展空间。乡村振兴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要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驱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重构为契机,改善生态环境,稳步实施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建立当代产业机制。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逐步改善并提升了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与生活品质,符合了农民群众的发展需求。最后,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满足了农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劳动生活是人类最基础的活动,也是生命永续的前提条件。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能舒适地生活,体验到生活的美好。此类生活的美好不但反映在达成衣、食、住、行等生存所需,同时还反映在温馨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上,达成家庭和谐与安居乐业的良好状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农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得以提升,在达成物质生活诉求的基础上,对精神富足与生活品质的诉求也日益强烈。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是现代农民对幸福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1.3 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推进了美丽中国建设
首先,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并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的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乡村是必然要求。然而在发展中,乡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开始不断涌现,这不但不利于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还限制了乡村的长期稳健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次,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切入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遵循人和自然共同发展的乡村绿色发展路径,是抛弃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从综合角度上促进乡村的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发拓展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再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建设应当实现“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4],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以生态优先的理念,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着重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下力气,让农民群众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和美。
2 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新发展阶段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提升,是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扎实的成效,乡村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今后的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不能小觑,若不能够及时妥善解决将会严重阻碍乡村振兴的步伐。
2.1 农民生态保护意识不足,乡村环境问题突出
一是农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相对淡薄。由于大部分乡村地处偏远,加上广大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对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理解得不够全面,寻求农业高产量高效益,保护环境的意识淡薄,绿色生态农业推广受到限制,新型农业发展缓慢。二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随着乡村文明的建设以及乡村环境的治理,农村会投放相应的垃圾桶,但是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农村地区污水、黑臭水体、垃圾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三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化肥、农药与地膜等化学物质的滥用与牲畜养殖垃圾、农作物秸秆等的处理不到位或不合理,所形成的氮、磷、有机质等化学成分,在降雨与地形的联合驱动下,通过土壤过量累积或进入受纳水体,逐渐使草原及湿地半退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四是部分地区资源可循环利用率不高。从区域看,东北地区农作物的秸秆在冬季低温腐熟不完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低,西北地区加厚农膜和生物降解膜的推广使用还不够。
2.2 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绿色生态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使得我国生态环境整治、保护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大部分已制定或修改的法律中绿色发展理念没有明显体现出来[5],缺乏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方面法律法规。二是乡村基层生态监管体系不完善。首先,乡村基層生态保护监督执法责权相对模糊,导致无法监管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现问题后无法明确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主体。其次环境监察对象庞杂。乡村地区的生产活动涉及土地、林业、农业、水利等多个行业,哪个主管部门负责哪个行业的环境监管,在处理具体环境监管问题时常常出现“九龙治水”、权责不清的现象。三是乡村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缓慢。在传统的农村经济模式中,经济发展多数是以高消耗资源、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为主,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代价来追求经济增收、创收。单一型的农业生产只靠种养殖业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没有充分利用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未能形成更高效、更现代化的农村绿色产业结构,不利于乡村绿色产业的建设。没有生态资源作为依托,产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没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生态保护也难以持久[6]。
2.3 生态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短缺
一是由于乡村地区发展起步较晚,对生态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相对较高,但乡村地区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不足。由于传统农业主导,乡村地区的农业人才更精通传统的农业技术,对于生态农业技术不熟悉和专业知识掌握相对较少。此外,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机构相对匮乏,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培育的基础和平台,导致生态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短缺。二是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吸引和留住生态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的条件和机制。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创新成果和科研机构也较少,缺乏吸引和留住优秀生态农业领域专业人才的环境和机制。专业人才更倾向于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导致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专业人才引进难问题。三是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领域缺乏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生态农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乡村地区的生态农业领域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缺乏专业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无法满足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 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解决乡村绿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将绿水青山作为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通过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完善乡村绿色发展保障机制等方法,打通“两山”的转化通道,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3.1 建立健全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健全绿色生态法律体系是达成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需要把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纳入法律规范中,明确乡村绿色发展的原则、目标和制度框架,特别是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法律进行完善,系统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方面法律法规。二是完善生态监管体系,明确监管对象。有序整合各个领域,将不同部门、层次的环境监管力量形成统一环境监管,对乡村地区的生活生产全过程监督和评价,预防环境风险;通过立法赋予环境执法部门以强制执行权, 完善环境执法与环境司法的衔接机制[7]。同时,针对违法破坏乡村绿色生态的行为,加大法律惩处力度,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进行追责。三是健全补偿机制,处理好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可以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为农民提供相应的生态补偿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村绿色产业发展。另外,可以推动建立生态产品溯源体系和绿色认证机制,为农民提供市场保障和经济回报,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3.2 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助力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8]。首先,构建统一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将污水、垃圾等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融为一体,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农村厕所改造提升等工作,改善村容风貌,建设美丽乡村。其次,消除农业面源污染重大源头是实现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依赖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地退化、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要关注农业生产全过程,加大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推广应用[9]。积极宣传推广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绿色循环农业生产模式,从而提升农田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10]。
3.3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农民群众是绿色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生态改善和民生福祉提高的受益者。一是应加大绿色生态理念的宣传与推广,扩大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参与,提高农民群众对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合力推动乡村绿色发展的局面[11]。二是拓宽农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倾听农民群众诉求,将农民群众的真实意愿融入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三是和科研院校合作,派技术人员下乡,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生态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鼓励农民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引导农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和生态破坏,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从而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四是可以利用经济利益补偿机制,对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成果予以认可,从而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积极性[12]。
3.4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推动乡村绿色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绿色生态的重要途径。在乡村地区,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与设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开展,提升农业生产的质效。另外,建设农村优势产业,多点发展与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协助农村经济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由此提高农民群众的收益。此外,还可以推动农村能源的清洁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乡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13]。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例如,应用精准农业技术,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农田管理和监测,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循环农业技术,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并实现循环利用。同时,应该鼓励农民使用生物降解材料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5 构建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人才体系
鄉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一是培育新型农业人才。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引导农民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推广绿色种植和养殖方式,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加强职业院校相关新型农业教育体系,打造科研培育实训基地,定向为乡村地区输送农业人才;另一方面开设“绿色生态大课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引进生态环境监测与规划人才。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效地管理和规划,例如,乡村规划师、生态环境监测员、环保工程师等专业人才,着重监测环境变化,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平衡,还能够为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创设良好的人才引进政策环境,最大限度为人才提供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保障;另一方面搭建人才产业创新平台,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在“绿色生态”领域的发展动能。三是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引导基层干部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学习扩展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知识,全面理解人与自然,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提升生态文明治理能力,全面推进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马克思指出,人类是自然存在物,依赖自然界赋予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是紧密相连的,应该加强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4]。我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大国,绿色生态发展对于现在及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坚持走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升乡村地区生态环境和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农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目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解决乡村绿色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将绿水青山作为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在建立健全乡村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方面下力气,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本刊综合新华社.习近平在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 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 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民安居乐业[J].农村工作通讯,2016,(09):5-6.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18-02-04].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车璟姝,刘芃.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绿色生态法治保障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0):27-33.
[6]蒋昌明,仰叶齐.协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共筑长三角生态屏障[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3,(09): 40-42.
[7]李嵩誉.生态优先理念下的环境法治体系完善[J].中州学刊,2017,(04): 62-65.
[8]董依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我国乡村绿色发展道路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3,(08):118-120.
[9]汪金英,麦心念.“乡村特色”赋能乡村生态振兴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08):1-7.
[10]程振东,龙飞.“双碳”背景下乡村振兴面临的新挑战与发展路径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23,(08):57-60.
[11]杨艳.新时代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5):32-35+48.
[12]师荣光,武文豪,汪常乐等.绿色发展视角下乡村生态环境规划的几点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3,40(05):989-996.
[13]舒心心,霍英玉.从习近平“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探寻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路径[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01):109-11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