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从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入手,结合灌南县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尝试性地提出本地发展绿色经济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绿色经济;灌南县;引擎;可行性路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1-008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4.5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 绿色经济的内涵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环境、资源为要素,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目的,科学开发利用资源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绿色经济以发展绿色新兴产业为导向,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促进技术创新,创造就业机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 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
2.1 发展绿色经济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要求
二十世纪末,随着传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消耗资源、能源产生的污染和人类生活需要清洁舒适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凸显;另一方面是,资源与能源总量锐减与各国争夺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加剧。在此情况下,发展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又能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绿色产业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方向[2]。
2.2 发展绿色经济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需要清醒地認识到,这种成绩的取得主要是靠拼资源、拼环境,长期下去无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已成为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2.3 发展绿色经济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3]。为加快解决这些“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延伸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4 发展绿色经济是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要想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把经济规模控制在环境可承受和资源可循环的界限之内,既要考虑当代的可开发利用,又要考虑后代的可持续利用[4]。绿色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区域经济要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发展绿色经济之路。
3 灌南县发展绿色经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绿色经济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选择,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5]。灌南县委、县政府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地行动起来,制定了《灌南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意见》《灌南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政策文件,提出了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生态理念,推动了灌南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3.1 灌南县发展绿色经济的有益尝试
3.1.1 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一是完善城市功能布局。2022年灌南县财政安排资金1 800万元,用于交通道路工程,安排资金522万元,用于盐河环境整治提升;安排资金953万元用于城市内涝治理。二是改善农村生活设施。2022年灌南县财政安排资金3 400万元,支持农村公路、航道船闸等项目管理养护,维护交通设施正常运行;安排资金500万元,用于城区、镇村公交车经营、高铁运营补贴,安排资金2 600余万元,用于农民进城入镇购房补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三是强化生态修复治理。2023年灌南县财政安排环保专项资金850万元,用于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等项目,为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提供资金支持;安排资金167万元用于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提升水土保持、净化空气、生物多样化保护能力;安排资金868万元用于大鱼岛片区生态提升工程,促进生态文旅资源整合。
3.1.2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绿色发展动能
一是发展绿色生态的品牌农业。大力培育食用菌、蔬菜、畜禽养殖和花卉苗木等绿色品牌农业。大力推进以“三带、两区、一园”为基本格局的花卉苗木建设,发展花卉苗木产业。二是发展低碳无污染的文化产业。以“二郎神文化遗迹公园”“大鱼岛湿地公园”为中心,打造集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美食健康为一体的灌南城市绿核、中央客厅;利用硕项湖湿地资源,打造集景观欣赏、文化娱乐、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公园;以汤沟“百年老窖”“两相和”以及名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等为文化亮点,打造汤沟古酒文化产业;立足灌南魔术文化,建设“魔术为主,歌舞、民俗表演为翼,杂技、小品、武术为辅”的多元化演出团体,加快魔术道具、魔术服装、魔术舞台音响、魔术大观园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灌南魔技文化集聚区。三是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统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主链突破、强企领航、百景应用”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引导帮扶,让更多企业“敢转”“会转”“主动转”,培育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家、“企业上云”试点示范企业15家、两化融合贯标升级企业3家,年内完成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60家。新建5G基站150个,实现5G网络全覆盖。积极招引数字服务商、软件企业在灌注册落地,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直播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壮大,打造稳定可持续的数字经济生态圈。
3.1.3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激发绿色发展活力
一是围绕“专精特新”目标,实施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招引培育计划,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科技中小型企业,使其成为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全县近两年新增入库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市级创新型企业10家以上。二是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校地合作桥梁作用,开展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建省市级研发机构3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70个以上;依托南北共建(太仓-灌南)高新技术产业园,打造优势产业的创新产业园区,打通从科技需要到科技创造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全产业链。稳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有效发明专利新增40件。三是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支撑,围绕基础研究突破和核心技术攻关,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增强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加大财政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使其成为科技创新投入主体,同时利用市场化手段,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有力资金支持。灌南县持续开展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放大“苏科贷”撬动效应,突出招引各类紧缺型实用型人才,统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增省“科技副总”12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4名。
3.2 灌南县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发展绿色经济,意味着传统观念的深刻变革,意味着要贯彻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一旦实施绿色发展,势必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形成诸多阻力。二是环境整治形势依然严峻。在畜禽养殖、食用菌、再生资源利用、皮革、船舶制造等行业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开发区、农业园区等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废水、废气问题;农田退水、池塘养殖尾水排放生态化治理滞后;县城区和农村黑臭水体点位较多等。三是大气污染管控仍需加强。工业废气污染、城区面源污染、VOCs污染以及扬尘污染等仍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2023年1-5月大气质保有所反弹。浴室生物质锅炉取缔难度大,露天焚烧问题突出,各类施工工地、码头堆场及裸土道路扬尘污染还存在。四是资金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灌南县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叠加效应。不论是产业基础性优化还是突破性创新都需要庞大资金的持续性投入,资金缺口仍然是制约灌南县绿色产业跑出“加速度”的重要因素。
4 灌南县发展绿色经济的可行性路径
4.1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借助本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产业,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首先,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建设清洁能源项目,如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场等。政府提供土地、税收和贷款等优惠政策,降低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成本。其次,加强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清洁能源的效率和可靠性。政府可以与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加强清洁能源的供应链建设,培育和发展相关产业,如太阳能电池板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等,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4.2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首先,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例如推广高效节能照明设备、智能电网等,以降低能源消耗。其次,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健全的废物分类和回收体系,促进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废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鼓励企业采用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例如采用再生材料、推广产品再制造等,以减少资源的开采和消耗。同时,加强对资源利用效率的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指标和标准,促进企业和居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3 鼓励绿色科技创新
首先,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企业投资绿色研发。其次,建立绿色产业园区,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支持,吸引绿色科技企业入驻并形成集聚效应。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研究和创新,提高绿色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此外,开展培训和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支持,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4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首先,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片、宣传栏、社区讲座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绿色生活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如建立垃圾分类收集系统、设立低碳出行奖励机制等,以鼓励和引导居民采取绿色行动。此外,还可以开展绿色生活示范项目,如建设绿色社区、推广绿色建筑等,让居民亲身体验绿色生活的好处。通过这些举措,逐步培养居民的绿色意识和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4.5 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
首先,增加环保部门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能力,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和法规,并加大对违法环境行为的打击力度。其次,加强对企业和居民的环境教育和宣传,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感,促使他们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此外,还可以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形成威慑效应。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和惩治环境污染行为,保护环境资源,为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4.6 多方合作促進产业发展
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革新,推动绿色经济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可以学习借鉴先进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和技术,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步伐。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绿色技术研发、创新项目,共享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成果。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绿色经济论坛、展览会等活动,展示绿色经济发展成果,拓宽国际合作渠道。通过多途径合作,可以提高自身在绿色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源和合作机会,还可以实现绿色经济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5 结束语
发展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必须顺应发展绿色经济大势,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和居民的积极参与,以及国际合作的支持,逐步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杨立生,熊健超.基于绿色经济发展视角的云南民族地区生态扶贫研究[J].生态经济,2020,36(09):215-222.
[3]人民网.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EB/OL].(2021-06-03)[2021-06-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603/c1001-321-20968.html?appid=834133.
[4]任相伟,孙丽文.绿色经济的内涵、演化逻辑及推进路径——基于经济—生态—社会复杂系统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02):88-93.
[5]徐佳,崔静波.低碳城市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20,(12):17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