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范式转型研究

2024-01-18 17:10张晓龙王瑞雪窦顼
村委主任 2023年11期
关键词:范式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张晓龙 王瑞雪 窦顼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宗旨就是共同富裕,而实现共同富裕,根本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都是我国走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抉择,共同富裕对乡村振兴导向以及其范式产生重要影响。文章指出共同富裕主要通过四个战略价值维度对乡村振兴实施有效影响,促成乡村振兴范式转型,进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振兴与发展,走向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乡村振兴;范式;转型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1-0071-03      中国图书分类号:U455.6       文章标识码:A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征程上,党的二十大将全面建没中国式现代化做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目标,其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这一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党的二十大同样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是党中央现阶段的重要发展目标[1]。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力助推剂,支持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机制路径,值得深入研究。

1   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范式转型

1.1   共同富裕的内涵诠释

内涵概念和价值维度研究是推进和实现共同富裕研究的基础理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可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是我国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应多层次理解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如何实现共同富裕以及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是循序渐进的;共同富裕要有明确的维度;共同富裕要有切实的意义。

1.2   共同富裕的价值维度

由共同富裕的内涵诠释可以发现其价值维度包括战略目标、参与主体、战略过程和战略举措四部分内容。共同富裕各阶段的目标明确:共同富裕在2035年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在本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落实。政府、市场、社会、农村都是共同富裕的参与主体,只有经过多主体共同交互协调,才能实现共创、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保持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穩定[3]。

1.3   共同富裕到乡村振兴范式转型的传导框架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范式转型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而共同富裕目标与乡村振兴范式转型融合过程需要进行理论探究。波特的“环境-战略-行为”传导框架[4]可以很好地解释从共同富裕到乡村振兴范式转型的传导过程:通过“环境-战略-行为”框架的传导,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范式在转型后不仅聚焦经济逻辑主导的普通创新,更成为社会意义、环境导向和国家强盛为引领的综合创新范式,当然也会给参与者带来更多的社会责任。

2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范式转型

2.1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创新范式的逻辑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可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尤为关键。但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亟需创新理论进行借鉴,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即创新产生于内部动力,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可以从熊彼特创新理论中获得借鉴与启示[5]。创新需要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采用新方法、开拓新市场、开发新材料和实现新组织等内容,将技术革新引入经济组织并促进经济组织形成新的经济能力。由此可知,乡村振兴转型的逻辑起点是追求经济效益,为实现组织在生产要素、模式方法和技术条件方面的发展而进行创新,熊彼得创新理论解释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原因,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范式转型的选择

2.2.1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应创造出新的创新范式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不能只是单一或者标杆乡村的成功,乡村振兴应创造出新的创新范式,乡村振兴主体应具备新的创新视野、增加新的创新主体范畴、扩大新的创新价值分配范围。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农民享有发展的权利,以政府和政策为主导的乡村振兴需要逐步转向以农民自身为中心的创新范式,让每一位农民成为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说,乡村振兴的价值导向和归宿必须是全体农民的发展,而非部分先富群体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要求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由经济效益发展本位逐步过渡到综合价值和共享价值为主的创新占率。在新范式下的创新过程中,对于经济资源的配置必须与社会资源配置相结合,从而推动整个乡村振兴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价值实现最优化。

2.2.2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各主体的全员参与和共同奋斗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各主体的全员参与和共同奋斗,才能达到人人享有,这就要求乡村振兴范式由单一个体驱动创新迈向乡村主体全员创新。在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全员主体创新可以促使乡村振兴创新范式的升级,同时,也能丰富乡村振兴创新活动的来源,弥补政府主导创新带来的单一性,降低创新产出的边际递减效应,最大限度发挥出乡村振兴全员创新带来的创新活力,实现“万众创新”。通过丰富乡村振兴参与主体的逻辑转变,乡村振兴范式创新实现创新成果全体参与人员共享,在生产发展和财富增加的基础上,乡村振兴全体参与主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全面满足。

2.2.3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范式更关注社会影响

不同于强调单一的经济价值,伴随着市场逻辑向混合逻辑的转变,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范式将更关注社会影响,其对伦理道德、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价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超过经济目标本身。从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来看,纯粹的市场逻辑和单一的经济目标从来不是最终目的。基于此,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将社会价值、环境保护融入到创新范式当中。例如,融入社会导向和环境导向、助力环境友好和节能的绿色创新范式。肖红军等人(2019)[6]提出,通过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主体对劳动成果的分配,乡村振兴创新范式可以驱动和引领高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为全面推进我国新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并通过参与多次财富分配而不断缩小社会财富差距,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生共益。

2.2.4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要从竞合逻辑导向转向价值共创逻辑主导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中,乡村振兴需要从竞合逻辑导向转向价值共创逻辑主导,这样不同的乡村之间就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进而形成融通创新生态。先富与后富乡村在创新过程中具备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先富的乡村一般来说具有先发优势的资源体系,但面对不断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言,持续的创新效率和活力是维系发展的关键,而后富乡村具备小而灵敏的特点和优势。陈劲等人(2020)[7]指出,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先富和后富乡村的协同创新和融通组合带来乡村振兴范式的转变,必然服务于更好的社会价值,带来更有效的资源融合和协同共享,进而完成跨组织合作创新模式的迭代。在共同富裕目标下,竞合发展到价值共创、单一发展到融通创新体现出乡村振兴主体的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总的来说,共同富裕特征是共建共享,乡村振兴需要全员参与的范式创新,是市场逻辑向混合逻辑的转变,是竞合发展到价值共享的升级。

3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范式转型的关键支撑

3.1   乡村振兴创新精神和文化内涵会让乡村振兴范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的主体形成乡村振兴创新文化,乡村振兴才会真正带来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创新精神和文化内涵会让当前的乡村振兴范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乡村振兴由单纯的经济振兴转变为复杂的社会振兴,乡村振兴的社会意义将大于经济意义,并且回归到社会价值本位中。更多的资源参与到具有公共社会属性的产品开发与乡村的创新创业范式中,必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创新驱动的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总体来说,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范式创新首先要依靠乡村振兴创新文化这一关键要素的建立,这也是共同富裕目标对乡村振兴共享价值创造提出的本质要求。

3.2   乡村组织治理是乡村振兴范式创新的另一关键支撑要素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组织治理是乡村振兴范式创新的另一关键支撑要素。林泉等人(2010)[8]指出乡村组织是共同富裕目标达成和实现的重要保障,乡村组织治理的使命描述了乡村在一定时期内正在完成的重要目标。共同富裕背景下的乡村组织治理需要发挥村级组织的主体性治理职能,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等长期稳定存在的村级组织,还要积极发挥各自职能范围内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明确这些组织的治理事权,这样才能形成既有效率又有效果的协同治理路径。通过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的党政引领作用、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社的载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经济使命,并向综合价值使命的升级转变。

3.3   政策与制度体系是支撑乡村振兴创新能力的激励导向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政策与制度体系是支撑乡村振兴创新能力的激励导向,是影响乡村振兴主体行为的重要原因,政策和制度体系的内容质量和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共同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制度支撑应该由激励导向迈向创新共享的普惠导向,这种普惠导向的政策应具备组合型政策特征,针对目标也应从扶持计划转为推动创新资助等多种类型。共同富裕目标下普惠型乡村振兴政策与制度体系应培育并不断优化乡村的创新能力,打造乡村发展的创新资源共享、社会价值共创,避免激励导向下的选择性发展和集中性竞争带来政策效果的偏离,避免造成政策的激励失败。

4   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振兴创新范式的路径建议

一是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范式创新需要构建范式创新平台和范式创新的社会环境。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需要突破经济利益至上的框架,要强调经济价值基础上的社会情怀和人文精神,也要认识到乡村振兴中共享、共生和共益综合价值的重要性,更要宣传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二是要重视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治理人才培养和建设以及乡村治理方式转型。要高度重视基层干部的能力,要通过对镇、乡、村各级涉农干部的能力培训提升乡村治理队伍素质,发挥乡村治理中村党组织书记、联村干部、驻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的主体作用。还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升农民素养,稳固乡村治理中高素养农民的客体作用。三是在政府层面应积极推动社会政策的结构转型,建立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创新政策和制度体系。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在乡村振兴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各地方嵌套制定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匹配的省、市、县级乡村振兴创新政策框架,进一步明确部门权责、保障政策通行、降低政策区域差异、提升政策振兴效果,确保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创新范式得以转型和重构。

5   结束语

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承担着全局性历史任务和重要组成部分的核心角色。对于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转型研究要关注范式创新,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文章从共同富裕目标的价值维度分析入手,系统地分析了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范式创新及转型的核心支撑点和达成路径。在理论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振兴范式转型的内在逻辑;在实践层面上,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参考,丰富了共同富裕背景下的鄉村振兴范式转型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共产党员,2021(21):5-7.

[3]人民论坛网.经济大家谈 | 深入理解共同富裕的多层内涵[EB/OL].(2022-02-10)[2022-02-10].http://www.rmlt.com.cn/2022/0210/639549.shtml.

[4]王翔宇,孔维昊,张岩峰,等.基于波特五力模型的河北省梨产业竞争优势及战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22,26(06):39-42.

[5]金杭滨.熊彼特创新理论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启示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23.

[6]肖红军,阳镇.平台型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理论分野与研究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1):57-68.

[7]陈劲,阳银娟,刘畅.融通创新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J].创新科技,2020,20(02):1-9.

[8]林泉,邓朝晖,朱彩荣.国有与民营企业使命陈述的对比研究[J].管理世界,2010(9):116-122.

猜你喜欢
范式共同富裕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