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璀翠 蒋佳琪
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当中,需要更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以内源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如东县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着力打造一批可观可感的乡村振兴样板,取得新成效。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如东县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群”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剖析如东县乡村振兴的内源式发展路径,以期能够为更广范围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样板群;内源式;发展路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11-0020-04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1],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因此,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激活更多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以内源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县提供强劲动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群”,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高水平全面小康“成色”更足的重要举措。自2021年起,如东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规划发展村庄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先进村培育工作,打造特色乡村振兴“样板群”。在综合评分基础上,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外农近海村、洋口镇洋口村、掘港街道虹桥村、曹埠镇上漫社区、新店镇祝套村、双甸镇高前村、栟茶镇茗海社区等跻身南通第一批市级培育名单,并成功创建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呈现出产业更兴旺、环境更清洁、乡风更文明、治理更有效、农民更富有等特点,初步摸索出适合如东县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2]。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如东县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群”取得的显著成效,进一步剖析如东县乡村振兴的内源式发展路径,以期能够为更广范围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参考。
1 如东县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群”特色做法
1.1 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一是创新农业组织模式。示范村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例如,长沙镇滨海村充分发挥滩涂资源,积极推进农业渔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植滨海滩涂养殖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扶持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16家养殖农场,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引领、家庭农场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创新组织运营模式。掘港街道虹桥村以虹桥生态果蔬采摘园、桃园居特色水果采摘园、菜丰堂水耕蔬菜园为核心,整合绿色果蔬种植与加工等资源,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培育农家乐等,并与绿色果蔬种植、农事体验、加工、餐饮业结合,打造精品果蔬全产业链,形成“四季有花看、四季有果采、四季有人来”具有虹桥村特色的“精品果蔬”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三是探索产村融合发展模式。如东县示范村注重把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保护利用好,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宜居,在村头田间建立起美丽乡村大景区。例如,栟茶镇茗海社区历史底蕴深厚,建筑歷史肌理清晰,依托民俗文化、建筑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栟村”土地全流转,统筹发展花卉种植、果蔬采摘、共享田园等乡村旅游经济,创新“党建+旅游+民宿”模式,探索“公司化运作+单体承包+股民”的发展模式,积极打造“栟茶古镇”,努力实现“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融合”。
1.2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关键,促进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加快农村厕改工作。农村厕所革命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文化和生态振兴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如东县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厕改工作,将“厕所革命”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结合。例如,长沙镇滨海村为落实“厕所革命”,对所有村户厕所情况进行了摸底,力争将村内现有所有旱厕改为水冲式厕所,不漏掉一户。滨海村每年还从村集体收入中支出一部分用于农村厕所改造长效维护管理,确保农村户厕配套设施及运营管理良性运行。
二是大力推动河道整治。开展河道整治是示范村推进生态宜居的重要举措之一,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乡村振兴最亮丽的底色。例如,外农近海村一方面加强源头控制,建起尾水、污水管网,实行截污纳管、集中收集,解决多年来的直排问题;另一方面,实施南美白对虾尾水处置中心、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工程,清除、疏浚河床底泥,减轻河道内源污染,利用旧楼板对河坡进行硬质化处理,在沿河两岸栽种了榉树、垂柳等花木,重建生态景观。
三是全面开展垃圾分类。长沙镇滨海村配备分类垃圾桶70组,360个,对198户进行分组,利用组长带户的方式进行分类指导,做到人人懂、人人会。洋口村投入20万元,购置干湿分类配套垃圾桶1 000个分发到各户头,实行干湿分类投放;投资280万元建成洋口有机易腐垃圾处置中心,将农户餐余垃圾、其他有机易腐垃圾,由保洁员专人定时定点到户收集,统一清运到处置中心,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垃圾处理减量率达到98%。
1.3 以促进乡风文明为保障,夯实乡村振兴软件基础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精神保障,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软件基础。新店镇祝套村、曹埠镇上漫社区不断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在乡风文明上取得明显成效。同时,祝套村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推动知行合一,建设党建文化中心——知行馆、村史馆。此外,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有效遏制婚丧喜庆大操大办之风,祝套村新建一座占地面积600m2村级易俗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要推动硬件设备,也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曹埠镇上漫社区是如东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为传承红色基因,突出党建示范引领作用,社区联手企业投资建设如东第一党支部纪念馆,成为上漫社区党员群众开展活动的重要场所,也为全县开展红色教育提供重要载体。
1.4 以提升治理效能为基础,推动“三治”融合发展
一是提升自治。新店镇祝套村加强村务公开,以开展民主管理、村级财务公开活动为突破口,狠抓民主管理,使村民们参与村务管理,对村务活动享有知情权、参与权,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祝套村成立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并设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在此基础上,为增强村民参与意识,还建立了由村民选出的5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民主理财小组,全程参与村级财务管理和民主决策,进一步体现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村民自治原则。
二是强化法治。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双甸镇高前村结合自身实际与特色,通过强化“普法+服务”、探索“网格+调解”、培育“平台+明白人”、融合“法治+德治”的工作路径,助力村居的“援法议事”工作。“援法议事”工作室为群众聚会“一事一议”、集体讨论村务、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以及平时闲聊交心提供场所,通过民意征集、协商议事、自治行动等工作法,聊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着力打造共治、共建、共享村居。
三是加强德治。洋口镇洋口村修订村民村约,全面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并向全镇进行推广。开展道德讲堂,邀请本村的道德模范、优秀党员、文明户、百姓名嘴等,到讲堂轮流为干群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双甸镇高前村的家风家训路、民主法治路、环境示范路、党建引领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村党支部依托乡风评议会、道德评判团,设立“道德点评台”“红黑榜”“曝光栏”,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家家户户立家规、传家训、美家风,“日行一善、小善大德”成为德治新风尚。
1.5 以实现生活富裕为根本,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一是股改分红。长沙镇滨海村率先发展股改分红,村集体设立滨海滩涂养殖有限公司,在册股民1 100人,人均年分红10 500元,村营收入超300万元。近海村采取全民入股的形式,成立全民股份制滩涂公司,620多名村民以户为单位年底分红,2019年户均分红6 000元。洋口镇洋口村在完成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实现土地流转全覆盖,引导村民发展海产品养殖、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建成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
二是筑巢引凤。曹埠镇上漫社区搭建平台,吸引家乡人建家乡,通过加强产业建设,辐射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例如,家乡在外能人吴建生创办“南通商宇耕植园”,打造山水道路、园林景观、水上娱乐、精品绿化、特色门楼等项目,成为休闲、观光、健身一体化景点,并免费对上漫居民开放;在外能人全国创业教父季琦兴办新天地观光农业、民宿民居、休闲采摘旅游等多个三产服务业落户,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增强农业农村活力,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三是保障民生。曹埠镇上漫社区为解决村民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在全县率先建立村级医疗互助组织即“福村宝”医疗互助平台,募捐社区乡贤企业家资金49万元,社区居民自筹资金近15万元,县镇社区配套补助资金38万元,项目筹资总量超过100万元,已覆盖受益居民达3 000人。这一举措大大减轻了因患病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
2 如东县打造乡村振兴“样本群”的内源式发展路径
2.1 推动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
推动优势产业在地化发展是如东县实现乡村振兴最为重要的一条内源式发展路径。如东县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推动产业优质发展。在实现内源式发展时,充分发展地方的特色产业和项目,激发本地的发展潜力。同时,内外部资源紧密联系,共同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激活资源要素、三产融合发展、产村协调融合、园区带动发展等发展模式。例如,滨海村充分盘活滩涂资源,并利用“海上迪尼斯”提升自身知名度,海产品销往福建、浙江等地,加强了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为更好地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滨海村还开发了文蛤深加工、修船作坊、海边手工艺品制作、垂钓中心等项目,有效推动了产品销售和产品形式创新。通过将农业、渔业与旅游的有效衔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这种内源式发展路径有力推动了农业功能形态和产出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效双赢。
2.2 培育农民主体性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3]。由此可知,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东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时充分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例如,通过股改分红等方式,让全体村民参与股份,激发干事热情;通过举办村庄集体活动等方式搭建平台,打造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舞台[4];通过开展道德讲堂,邀请本村的道德模范、优秀党员、文明户、百姓名嘴等,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村民能力的提升和主体意识的培育也将反过来助推农村产业发展。
2.3 提高村社组织化程度
加强农民主体性意识培育后,将主体性意识较强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村社组织化水平。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动力源于基层组织的设立,將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其成为民主治理的主体,从而调动其参与村社事务处理的积极性[5]。如东县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都坚持党建引领、党建融合,以强有力的党建加强乡村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同时,深化落实“三治融合”的制度化建设,形成包括产业、组织和治理在内的三种相应的制度[5],以助推村社组织化,实现村庄内源式发展制度的形成。村社组织化实现后也将进一步推动村民主体性意识的提升。
3 结论与启示
3.1 强调农民主体
乡村振兴战略从顶层设计上要求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那么政策就应该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导向。因此,强调农民是乡村振兴中的行动主体和价值主体十分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不至于跑偏轨道,才能赢得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如果不是站在农民的立场,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就很低,相应的工作就难以实施,即使强行推动也会事倍功半。因此,如东县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群”的过程中,要抓住乡村内源式发展的本质和重要性,强调以“人”为核心,将发展的选择权交给本村、发展的过程由本村村民参与、发展的受益最大限度地保留在本村,进而实现以依靠发挥自身资源为主的自我发展道路。
3.2 注重获益分配
培育村民主体性意识,助推村社组织化,可以最大程度实现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村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是非常重要的。各村应该结合自身地方禀赋优势,构建公平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合作社、股改分红等形式让乡村发展的红利惠及全体村民,进而推动村民参与到乡村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乡村发展贡献更为有效的内源式发展动力,进一步化解多元矛盾冲突。
3.3 把握存量资源
外源式发展很大程度上会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极易毁坏乡土味。而乡村振兴的内源式发展则是充分挖掘乡村独特资源,发挥地理资源优势,就地利用原生态,最大限度地保留地方文脉和民风特色,促使乡村产业健康、长远发展。以传统种植业为主,探索经营方式创新、产业链延伸等途径,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在开发乡村旅游体验活动时,要最大化发挥农田、果园、家禽、农具等乡土资源的价值和作用,配套现代休闲理念[6],以“乡味”为氛围基底,形成极具乡土性的乡村体验产品,提升游客的度假情致,最大程度地盘活乡村存量资源。
3.4 保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
如东县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群”的过程中,要更重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农耕文化、乡约民俗等,发现、挖掘、培育一批乡村文化能人,注重把握鲜明的地域特色,将各个村的风俗习惯和审美习惯渗透到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景观、人文景观。乡土文化镶嵌在乡村居民之间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对于约束村民行为、重塑乡村秩序以及提高乡村德治水平是非常有效的,从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7]。
4 结束语
通过深入分析如东县8个示范村的主要成效和具体做法,总结发现如东县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群”过程中,探索出一条“推动-培育-提高”的内源式发展路径,下一步,需在强调农民主体、注重获益分配、把握存量资源、保护乡土文化的独特性上着力,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如东新媒体.【乡村振兴o富民惠民】项目串联打造如东乡村振兴样板[EB/OL].(2023-03-21)[2023-03-21].http://www.rdxmt.com/pc/news/20230321/22905899.html.
[3]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2-02-22)[2022-02-22].https://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4]叶林,雷俊华.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振兴村”试点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22(01):87-101+157-158.
[5]徐虹,张行发.乡村旅游社区新内源性发展:内在逻辑、多重困境與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探讨,2022(01):114-123.
[6]赵皇根.论湖南省平江县淡江村度假乡居模式构建——如何实现从 “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的华丽转身[J].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2017(07):75-77.
[7]刘宝东.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0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