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楠
(哈尔滨师范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语言景观研究是社会语言学的分支领域, 强调以真实的社会语言现象为研究重心, 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样本分析。 “语言景观”这一概念最早是由Landry 和Bourhis 提出的,他们认为,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是由公共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建筑物公共标牌上的语言组成的[1]。 语言景观就是指“公共空间内以标牌等为载体的可见性书面语言”。 目前,国内语言景观的研究聚焦于中国城市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的语言景观,如乡村振兴中的语言生态问题[2],迎合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的 “再历史化”研究[3],以及针对国内旅游现状和国家政策研究完善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的可行性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态势活跃,如何有效促进历史文化与旅游服务协同发展逐渐受到各方重视。 推动文旅融合离不开语言服务战略规划。 语言是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明确语言在文旅服务中的战略定位,是语言服务战略规划的关键一步。
本文以哈尔滨市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上的官方语言景观标识为研究对象, 从语言服务视角出发, 分析中央大街官方的历史文化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 对中央大街语言景观的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哈尔滨市文旅发展新态势。
本研究采用穷尽式拍摄的方式, 共采集照片样本1 359 例, 从中筛选出本研究所需的样本61 例。这些样本包括,自上而下的官方历史文化标牌、个别非明确标注为官方设立的但具有鲜明历史文化特色的旧址标牌和重要纪念人物标牌。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官方历史建筑语言景观。 首先,采用田野调查方法,对官方的历史建筑语言景观样本进行收集和记录。然后, 依据调查结果对样本中的标识情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归纳出官方历史建筑语言景观的标牌类别, 以求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中央大街历史建筑语言景观。 调查过程中,还利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调查中央大街以“微信扫一扫”为载体的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的受关注程度。
1.1.1 标牌类型和标识信息
哈尔滨市1994 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中央大街于2009 年成为首届被认定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12 年中央大街被评为 “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
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是一个开放式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全街区现有欧式、仿欧式建筑75 栋,各类保护建筑36 栋,其中位于主街的有17 栋。这里汇集了欧洲15—16 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 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 世纪的折中主义风格和19 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涵盖了西方百年建筑艺术的精华[4]。
本调查选取的公共空间范围是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该区以中央大街主街为主轴,南起经纬街——西十六道街, 北至江畔路——防洪纪念塔,西起通江街,东至尚志大街,共计19.60 公顷,共涉及历史建筑或特色风貌建筑57 栋,收集研究所需的官方历史文化语言景观61 例,这些语言景观附着于历史建筑的墙体上, 为来往游客展示老建筑的文化背景。
中央大街官方语言景观类型包括: 历史建筑标牌、保护建筑标牌、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标牌、哈尔滨市文物保护单位标牌、 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牌及“红色文化”标牌等。 其中还涉及4 例未明确标注为官方设立的标牌, 但由于此类标牌在标牌设计风格上与明确标注为官方设立的标牌一致, 且都反映了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同样纳入到研究样本中。标牌类型的调查情况详见表1,部分标牌展示如图1所示。
图1 部分官方历史建筑语言景观图
表1 标牌类型统计
本研究所选取的语言景观中有20 例涉及犹太人经商及活动的场所,占比40%。 通过语言景观所反映的现实情况来看,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曾经有大量犹太人居住和活动的痕迹,旅游区设计此类语言景观可以展现哈尔滨近代历史多元融合的复杂局面。
1.1.2 标牌标识信息调查结果
本调查采取Backhaus 使用的方法,将每个具有独立边框的标牌计为一个统计单元[5]。针对本研究分析样本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论文的调查范式将每份样本在表格中进行5 个方面的信息标注,分别是:标识性质(单语/双语/多语)、语种类型、优先语码、翻译情况(完全翻译/部分翻译/互相补充)、设立主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详见表2。
表2 标牌标识信息统计表
样本标牌涉及单语、 双语、 多语三种情况的标识,其中单语标识占77%,主要为汉语标识。 双语标识为汉语和英语标识, 语言景观中的主要语码一般为本土通用语言, 英语在多数情况下保持第一外语的地位,作为国际通用语具备信息传递的功能。英语标识的翻译情况为完全翻译, 不存在部分翻译及互相补充的情况。
根据Reh.M 提出的多语信息类型[6],可进一步厘清多语语码的信息情况。 哈尔滨中央大街官方历史建筑语言景观的多语信息类型可分为复制式和重叠式,复制式指两种语码提供均等的信息量,重叠式指两种语言提供的信息既有重叠又有不同。 多语标牌中仅有一例为重叠式, 标牌中中英语码反映的建筑年代信息不同,汉语文字信息为“建筑年代不详”而英译时将建筑时间确定为“20 世纪初期”(见图2),其他信息均有重叠。
图2 历史建筑标牌
哈尔滨中央大街多语标识中基本为三语标识,其中除汉语和英语外, 犹太语作为第三种语言出现在个别非明确标注为官方标牌的语言景观上, 研究样本中大多由汉语作为主要语码,在“纪念亚伯拉罕·考夫曼、特迪·考夫曼”标牌中犹太语是优先语码,占据标牌的由上至下的上方位,居于主位,其符号价值高于信息价值[7]。 这说明语言符号本身具有象征性,犹太语作为特殊语码能够突出特殊建筑或特殊人物的身份定位及社会属性。
“官方标牌”又称“自上而下的标牌”,大多由省市政府等官方设立。 中央大街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具有历时特征,2010 年以前哈尔滨官方仅设立保护建筑标牌,2010 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下发公告将保护建筑更名为历史建筑,保护建筑标牌、历史建筑标牌、 不可移动文物标牌同时悬挂于历史建筑的墙体之上,代表着官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同的政策支持下对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所做的努力。
官方设立的标牌在设计风格上保持一致, 大多黑底白字,或采用中文标识,或采用中英双语标识,且无其他纹饰进行装点,具有范式化的特点,部分历史建筑标牌上存在纹饰的设计, 这些纹饰体现了欧式建筑美学,符合建筑本体的设计风格特点,这是依据中央大街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语境化置放的体现。 如原巴拉斯电影院旧址所设立的保护建筑标牌上采用了特殊的建筑纹饰, 迎合了建筑本体的风格,此建筑为俄国合伙人创建,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见图 3)。
图3 保护建筑标牌(原巴拉斯电影院旧址)
中央大街官方历史建筑标牌附近或标牌下端多设置“微信扫一扫,听老街故事”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获取中央大街历史建筑的相关历史信息, 其中内容包括文字版解读, 人声语音解读和相应的图片视频,为了了解该语言景观的受关注度,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等方法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采取此类方式了解历史文化的人为极少数。 大多数游客很难关注到以标识形式出现的静态的“微信扫一扫”,且相较于中央大街琳琅满目的打卡景观、 别具一格的小提琴演奏和网络主播形式各异的直播表演等旅游业态, 中央大街的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微信扫一扫”很难成功吸引到游客的关注,因而很难成为文旅融合的优势业态。
“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多模态就其性质而言是人类感知通道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主要包括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音乐、VR、AR等模态。 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指的是以文本模态为基础,将多个符号系统的意义资源进行整合,使复杂深邃的历史文化更易识读, 使个性浓厚的地方属性更易感知,让理性的、动态的、多元的、包容的人文现代性在旅游区得到彰显。
中央大街历史建筑语言景观从形式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标牌,包括“建筑标牌”和“微信扫一扫”标牌。建筑标牌用于标识该建筑的建筑风格、建造年代、建造单位等,如图4 所示,标牌的语言景观呈现静态性特征。 另一类是游客扫描二维码之后在手机界面上呈现的语言景观,即中央大街历史建筑导览,其中包含各个建筑的文字版背景资料、 配合文字的人声音频、老建筑的视频及老建筑的历史图像等,通过多种模态再现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如图5 所示,导览中的内容呈现多模态特征。
图4 静态性特征语言景观
图5 多模态特征语言景观
扫描二维码后由图像、音频、视频等共同构建的多模态语言景观虽能够为标牌中简化版的文字信息提供补充说明, 但多模态语言景观中的信息须借助扫码才能获取。 事实上采取扫码方式了解建筑信息的人极少,该功能的价值不能充分实现。所以综合来看, 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历史建筑虽然设计了多模态语言景观,但总体上仍呈现出静态性。
语言景观的功能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 即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显性功能表现为信息功能,隐性功能即象征功能,其中可包含文化、美学、教育、社群互动等多个方面。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在显性功能的推动下, 语言景观往往兼具工具价值和文化价值。 哈尔滨中央大街官方历史建筑语言景观兼具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
语言景观用于传递语言信息是其最为直观的功能, 哈尔滨中央大街官方的历史建筑语言景观通过言简意赅的书面文字标识向旅游群体传递了历史建筑最核心的概况信息,其中包括:建筑名称、建筑类别、建筑简介及设立的机构等,具有工具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语言景观的象征功能强调由表层语码反映出的历史文化, 哈尔滨中央大街官方历史建筑标牌蕴含着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 其中包含中西合璧的多元建筑文化、哈尔滨市红色历史文化、地域文化, 又映射出特殊历史背景下多民族社群的良性互动。
建筑标牌, 一方面象征着官方对历史建筑的重视及保护,另一方面映射出哈尔滨建筑的美学价值,彰显了哈尔滨风格鲜明的建筑文化。
中央大街的新政协筹备活动旧址标牌及革命遗址标牌象征着哈尔滨的红色文化。 马迭尔宾馆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在老建筑的墙体之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牌、“新政协筹备活动旧址”标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标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牌、“龙江老字号”标牌,以及“中华老字号”标牌并置,这些标牌象征着马迭尔宾馆的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多方面地再现了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 除建筑艺术上具有美学价值,还体现在它红色文化价值上,马迭尔宾馆见证了新政协活动的筹备, 见证了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及名人事迹, 是具有红色文化象征意义的历史建筑(见图6)。
图6 马迭尔宾馆墙体上的标牌
通过调查,并结合中央大街官方的历史建筑语言景观的文旅融合现状,发现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中央大街在构建多模态语言景观时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表现为游客从语言景观标牌上的文字标识中难以获取足够的信息量。 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此类标牌的设立需要受到相关政策规定的限制, 这些标牌的形式大都比较范式化; 另一方面, 作为哈尔滨重点旅游区域的中央大街能够利用的公共空间资源较为紧张, 公共空间受限等因素也会影响标牌平面上所展示的语言文字的篇幅, 造成传递信息量不足的问题。
“微信扫一扫”的设置,虽丰富了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语言景观的表现形式, 但此种方式也存在缺陷和不足,除形式的规范性问题外,视频制作也略显粗陋,多为图片的连续放映。
以上问题导致中央大街官方历史建筑语言景观的文化传播功能、 地方性构建功能及传达现代性功能不够显著。
张景霓、王佳赫提出了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的“三特性、三功能、三策略”,即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应呈现出互补性、增殖性、交互性的特点,由此发挥着文化传播功能、地方性建构和现代性表达功能,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8]。结合哈尔滨历史文化街区中央大街官方历史文化语言景观的现状,提出进一步强化中央大街官方历史建筑语言景观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语言景观建设中科技和语言的融合,创新语言景观的模态呈现方式和展示工具, 使语言景观实现线下的数据化、智能化升级。中央大街可更新多模态语言景观的呈现方式,将“微信扫一扫”换为可视化电子展示台,利用触摸屏一体机,着力打造“讲老街故事”的电子触屏展示台,调动游客的视觉感官,吸引游客主动获取历史文化信息。
第二,优化语言景观的地方性建构。旅游语言景观的构建要考虑地域文化及地方特色。 构建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历史建筑语言景观,一方面,可着眼于中央大街的异域文化,不仅要将英语、俄语等多语融入语言景观的构建中, 还要联合专业人士结合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化背景,规范多语之间的互译情况。另一方面,可将地域方言融入语言景观的构建中,东北方言极具感染力、亲和力的特点,官方应将构建旅游语言景观的过程视为言说者构建互动话语的过程。 语言景观话语风格的平民化可增强语言景观传递信息时的互动性,起到良性沟通的作用。官方构建历史街区语言景观既需合理把关语言符号的使用, 还可加大引导力度,听取社会各界的合理意见,为社会语言的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构建语言景观。
第三, 在标牌的设计上更充分地表现语境化置放。 哈尔滨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融汇了多种不同风格的建筑, 每一种风格的建筑上都有属于该类建筑风格的建筑构件。如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在形式方面,它的符号语言表现在木雕刻形态上。再如“中华巴洛克”建筑装饰,在形式方面,它的符号语言表现在附加在建筑构件上的民间艺术形态[9]。将这类艺术符号融入标牌的设计中可以更充分地表现历史建筑标牌语境化置放的特点。艺术符号、语言符号自身都具有各自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 在建筑标牌上, 艺术符号与语言符号又产生了另一层面上的对应关系,即语言符号传递该建筑的建筑风格信息,艺术符号指示该建筑的建筑风格特点。 语言符号明示该艺术符号的艺术风格, 艺术符号象征该语言符号所指的艺术特点。 这样有利于游客在识别该建筑语言符号所传递的建筑艺术风格信息的同时, 准确了解相应建筑艺术风格的艺术特点。
第四,语言景观构建者应加强国际化视野,打造“全球化”的历史建筑语言景观。调查结果显示,中央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官方历史建筑语言景观中77%的标牌是汉语单语标牌,且多模态语言景观,即微信扫一扫中的语言均为汉语。但通过比对双语标牌中的英汉互译现象发现,英汉标识传递的信息内容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说明哈尔滨中央大街现存的历史建筑语言景观在构建之初考虑到了外籍游客的文旅体验,具备一定的国际化视野。 张媛媛认为,语言景观因受众不同,其分类标准具有“内外不同”的性质[10]。中央大街集文化、旅游、商业为一体具备对外的开放性, 因此构建中央大街的语言景观不仅要针对该区域内的汉语使用人群, 也应关注该区域外包括外籍游客在内的其他人群。构建开放的语言景观,应打开视野,除标牌设计上应加强对国际通用语的重视,在构建多模态旅游语言景观时也应重视国际通用语在语言服务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 语言景观的设立者应明确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明确旅游服务、语言景观、多模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文化、旅游服务是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语言景观的核心目标,如何做好服务、更新服务是构建地方旅游语言景观的关键。 多模态是语言景观的表现形式,“多模态”具有多元化、动态化、现代化特征, 这些特征是打造优质旅游语言景观的着眼点, 其中动态化是多模态语言景观鲜活起来的关键。利用多模态形式构建语言景观,在现实公共空间中调动各种模态的优势,即更新服务、做好服务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社会调研,根据社会实际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