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4-01-18 07:55陶蕾韬牟贞牙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碳中国式现代化

陶蕾韬 牟贞牙

(1.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100044;2.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1120)

一、问题的提出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无论现代化发展到哪一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主题,生态环境永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双碳”目标是中国政府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两个碳减排奋斗目标,是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劲回应,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探索的一个实际可行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五个方面的阐释:(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这五个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涵盖全面,清晰明确,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最终要实现的是生态化和现代化的兼容和共赢,这为我们更好地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双碳”是事关生态环境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双碳”目标不仅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因此,“双碳”目标的实现,对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随着“双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对“双碳”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的研究成果接续呈现且丰富多样。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 “双碳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进行检索后可发现相关文献逐年增加,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相关文献数量明显增多。

“双碳”目标是中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创立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两个主题都内涵丰富、意蕴深邃,研究思路不断延伸。学界纷纷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在研究过程中逐渐聚焦到“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上,学者们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庄贵阳等[3]认为,“双碳”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实现“双碳”目标是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只有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才能深刻认识“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并有效推动相关实践,进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郝芳华[4]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碳达峰碳中和教育对于涵养生态文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双碳”教育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积极回应“双碳”目标新要求。张佳雨[5]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加强合作为平台,助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王震[6]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从中国“双碳”目标的底层逻辑等维度论述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变革性意义。李金铠[7]等认为,绿色化、低碳化与生态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与必由之路,以“绿色化、低碳化、生态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学界关于“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及其成果,为“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与现实依据。但由于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框架宽宏,在未来研究中,仍需继续完善研究范式、拓展研究内容,以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深入。而且,根据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逻辑关系的论证尚不充分。理论总是与现实相对应,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呈现的各类问题也为后续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以本文努力探索“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寻找“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二、“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双碳”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基础和实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双碳”目标的思想指引和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为“双碳”目标指明方向,确立原则,规定路径,实现“双碳”目标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条件,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双碳”目标的指向是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1]“双碳”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立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纲领和指引,其在生态环境保护、发展道路、共同富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方面的目标与“双碳”目标是高度融合和一致的,“双碳”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的组成部分,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生态环境基础和探索新的发展方式。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8]人口规模极大,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人口基础庞大,使得我国能源消耗量庞大,导致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不改变生产方式,地球生态难以负重。另一方面,这么多人口一起进入现代化,规模巨大,按照原来的发展模式,肯定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完成“双碳”目标作为发展的基础,才能从源头上规划发展的路径,一开始就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8]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既是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生态就是财富,环境就是资源。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必然要求生态的良好,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共同富裕就是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双碳”目标的实现,就是解决环境和资源桎梏,推动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生态的富裕、精神的富裕、物质的富裕。只有实现了“双碳”目标,才能有绿色的发展道路和方式,才有良好的生态系统,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共同富裕才能落到实处。

“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8]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在物质生活上实现现代化,而且要有和物质基础相匹配的精神文明上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奠定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指明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必然包含基于生态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统一的“双碳”目标,“双碳”目标既是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保障,也是精神文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信念和价值观。在深层意义上,“双碳”目标是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平衡的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也是衡量二者协调发展的技术尺度。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8]我们党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进一步缓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双碳”保生态,以发展促进民生。“双碳”目标基础上民生和生态的和谐正是人的自然关系的写照,“双碳”目标是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体现,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实践途径。

“坚持和平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8]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和平和发展道路的有力保障。“双碳”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模式,并且能减少因为气候、能源、污染而带来的争端与消耗,推动合作共赢、共同进步,为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实现路径提供了探索方案。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双碳”目标的指引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指引和规范。中国式现代化以其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丰富内涵,为“双碳”目标指引方向并提出实践规范。目前“双碳”目标的实现面临着要求高、时间短、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双碳”目标就必须植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域中,遵照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节奏和指引要求来推进和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双碳”目标的价值原则、制度原则、实践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是“双碳”目标的核心价值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双碳”目标的制度原则,制度既是刚性要求,也是服务体现,有了制度保障,“双碳”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双碳”目标的实践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具体的现代化,有科学的规划和具体的实践道路,“双碳”目标的实践要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实践道路,按照总体部署,有计划分步骤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全面而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结与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双碳”目标指向生态、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改进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倡导绿色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途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和“双碳”目标都指明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也包含了需要遵循的发展规则与技术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是通过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继往开来的现代化,也是党治国理政的方式和路径。“双碳”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依据,深化改革是“双碳”目标的最根本路径,统筹发展是“双碳”目标的基础性路径,创新驱动是“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精准治理、监督到位是“双碳”目标的保障路径,四个路径相互支持、协同共进,共同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

(三)“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双向传导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同时实现强有力的经济增长与生态改善,因此需要以“双碳”目标作为有力抓手,而“双碳”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想要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就必须使中国式现代化与“双碳”目标紧紧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二者在价值理念、本质要求、发展道路、实现方式的双向传导。

图1 “双碳”目标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双向传导机制模型

在价值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本质,其根本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均衡协调发展”[9]。“双碳”的价值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建立良好生态以满足人的主体需要。二者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人民为中心、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0]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属性和发展属性,而“双碳”目标要解决的也是发展问题,它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探索具有中国属性和中国特征的发展之路,谋划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在本质上,二者是具有同一方向目标的发展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综合的战略发展体系,中国坚定的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理念是协调“双碳”目标的关键,统筹兼顾、绿色发展、生态协调、创新发展是融合“双碳”目标的具体发展之路,只有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双碳”目标才能完成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坚持立足国情的政策、路线、方针,要以现代化的制度体系、治理体系作保障,要让创新成为重要抓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加快产业迭代转型,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建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而“双碳”目标的实现方式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一脉相承,无论从理念到制度,还是从战略到策略,都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互为依托,互相补充,高度协同。

三、“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8]“双碳”目标,正是一系列重大关系中重要的一环,本身是一个综合和艰巨的任务,还存在着政策不完善与执行不到位、经济发展方式陈旧、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赋能不足等方面的困境。

(一)“双碳”目标进程中的政策不完善与执行不到位问题

我国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有力保障,但是在“双碳”目标复杂的任务背景下,目前无论是相关政策的完善,政策执行能力,还是管理能力,组织机制,执行力等方面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涉及“双碳”目标的制度、法律不完善

目前的“双碳”制度和政策,与极其复杂的降碳减排局面相比,无论是从满足宏观层面需要还是从满足微观层面需求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对于碳排放的核算、报告和核查等方面的规定还不够细致、明确和完善。在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行力度上可能还存在对于违规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是否足够大,是否有有效的监管机制来确保法规得到贯彻执行等等。此外,相关法律滞后,跟不上节能减排形势的快速变化导致某些地区或行业在实施“双碳”目标过程中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我国推进“双碳”目标的整体效果,也是制约“双碳”目标的桎梏之一。

2.涉及“双碳”目标的治理能力不足

在“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管理。但是在实践中,我们的治理能力还有待提高。首先,政府相应的职能部门决策能力不足,决策的准确性和公平性不够,造成效率低下;其次,监督执法和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不够,使得其权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最后,在“双碳”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碳排放进行精准测量、监控和管理,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上的不足,难以精准、科学的对“双碳”目标进行测量和监督。

3.涉及“双碳”目标的协调机制缺乏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组织机构来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机制不健全、协调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在组织机制方面,政府部门缺乏专门的联合工作机制,造成多头管理,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效率;政府部门缺少和企业、社会组织沟通的积极性,信息不对称,造成政策执行力不足;最后,在“双碳”过程中,管理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的问题则表现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双碳”目标的结合存在较大的不足。

(二)“双碳”目标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是“双碳”目标实现面临的老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只有科学的认识新旧经济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才能逐步完成能源利用、产业迭代等方面的改革要求,才能真正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良好生态和产业基础。

1.能源供给结构的老问题

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也是一个能源缺乏国家。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据着最大的化石燃料消费比例,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到近60%[11],并造成我国7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12],是典型的碳排放大户。只要中国目前能源供给方面没有大的突破,那么就会在很长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碳排放。而且风电、水电、太阳能、地热、核电等非化学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的比重较小,还存在自然季节和传输技术、安全供给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原有的能源供给结构如何调整,是“双碳”目标实现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双碳”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

“碳中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变和生活方式变化,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结构变化,更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技术的再造。”[13]在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中:首先,制造业和采矿业等第二产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点,碳排放依然是近期发展中的常态。其次,高能耗高排放依然是很多产业的主要生产方式,绿色改造成本巨大,技术革新力有不逮,产业转型的经济技术条件不足。最后,由于地域、产业、资源禀赋、公共政策的不同,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不平衡、不协调的局面,深刻影响着以“双碳”目标为指引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3.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不同步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然选择。”[14]但我国发展依然面临着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发展顽疾,结构性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当前,减污降碳基本已是共识,从治理、政策和技术的角度,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减污降碳和协同增效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步,二者经常表现出目标不一致、政策不统一、任务不同步、监管不协调、区域不沟通,没有系统一盘棋意识,各行其是,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和经济发展产业政策又经常发生冲突和排斥现象,既降低了生产效率,又影响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三)“双碳”目标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双碳”目标既然是一个综合的系统性变革,关系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域,会存在着政策、技术、市场、监管等方面不平衡、不协调的地方,影响着“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会给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带来阻碍。

1.不同地区、城市“双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虽然我们已经提出“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15],但是,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并不一样,不同行业、产业结构的碳排放水平也不尽相同。中西部某些省份,经济相对落后,只能依赖化石能源,发展成本巨大,造成和东部差异进一步拉大。此外,不同城市也存在碳经济的不平衡问题,一些发展水平低的中小城市,如果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那么碳排放的压力就会很大,实现“双碳”目标就会很困难。

2.不同地区碳排放不平等现象

由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不同,碳排放不平等现象一直都存在。首先表现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之间。二者本来就存在产业、市场、人口的巨大差距,所以,碳排放的政策如不能准确的把握相对的尺度,就会造成不平等。其次,不平等还体现在发达地区和省份通过把高排放、高能耗、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然后采购中西部的产品,满足自己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从而造成新的碳排放不平等。除此之外,还有碳排放的归属问题,部分经营者为了投机,故意向政策宽松地区转移高排放产业的问题。这些碳排放的不平等问题,都深刻影响着碳排放的国家一体化政策及其实施。

3.地区间的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

地区间的“碳”排放的不平衡,是当前“双碳”困境的重要特征。究其原因,首先是政府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基于政策、利益的复杂因素,地区间缺乏高效的协调议事组织和机制,所以造成了不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不能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支持、碳汇交易进行“双碳”的合作和双赢;其次,没有获得明显利益的地区动力不足,因此跨省、跨市的协调机制苑囿于各种限制,建立一个跨区域、跨部门统一协调机制比较困难;最后,就是政策支持不足,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统一政策支持,而补偿、奖惩、激励等相关政策又不足,地区间的协调机制很难建立,这都给“双碳”目标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双碳”目标进程中的技术赋能不足问题

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是解决“双碳”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在当前,数字赋能“双碳”目标的水平较低,绿色低碳信息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还存在着数据薄弱、转型慢、协作难的困境。

1.“双碳”数字化的工作比较薄弱

“双碳”数字化是解决当前问题的重要举措。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能源、电力、工业、交通、建筑领域的数字化各有各的系统,各行其是,难以融合。“双碳”目标的数字化所依赖的数字基础设施还需要完善,数据中心、算力中心还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全国一网通还没有建立。原有信息基本设施的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现有涉“碳”数据的登记梳理上线,工程巨大,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才能有效解决。

2.产业生态转型的信息化速度慢

产业生态转型的信息化不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产业生态领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产业生态转型的信息化速度较慢,产业链条上各个企业技术、数据、业务的整合程度不高,难以通畅的实现信息互换。事关产业生态的在线服务、政策宣传、智能监管、数据分类等工作,由于需要整体性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所以目前进展缓慢。同时,产业生态转型的一体化平台建设推进困难,尤其是涉及行业秘密、部门利益的产业相关数据,更是难以线上共享,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碎片化”的实际困难。

3.“三生”未能实现数字化基础上的同频共振

生产更智能,生活更智享,生态更智慧,三者本应与“双碳”目标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我国向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未来迈进。但是目前由于还存在着理念转变不到位、技术应用不充分、制度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三生”的协同不足,没能实现数字化基础上的同频共振。生态治理虽然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但治理主体和治理途径自成一体,缺乏与生产、生活建立有机联系的相应机制,形成信息孤岛,影响着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生不仅没有形成合力,反而造成产业的空间布局不合理、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产和生活方式不绿色,相互影响,彼此牵制。

四、“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双碳”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和方式,只有保质保量、统筹高效的实现“双碳”目标,在完善制度和建立保障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化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强科技赋能等方面下功夫,才能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真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新的文明形态。

(一)健全制度和法律,建立“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机制

制度创新突破桎梏、释放活力,机制创新见微知著、提高效率。我们要致力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建立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保障机制,让“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健全制度和法律体系,让“双碳”目标有法可依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6]。“双碳”制度体系的建立,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结果,制度是底线也是规则,有了制度的约束,生态保护才有保障,“双碳”目标才能顺利完成。同时,我们也要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包括碳交易法治体系,以及在能源法、财税法、金融法、资源法、科技法中纳入“双碳”目标的相关内容。此外,我们还需要大力推进相关的立法工作与司法改革,健全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宣传教育,依法治“碳”,精准施“碳”,顺利完成“双碳”目标,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强化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效能

“双碳”相关的治理,政府是主体。政府要切实履行生态治理的责任,把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当作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供给方式变革。还要通过协同治理、敏捷治理等方式,解决涉及“双碳”目标的相关问题,加大“双碳”目标专题协商与民主监督力度,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需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治理过程中,政府还要具备高效的决策机制、优秀的管理团队、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等,这些措施能够提升治理效能,为“双碳”目标的实施提供治理的动力。

3.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增加协调性

优秀的管理组织机制是指能够高效地协调和管理各种资源和人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机制。我们要建立以“双碳”目标为工作重点的组织管理机制,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整合涉及“双碳”目标的相关部门的职能,形成比较稳固的协调部门与协调机制。按照“生成机制-运行机制-协调机制”的运作流程,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协调制度、政策、管理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和治理水平,不断完善“生态”管理机制,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除“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矛盾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能源结构的多元转型,是“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发展战略,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消除“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矛盾,中国式现代化才能有加速实现的可能。

1.加速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最大限度减少资源使用损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双碳”目标要求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推行能源革命和资源节约,加快清洁生产,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双碳目标下的生产方式加快绿色转型的重点是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循环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转变,这种转型包括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方式改变等方面。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要求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更加环保、低碳、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双碳”目标指引下,要通过观念引导、消费模式创新、加强社会治理等,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自觉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实践者、推动者。还要着力提高绿色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积极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绿色能源替代、鼓励绿色消费等措施,健全促进绿色低碳生活的相关制度,完善用水用能等领域价格形成机制,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普及提供硬件支撑和机制保障。

3.促进能源供给的多元转型

中国是世界第一排放大国,能源供给结构亟待改进。“双碳”目标要求我们按照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标准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新型的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等,这些能源具有可再生、清洁、低碳的特点,是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使用新型的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还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协调力度,化解“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导致“双碳”目标实施的不平衡问题,需要从政策、目标、技术、观念、市场等不同角度寻找解决的方案,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要求提供支持。

1.加大对高碳产业富集的不发达地区政策支持力度

对于高碳产业富集的不发达地区,首先,政府可以为此类地区提供更多的财政补贴和资金支持,加快当地高耗能、重化工业等产业的去产能和重组整合步伐,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政策优惠等方式,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如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产业。其次,加强技术政策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技术转移、技术咨询等方式,帮助这些地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最后,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到高碳产业的转型过程中来,推动产业升级。

2.制定差异化的“双碳”目标

制定差异化的“双碳”目标本质上属于实现多目标决策。政府依据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确定“碳”排放的指标。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其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也不同,在制定“双碳”目标,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差异化的、符合各企业实际情况的目标,然后将差异化目标和措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并通过建立相关的监测和评估机制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

3.建立地区间“双碳”目标协调发展机制

要建立在“双碳”目标下政府间合作的导向机制和生成机制,尤其是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地区的政府更是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确立政府间合作的绿色治理、低碳意识等价值理念,树立“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能源结构转换、新技术开发等之间的平衡意识,提高“双碳”目标的责任分担与管理意识,明晰合作主体和合作途径。各地区需要积极交流协商,推进“双碳”目标合作的工作进程,建立“双碳”目标一体推进的任务体系,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强化减污降碳的目标协同、区域协同、任务协同、政策协同和监管协同。

(四)加快科技创新,突破“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瓶颈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双碳”目标实现带来新的机会。生态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绿色生活的智慧化改造,使“双碳”目标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可靠的技术工具。

1.生态科学技术的进步

与“双碳”密切相关的现代生态科学技术以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等为代表,生态科学技术可以帮助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因此要加强生态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深入探究生态系统的机理和规律;推动技术创新,开发更加环保、高效的生态科技产品和技术;加强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投资和支持生态科技项目;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广生态科技的应用和普及;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问题。

2.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速

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和优化能源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和自动化制造,减少浪费和能源消耗。我们要加强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企业的数字化水平和竞争力。还要推动数据共享和开放,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创新;也需要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员工的数字化素养和技能;还要通过推动数字化服务的普及,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服务。总之,产业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能源管理、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目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碳排放和资源消耗,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3.完成绿色生活的智慧化改造

智慧化改造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升级。在绿色生活方面,智慧化改造可以带来诸多好处,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等,因此,智慧化改造是实现绿色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新时代,人工智能、数字技术、遥感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加快了环境保护的步伐,逐步在大气净化、森林生态、水域生态、土壤治理、污水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发展、绿色生活已成为主流,相关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可以极大限度的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有序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碳中国式现代化
长沙加强“双碳”示范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