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创造与分享:乡村振兴目标下和美乡村的价值取向与建设逻辑
——以秦巴山区SY县为例

2024-01-18 07:55赵泽宇
贵州社会科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丽建设

左 停 赵泽宇 李 颖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83)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而乡村建设既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呈现,也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支持条件。21世纪以来,从新农村政策的村容整洁要求开始,到当前和美乡村的建设要求,中国在乡村建设方面的政策和实践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迭代。2022年10月,“美丽乡村”的概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升级为“和美乡村”,其作为政策目标不仅聚焦于乡村的美丽价值,更突出了与人民生活需求联系紧密的宜居、就业以及和谐等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在乡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然而,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仍面临理论层面的难题,“如何在乡村振兴框架内深化对和美乡村的概念意涵理解,探索合理有效的和美乡村价值取向和建设逻辑”成为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聚焦这一问题,本文将首先对和美乡村的概念意涵进行政策和理论层面的归纳梳理,之后基于对秦巴山区SY县建设和美乡村的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总结提炼出和美乡村的价值取向和建设逻辑。

SY县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全县辖10个镇,18个社区141个行政村,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该县有“油菜花之乡”“富硒之乡”“书法之乡”的称号,曾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省级森林城市”等多项荣誉。近年来,SY县又在和美乡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包括优化提升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大力发展乡村庭院经济,打造乡村振兴示范镇、和美乡村示范村等。研究团队自2021年至今依托学校在SY县建立的社会服务站,对SY县和美乡村建设工作进行了长期跟踪调研和观察,形成了丰富的参与式观察日志等一手资料,并收集了《县志》《年鉴》中与和美乡村建设相关的二手资料。基于这些数据,本研究将结合SY县和美乡村的建设进行案例分析,以期在理论层面对和美乡村内涵进行丰富和拓展,并在实践层面为其他地方的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一、和美乡村的概念演变与问题回应

理解和美乡村,首先需要梳理和美乡村这一概念在政策层面的演进和迭代历程,这一历程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和美乡村建设三个阶段,和美乡村概念是对经典新农村建设以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理念与实践层面的全面升华。

(一)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发展演进历程

从政策层面看,和美乡村这一概念并非凭空提出,而是由长期政策演进历程孕育而来。各地丰富的乡村建设创新探索为和美乡村概念提出奠定了基础,这一政策演进历程至今仍保持着活跃的状态(见图1)。如广西、湖北等一些省区以“清洁乡村”为重点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江苏等省以“特色田园乡村”为重点开展乡村建设工作;浙江等省开展了以“美丽乡村”为重点的乡村建设工作;也有一些省份更突出以“和谐乡村”“生态乡村”为核心的乡村建设;另外,一些省份还提出了“未来乡村”的政策实践理念。整体而言,这一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与和美乡村建设三个阶段。

图1 和美乡村相关概念学术发表年度分布和峰值出现时间(1)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的篇关摘检索功能,限定在北大核心、CSSCI期刊范围内对村容整洁、生态宜居、清洁乡村、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和谐乡村、绿色乡村、未来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乡村等10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并统计各关键词下发表学术研究总数以及这些文章在2005—2023年间的年度分布情况,之后计算各关键词下每年发表文章占全部文章的百分比,以计算结果数据为基础绘制图1。

一是“村容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1]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也以《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题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目标,“村容整洁”成为乡村建设的具体目标要求。[2]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战略任务,“村容整洁”的要求留给地方政府较大的多样化探索空间,地方层面出现了偏差与创新共存的情形。在“村容整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执行偏差。如国内一些地方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化为大规模拆农民住宅,合并村庄,认为既建设了新农村又解决了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但没有考虑到对农村土地制度、社会结构的长远复杂影响。因此,如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将两者并行不悖地进行成为这一阶段的挑战。[3]

二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阶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浙江省安吉县开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党的十八大以后,美丽乡村建设得到系统部署与发展。美丽乡村形成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和政策上的连续性。[5]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此后,中央层面将美丽乡村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的政策。[6]如2013年,农业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设定了“制定美丽乡村目标体系、组织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推介美丽乡村创建典型”等任务。[7]2014年,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十大模式”。[8]2015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给出了美丽乡村的定义: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这一定义继承了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大原则,并从多个方面对这些原则进行了细化和改进(2)详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全文公开系统官方网站公布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网址为:https://openstd.samr.gov.cn/bzgk/gb/newGbInfo?hcno=C9EB368DECB1E90242DDB7A431F6FFA6。。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生态宜居”的乡村建设目标任务,强化“宜居”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以及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提高农房品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然而,尽管中央层面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文件,一定程度上为各地提供了总体方向指南。[9]但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又面临三方面新的挑战。首先,地方政府各部门组织协调难度大。表现为各地牵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府部门存在差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农业工作办公室、城乡建设委员会等都可能是牵头单位,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的具体名称也复杂多样。[10]其次,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对美丽乡村建设停留在“搞搞环境卫生”的低层次认识,或者走向“涂脂抹粉给外人看”的错误认识,还有一些地方走进了“重项目轻规划”误区,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变为基础设施同质化建设,乡村失去特色。[11]最后,农民参与和可持续性不足。主要体现为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政府独角戏,而农民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许多政府推动的项目缺少管护和运营,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成为问题。[12]

三是和美乡村建设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任务目标,以“和”的前缀对“美”进行框定,对美丽乡村概念进行了升级迭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在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中占比逐渐增加,乡村振兴战略也已成为全国各地乡村发展实践的重要政策情境,和美乡村也被赋予更深层次意涵,即激活乡村居民内生动能,使其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美好生活需求被充分满足。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的变化为乡村振兴提出重要命题,即如何使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艺术和精神层面,真正嵌入到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场域,激发其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热情。[13]我国乡村居民已解决基本生存需求,逐渐走出以炫耀、模仿和竞争为特点的粗放式审美需求,开始走向真正有待探索的现代化生活,未来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拓展想象力”,更注重组织和文化层面的乡村建设。[14]

与上述变化相呼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5月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创新探索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机制,在乡村建设中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15]为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注入了更多“人”的要素。2022年9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鼓励引导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农户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和资源资产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促进就近就业和收入增加,为增强和美乡村的经济属性提供了抓手。一些地方和美乡村建设工作也更加注重乡村建设工作的精细化与人性化。例如,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用较大篇幅对“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任务进行部署,明确指出要“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布局…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16]”,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美丽乡村建设阶段面临挑战的一些工作做出调整优化。

(二)和美乡村建设要求提出的现实问题回应

学界和业界围绕和美乡村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建设逻辑展开对论。有的研究认为和美乡村的突出价值在于经济功能,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7]有的研究则聚焦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指出围绕乡村厕所、垃圾和污水开展的“三大革命”以及聚焦村庄绿化、洁化和美化的“三大行动”是和美乡村建设核心内涵。[18]也有研究认为,和美乡村的核心价值是回应人民对于乡村美好舒适宜居生活需求,因此和美乡村建设需要避免物质主义和包办主义,重视精准、整体和共同缔造思维。[19]从政策演进历程看,我国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政策执行层面的阻滞和问题,大多停留在“塑形”阶段。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为乡村建设注入更多理念层面的要素。具体而言,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建设美丽与和谐两个方面的政策意涵,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升华和深化,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具有问题导向的,着眼于回应以往乡村发展与建设政策实践面临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回应乡村美化成果缺少本土性与实用性的问题。在美丽乡村建设早期阶段,一些地方为创设典型、树立样板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了许多和本地自然环境与居民需求相悖的人造景观。[20]一些地方政府受晋升利益驱动,忽视公共利益,建设如巨型关公像等突兀且缺乏实用性的政绩工程。[21]而和美乡村建设则要求乡村建设及美化工作要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将其转化为居民美好生活的资产与福祉。具体而言,和美乡村建设能够对乡村山、水、田、林、湖等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系统开发,使其为乡村整体景观添彩的同时,在产品、资产和产权维度实现保值增值。[22]此外,和美乡村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开发还能够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增强村集体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使居民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增强认同感和获得感。[23]

二是回应乡村美化与建设成果悬浮于居民生活的问题。乡村居民的特色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是和美乡村资产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一些地方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早期阶段忽略了这些重要元素,导致乡村居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较低。和美乡村建设则更加强调激活乡村美化与建设工作的自适应创新,包括引导政府、市场和本地居民等主体整合乡村民俗风情、文化遗产和农耕节庆等先赋资源,形成乡村的独特发展优势和吸引力。[24]如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通过繁荣本土民族文化展览和庆典、健康旅游与篮球体育竞赛等驱动和美乡村建设。[25]广东省增城大埔围村顺应农村居民种花养花的习惯,为村民发放免费的花木盆栽,鼓励其在庭院开展花卉种养并组织评比,充分激活村民主体性和基层创新动能。[26]

三是回应平衡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之间关系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一些地方乡村建设工作走向“以拆为建”误区,将城镇化扩张视为乡村建设。而和美乡村的概念更强调乡村对城乡关系健康发展的独特功能,认为“和美”是“城乡共美”,其最终愿景是建立城乡命运共同体。在实现这一愿景的过程中,城市的包容性将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物质、精神生活需求最终都能够获得平等满足。[27]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以民生建设促进和美乡村建设,为居民提供机会平等、福利普惠的美好生活。[28]如上海市的一些乡村在城乡资源共享逻辑驱动下打造“未来创业+总部服务”等乡村场景,通过建设乡村人才公寓,为创业者和企业人才提供诗意栖居地,带动村庄餐饮住宿业全面发展,村民收入增加。[29]

二、和美乡村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从宏观政策层面看,建成和美乡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阶段的乡村发展政策经验演进而来。而从基层政府视角出发,和美乡村概念需要更加易落实、接地气的内涵与价值取向界定。本文认为,和美乡村是和美生态环境、民居村貌以及生活文化三方面相互促进的乡村。从生态环境、民居村貌和生活文化三个方面理解和美乡村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有利于避免孤立地理解和美的内涵,将和美概念与具象化的乡村实体联系起来。

(一)乡村生态环境的和美

乡村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开放地域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是内核性要素。[30]具体而言,中国长期以农为本的历史决定了乡村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而存在,生态环境赋予乡村特殊的景观属性,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本身甚至已经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如北方的林海雪原、南方的河湖网络与乡村相映成趣,让人们倾向于通过雪乡、水乡等概念来定义一个区域内的乡村。然而,中国的乡村正在向多功能型乡村系统和融合型城乡系统转型。[31]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一些与乡村生态环境不相匹配的乡村建设实践逐渐浮现,因而和美生态环境也更加成为和美乡村的基础内涵与价值取向。乡村生态环境和美的价值取向要求乡村建设实践嵌入当地生态环境系统,与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以SY县为例,该县古梯田是县域内最具有观赏价值和环保意义的生态景观。该梯田分布在该县南部山区的整个山谷,层叠连片上万余亩,和谐融入周围自然环境。自清代至今,共有十几代当地人对梯田进行保护和营建,梯田从未发生水土流失或山体滑坡,使得梯田成为该县代表中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2018年以来,SY县以古梯田区域为核心打造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景观和村庄分布的原则下,将古梯田打造为移民生态博物馆,一方面完善乡村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开发以油菜花海观赏、梯田农事体验等活动为主的自驾游线路,将古梯田及其周边生态环境景观共同打造为SY县对外宣传的品牌和名片。古梯田的春播景观多次被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报道,吸引许多国内外游客观赏古梯田景色,为当地带来经济与生态的双重惠益。

(二)乡村民居村貌的和美

乡村民居村貌能够直接展现乡村形象。物质层面,和美乡村民居村貌与乡村生态环境及本地居民文化生活高度协调融合,有利于提升乡村整体的美学品位和价值。[32]如在福建省漳州市的一些乡村,客家土楼具有高度美学和艺术属性,与当地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带给人整体美的享受,保护和延续现有民居村貌就已基本实现和美乡村建设目标。而在一些搬迁社区、集中安置点,村容整洁就成为乡村民居村貌和美的核心体现。精神层面,和美乡村的民居村貌还是村庄乡愁乡情与共同文化活动的载体。[33]一些村庄老院落、老球场、老会堂、老戏台和老村部是当地居民孩童时期玩耍打闹的乐园,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成年人聚会活动的公共场所。孤立的篮球场建设无法融入和美乡村的民居村貌,但有居民身穿民族服饰呐喊助威的贵州村BA篮球场则符合人们对和美乡村的想象。

具体到SY县,其建设和美乡村民居村貌的价值取向同样分为两个层次。基础层次价值取向是民居村貌整洁干净。尽管地处山区,民居分布分散,但基层干部也依然努力保证居民聚居区的整洁干净。然而,农村居民与基层干部对于净与美的价值界定存在的主观差异也对建设和美乡村民居村貌带来挑战,如在SY县可以看到许多农户有打理花草的习惯,但花草往往摆在后院,而非展示在前院。农村居民认为净与美是一种私人价值,因而倾向于将生产工具和杂物堆放在具有生产功能的前院,而把花卉盆栽摆放在具有享受功能的后院。在此背景下,SY县将和美乡村民居村貌的更高层次价值取向定位在居民参与和共同缔造。聚焦这一价值取向,SY县在各乡镇选择庭院经济示范村、户,鼓励乡村居民发展庭院经济,通过补贴鼓励其在自家农房前院建设竹制篱笆、葡萄架,在前院闲置土地内种植南瓜、苦瓜和葡萄等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林果品种。这项工作不仅为民居村貌增加点缀,还顺应居民对农房前院的生产性利用习惯,丰富其食物选择,降低其生活成本,激活其持续维护前院和美景观的内生动力,一定程度上实现和美乡村民居村貌的共同缔造目标。

(三)乡村生活文化的和美

乡村生活文化是中华文化根脉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乡村居民日常生活, 也涵盖更深层次乡村共同体意识和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34]近年来,一些传播乡村生活文化风貌的网络博主受到广大网民欢迎,也代表了乡村生活文化的复魅。[35]具体而言,乡村生活文化的和美价值取向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生产方式顺应自然。具体指乡村居民仍保留生发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劳动和生产方式,如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当地居民依托自然山泉开发了流动泉水养鱼系统,已经存续千年。二是民风民俗健康向上。指乡村居民能够对地域性特色方言、服饰、饮食、节庆、礼仪、体育等风俗习惯进行保护性开发,在保留其民族特色属性的同时,增强其现代性。贵州省的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三是乡村历史延续绵长。指乡村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能够在本地居民的共同记忆系统中长期存续。例如,一些村庄通过建设村史馆,记录村庄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或经历的苦难,通过事件记录传承本地居民的集体智慧以及坚韧的民族精神。

SY县乡村生活文化的核心特色之一是宗族生活,以典范宗族家风为切入点建设和美乡村生活文化是当地的创新探索之一。沈姓是SY县的大姓,其宗族以良好家风名誉全国,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有三位国学大师都来自该姓宗族。SY县通过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沈氏家训,从三个方面实现乡村生活文化和美价值。一是提升乡村集体文化生活规律化水平。随着县级层面对沈氏家训推广,沈氏起源镇也在其文化服务中心设置家训讲堂,定期面向当地居民开展家风家训主题讲座,保存家风起源地浓厚集体生活文化氛围。二是提升乡村民风民俗的现代化程度。受到县文明宣传部家风家训评选活动影响,SY县当地星级文明户、好儿媳、好公婆和好家庭数量不断增加。获得荣誉的家庭和居民成为县级政府推进婚俗改革、殡葬改革过程中的支持者。三是提升乡村文化历史延续性。SY县对沈氏家训家风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加。县级投资项目支持建设沈氏家训展览馆,不仅保护沈氏祠堂原址,还在其基础上拓展建设廉政教育馆、书法作品斋等兼具文化和游览价值的建筑单元,提升了沈氏家训家风与当地其他乡村历史文化延续性。

总体而言,和美乡村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体,这一有机体所依存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愉悦人心的原始感官之美,由生态环境中诸多物料构成的民居村貌承载着具有能动创造性的风格与结构之美,而活跃于生态环境及民居村貌当中的生活文化则承载了精神层面的体验与感性之美,这些美将生态环境、民居村貌与生活文化等诸多要素有机连接在一起,使其共同构成一个活化的和美乡村地域系统。

三、和美乡村的建设逻辑思考

在基层县域,和美乡村的建设逻辑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上文从生态环境、民居村貌和生活文化三个维度分门别类地梳理了和美乡村的价值取向,下面,本文将以SY县和美乡村建设的特色项目为嵌入性分析单位,归纳提炼出基层政府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时的引领性建设逻辑。具体而言,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发现、创造和分享三个环节。其中,发现和美是基础,创造和美是体现主体能动性的关键,分享惠益是和美乡村建设的目的,三者环环相扣,共同彰显和实现和美乡村价值。

(一)发现乡村和美

在美丽乡村建设阶段,一些地方为建设辨识度高的美丽示范成果,形成了资源投向固化的示范村建设模式,影响美丽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示范经验的可推广性。[36]因此,建设和美乡村不能只停留在打造表面的、可视的和易发现的美丽景观,还需要基层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挖掘不易发现的、深层的、制度性的和美乡村建设逻辑与规律,确保和与美相互支撑。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发现建设和美乡村的多元主体。通过发挥社会网络优势,发掘乡村本土的艺术家、建筑师,引导他们参与到和美乡村的设计与规划中,从乡村居民的视角谈乡村和美,提供乡土知识与农民智慧。二是发现建设和美乡村的多样素材。有意识地使用本土化、特色化和民族化的素材建设和美乡村,如引导本地居民在建设农房庭院时使用本地竹子制作篱笆,或在进行建筑墙壁绘画时选取当地代表性自然景观或人文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三是发现和美乡村的多种样态。树立对和美乡村的正确认识,坚持长期主义,通过多轮政府间互动与政策学习获取和美乡村建设的规律与经验。[37]既要避免原生态主义建设倾向,落入只保护不建设误区,又要避免建设工作过于浪漫主义,导致建设成果脱离本地居民需求不接地气。

以SY县庭院经济示范建设项目为例,其主要通过县域内和县域外的政策学习发现和美乡村建设经验。一方面,SY县通过建立微信群,组织县域内各镇、村之间的考察学习,让各级干部发现本县内和美乡村建设的亮点。各镇村负责人随时在群内交流如何动员本村居民参与,分享本县竹篱笆生产商的联系方式,推介本地瓜果品种以及果蔬种植土专家等。另一方面,SY县还通过组织外出考察调研,引导各级干部到县域外其他地区学习和美乡村建设先进经验。通过前往云南省昆明市调研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成果,将当地居民与大学生共同创建和美乡村的经验带回本县,组织了本地暑期返乡大学生与农村居民共同美化庭院的活动。

(二)创造乡村和美

乡村的和美属性具有动态性和历史演进性,其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过程而不断变化。因此,和美乡村的美不是纯粹的自然美,而是在乡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被人民群众反复创造和再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更早的乡村发展阶段,一些创造美的实践产生了偏差,倾向于打造巨大而昂贵的纯人工景观,导致了美丽乡村建设的不实用与不可持续性。因此,在创造乡村和美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应注意向两方面目标靠拢。一是让和美成果成本合理且促进生产力。基层政府应不断挖掘乡村有别于城市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和具有趣味性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低成本却有效的方式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与可持续市场化运营,将其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二是使和美成果嵌入本地居民文化生活。乡村的和美不是孤立的美,而是与当地社会历史及居民生活紧密联结的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创造乡村和美时,应使其充分嵌入本地居民文化生活,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的功能,提升其为居民带来的获得感、荣誉感。

在SY县,当地政府在创造和美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实践中同样注重对以上两方面目标的回应。一方面,重视通过打造精细化的中小景观驱动乡村综合性发展。例如,该县依托上级项目在北部的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了穿镇而过的彩虹公路,在公路沿线的示范村投资建设中等规模的樱花园、稻花园、金银花园及步道,并在其中营造多处小规模的荷塘、帐篷、天空之境等网红打卡点,小规模的免费网红打卡点增强了整个景观带对于多种类型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注重以品牌旅游活动带动其他本县城乡居民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共同繁荣。SY县从2006年开始就探索与县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油菜花节暨城乡古梯田油菜花景观摄影作品展,创造展示SY县梯田、山水和美食的窗口(3)数据来源:作者根据《SY县县志(1988—2010)》(内部资料)第二十七编文化部分内容整理得出。。近年来,随着SY县借助政策性资金打造的东部千亩荷塘、西部茶山驿站、南部古梯田生态博物馆和北部稻虾共养等景观逐渐成型,县级层面又推出和美乡村“四季旅游”特色品牌,创造春季油菜花旅游季、夏季荷花观赏季、秋季稻香旅游季和冬季美食养生季等四个主题,配合摄影大赛、音乐节、厨艺技能大赛和美食品鉴会等中小型文化活动将镇村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向公众推介,同时丰富本地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强其获得感。

(三)分享乡村和美

分享和美是指和美价值的转化和实现,这是和美乡村建设可持续性的保障。如农文旅、庭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和美乡村的外在美与内在实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也实现了和美创造主体和外部客体之间的分享。具体而言,分享乡村和美逻辑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乡村资源的产品性转化。指将乡村居民的基础生计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乡村的市场参与度和竞争力。如一个行政单位可与邻近行政单位进行联合,整合辖区内分散的农业产业资源,串点成线打造完整旅游线路产品。二是主体角色的增能性转变。一方面,乡村居民通过积极参与乡村规划、资源整合、项目管理等工作,从传统的纯生产者角色转变为管理者和经营者角色。另一方面,城市居民通过投资、创业、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和美乡村建设,从乡村产品的纯消费者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投资人。在这一角色转变过程中,城乡居民都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惠益和幸福感。

以SY县农旅观光带建设项目为例,一方面,SY县注重串联村级产业园资源,形成区域性旅游产品。其借助所在市打造市级农旅观光经济带的契机,与西北部、东南部相邻的两个旅游大县签署协议,共建农旅观光带沿线农业旅游精品产业园区,打破原本村级中小规模产业园各自为战的发展模式,将散落在穿三县而过河流沿岸的景点串联成线,建设一个集田园风光观赏、民俗美食品尝、农耕文化体验和农业高新科技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带。另一方面,SY县注重引导城乡居民参与观光带的发展建设,通过选定农旅观光带中的关键节点村,举办“农户+大学生”美化庭院活动,动员本县暑期返乡大学生组成庭院美化团队,出资支持其与乡村居民结对,共同完成庭院休闲角落打造、花架绿植摆放等美化工作。活动后,县政府组织由居民、村干部和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代表组成的评分团对庭院美化成果进行了评分,多方主体都对庭院美化的成果产生了高度认同。

总体而言,发现、创造和分享是和美乡村建设过程的关键环节,三者共同构成了和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逻辑闭环。第一,基层政府以和美这一公共价值引领大众,首先需要提升自身对美的品位,通过向内和向外的调查研究,认识和美乡村的多元主体、多样素材和多种样态。第二,基层政府应把握好和美乡村的活化特征,积极开展小规模、低成本且多方参与的共创活动,为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注入更多群众性、创造性和主体能动性。最后,基层政府应注重分享和美乡村建设的成果与惠益,对和美乡村的生态环境、民居村貌和生活文化等资源进行价值转化,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和美乡村系列产品,引导本地城乡居民参与和美乡村的投资、经营和建设工作,使其在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增强能力和获得感,进而提升整个基层社会发现美、创造美和分享美的能力,使和美乡村获得自主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结论与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的乡村建设工作更多地聚焦于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收入提高,对于乡村居民高层次精神需求关注不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紧要任务之一,是一项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综合性乡村振兴工作。[38]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果不仅在微观层面能够提振乡村居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自主性,还有利于在宏观层面展现乡村振兴的效果公平性,进一步服务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39]在此背景下,统筹理解和美乡村的价值取向与建设逻辑,探索有物有人、由表及里且形神兼备的和美乡村建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整体而言,本研究首先从政策和实践两个层面呈现了和美乡村概念的发展演进历程与现实问题回应,并结合案例对其在基层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关键环节进行了剖析。本研究发现,和美乡村建设的政策发展演进历程主要包括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和美乡村建设三个阶段,和美乡村概念的提出有效回应了以往乡村建设工作中面临的成果缺少本土性与实用性、悬浮于居民生活以及与城镇化发展关系不平衡等问题。对于基层政府而言,生态环境和美、民居村貌和美以及生活文化和美是较易落实且接地气的和美乡村建设价值取向,发现、创造和共享是基层政府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时的引领性建设逻辑。这些发现在理论层面实现了对和美乡村概念意涵的更新与拓展,在实践层面为其他地方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现实经验参考。

未来,和美乡村将成为展示我国生态环境愉悦人心的原始感官之美、民居村貌风格与结构之美以及居民生活文化精神与感性之美的平台和窗口。在基层人民群众不断发现、创造和分享乡村和美的过程中,我国基层和美乡村建设成果将越来越彰显本土性、特色性、多元性与实用性,乡村美化与建设工作也将越来越以多方主体共创的形式开展,逐步与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互嵌,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动能。

猜你喜欢
美丽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美丽的夜晚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美丽的花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