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小
【摘要】本文分析了产教融合对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指出要确保达到人才培养效果,需从利益关系协调、组织结构优化、考核评价以及教育创新引领等方面提供机制运行保障。本文认为,围绕高校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健康运行,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通过协调好各方利益和建立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以此实现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基金课题】2022年度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耦合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029)。
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的是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精通理论,还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产教融合充分发挥学校和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把学校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已成为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创新也是审计发展的方向,一支能适应新情况、新问题的审计队伍,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相应的基于组织发展要求,对审计人才的培养也要着重于创新素质的提高。由于审计人才强调专业技能和精神特质的双重职业属性,高校可通过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人才培养优化,通过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实训促进,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愿与热情。从实质上来说,产教融合不仅是连接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供给的纽带,更是肩负着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其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是通过建立学生、学校和社会多方共赢的机制来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性,以此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审计人才成为办学的重点。
一、产教融合成为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1.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在于促进审计人才创新特质的培养
产教融合于人才培养前置化,促进教育、人才与创新共振,实现学校、产业和企业共赢发展。产教融合的意义在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过程中增强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通过思维启发不断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期间检验的是教学模式创新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效果,在此情况下,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社会需求,融入产业、行业的发展趋势。面对审计内容日趋复杂化和讲求审计效率和准确性,审计人才只有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才能胜任更为复杂艰巨的审计任务,而此类人才的培养源自其知识结构的改变和所赋予的能深度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教学体制仅靠书面传授知识是远远达不到的,于实践中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其目的是“教”,即以基础专业水平提升为前提,以实践为路径,真正培养成市场需要的审计人才,把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更好领悟所学知识,也可以带着问题学知识、并且用新办法解决实践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将会改变,主要体现为将价值创造能力寓于高校审计教学中,强调审计人才的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以及有较高的创造想象力,能够从本源上发现重大问题,最终落脚于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
2.人才创新培养的结果取决于“产”与“教”的深度合作
产教融合是在学校、企业、行业等共同参与下形成的一整套人才知识、思维、能力全面发展的结构重组,重在整合学科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為社会培养更多、更出众的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的水平不仅体现在高校自身专业设置、教学层面的调整,更体现在企业、行业深入到教学活动契合人才社会需求的程度。审计教育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审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得紧不紧,是否形成了良性互动。
3.专业支持证明“教”的创新将成为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关键
人才培养方案需在课程深度与专业深度、专业宽度之间取得平衡,它强调的是优化课程结构。围绕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关系,审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基于学生对审计问题的敏感度和多向思维的解决问题新思路,在力求课程创新、教学创新的基础上,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由理论认识培养实际工作创新的能力。产教融合提供了一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与学校教学创新的结合方式。当然,“产”所带来的社会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导向,“教”的课程创新、教学创新才是人才培养基础,即构架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创新的知识、思维、能力的发展结构。在宏观层面达到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要求,在微观层面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整合学科教学内容,特别强调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创新,而实践课程占比应提升到与专业核心课程同等的位置。
4.产教融合的运行机制贯穿于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全过程
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要紧紧契合创新驱动的社会要求,结合审计行业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对接社会问题和挑战,满足社会需求和期待。而在培养过程中,要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方式,能够运用创新性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决策。在此前提下,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和实用性,注重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转化和创新,制度规范、机制将发挥着保障作用,所涉及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协调机制等外部条件,将能平衡产教融合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可能出现的冲突和问题,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而在内部条件方面,所涉及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如激励机制、评价机制、保护机制等,则为教学和学习提供积极的创新动力,这些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的建立将贯穿于审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高校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1.利益关系协调下的动力机制
产教融合需要依靠利益共享建立一种平衡关系,公平分配成果收益,确保各方都能够获取所期望的经济效益、人才效益。从根本上讲,产教融合须破解深层利益协调问题,这是产教融合的动力来源,以共同利益取向为基础,企业、学校、行业组织、科研机构、政府等参与合作。而真正的合作只能从成员共同利益的追求中产生,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共同体的目标并非自然形成,利益分配不明可能导致合作缺乏活力,涉及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唯有明确责任和权利,以确保合作能够长期持续。利益相关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生产”和“交易”的统一体,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苛求其担负社会责任的多少;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是育人机构,以人才培养为“存身之本”,应以社会责任为主导,然而通过相关回归分析发现.产教融合动力大小与学校利益获得呈正相关关系,即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把利益获得考虑其内,利益越大,产教融合的动力越高。如果教育的管理成本和教学成本增加而又满足不了更大利益的追求,无论管理层面还是教学层面都不会激发出参与的积极性。
2.组织结构优化下的协同机制
产教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校、企等全社会多方参与,突出的是产教互动及资源共享,强调的是分工明确和高度协作。协作的效果好坏取决于协同机制的建立,即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和引导,在此基础上积极促成社会广泛的参与,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协同关系提高社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匹配度,增强高校培养所需人才的有效性、针对性。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审计专业知识与审计创新能力的结合,与社会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相一致;同时,包括行业、企业也要积极介入学校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供有效建议,期间需要一种组织架构来统一协调各方关系。协同机制的建立是在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上梳理各种矛盾问题,为各方共同参与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尤其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通过组织统筹和协调,有效推动各主体参与创新型审计人才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共商培养方案。
3.优化教育结构下的创新引领机制
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优化教育结构,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教育新生态,而这样的生态依赖的是人才先行,高校人才培养首当其冲。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将资源、需求、人才、技术、项目、研发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整个融合机制运行中,人才创新是融合深化的灵魂。审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审计理论传授是基础,但要达到工作方法的灵活运用,需要跨越实际的操作框架,不断强化审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并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创新能力。参与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教学、教师都要围绕创新引领适时调整管理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也要以创新为取才标准,不仅要求审计人才能够胜任基本工作,更能通过工作思维创新和能力创新提高审计效率和精准度。
4.产教融合在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效能的考核评价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所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体现在人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精神等方面的提升和改变,最终反映在培养效能,效能高低需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进行衡量。审计人才培养具有跨学科特点,专业技能掌握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然而要培养创新型的审计人才,还要让学生确立创新意识和能够运用批判思维、逆向思维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审计专业知识的教学只能是培养的第一步,需要在学生实践、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变革,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需要依靠考核评价机制来进行验证。
三、产教融合中高校审计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机制运行障碍
1.人才培养理念的偏离
产教融合的立足点在于培养什么人才和如何培养的问题,背后关乎的是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传统的办学模式偏重理论教学,而对于人才创新的需求不重视。审计方面的人才培养通常被看作更突出专业特点,审计的监督、预防职能要求学生掌握更熟练的知识,而与创新能力的社会价值要求不高,这使赋予审计知识传授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被重视。而在产教融合中,学生的实践也被要求注重实際审计技能的掌握,能够充分应对工作任务,而与工作方法创新要求不高。另一方面,不是摆正学校的真正主导地位,反而强调企业、行业的主导地位,这使得产教融合正逐渐偏向企业的利益诉求,更趋于实用和功利,导致人才的创新性培养不受重视。事实上,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需加强行业、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然而主体地位不等于主导地位,落脚于人才培养的根本,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强调教育的本质。
2.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契合度不高阻碍人才培养效果
产教融合追求的是行业、企业与教育系统的契合度,让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通过协调、互动和分享达到长期合作的目的。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得紧不紧,是否形成了良性互动。然而,在人才培养端,课程体系设计的单一与教学方式的落后使得人才培养的目标已偏离实际需求,尤其是专业教学的模块化而忽略学生个性发展,很难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特质,而一些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却并非那么迫切,由此导致产与教不能深入融合。具体到审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是高校仅满足于按部就班的传授理论,一方面是社会需求上只讲求工作胜任而忽视工作创新,产教融合仅剩下走过场。学校缺乏可赋予的培养动力,行业、企业缺乏可持续投入的热情,虽然在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实习实训、师资建设等方面与学校进行了合作,但创新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仍然是脱节的。
3.学校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导向作用,决定人才标准和最终结果评价,培养过程也要依据人才目标做出调整。审计是培养专业能力还是创新能力,或者二者兼得,现有审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课程深度与专业深度、专业宽度的矛盾,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性指向不强,具体落实于课程体系设计、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关系的处理,亟需优化课程结构。传统应用型教学模式下,无论专业课程设置还是教学方法都已落后于社会需求,特别是实践课程所占整个教学内容的比重太低(不足20%),表明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太过重视专业学习,而教学过程中的“灌输”教育为主,也极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进一步阻碍了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4.利益结合点错位导致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
站在行业、企业角度,大部分更重眼前业绩,从成本投入和效益出发,期望审计人才培养能够短时间就能带来实际效益。但应该看到,审计专业的产教融合并非如技术、资金、信息等市场要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那么直接和迅速,审计工作的检查、鉴证和评价功能也只是对经营偏差和正确决策做出合理化建议,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对于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一日之功,由此在内在动力推进上,行业、企业参与的热情存在差距。而高校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正向动能也存在不足,育人效果不明显,无法契合行业、企业发展要求,加上学生更多从就业角度看待产教融合,不能正确认识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各方利益点不能统一起来,最终导致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
5.没有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制度短板限制产教融合深度推进,人才评价体系单一,一是人才评价标准尚未制定明确,审计创新型人才的内涵是什么,培养的方向和可操作的标准如何以及所达到的人才培养结果评定,这一切都缺少可操作性。二是产教融合介入程度高低和“产”的贡献值大小衡定,对于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缺少一个可量化的指标体系界定,所对应的高校分学科、分层次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及时构建起来,如教学环节的教师队伍建设,在晋升晋职、项目评价、教学方法改革等各方面缺乏激励的措施,导致产教融合内生动力不足。
四、建立高校审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路径
1.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坚持需求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高审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特别是在不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为此,要突破固有教育模式和学科建设思维定势,促进校企交替的“全链式”融合,把创新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审计教学体系,把社会实务、服务的领先优势与高校学科教学优势相结合,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改变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
2.强化协同机制的作用
产教融合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一个健全的培养机制不仅能够保证校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性发展。校企合作育人的培养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涉及多方互动以及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等诸多环节,需要发挥行业、企业、学校的多主体作用,汇聚产教资源,协同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提高人才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匹配度,切实促进行业、企业与学校高水平合作。要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功能,整合优质资源,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高校办学,让产教融合落到实处。而在发展定位上,学校要主动融入行业发展,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突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服务。
3.深化合作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尊重、关切各方的利益诉求,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取向,二是要找到各方利益的结合点,通过对接需求、切合利益化解分歧、解决矛盾,达成利益一致性认识和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发挥出高校办学、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激励作用。
4.建立产教融合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能否培养出创新型审计人才,需要保持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借助可操作、可衡量的评价体系,从合作的质量、成果、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等方面,制定出科学的评估指标和标准,才能检验出产教融合的有效性。对合作效果进行考察和评价,不仅能体现为培养的审计人才能否达到人才定位,还能帮助行业、企业获得最大利益。高校自身要建立适应创新型审计人才需要的评价体系,将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产教融合作为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校内校外资源要形成培养合力,只有将产教融合的理念、制度与机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达到高质量培养效果。当前需对产教融合存在的机制障碍进行分析,须从根本上破解产教融合所涉及的深层利益协调问题,通过利益平衡加强协同合作,并在学科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上强化内部动力促动,以创新能力为培养方向,服务于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毕军贤,等.产教融合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创新[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23,(5):104-128.
[2]吕堂术,等.产教融合商业模式发展路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20):190-192.
[3]仇华.审计賦能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财会学习,2020,(32):133-135.
[4]聂正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23,(9):72-75.
[5]周宇.创新型审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问题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0,(4):151-154.
[6]张亚强.新时期高校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瓶颈与对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8,(5):159-162.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