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赟慧,高 震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包括年龄、生活态度等个体内部因素及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外部因素[1]。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人群。由于年龄阶段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尚未完全发展成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及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情感、家庭、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孤独、迷茫、困惑、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心理症状则会显著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2]。生活满意度作为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3],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生活满意度水平会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4]。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越高,就越能体验到积极情感,幸福感就会越强[5]。因此,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旨在通过探究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从而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合理建议。
本研究向山西省20 多所本科院校的大一到大四不同专业学生随机发放2 100 份问卷,剔除回答不完整及答题不认真的问卷120 份,回收有效问卷1 980 份,有效回收率为94.29%。其中,男生526 人(26.57%),女生1 454 人(73.43%);大一727 人(36.72%),大二434 人(21.92%),大三429 人(21.67%),大四390人(19.70%);独生子女448 人(22.63%),非独生子女1 532 人(77.37%);市区477 人(24.09%),县城496 人(25.05%),乡镇173人(8.74%),农村834 人(42.12%);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情况:上256 人(12.93%),中上700 人(35.35%),中747 人(37.73%),中下216 人(10.91%),下61 人(3.08%);家庭经济情况:富裕7人(0.35%),较富裕93 人(4.70%),一般1 399 人(70.66%),较贫穷375 人(18.94%),贫穷106 人(5.35%);家庭情况:双亲家庭1 813 人(91.57%),单亲家庭146 人(7.37%),收养或其他情况21 人(1.06%);父母教养方式:权威型853 人(43.08%),专断型427 人(21.57%),溺爱型314 人(15.86%),忽视型386 人(19.49%)。
1.2.1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环境6 个维度36 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 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1~7 分,其中,反向记分4 个条目,分别是第3、4、9、10 条目,正向记分32 个条目,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6。
1.2.2 自我分化量表 采用自我分化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与人融合4 个维度27 个维度,采用李克特6 点计分法,从“根本不符合”到“非常符合”依次计1~6 分,其中,正向记分5 个条目,分别为第4、6、13、16、26条目,反向计分22 个条目,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越高。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4。
1.2.3 积极心理资本量表 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进行调查,该量表包括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 个维度26 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 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1~7 分,其中,反向计分5 个条目,分别为第8、10、12、14、25 条目,正向记分21 个条目,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状况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4。
采用SPSS 25.0 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以了解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大学生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为(178.80±26.45)分,其中,家庭维度得分最高(见表1)。
表1 大学生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情况(M±SD)Table 1 Score of Collegian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M±SD)
不同性别大学生友谊、自由、环境维度得分及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友谊、家庭、学业、自由、环境维度得分及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M±SD)Table 2 Differences of collegians' life satisfaction in demographic data(M±SD)
不同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及家庭所在地(市区、县城、乡镇、农村)大学生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家庭经济、家庭情况、父母教养方式是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在不同变量上的差异(M±SD)Table 3 Differences of collegians' life satisfaction on different variables(M±SD)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差异,对其进行事后多重检验,在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方面,大学生除上等与中上等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两两间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量表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上、中上、中、中下及下。在家庭经济方面,较富裕家庭的大学生量表得分最高,贫穷家庭的大学生得分最低,较富裕和一般家庭的大学生分别与较贫穷、贫穷家庭的大学生间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家庭情况方面,来自双亲家庭的大学生量表得分最高,收养或其他情况家庭的大学生得分最低。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除专断型和溺爱型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两两间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权威型家庭的大学生量表得分最高。
以人口学资料、自我分化及各因子、积极心理资本及各因子与大学生生活满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家庭经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自我位置、与人融合、情绪反应、情感断绝、自我分化、自我效能等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见表4)。
表4 人口学资料、自我分化及各因子、积极心理资本及各因子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r)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llegians' life satisfaction in demographic data,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factors,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factors(r)
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采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将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家庭经济、家庭情况、父母教养方式、自我位置、与人融合、情绪反应、情感断绝、自我效能等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存在相关关系的因子作为自变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作为因变量。在逐步线性回归模型中,随着从第1 个自变量到第17 个自变量的逐步引入,模型的拟合度不断提高,直到最后一个自变量情绪反应引入模型中,运算停止,最终13 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模型拟合度高达67.3%,意味着进入模型中的13 个自变量可以解释影响因变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67.7%的原因。此外,该回归模型在F检验中F=311.04,且P<0.001,说明回归模型中的13 个自变量能显著影响因变量(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回归模型公式:
Y=56.08+1.34×a+1.24×b+1.18×c+0.45×d-1.29×e-1.14×f+0.45×g-0.16×h+0.31×i-1.66×j-1.45×k+0.63×l-0.21×m
公式中Y 为大学生生活满意度,a 为乐观,b 为自我效能,c为情感断绝,d 为自我位置,e 为父母教养放式,f 为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g 为韧性,h 为与人融合,i 为希望,j 为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k 为家庭经济,l 为家庭所在地,m 为情绪反应。模型中,13 个自变量的VIF 值均小于5,表明该模型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并且D-W 值为1.97,接近数字2,说明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故模型构建良好(见表5)。
表5 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Table 5 Regression analysis of life satisfaction
最终由模型得出,乐观、自我效能、情感断绝、自我位置、韧性、希望、家庭所在地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与人融合、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家庭经济、情绪反应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研究发现,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与王良纯[6]、金怡[7]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各条目得分比较得出,大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最高,对学业的满意度最低;大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越靠前,其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这可能是由于长期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业成绩一直都备受教师、家长及大学生自身重视,因此学习成绩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相较于女大学生,男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由于性别差异,男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发展方面有所不同[8],在其他特性与社会性行为上的表现,男性比女性更自信[9],因此男女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差异。独生子女友谊、家庭、学业、自由维度得分及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相较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需要与兄弟姐妹分享家庭中的情感及经济资源,因而生活满意度较低[10]。家庭经济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11],就家庭经济而言,除去少数富裕的个体,家庭经济相对较好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较高。此外,来自单亲家庭、收养或其他情况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较低。物质生活的改善、家庭的幸福美满均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生活满意度。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梁永锋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其中乐观与自我效能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保持乐观的心态能激励个体及时调整情绪及精神状态去应对挫折或困难,帮助个体积极地看待问题。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越高,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件事的把握越大,越有信心,遇事就越能沉着冷静,不易情绪化,还能乐观地应对紧急状况,充分发挥智慧与潜能。同样,韧性与希望也有助于培养个体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环境适应、学业、人际关系、家庭、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问题,若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不仅会降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而且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当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积极心理资本时,他们能更加从容地面对与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提升自信心与生活满意度,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生活中。
研究发现,自我位置、与人融合、情绪反应、情感断绝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与刘春艳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生活满意度就越高。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大学生面对外界环境的干扰能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并能依据自己的立场去妥善处理问题,同时也能与他人保持距离,故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对较高。大学生情绪智力能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情绪智力越高,他们会拥有越强的情绪信息加工能力,对生活就会有较高的评价,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感[14]。在回归分析中发现,情感断绝、自我位置及情绪反应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有学者[15]认为情感断绝和自我位置会影响幸福感,个体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通过情感断绝与他人保持距离,自我位置的保持有利于提升生活满意度。相较于初中生、高中生而言,大学生拥有更充足、更自由的时间,但同时也需要他们更加独立,学会自己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大学生比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大学生更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客观、冷静、理智地解决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感情等问题,因此也更容易对生活产生满意感。
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能,感受活动中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因此,对于困难、挫折与失败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归因,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及时调整心态,从而提升心理承受能力与抗压抗挫能力。此外,要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增强自信心及自我效能感,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乐观的心态去学习与生活,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
在专业课、活动课中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重视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如自我效能感、韧性等。同时,开展各类团体辅导及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不仅能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知与了解,进一步明晰自身心理状况、情绪状态等,而且能使其自信、乐观、胜不骄败不馁,提高其应对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环境、家庭、就业等方面挑战的能力。
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在努力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物质生活基础条件的同时也要多关注其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要给予其家庭温暖、支持与关怀,同时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及自身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引导与教育大学生。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使其感受到快乐与幸福。此外,家长要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交流,全力配合学校教育,随时关注其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及状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成败观,学会辩证看待问题,提高其心理韧性及抗挫、抗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家校合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共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