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逻辑视角下新时代“大思政课”的背景意义、生发脉络与实践路径

2024-01-18 17:10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刘 旸

“大思政课”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再更新、视野再开阔和格局再拓展。这尤其体现在实践逻辑层面,即强调根据新时代的具体情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投射到现实中并尝试有效应用,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均统一于实践逻辑,都是实践逻辑的科学反映。因此,新时代“大思政课”不仅要讲清其历史方位和理论定位,更要重视其实践站位。

一、实践逻辑视角下“大思政课”理念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意义

在实践层面上,“大思政课”理念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所处的特殊国际国内背景的直接回应,它蕴含着对“大思政课”实践性的理论追问。

(一)实践逻辑视角下“大思政课”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思政课所处的现实处境和整体生态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大思政课”理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1.“大思政课”亟须运用实践逻辑向广大青年解答时代之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上再次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1]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蓄势待发,发展的潜力和不确定性叠加显现。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更加广泛,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依存也日益频繁、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双刃剑”效应不断显现,各国将经受不同的冲击,同时气候、生态、大规模传染性疾病、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移民难民等全球性问题也将在各国扩散。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愈发平衡的同时,国际混乱失序因素明显增多、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由此,新的国际体系在蜕变中不断演进。这就要求“大思政课”立足于国际视野,直面世界多极格局的深化与拓展,从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从大国博弈的力量转换中,运用实践逻辑全面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引领广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环境下能够拥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

2.“大思政课”要运用实践逻辑指引广大青年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继续奋勇前进

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2]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完成,中国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各种复杂矛盾、敏感问题日益显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如此复杂的环境和考验,“大思政课”一方面需要通过大量数据信息、鲜活案例、成功经验,全面展示出中国经济的增长奇迹和社会安全奇迹背后的制度优势;另一方面,“大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根本性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立足实践,让广大学生走进厂矿、企业、农田、村镇,现场听取经验介绍,近距离聆听奋斗故事,从而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3]21

(二)实践逻辑视角下“大思政课”理念蕴含的理论意义

“大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继承了其实践性的鲜明品格。“大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天然具备其实践性的本质属性。

1.“大思政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4]9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从实践逻辑的角度,回答了当时主流资产阶级思想家们所无力解决的“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不断的理论求索和实践体验,特别是通过对工人生活和斗争的考察、总结和直接指导,实现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彻底转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4]9。马克思主义是为了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科学理论。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它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它创立发展于新时代的背景和实践条件下,也因其实践伟力,开启引领了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这一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实践导向。

2.“大思政课”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本质属性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5]9马克思指出,“理论掌握群众”“理论说服群众”就需要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理论学习、宣传和教育。而这些理论只有满足了群众的实际需要并能够指导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群众。这些理论在广大群众彻底学习、亲身实践后能转化为物质财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以改造主观世界为途径的能动性活动,具有深刻的实践意蕴。此外,它的教育过程、生发要素及各个环节也离不开实践,深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精神变物质”的实践属性。可见,理论要经过实践才具有价值,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实践为基础,坚持精神与物质的相互转化,这才能永葆生命力。

二、实践逻辑视角下“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发脉络

自2021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理念,再经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论述和阐释以及多部门的协同发力,至今,“大思政课”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而实践逻辑始终贯穿其中。

(一)实践逻辑伴随着“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应运而生

2021 年3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大思政课”概念,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6]从实践逻辑的视角来看,第一,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教学场地应该从传统课堂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在部队、企业、社区、乡村开发建设各类实践教学体验基地,在这些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强化教学内容,引领价值认知,实现激发感染,将外在环境氛围转化为内在情感认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最佳效果。第二,思政课的授课内容一定要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用新时代背景下层出不穷的时代精神、感人至深的人物事迹、有教育意义的主旋律作品、各行各业的非凡成绩,反映发展之变的真实数据来解释、证明、阐述书本上的概念、原理等内容。第三,广大思政课教师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自身职业路径规划中尝试丰富基层实践经历,在培训学习中增加实践教学专题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科研中增加与实践教学相关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落实实践教学工作量,重视实践教学成果。

(二)实践逻辑是“大思政课”理念构建的应有之义

“大思政课”之“大”,从实践逻辑来看,就是要打开大门,建设“大课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使出大力气,搭建“大平台”,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请来“大先生”,建好“大师资”,充实思政教师队伍。2021 年“两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全面阐释了“大思政课”理念。同时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 年本)》《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从实践逻辑出发勾勒出“大思政课”的清晰蓝图。

1.加入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拓展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对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反映。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也需及时反映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反映时代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十三个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十三个方面成就”是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不断拼搏、长期奋斗得来的。其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事迹、实践案例,它们一方面与青年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与他们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它们是对“归根到底是两个‘行’”的现实回应。将这些内容融入“大思政课”成为时代之需、实践之需,应当坚持从社会发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出发,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实现思政课内容的拓展、更新和丰富,以便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

2.加大教育者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升教育者的主体性

教育者能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实践教学,能否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取决于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为此,教育部出台《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各高校成立党委统一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整体协调、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工作队伍,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群体纳入其中,拿出专门的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这一重要文件,第一,扩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者数量,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扩大到辅导员队伍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所有工作人员;第二,加大教育者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将实践教学置于和课堂教学同等地位,并严格落实学分,计入教学工作量;第三,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设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从财力上保障了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这个工作方案,通过制度设计和经费保障,增强了教育者进行实践教学的主体性,有效提升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主导性和创造性。

3.优化实践教学目标、方案和评价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估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7]326从实践逻辑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制定实施教学方案、评估实践教学效果三大环节。

确定实践教学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案、选择评估标准的重要前提。“大思政课”的目标任务就是要“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①参见教育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答记者问》,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208/t2022082 4_655023.html,2022-08-24.2023 年6 月27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深化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强调,要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模式,助力建设教育强国。可见,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才能为教学方案的制定创造科学前提。

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方案能加强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设计,提高社会实践的系统性;加强实践过程中的师生交互,提高社会实践的互动性;加强实践成果的再挖掘、再利用,提高社会实践对课堂教学的融入性,从而化解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内容表面化、形式娱乐化等问题。

实践教学评估是检验实践教学目标完成度及实践教学方案合理性的重要方法。这既要评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评估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学时学分和成绩评议作为最终呈现方式,并将其作为学生评奖推研、入党推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又要评估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和效度,评估他们组织指导实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用课时量和工作量的方式予以体现,并将其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的基本依据。此外,还要结合实践教学的隐形效果和显性成果、间接效果和直接成果、长期效果和近期成果等多维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对实践教学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

付玉进了卫生间,我听到里面水龙头的哗哗声。像细雨打击着竹林,又像雨水冲刷着老城墙上的屋檐,雨中夹杂着风声和奇异的香味,这种香味,变成了欲望的泡沫,在我骨头里翻滚窜动,我穿着短裤,感到一条泥鳅要从裤裆里蹦出来。

4.创设实践教学基地,拓展教学环境

马克思认为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打造浸润式教学环境,建设好、使用好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丰富“大思政课”教学环境的重要举措。

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大思政课”的环境建设,根据七方面专题,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主动对接基地,双方共同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深入挖掘专题价值,充分利用基地资源,认真设计现场教学内容,合作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走出校内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将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及其背后鲜活案例有效地传递给广大学子,让他们在新时代的真实图景中深刻体悟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5.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

“大思政课”理念自产生以来,不断深化内容,丰富形式,已经从宏观理念的系统构建发展到微观载体的开发创新。第一,在课堂中创造性地开展自主研学、主题展示、问题探究、小组辩论等实践方式。第二,在课堂外,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利用暑期和业余时间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领航计划,深入推进高校师生常态化开展“网上重走长征路”“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等各级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第三,不断总结推广各地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如湖南省将红色研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新模式,让全省每一名中小学生在高中毕业前到韶山上一次思政课。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落实 “大思政课”实践逻辑的实践路径

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课本知识、加深理论认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是对课堂教学这一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需要借此契机,从空间维度、载体维度、主体维度、评价维度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从传统教室到真实、虚拟场景,创新教学空间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6]教育部等也发文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②参见:《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 号),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2022-08-24.传统教学多发生在学校教室里,“大思政课”有机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并通过对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将教学场景从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场馆的广阔空间,在课堂理论讲授后,带领学生走出思政小课堂,走进博物馆、党史馆、红色教育基地、名人故居、家风馆、图书馆,走进西部、乡村、社区、企业车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院等社会大课堂,提炼和开发优质社会资源中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借助灵活多样的载体,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育环境,进行目标导向、内容强化和环境感染,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景的有机统一。同时,它能够很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自主把握、自主分辨、自主取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二)从静态纸质教材到动态鲜活素材,创新教学资源与内容的载体多元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广大青年“既要多读有字之书,也要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8]总书记的讲话为“大思政课”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提供了指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广大教师就要学会在生动、真实的社会大课堂中上好思政课,用社会大课堂中大量动态、鲜活、真实、可触可摸的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真正深入社会,走进基层社区,走进乡村,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访谈、红色研学等方式,在实践调研和考察中读懂中国,脚踏实地去触摸祖国蓬勃发展的脉搏,切身体验新时代伟大变革,深刻理解新时代伟大成就,感悟思想伟力,品味真理力量。要引领学生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开展沉浸式、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上好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促使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关心社情民情,围绕绿色农业、数字治理、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与智慧,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建设与发展,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体悟时代印记,做到解民生、治学问、做贡献。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要善于让年轻一代深入一线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寻得“源头活水”,从“讲道理”变成“讲故事”,把“天边事”变成“身边事”,方能让新时代“大思政课”常讲常新,滋润心田。

(三)从学生被动听到学生主动讲,创新教学主体范式转化

市场经济强调个体选择,民主法治社会保障个人权益,信息社会重视个体感受。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性普遍提高,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化”的教学倾向,既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亟须变革教学方式。只有将广大学生当作“大思政课”的主体,尊重主体地位,培养主体意识,发挥主体责任,才能真正满足广大学生的主体需要以及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通过社会大课堂,鼓励广大学生在吸收学习大量动态鲜活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后,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在博物馆、名人故居、家风馆等地为参观者进行讲解,为农村儿童、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兴趣指导和心理疏导,在城乡社区积极参与基层社区治理,重点围绕疫情防控、生态环保、安全宜居、法治宣传等公共需求,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创新教学主体的范式转换,就是让广大学生在对实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产生理性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创造性地主动践行所学所获,实现知行统一。

借助实践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实践成为最好的老师,让同学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志愿服务中,形成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相信凭借知识的力量可以让世界、社会和他人更美好,在实践中实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引领大学生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从行动到心动,创新教学评价标准深入化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9]人是推动社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键在人”。从行动到心动,对教育者自身素质和教育效果两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评价标准。

从行动到心动,关键是老师要用心教。“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0]思政课教师是上好“大思政课”的关键,广大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从行动到心动,就必须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狠下功夫,心怀信仰,心怀人民,以教学为中心,心中有戒尺,心里有学生。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把讲好思政课作为职业理想和事业追求,扎实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守正创新。总之,全体思政课教师必须时刻以“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来要求自己,省察自身。

从行动到心动,核心是学生要用心悟。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3]18-19因此,“用心悟”首先是要让广大学生用心感悟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成就和不凡的奋斗历程;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从实践中体悟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刻骨铭心,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将来方可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